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专题(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31阅读:
字号:|
 
                                     温州市第三中学     林俐
一、单元目标
知识和能力:1. 规范书写、积累、掌握和运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常用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在阅读课文时,能抓住关键的语句,品味语言,理解课文;
2. 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并养成习惯;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过程和方法: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利用网络、书籍来搜集、整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阅读过程中能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感悟和理解教材中的思想感情,自相对照反思,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如何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和相关的人生问题,热爱生活,关爱生命。
二、单元说明
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同学们,进入初中阶段,就意味着站在人生的又一个新起点上。12岁的青少年,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同时也将面临着种种的困难。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不幸呢?
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有古有今,有中有外;既谈理想,也谈生命;既有痛苦,也有乐趣;既言战胜困难的启示,也说遭遇不幸的达观。五篇抒谈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感悟的精彩篇章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它们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的问题。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对待自己,从容地面对未来,更好地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意象壮阔、意蕴丰富的诗。诗人取像于群山和大海,抒发了自己童年时的向往和困惑,成年后的感悟和信念。大海比喻理想,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中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且形象。这样的课文,有助于学生感受和赏析语言文字的能力,增进对生活、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自己8岁时的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这篇课文,获得多方面的收益。
《生命 生命》  是历遭不幸而自强乐观的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严肃思考。作者选取了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三件寻常小事,从动物、植物、人类自身三个角度,对生命作出了全面而又深刻的思考,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愿每个人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美文。本文通过对一树紫藤萝瀑布多侧面多角度的生动形象的描绘,突出了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美好和永恒。文章围绕紫藤罗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层层深入,最后由花及人,总结全文,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跨,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张满帆儿奋进,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童趣》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生动描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全文围绕物外之“趣”着墨。“趣”在事中:视蚊子如群鹤舞于空中,视丛草、虫蚊、土砾的“小天地”为人之“大世界”;视虫斗,鞭虾蟆;“趣”在物外:儿童的世界里,好奇心、想象力超乎物外。“趣”在文真:作者心有所动,自然下笔为文,于细腻中见真实体验,涉文成趣。
第一单元作为新教材的开篇之作,在初一新生面临人生新的起点之始,选择形式多样的文章,有散文,有诗歌,有古代,有当代,集中阅读以人生为主题的课文,不仅可以有助于激发阅读的兴趣,而且可以从中受到很大的启迪。因此教学时应努力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亲身实践,开动脑筋,探求真知,感受学习语文的新途径,初尝自主学习的无穷乐趣,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这种方式并且乐于实践。
如果说作品是世界微缩、心灵摄影的话,朗读的使命就是唤醒文字,复活语言。作品的无穷意蕴往往不是用苍白的语言能够阐释清楚的,而读者对作品的感悟有时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读者学习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理解程度的最好方式。因此,第一单元的教学,应通过课文的例子,一开始就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掌握朗读的技巧,不仅能语音准确、停顿恰当地朗读课文,而且要能读出感情,悟出哲理,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一单元的教学,无论在教学理念上,还是教学方法上,在起始阶段均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因此我们要开好头,打好基础。
三、课文的教学建议

一、在山的那边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等;
2.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过程和方法: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2.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 为什么会这么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2.初读文章,感受内容
一读,辨字音。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二读,知大意。给诗歌另拟个小标题,例如:我心中的大海;山里娃的梦……
三读,理内容。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例如:
第一节西我渴望山那边的海,第二节写我追寻心中的海;
第一节写我童年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长大后的感悟和信念;
……
朗读方法可多样化。自由朗读,齐读,男女分节读等,可视情况灵活运用。力求以形式丰富的朗读,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对诗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和整体的印象。
3.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 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问题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为什么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里的‘种子’是指什么?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山的那边是海啊,用信念凝成的海’,为什么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
妙词佳句赏析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更坚强了。
4.精读课文,设计脚本
好诗不厌百回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例子:
哦,山那边 / 是海吗?(“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在 / 山的那边,是海!是 / 用信念 / 凝成的海(“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先由学生独立设计,小组内交流、试读,然后在班级展示。
明确:第一节情感变化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最后融合全班的设计成果,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5.体验与反思 
经过这样反复的朗读,你们明白了诗中的“山”和“海”象征什么吗?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6.布置作业: 
 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 背诵全诗
相关链接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多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飞,飞——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飞,飞——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飞,飞——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徐志摩的诗哲理深刻,内涵丰富,闪耀着理想的光芒,可以将其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它们都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并且抒发了实现理想时的喜悦心情,同时它们也都借助象征手法含蓄地表达诗的主旨。
今天和明天
             [巴基斯坦]卡斯密
谁今天去播下种子,
明天他就能在田里采集秧苗,
谁今天可耻地意志消沉,
明天他就会痛苦地死掉。
最好在自己的斗争中去感受一切。
欢乐、苦难、悲悼,
因为通向未来的光辉胜利,
道路只有前进的一条!

