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传统文化》-----《周亚夫军细柳》 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02阅读:
字号:|
                     学习目标:
1、 注重文言实虚词。
2、 逐字逐句地翻译
3、 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1、注重文言实虚词
2、逐字逐句地翻译
课时:  1课时
                 课 前 活 动 案
1、预习内容
1.自读文章,解决生字、词。给加线字注音
祝兹( )    侯棘 (  )   门彀  (  )  弓弩 (  )    按辔( )   徐行     作揖(  )    介胄(  )     嗟  (  )    乎曩 (    )    者 
 2、文言实虚词
军(  )  霸上           匈奴之(  )后六年        以 (  )  备 湖


于是上乃使  ()使()持节诏将军        
天子为(  )动,该容式(  )车           称善者久之(  )  
3.你认为周亚夫有什么个性特点,你有什么依据? 
4、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这些特点的 ?
5、周亚夫的治军原则带给你什么启示
二、预习要求
1、字词要会写、弄懂、记住。
2、学会翻译。
三、我的问题

课 堂 活 动  案
一、预习展示
1、检查字词
二、导入课文
请大家看屏幕: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三、小组合作探讨展示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依照课文注释,合作完成课文翻译。如果遇到本组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当然这里的难题指的是字词翻译方面。就派一名代表将问题写在黑板上,我们共同来解决。老师将黑板分为三部分,将问题写在对应的位置上,重复的不要写了。 
  教师 点拨
  为:动词wei介词wei 
  军:驻军军营将军 
  将以/下骑/送迎:将士们下马高接远送.以:连词,不译. 
  可得而犯耶?:岂能被侵犯呢? 
  2、你认为周亚夫有什么个性特点,你有什么依据 

教师点拨:
3、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这些特点的 ?
     教师点拨
4、周亚夫的治军原则带给你什么启示
教师点拨
四、当堂训练
1、读拼音,写汉字。
  jí(       )门     弓nǔ(     )   介zhòu(          )
  作yī(      )      zhào(         )书     按pè(     )徐行
jiē(      )乎      驱chí(         )     nǎng(       )者
  2、翻译句子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3)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课 后 活 动 案 
一、精选练习
    1. 本文选自《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上自劳军       (2)天子先驱至
    (3)天子且至       (4)持兵揖
    (5)使人称谢  
  3. 翻译下列句子。
    (1)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4. 课文标题是“ 细柳营”,为什么还要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 选文第1段都交代了什么内容?
  6. 第2段是全文的中心段,表现出了主人公亚夫的什么性格特征?采用了什么手法
二、我的补充
3、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跨度近三千年,详实地记述了我国古代的历史,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描绘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表现了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     《史记》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本纪”是叙述历代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记载典章制度和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世家”是先秦诸侯国的兴亡史和汉朝杰出功臣的传记,“列传”主要是历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特殊人物的传记。







  
 

网二丫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