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讲学稿(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14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3、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3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一、参考资料
1、走进都德: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普奥战争后,法普矛盾加深。法皇拿破仑三世力图通过战争,阻止德意志统一,夺取莱茵河左端的德意志领土,扩大他在欧洲的势力。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则企图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1870年7月19日,拿破仑三世在俾斯麦的挑动下,对普鲁士宣战。战争开始后,法军迭次失败。9月2日拿破仑三世率10万军队在色当投降。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成立共和国。但普军仍长驱直入,包围巴黎;战争性质由普鲁士方面的防御转变为侵略。法国资产阶级政府执行卖国政策,于1871年1月28日同普鲁士签订屈辱的停战协定。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举行起义,夺取政权,并宣布成立公社。资产阶级政府迁到凡尔赛,于5月10日同德国缔结《法兰克福和约》,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赔款50亿法郎。5月28日,凡尔赛政府在普鲁士军队帮助下,镇压了巴黎公社。通过这次战争,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
课文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感。
3、介绍小说常识 :
A、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C、小说三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 摊 督学 懊悔 磨损 郝叟 钥匙
哽 qídăo chéng fá
(2)用楷书把下列词语工整、规范地书写三遍,力求美观。
哽住 皱边 惩罚
祈祷 踱步 郝叟
(3)看题目,为什么说这是《最后一课》呢?为什么小说里的主人公,法国的孩子不能再念法语了呢?
(4)、从课文中找出小说三要素,以及文章的线索。
明确:主人公:
故事情节: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线索:
主动研讨
一、自主预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二、细读,探究问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根据小说线索,分析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 )序幕。 。
第二个阶段( — ) 。 。——课前
第三个阶段( — )发展。 。——
第四个阶段( — ) 。 。——下课
2、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2)分析第二阶段。—— 、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生:
课堂:
教师:
烘托出 。
(3)分析第三阶段。—— 、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4)分析第四阶段。—— 、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5)小结: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从文中分别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外貌描写:
作用:
神态描写:
作用:
动作描写:
作用:
语言描写:……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4、分析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1)
(2)
作用: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联系我们的祖国在上个世纪曾遭受过日本人奴役的历史,请你谈谈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历史?
自我巩固
一、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用一段话,写一个篮球比赛的场面。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从小说情节看,选文属于什么部分?
。
2.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3.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4.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5、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二)
外婆和鞋 席慕蓉
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
“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边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1.结合短文,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①嚣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泪眼盈盈: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概括第3~7自然段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鞋”是一双怎样的鞋?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这双鞋的句子。谈谈“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弃这双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两处描写外婆神态的地方,请你找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我”的心情怎样?请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说说你的理解。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3、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3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一、参考资料
1、走进都德: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普奥战争后,法普矛盾加深。法皇拿破仑三世力图通过战争,阻止德意志统一,夺取莱茵河左端的德意志领土,扩大他在欧洲的势力。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则企图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1870年7月19日,拿破仑三世在俾斯麦的挑动下,对普鲁士宣战。战争开始后,法军迭次失败。9月2日拿破仑三世率10万军队在色当投降。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成立共和国。但普军仍长驱直入,包围巴黎;战争性质由普鲁士方面的防御转变为侵略。法国资产阶级政府执行卖国政策,于1871年1月28日同普鲁士签订屈辱的停战协定。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举行起义,夺取政权,并宣布成立公社。资产阶级政府迁到凡尔赛,于5月10日同德国缔结《法兰克福和约》,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赔款50亿法郎。5月28日,凡尔赛政府在普鲁士军队帮助下,镇压了巴黎公社。通过这次战争,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
课文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感。
3、介绍小说常识 :
A、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C、小说三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 摊 督学 懊悔 磨损 郝叟 钥匙
哽 qídăo chéng fá
(2)用楷书把下列词语工整、规范地书写三遍,力求美观。
哽住 皱边 惩罚
祈祷 踱步 郝叟
(3)看题目,为什么说这是《最后一课》呢?为什么小说里的主人公,法国的孩子不能再念法语了呢?
(4)、从课文中找出小说三要素,以及文章的线索。
明确:主人公:
故事情节: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线索:
主动研讨
一、自主预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二、细读,探究问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根据小说线索,分析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 )序幕。 。
第二个阶段( — ) 。 。——课前
第三个阶段( — )发展。 。——
第四个阶段( — ) 。 。——下课
2、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2)分析第二阶段。—— 、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生:
课堂:
教师:
烘托出 。
(3)分析第三阶段。—— 、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4)分析第四阶段。—— 、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5)小结: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从文中分别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外貌描写:
作用:
神态描写:
作用:
动作描写:
作用:
语言描写:……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4、分析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1)
(2)
作用: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5、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联系我们的祖国在上个世纪曾遭受过日本人奴役的历史,请你谈谈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历史?
自我巩固
一、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用一段话,写一个篮球比赛的场面。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从小说情节看,选文属于什么部分?
。
2.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3.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4.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5、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二)
外婆和鞋 席慕蓉
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
“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边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1.结合短文,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①嚣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泪眼盈盈: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句话概括第3~7自然段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鞋”是一双怎样的鞋?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这双鞋的句子。谈谈“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弃这双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两处描写外婆神态的地方,请你找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我”的心情怎样?请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说说你的理解。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