你若想明天砌座房子,
今天就得准备好石头,
你若想明天活在世上,
今天就得选择朋友。
你若想明天获得自由,
就得一心冲出地狱,
因为开启明天的钥匙,
今天你已经掌握在手!
【案例描述】
拿到新教材,一看第一篇文章,傻了!因为新教材的第一篇文章《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
平时教学最怕诗歌。
如何才能让“薄薄”的文章上得“厚”起来,很伤脑筋!
如何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读出诗歌的韵,很难!
怎么办?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呗!
初读:情感的枯泉
教学《在山的那一边》的时候,上课伊始,我就先指名一个学生朗读课文,结果发现学生读得嗑磕巴巴,不仅谈不上流畅,甚至还读错音。可见学生新进中学,根本没有养成预习、扫除拦路虎的习惯。也好!正好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地转入字词教学。
接下来的全班齐读可谓整齐响亮。而男女生分节竞读的形式,男生、女生各个都是卯足了劲,男生可谓气势如虹,女生也可谓清亮悦耳。但是都缺少感情的变化,节奏单一,语气贫乏。
品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而诗歌教学,就要读出诗歌的情,读出诗歌的韵来才行。而要朗读好一篇作品,首先要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并且要能根据感情线索的发展变化,恰当地运用朗读技巧。
那么,如何读懂诗歌中蕴涵的情感、哲理,如何让“薄薄”的诗歌变得“厚”起来,还是要通过读。但是要让学生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
因此,在扎扎实实的三遍朗读之后,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读,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然后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结果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问题层出不穷。
有人问:“山那边的山啊,为什么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也有人问:“‘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里的‘种子’是指什么?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还有的问:“‘山的那边是海啊,用信念凝成的海’,为什么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
学生A答:“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因为山的颜色就是青色的。诗人在这里将大山拟人化了。” 
学生B答:“因为作者没有看见海,心里很难过,就以为山给他脸色看了。” 
学生C答:“因为作者本来希望能够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心情沮丧、失望之极。作者在这里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学生D 答:“种子就是作者心里的信念和理想。因为这个信念是无意识中培养的,所以说是飘来的。” 
学生E答:“因为当时年纪小,所以印象不深,所以说‘飘’。后来长大了,不知不觉就深深地埋入心里,所以用‘扎’。” 
“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啊。”学生F答。
……
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领会诗中蕴涵的情感、哲理,明白了诗人对海的向往、渴求,不能实现理想时的失望、困惑以及长大后感悟到的坚定信念。
但是,初次体验诗中蕴涵的情感后的齐读,仍有“意有未尽”之感。
巧读: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有言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接下来我以课文为例子,让学生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学生独立设计,组内交流试读后,全班展示:
学生A说:“妈妈,那个 / 海呢?”(“海”字应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困惑的语气,还要有看不到还的失望、沮丧。)
学生B 说:“一颗 / 从小飘来的 / 种子,却在我的心中 / 扎下了深根(“飘来”应轻读,“扎下了深根”应该重读,前一个分句语气平缓,后一个分句要读得坚定。)
学生C说:“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就是”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全新”要重读,充满希望的语气,“一瞬间”要重读,读得稍微快一点,而“照亮”就要突出理想实现时的惊喜和希望。)
……
最后融合全班的设计成果,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读,通过朗读脚本的设计,体会了文中的情感,都有了创造性劳动的喜悦和快感。
【案例分析】
《在山的那边》是新教材的开篇之作,因此,一开始教师就要花心思,动脑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而达到让学生爱上这篇文章,爱上语文,爱上语文学习的目的。
以往的常见的教学方式是不管什么文章,拿过来统统逐段逐句地进行肢解,将文章分割成好几个知识点: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好处是什么?……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带来的课堂气氛必然是被动的、沉闷的、压抑的。而缺少朗朗书声和学生个性化见解的课堂,也是失败的。
而学习诗歌,必须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因此通过指名朗读、全班齐读、男女分节读和品读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己阅读、理解、体验、感悟诗中之情,诗中之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而朗读脚本的设计,正是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的外化。也许学生的解读难免稚嫩,也许学生的解读难免会有差错,但是正是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过程和方法:1.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
