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城南旧事》赏析(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06阅读:
字号:|

根据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城南旧事》满含着怀旧的基调,那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整部影片可分为三部分:“疯女人”;“小偷”;“爸爸的死和宋妈的离开”。用串珠式的联接方式承上启下,每一部分的开头都是宋妈的男人来要钱,每一部分的结尾又都是不同的主人公离开小英子死去。本课节选了第二部分中的大部。
  朱天纬在谈《城南旧事》的音乐时说:
  一双充满纯真童稚之情的眼睛,在观察着世界,思索着人生。
  一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尽在不言中。  这两句话可以作为我们鉴赏这部电影文学剧本思想内容的钥匙。
  第一,儿童视角,童真的心。
  生命中总有些东西让我们梦牵魂绕。冰心到人生的晚年总是做梦回到她童年生活的帽子胡同,因为那里有她最纯真的童年时代,有她和父母度过的最无忧无虑的时代,走遍了世界,她嚷着要回家,回童年的家。为什么?因为那里是童真所在,是心灵的故乡。台湾女作家林海音也同样如此,始终不忘她在那里度过童年的第二故乡——北京。
  现实世界人与人是隔膜的,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正如我们看到的《故乡》中成年的“我”与闰土的隔膜。而童真则反之。童真是童年时代的纯真无邪的感情,“纯”在有一颗“童心”,一颗真的善的美的“童心”!与人交往没有隔膜,不受任何世俗的干扰,用人的本真和天性看世界。


  影片选择了英子这一特殊的观察角度,用小女孩幼稚的心来感受身边的一切,用非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来对待成人社会,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观,思考成人社会的各种问题。尽管它很不成熟,但对人生、对社会却作了真实的实录。
  英子在胡同玩耍时,总会看到会馆门前痴立的“疯女人”秀贞,渐渐地,她们熟识了,秀贞非常喜欢英子,英子也很喜欢她。从秀贞口里,小英子知道她的情人是一个北大学生,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反动军警抓走了,下落不明。而他们的女儿“小桂子”也被人扔到齐化门城根底下,至今生死未卜。于是秀贞就成了现在这种疯疯癫癫的模样。小英子很同情秀贞,答应帮她寻找小桂子。而在世人眼中,秀贞的悲惨遭遇非但得不到丝毫同情,还被视为伤风败俗。在成人的社会里,秀贞不过是个疯女人,人人避而远之。可是英子不懂得世俗的这一套,她以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来理解了秀贞反常举止下的真实内心,理解她对爱人的期盼,对骨肉的思念,同情她的遭遇。后来,英子发现她那个时常被养父虐待的伙伴就是小桂子,终于帮她们母女相认。     在荒草园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蔼而又憨厚的小偷。他们常常在一起聊天,英子得知他还有个学习非常好的弟弟。不久,他就被警察抓走了。可是,英子并不认为他是个坏人,因为他曾说过自己是为了“奔窝窝头和供弟弟上学,不得已才走了这一步”的。英子对他没有任何世俗的成见和歧视,他们的交流是真诚平等的。在这一场戏中,剧本运用了英子与小偷的大量对话,以及家人、邻居对小偷的议论来交代故事的原委和矛盾。其中有一段对白: 
  小偷:小妹妹,你说我是好人,还是坏人? 
  英子:人太多了,我分不清。我们有一篇课文叫《我们看海去》。可我没见过海,我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你分得清海跟天吗? 
  多么幼稚而真切的话!英子用她的纯真和宽容感化着小偷。
  随着故事的推进,英子在毕业典礼上与小偷相遇,使观众了解到小偷善良的另一面,并谅解了他的所为。从小英子和小偷的几次交谈中,我们知道小偷本性善良,社会现实却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不堪负荷的生活压力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双重分裂,使他在偷盗别人钱财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自责。英子与小偷的最后一次相见,荡漾着两个不相称的世界——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温暖的友情,令人感慨唏嘘。
  英子的眼光是纯真的美好的,她看到的是人心的善良和美好,世人眼中的疯子、小偷是她的朋友,她的善良和真诚使得她能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进入疯子、小偷的心灵世界,看到疯子对爱情的执着,看到小偷对供养弟弟、母亲的责任及对他自己的道德谴责。她不懂的是这个世界,为何把她的友情一一剥夺。  
  英子用无暇迷惘的眼神表现了纯真的无污染的心灵对社会和人生的拷问,她不明白成人朋友们的命运为何这样艰难,包括那些被杀头的学生。电影就这样借助孩子的视角,将成人世界丑恶的一面暴露出来,发掘出来。成人心中的忧愁和世事的艰难,孩子未必明了,但通过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些忧愁和艰难,却另有一番特别的意味。
  第二,人生,在不断的“离别”中成长
  世界对于天真纯朴的小英子来讲。本应象海跟天那般绚丽多彩。在影片中两次出现吟诵《我们看海去》的片断就鲜明地寄予导演的这一主观愿望。
  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秀贞和妞儿死了,“厚嘴唇的人”也被抓走了。
  小英子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开始成长起来。秋天到了,她唱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时落下了泪珠,她在长高。
  如果说影片的上半段,小英子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残酷的现实只是新奇,那么到了下半段从小英子在病床上苏醒开始,她开始成熟起来,也逐渐领会到了世间的复杂与苦楚。
  与善良的小英子内心逐渐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忧伤的同时,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静地离去,化作台湾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亲的墓地里六次红叶叠化的镜头,《送别》主题曲的再现,无疑将影片贯穿的离别主题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妈告别了小英子一家,骑上丈夫牵来的小毛驴儿回家乡去了,这位善良女人有的只是失去儿女的落寞与孤独。
  这时的小英子趴在马车后坐上,含着泪花无限依恋地挥别了她童年时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巢穴。小英子在不断的离别中长大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这首题为《送别》的乐曲中缓缓地流淌着人生的美丽、无奈和忧伤,“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在曲中流淌,它述说着“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我觉得这歌曲也阐释了《城南旧事》的主题。音乐的每一次出现都是一个故事的结束和一个人物的离去,也伴随着英子对人生离别的体验和成长。 
  但是,当我们随着影片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各自命运的故事时,你会惊讶地发现:随着“一切都离我而去”这一主题的流逝,那个“大时代的小故事”留给我们的是一份哀怀,而不是沉沦;是一种眷恋,而不是淹没。追忆之中更多的是一种对社会人生淡淡的哀愁和对故土人情沉沉的相思。曾经有过的那么真、那么善、那么美的一切,都已经沉淀在了灵魂深处,让人永远有悠长悠长的怀想,犹如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还有那辘轳井,那水车,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头的狗和那条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盛满了对人世沧桑的眷恋之情,保存了一份难得的温馨。   
  作者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出版后记中写道:“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物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童年是短暂的,但愿童年的纯真和诗意能让我们放下现实的苦难而永葆快乐的心情。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