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33阅读:
字号:小|大
单杜伟
单元分析与提示
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组元,有的回顾以游戏为伴读书求知的往事;有的讲述在父辈的教养下长大成人的故事;有的写命运乖舛而勇于抗争,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有的写天资聪慧却无所进取,神童沦落为俗子……总之,这些课文都在成长道路的重大课题上,给人以莫大的鼓舞、激励、鞭策和警示。
这些课文包括散文、小说、童话、诗歌等。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现代的,也有古代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认真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受到多方面的文学熏陶。
一.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促成自己的成长意识。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苦于乐、得与失、成与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2.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重点研读、揣摩、赏析含义深刻且富于情感的精彩语句,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4. 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必要的常识,也应作适当的介绍,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5. 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和多角度理解。
二. 教学设想。
1.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传统课文。教师应从成长的角度,引导学生发现少年鲁迅在游戏和学习中所具有的童真和童趣,客观地把握课文的主题。其中的精彩片段要让学生仔细揣摩和品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2.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小说节选,再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轨迹,其感人的情节,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语带双关的标题,充分解读父女之间的深切关爱,了解课文巧妙的情节结构。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师长的教养。
3. 《丑小鸭》是一篇美丽的童话。要了解丑小鸭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和执著追求,认识“有志者事竟成”的深刻寓意,掌握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本文,可以介绍作者安徒生以及童话的写作特点。
4. 《诗两首》是外国诗歌,内容比较含蓄,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但教师不必刻意从成长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还应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5. 《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从独特的视角,表现了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读来令人深思。教学本文,除了理解其思想内容以外,主要还是要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一段经历。
2. 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 理解对比与过渡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会课文表现出的童真与童趣。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录音磁带,制作教学投影。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全文内容,把握结构,了解大意,重点研读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一. 整体感悟
1.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和庄重,但我们也知道,他曾经因为儿时阻止弟弟游戏,自认为犯下不可饶恕的过失,并为此抱恨终生。那么,鲁迅先生的童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让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里,追踪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吧。
2.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内容。
选取重点章节,由教师范读。教师不必急于提出问题,重点引导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速度与情感,从而提高听受能力,感知内容。
3.检查预习
识记字词。
攒 拗 确凿 桑葚 轻捷 蟋蟀 臃肿 脑髓 相宜 书塾 方正 博学 蝉蜕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斑蝥 敛 秕谷 无从 宿儒 同窗
字词比较多,教师可在预习的基础上,有重点的进行指导,不要耗时太多。
4.默读思考
自主学习。
出示思考题:
a. 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b. 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
c. 对百草园的描写,重点突出了哪些内容?
d. 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
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注意圈点、标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自读能力。
5.课堂讨论
培养说话能力和合作意识。
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知道什么说什么,知道多少说多少。互相补充指正,使答案完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单单能说出结论,要尽量说出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明确:
a .题目提示:文章内容表现一段经历(从……至……),两个过程(百草园、三味书屋);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b.第一部分 1-8段,第二部分9-篇末。
c.景物描写、美女蛇的故事、冬天捕鸟。
d.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自由快乐的(乐园)。
二. 研读与赏析
1. 教师导学
通过阅读与讨论,我们大致了解了全文内容。对百草园,作者的感受也许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请大家 进一步讨论思考,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百草园 生活的。
出示思考题:
a .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b.你认为描写的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c.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鸟的情节,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呢?
2. 四人小组讨论,课堂发言。
合作、探究。
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学生的讨论可能众说纷纭,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指导,逐渐集中、归纳、明确:
a.第一部分突出了“乐园”,是百草园生活的总起。
b.最精彩的部分当属景物描写。其特点是: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动静交替、各具特色、虚实结合、趣味横生、多角度观察、感受。
c.美女蛇的故事为百草园平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冬天捕鸟则抓住动物描写,引人入神,使平白无味的百草园也显得生机盎然,令人欢快!
三.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共同了解了鲁迅儿时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欢快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我们还领略了作者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同学们也热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熏陶,以成就自己健全的人格。在描写方面要观察仔细,描写具体、形象、生动。
四. 作业
1. 抄写,积累字词。
2. 背诵课文第二段。
3. 在上学途中,也许会有你喜欢的自然景物。请你抓住其特点,进行描学训练。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第二部分。体会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教师可以从听、说、读、写不同角度检查上一节课的教学重点)。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全文内容,领略了作者在百草园的一段生活经历 ,这节课让我们同作者一同走进三味书屋。
二. 整体感知
1. 默读理解
a. 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 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c. 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在内容上 有哪些联系?