            2.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获得正确对待困难的有益启示
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读课文导语。
        导语中说这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的?为什么隔了57年,65岁的作者还要记述这段经历呢?“其中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二、整体感知
1.默读
    要求默读的速度为每分钟300字,慢慢加快为每分钟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读好,行吗?
    默读后请同学们复述课文。复述的难点往往是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默读时要注意看清楚。
2.抢答:
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 发生在什么时候?
 爬悬崖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
 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3.把课文分成“冒险”、“脱险”两部分,四人小组组内试讲,全班推荐2-3人上台复述,并即使点评。
明确:复述要求“响亮流利、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明确:同学用这样的句式复述“我讲述的部分是—————我的讲述完了,谢谢大家”“我的点评完了,谢谢。”
三、研读主旨
1.探究主旨
 作者由这次历险,获得了什么启示?(读最后一节)
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龟兔赛跑、夸父逐日)
2.总结归纳:
居里夫人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学了《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获得了什么道理?
   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呼唤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7-22小节,背诵最后一节。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导入:作者?身份?主旨?
二、多角度探究性阅读
1.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 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 讨论课后练习二
 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 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四、作业:模仿吴强《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一段小诗
相关链接: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一)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二)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再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四)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列宁登山》[苏联]H.霍德扎   (《语文新天地》八年级上.初二)

三、 生命 生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1.学会画、注关键词语,快速筛选信息,把握文章思路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文悟道,引导学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一切生命,进而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二、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引起注意,催动兴奋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与她同呼吸,共命运,认识人生的真谛。(板书课题、作者) 
2.朗读课文,探究研讨,走进作者
 教师范读,在范读课文后三节时,语气应有由舒缓到略显高昂的变化过程,以反映作者经历了凝重的思考而顿悟的心路历程。
 学生仿读,这既是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需要,也是在情感上走近作者的需要。
 指名朗读,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题目中的“生命”一词为什么出现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 明确:
本文表现了女作家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题目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示强调,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的强烈呼唤。
3.品读课文,探究赏析,走近文本
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这样,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地领会,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组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 这篇文章共写了几个事例?这三个各围绕本段中哪一个中心词展开?
 试各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每个事例。
 教师小结过度: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的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同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
 由这三个事例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那么,引出了哪三点思考?在文中划出关键句。
 这三点思考分别侧重于哪一方面?
