20、山市(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8:56阅读:
字号:小|大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 能读会写“蜃景、高垣、睥睨、连亘、窗扉、逾时、倏忽”等字词。
2. 理解、积累“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等词语。
3. 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认识文中描述的“山市”蜃楼现象。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顺畅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 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
3. 反复诵读,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各描写层次的内容。
4.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生动描绘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顺畅诵读,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并培养想象力。
2. 难点:理解、翻译一些文言词句,概括山市变化的几个阶段。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神奇、壮观的海市蜃楼,听起来是奇闻,多数人却无缘目睹。今天,我们将在蒲松龄的引领下一睹同海市一样的“山市”奇景。
二、介绍作者、作品
1.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又因为他著有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他年轻时就有文名,但屡次考试都落第,到71岁才成为贡生。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当塾师,生活很清苦。
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等。它主要借鬼狐神妖、奇闻异谈曲折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政治制度的黑暗、科举制度的不合理、青年男女向往真挚自由爱情等,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三、顺畅诵读,整体感知
1. 听读。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
A.念/近中/无此禅院
B.然/数年恒/不一见
C.一行有五点/明处
D.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学生自读
⑴可用默读、轻读、放声读等多种形式。
⑵结合课文注解,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并翻译课文。
①注音。
蜃景(shèn) 禹(yǔ) 青冥(míng) 禅院(chán)
飞甍(méng) 高垣(yuán) 睥睨(pì)(nì) 连亘(gèn)
窗扉(fēi) 逾时(yú) 倏忽(shū)
②释义。
△通假字:
一切乌有:“乌”同“无”,没有。
裁如星点:“裁”同“才”,仅仅,只。
△一词多义:
数 然数年恒不一见 见宫殿数十所(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层层指数 数至八层(计数)
然 然数年恒不一见(连词,表转折,然而,可是)
居然城郭矣 尘气莽莽然(助词,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有时译为“……的样子”)
△表示时间的词语:
忽(忽然) 无何(不久,不一会儿) 未几(不久,不一会儿) 既而(不久,很快) 逾时(过了一会儿) 倏忽(突然)
③参考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几年也不出现一次。
(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这么个寺院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檐高高翘起,这才明白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矮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的像楼阁,有的像厅堂,有的像街坊,(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很大,全城的景象变得隐约不清了。/不久,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面与天相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楼层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它上面就昏暗得看不分明,若有若无,不能够计算它的层次了。而(低层)楼上的人们来往匆匆,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会儿,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像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得像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3. 集体顺畅朗读,熟悉课文内容。试用“‖”给原文划分层次,并说出理由。
层次:奂山山市……不一见。‖孙公子禹年……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鬼市”云。
文章开头说明山市难得一见;主体部分描绘山市出现的全过程;结尾写山上的“鬼市”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
四、研习课文内容
1. 熟读课文开头,用原句填充:
指出山市见之不易的语句是:“然数年恒不一见”。
2. 讨论分析主体部分,理清描写层次。
⑴听朗读录音,根据课文内容在脑海中想象、勾画出山市景象。
⑵有感情地自由诵读,思考:
①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市的变化的?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变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请简要概括。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试作复述。
作者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来描写山市的变化的,这样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具体变化如下:孤塔——宫殿——城郭——危楼——常楼、高舍——如拳如豆——不可见。
可分为三个阶段: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有的认为还有第四个阶段,即结局阶段:危楼消失,山市结束。)
复述略。
②山市变化的三个阶段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描写的,找出相应的标示性词语。山市的变化是很快还是很缓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的特点。
以时间为线索描写山市的变化。标示性的词语是: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
山市的变化很快,从下列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等。这些词语中“忽”表明了山市出现得很迅速,“修忽”表明山市变化的突然性,“无何”“未几”“既而”“逾时”等词语都表示极短的时间,表明山市的景象变化很快。
山市的特点是:变化莫测。
3. 问题讨论:
⑴根据下列提示感知、想象山市蜃景。
①孤塔的底部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事物?(山头。“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
②城上有楼吗?你看见城中的什么景物了吗?(“中有楼若者,堂若着,坊若者,历历在目”。)
③危楼上有多少人?都在干什么?(“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⑵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呢?
主要采用了以下修辞方法:
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以上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⑶文中是否写到山市目击者的心理变化呢的?
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
⑷文中称“山市”为“鬼市”,真的有鬼吗?请查阅有关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各层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这种现象多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古人误认为是蜃(大蛤蜊)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也叫蜃景。山市,指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4. 听朗读录音,再品优美意境。
五、课堂小结
目睹山市奇景,是偶尔机缘里的幸运。蒲松龄《山市》文景皆佳,韵味荡漾。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历历如画,无论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给人以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之感。我们有理由相信《聊斋志异》中其他近似小品的篇章如《木雕人》(记木偶戏)《铁布衫法》(记气功表演)等也有此种妙处。同学们不妨开阔视野,看看这些作品。
板书设计
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初生)
城郭的出现(发展)
危楼的出现直至消失(高潮和结局)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