 形成板书:
生命  生命
小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奋斗
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找出你最喜欢,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说说这些词语妙在何处,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 指名朗读水平较好的三位学生分别朗读1、2、3小节,全班齐读最后两个小节。要求读得有感情、有变化、有高潮。
4.跳出文章,拓展思维,陶冶情操
 试就作者的三点思考,从生活中找出一两个相应的例子。(如欧阳修名扬天下,仍不断修改自己的文章,别人问其原因,他回答说是“怕后生笑话”;日寇侵华,梅兰芳息影舞台,续须明志;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才等)
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谈谈你对人生的感悟。要求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 教师总结: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5.作业 :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一两句;课外阅读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并完成课后练习二;课外阅读张晓风的《敬畏生命》、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敬一丹的《穆然,谢谢你的笑》(《语文新天地》七年级上.初一)
【案例描述】
示范导读,熏陶学生体会美的情感
还记得在第一个班级教《生命 生命》,出于熟悉文本和检查预习的目的,一上来我就要求学生齐读课文,但是学生的朗读状况让人失望: 学生的朗读腔调拖沓乏力,朗读节奏平淡单调没有变化,朗读表情呆板困倦,朗读状态有气无力。这种种现象让我产生了危机意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空乏,对文本甚至谈不上喜欢。
果然,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无论是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还是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都出现了比较被动、压抑、沉闷的现象。这让我不禁产生了挫折感。
怎么办?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我迅速地在脑子里调整、设计。
在第二个班级上课,我改变教学思路,还是以朗读为突破口,但是由全班齐读改为教师范读。
“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的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样一只小小的飞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再动了,可是那双翅膀在我的手中挣扎,那种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在这次范读中,我有意识地突出重音,恰当地运用拖腔,或读出惊喜之情,或道出敬佩之意,或诵出坚定之信念。
在我动情地朗读中,学生沉静了,肃穆了,由他们的表情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在和我一起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融入作者的情感天地。
他们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而他们朗读的欲望也被撩拨起来了。
因此在接下来的学生仿读中,学生凭着听老师的范读中获得的对文章的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准确清晰、洪亮流畅地朗读了课文。
但是光是准确流畅是不够的,更要读出感情,读出变化,读出高潮来。因此我又通过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找出你最喜欢,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说说这些词语妙在何处,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A说:“‘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的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中的两个‘那样’,突出了‘我’看到飞蛾极力挣扎时那种震惊,那种感动。” 
学生B说:“这两个“那样”,不仅是震惊,还有敬佩的感觉在里面。” 在试读中他还着重突出了两个“那样”。
学生C说:“‘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很明显,这里‘我’感到很惊喜。”
我追问:“还有哪些词语,你们看出了惊喜之情?”
学生纷纷插言:“‘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的‘竟’。”“‘仅仅活了几天’的‘仅仅’…
学生D说:“这个段落里,不仅有惊喜之情,还要有‘肃然起敬’的感情。文章中明明白白就告诉我们了。”(生笑)
学生E说:“听自己的心跳后,说‘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有一股自豪之情…”
在通过这样的细读、品读,学生对课文的思想情感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体验,明白了课文所举的三个例子,虽然都包含着作者对飞蛾和小瓜苗强烈的求生意识、顽强的生命力的敬佩之情以及对自身生命的重视、震撼,但是三者在情感上还是有区别,有变化的。
接下来,我就指名朗读水平较好的三位学生分别朗读1、2、3小节,全班齐读最后两个小节。要求读得有感情、有变化、有高潮。
三个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了大家的情绪,最后的全班齐读,更是读出了气势,读出了情感,读出了生的乐观,生的热烈。由此,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案例分析】
现在的课堂教学,由于有了录音作品或多媒体的辅助,老师往往不敢范读或者懒于范读,只注重学生的反复朗读或对文章的分析品读。
录音作品或多媒体的辅助,固然可能比老师的范读更准确、更高明、更有技巧,但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那虽偶有瑕疵但动情的范读,比机器更有亲和力,更能激起学生对老师的景仰之情,更能撩拨学生学习的热情。
范读出于教师口,入进学生耳,了然于学生心,它的直接性、示范性、感染性是其它形式的训练所不可比拟的。好的朗读,不仅充分显露着朗读者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强有力地熏陶着听者。
在范读中,让自如的声音,生动的语气传入学生的耳膜;让深刻的内涵,美好的憧憬流入学生的心田;让语言的美感同时刻在学生的脑海之中。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为学生提供准确清晰、洪亮流畅、饱含感情的示范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避免读错字读错句,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诱发情感共鸣,熏陶学生体会美的情感。
相关链接:
我很重要
作者:毕淑敏
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 
  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随处可见的人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 
  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物,饮下了多少清水,才凝聚成一具美轮美奂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平日里,我们尚要珍惜一粒米、一叶菜,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出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 
  当我在博物馆里看到北京猿人窄小的额和前凸的吻时,我为人类原始时期的粗糙而黯然。他们精心打制出的石器,用今天的目光看来不过是极简单的玩具。如今很幼小的孩童,就能熟练地操纵语言,我们才意识到已经在进化之路上前进了多远。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储存于脑海深处。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 
  回溯我们诞生的过程,两组生命基因的嵌合,更是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机遇的产物。 
  常常遥想,如果是另一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就绝不会有今天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如果换了一个时辰相爱,也不会有此刻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在这一个时辰,由于一片小小落叶或是清脆鸟啼的打搅,依然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我…… 
  一种令人怅然以至走入恐惧的想象,像雾霭一般不可避免地缓缓升起,模糊了我们的来路和去处,令人不得不断然打住思绪。 
  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 
  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 
  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心底。 
  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我们的记忆,同自己的伴侣紧密地缠绕在一处,像两种混淆于一碟的颜色,已无法分开。你原先是黄,我原先是蓝,我们共同的颜色是绿,绿得生机勃勃,绿得苍翠欲滴。失去了妻子的男人,胸口就缺少了生死攸关的肋骨,心房裸露着,随着每一阵轻风滴血。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就是齐斩斩折断的琴弦,每一根都在雨夜长久地自鸣……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 
  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惟一。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假如我们隐去,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东南,地陷西北,万劫不复。盘子破裂可以粘起,童年碎了,永不复原。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 
  与朋友相处,多年的相知,使我们仅凭一个微蹙的眉尖、一次睫毛的抖动,就可以明了对方的心情。假如我不在了,就像计算机丢失了一份不曾复制的文件,他的记忆库里留下不可填补的黑洞。夜深人静时,手指在揿了几个电话键码后,骤然停住,那一串数字再也用不着默诵了。逢年过节时,她写下一沓沓的贺卡。轮到我的地址时,她闭上眼睛……许久之后,她将一张没有地址只有姓名的贺卡填好,在无人的风口将它焚化。 
  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 
  我很重要。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 
  我对自己小声说。我还不习惯嘹亮地宣布这一主张,我们在不重要中生活得太久了。我很重要。 
  我重复了一遍。声音放大了一点。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在这种呼唤中猛烈地跳动。我很重要。 
  我终于大声地对世界这样宣布。片刻之后,我听到山岳和江海传来回声。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分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 
  我很重要。
敬畏生命 
张晓风
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漫地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憾。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靠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条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种子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荫,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高处何处有赠给毕业同学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一位老酋长正病危。
    他找来村中最优秀的三个年轻人,对他们说:“这是我要离开你们的时候了,我要你们为我做最后一件事。你们三个都是身强体壮而又智慧过人的好孩子,现在,请你们尽其可能的去攀登那座我们一向奉为神圣的大山。你们要尽其可能爬到最高的、最凌越的地方,然后,折回头来告诉我你们的见闻。”
    三天后,第一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笑生双靥,衣履我鲜:“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那地方真不坏啊!”老酋长笑笑说:“孩子,那条路我当年也走过,你说的鸟语花香的地方不是山顶,而是山麓。
    你回去吧!”一周以后,第二个年轻人也回来了,他神情疲倦,满脸风霜:“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我看到秃鹰盘旋,那是一个好地方。”
    “可惜啊!孩子,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不过,也难为你了,你回去吧!”一个月过去了,大家都开始为第三位年轻人的安危担心,他却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地回来了。他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酋长,我终于到达山顶。但是,我该怎么说呢?那里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
    “你难道在那里一无所见吗?难道连蝴蝶也没有一只吗?”
    “是的,酋长,高处一无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你自己,只有‘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只有想起千古英雄的悲激心情。”
    “孩子,你到的是真的山顶。按照我们的传统,天意要立你做新酋长,祝福你。”
    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

四、紫藤萝瀑布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领略文章文字的美和凝练
            2. 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过程和方法:1.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2. 学习利用网络、书籍来搜集、整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二、教学设计
1.赏美景(导入)
展示紫藤罗图片,试描述画面之美景。
教师总结过度:
美,那么容易感受到,却这么难以表达,难怪苏轼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著名女作家宗璞是如何用精美的语言写出紫藤罗的美景来的?面对紫藤萝花,作者又有些什么感悟?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板书课题、作者,明确“璞”的写法)
2.读美文(欣赏)
 指名朗读,要求用恰当的重音、语气、语调、语速流畅地朗读课文
 朗读评价,指出优劣
 全班配乐朗读
3.析美文(研读)
 仔细阅读课文,品味文中描写紫藤罗花的语句,然后用恰当的词语填入句子“这是                          
               的紫藤罗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
 十多年前的紫藤罗花又是怎样的呢?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解释“零落”“伶仃”)
 面对这样一树盛开的紫藤罗花,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焦虑、悲痛——宁静、喜悦——振奋精神)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 教师结合文章里提到的“生死谜、手足情”六个字介绍作者弟弟生病的有关情况和十年文革的情形。
 花的一枯一荣,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个中心句应该如何理解?
明确: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文革”期间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因此,对于人生和生命的感悟,作者在此处也是“意犹未尽”,那么,作者未完的话是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对文章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给她补充完整呢?请大家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既然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那么,我们就该                             ”
既然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那么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我们也难免遭遇不幸。那么,遭遇不幸时我们该怎样办呢?请大家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既然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难免遭遇不幸,那时,我们该              ”
 总结:本文启示人们,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
4.品美词(积累)
有人说:“宗璞的写景散文,一向重在对客观景物作精细、真切的描摹。”
 品读课文,把描写盛开的紫藤罗的色彩、形状、形态、香味的美句用浪线画出来,并把画出来的美句中的美词用着重号标出,讨论、品味,并用“我觉得             (美词)用得好,好在写出了          ”的句式交流一下。
 当堂试背、记诵美句。
5.作业:课外搜集古今中外名家写植物花草的美文;模仿课文,观察植物花草(如菊、梅、荷、松树、牡丹等等),写一篇练笔。
相关链接: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方法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历代都有文论家把这一命题引向深入。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最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景中生情,情中含景”。这就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王国维《人间词话》)
《紫藤萝瀑布》赏析
海岗
《紫藤萝瀑布》是一幅极为精细的工笔画,就是高明的丹青国手,也未必能够穷尽它所包含的意蕴。在这里,不但那片紫藤萝的大致轮廓你可以从画中加以把握,而且那花的色泽,那花的神采,那花的气味,你也尽可以从画中领略到。也许,在大自然中,当你面对这样一片紫藤萝,你也未必能够如此真切地认识它、感觉它。读着宗璞的这篇文章,仿佛在你眼前,就展现出一条紫色的瀑布,绚丽的色彩曳动你的目光,郁郁的幽香缭绕在你鼻前……这样一幅卓绝的“图画”,除了得力于作者卓越的笔力,亦与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是分不开的。
《紫藤萝瀑布》又是一首深沉的歌。当作者把一幅精致的“工笔画”呈现给读者的时候,也许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暖的色调,是一种明快的情绪与生活的欢欣。但是,当随着作者的思绪,回首那不堪的十年动乱,把眼前的美好与过去的黑暗联系到一起,你就会感到一种深沉的悲哀。正如作者所言,那是一种压在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对往昔被毁坏的幸福生活的追忆。可以说,当作者细致地观察这素朴的紫藤萝时,当作者一笔一笔勾勒着这紫藤萝的神态时,在她心中一定翻涌回荡着一曲深沉的歌。因为,只有经历过黑暗的人,才会在璀璨的生活面前目眩神摇,只有遭受过苦痛的人,才会如此珍视这生活的浪花。因此,尽管在这幅精致的图画之中,作者没有大力张扬、肆意宣泄感情的心曲,但是,当人们观察着《紫藤萝瀑布》的每一个细部时,必然会体味到作者倾注其间的一种深沉而欢乐的旋律自天而降,弥漫于《紫藤萝瀑布》的整个框架之中。
从直观上说,《紫藤萝瀑布》形象鲜明,如在目前,而不肤浅;从情境上说,《紫藤萝瀑布》文意含蓄,意境深远,不尽于句中。但是,当你阅读过《紫藤萝瀑布》,会感到,在它的字句之外,包含着更深刻、更令人神往的意蕴,而对《紫藤萝瀑布》反复阅读,不可能不对下述见解有会于心:美好的事物(紫藤萝瀑布就是一种象征)是遏止不了,也戮杀不灭的,生活的河流必将冲决各种障碍,日复日、年复年地涓涓流动……“在这闪光的河流上航行”的人们,“加快了脚步”吧,前边就是更加美好的彼岸……
由此,《紫藤萝瀑布》达到了“韵外之致”的极高的意境。
金色花
偶然看见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很是艳羡,激起我栽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弄了一些花草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能记得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这才意识到,栽花并非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情.
只有仙人掌活了下来.
无论是阴晴雨雪,也不论是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着阳光和空气.
可这并未给我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强呢?对开它的存在,我不再关心.
许久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远望,无意间瞥见这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地凛凛叉开,我忍不住大笑起来.
不是吗,且不说它的掌节怎样的歪斜,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它丑.
这可怕的东西,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地疯长下去.
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
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金黄色,十二片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辉煌灿烂的光芒.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此刻,它高傲地擎立着.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它不能不倾注全部的心血.
我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已的浅薄庸俗而感到惭愧.
可以想象,这仙人掌,它曾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在沙漠吞掉无数娇美的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
它并非一朵仅仅能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美,一旦和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三十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五千米,冰峰林立,雪原寥寂。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惟一的绿色!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一只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长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得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能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连年砍伐,人们先找那些比较幼细的红柳下手,因为所费气力较少。但一年年过去,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精了。 
    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科技的法子——用炸药! 
    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我们餐风宿露。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眶,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堆聚过亿万颗沙砾。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地?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五、童趣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能停顿正确、字音准确、语速流畅、语调从容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2.初步培养借助注解、工具书、用“换字法”“增字法”等疏通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1.初步学会借助注解、工具书、用“换字法”“增字法”等疏通文言文。
2.观察法,想象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2.感受、培养纯净纯美的童心童趣。
二、教学设计
1. 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让学生发挥想象,添上一两笔,然后说说所画的是什么。
可画成太极、棒棒糖、卫星、苹果、三毛的背影、月饼、笑脸、盘子、旋涡等。
    看来普普通通的一个圆圈,经过想象的加工,可以有这么多的富有情趣的变化。可见,我们同学都有一颗童心,都很有想象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富有童趣的文章。(板书课题,了解作者)
2.读一读
初一新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因此要加强朗读,以增强语感。可先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自由散读,然后指名朗读,师生共同合作明确字音和停顿后全班齐读。
3.译一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如“忆”可以解释为“回忆”,“时”解释为“时候”。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再在文中找出这样的词语来呢?
小组合作,交流,我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多,解释得最准确。
全班交流。
4.说一说:
 用自己流畅的语言,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 填空:
本文具体阐述了幼时的两件趣事:
第一件趣事是把              想象成           。
第二件趣事是把观看                     的情景。
作者把这份乐趣称之为                   。
5.想一想
 既是“戏蚊之趣”,把蚊子当作伙伴,做了两个游戏,书上是怎么说的?
有关提示:群鹤舞空  鹤唳云端
 为什么要把蚊子比作“白鹤”?为什么不比作“麻雀”“燕子”?
有关提示:白鹤外型漂亮,脚长与蚊子相似,更具情趣。
 从丛草中得到了哪些乐趣?
有关提示:林、兽、丘、壑    二虫相斗
 大家读得很细致,真让人高兴。不过有件事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
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有关提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 研读第一小节: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文章内容?
有关提示:
忆:全文是作者回忆童年的事情
物外之趣:全篇在写物外之趣
明察秋毫:文章所写的都是作者仔细观察的结果
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了不同答案。不过从题目看,文章主要还是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而获得的“物外之趣”。
6.总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7.板书
                       仔细观察
            藐小微物                   物外之趣
六、童趣               想象联想
            戏蚊之趣:群鹤舞空
                       鹤唳云端
            丛草之趣:林、兽、丘、壑
                       二虫相斗
8.作业:背诵课文
相关链接:
读《童趣》有感  
听语文课讲沈复《童趣》,细读其文有感:
喷烟逗夏蚊,
青云白鹤观。
丛草密为林,
土砾深作渊。
院小天地阔,
物微世界全。
师者当自警,
   童趣本天然。

蝌蚪(节选)
丰子恺
我劝告孩子们:“你们只管把蝌蚪养在洋磁面盆中的清水里,它们不得充分的养料和成
长的地方,永远不能变成青蛙,将来统统饿死在这洋磁面盆里!你们不要当它们金鱼看待!
金鱼原是鱼类,可以一辈子长在水里;蝌蚪是两栖类动物的幼虫,它们盼望长大,长大了要
上陆,不能长居水里。你看它们急急忙忙的游来游去,找寻食物和泥土,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样子多么可怜!” 
孩子们被我这话感动了,颦蹙地向洋磁面盆里看。有几人便问我:“那么,怎么好呢?” 
我说:“最好是送它们回家——拿去倒在田里。过几天你们去探访,它们都已变成青蛙,‘哥哥,哥哥’地叫你们了。” 
孩子们都欢喜赞成,就有两人抬着洋磁面盆,立刻要送它们回家。 
我说:“天将晚了,我们再留它们一夜明天送回去罢。现在走到花台里拿些它们所欢喜
的泥来,放在面盆里,可以让它们吃吃,玩玩。也可让它们知道,我们不再虐待它们,我们
先当作客人款待它们一下,明天就护送它们回家。” 
孩子们立刻去捧泥,纷纷地把泥投进面盆里去。有的人叫着:“轻轻地,轻轻地!看压
伤了它们!” 
不久,洋磁面盆底里的蓝色的图案都被泥土遮掩。那些蝌蚪统统钻进泥里,一只都看不
见了。一个孩子寻了好久,锁着眉头说:“不要都压死了?”便伸手到水里拿开一块泥来看。 
但见四个蝌蚪密集在面盆底上的泥的凹洞里,四个头凑在一起,尾巴向外放射,好象在
那里共食甚么东西,或者共谈甚么话。忽然一个蝌蚪摇动尾巴,急急忙忙地游了开去。游到
别的一个泥洞里去一转,带了别的一个蝌蚪出来,回到原处。 
五个人聚在一起,五根尾巴一齐抖动起来,成为五条放射形的曲线,样子非常美丽。孩
子们呀呀地叫将起来。我也暂时忘记了自己的年龄,附和着他们的声音呀呀地叫了几声。 
随后就有几人异口同声地要求:“我们不要送它们回家,我们要养在这里!”我在当时
的感情上也有这样的要求;但觉左右为难,一时没有话回答他们,踌躇地微笑着。一个孩子
恍然大悟地叫道:“好!我们在墙角里掘一个小池塘倒满了水同田里一样,就把它们养在那
里。它们大起来变成青蛙,就在墙角里的地上跳来跳去。”大家拍手说“好!”我也附和着
说“好!”大的孩子立刻找到种花用的小锄头,向墙角的泥地上去垦。不久,垦成了面盆大
的一个池塘。大家说:“够大了,够大了!”“拿水来,拿水来!”就有两个孩子扛开水缸
的盖,用浇花壶提了一壶水来,倾在新开的小池塘里。起初水满满的,后来被泥土吸收,渐
渐地浅起来。大家说:“水不够,水不够。”小的孩子要再去提水,大的孩子说:“不必了,不必了,我们只要把洋磁面盆里的水连泥和蝌蚪倒进塘里,就正好了。”大家赞成。蝌蚪
的迁居就这样地完成了。 
夜色朦胧,屋内已经上灯。许多孩子每人带了一双泥手,欢喜地回进屋里去,回头叫着:“蝌蚪,再会!”“蝌蚪,再会!” 
“明天再来看你们!”“明天再来看你们!”一个小的孩子接着说:“它们明天也许变
成青蛙了。”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