2. 讨论明确
a. 两段内容是通过第9 段巧妙过度的,这一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巧妙暗示对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
b. 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的礼仪,着墨不多却令人生畏;写教书先生。他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旁门左道”的问题。态度严厉,也不乏和蔼,基本不体罚学生;写教学内容,都是一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使人感到枯燥;写学生,敬慕先生,好奇多问,又寻机玩耍取乐。
c. 这部分与第一部分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形成对比。
三. 问题探究
1. 质疑
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可能感到陌生,甚至产生疑惑。例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学生的贪玩逃学等。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不是重点,但却是难点。教师要正确地加以引导,要从儿童的视角,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同学们提出质疑,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a. 怎样理解学生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
b. 作者为什么要写学生贪玩逃学的情节?
c. 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d. 本文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2. 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 学生提问说明学生好奇,有求知欲望,应予以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b. 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的说来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c. 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受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d. 对比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突出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表现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也应是本文的主题所在。
四. 体验与反思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学习生活的认识。
1. 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2. 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与“先生”相比,你更喜欢自己身边的哪一位老师?
3. 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是矛盾的吗?你是怎样认识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讨论,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五. 教师小结
《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毫无疑问,这里有他的喜怒哀乐,有他成长的足迹。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六. 作业
1. 完成“研讨与练习”。
2. 写一段对自己的发展产生过影响的生活经历。300字左右。
二.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 理清文章的思路,朗读课文,学会质疑。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
课前准备:
学生: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许感受到父爱的事件很多,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1、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
2、有条件的,可提前为学生播放影碟《城南旧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1. 用深情的语言为学生讲朱自清的《背影》中“望父买橘”的片段,以创设情境。
2. 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亲教儿子一步步脱险的经历导入。
3. 或: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亲,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亲,可是今天我们要为父亲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可亲的父亲吧!
二. 整体感知。
1. 检查预习情况。
2. 快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a.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b.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结论:
a.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艰难的事,只要去做就能闯过去。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急得吐血。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是“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经不在人世了,可以看出“花”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小说始末。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和无奈,同时又深深眷恋的感情。
三. 研读与赏析。
1. 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一话题在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又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 自主探究: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的?
b. 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的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 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结论:
a.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的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 ,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飘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的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 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年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起爸爸妈妈,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象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至。
c. 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 作业。
1. 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 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 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二。
4. 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 检查作业。
2. 继续研读与赏析文章的重点。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二.研读与赏析。
1. 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 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并展开讨论。
2. 出示问题组:
a.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成长有什么影响?
b.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境?这预示着什么?
c. 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 明确:
a. 爸爸 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 他表面的严历中有无限的 关爱 ,关心自己的 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b. 弟弟妹妹只是自顾自的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的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与人世。
c. 是的 。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了,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三.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很害怕变成大人?
进一步提问:
1. 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你的体会?
2. 你有没有我类似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说给大家听听?
五. 拓展延伸。
六. 作业。
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三.丑小鸭
教学目标
1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思想感情。
2 学习运用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形象的写法。
3 理解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
2 体味文章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了解安徒生
教师:搜集点童话及安徒生的资料
教学内容
1 介绍童话这种文化及作者情况
2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 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逐步明确课文带给我们地思想启示。
教学设计
一. 整体感悟:
1. 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成长的道路上,可能是阳光撒满心田,一路顺风,也可能是风雨不期而至,充满坎坷。那么在你遇到了意想不要的困难时,被别人耻笑轻视时,在你觉得难以面对现状时,你会怎样呢?你是不是以为上苍太不公平了,把所有 的惩罚都给了你?其实你只要努力进取就会成为一只白天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安徒生笔下地丑小鸭是怎样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
2. 介绍童话及作者
3. 感知课文内容
速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a. 这篇童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b. 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
c. 当丑小鸭 变成白天鹅,大家都来赞美它,它为什么会感到难为情?
d. 这篇童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 问题探究。
a. 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地天鹅?
b. 怎样理解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生在鸭场里也没有关系?
c. 为什么说丑小鸭的一生是作者自己一生生活的写照?
三. 体验反思。
1. 我们因从丑小鸭身上学些什么?
2. 丑小鸭形象有什么现实意义?
四. 拓展延伸。
通过对这篇童话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丑小鸭,那么就动动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个小片段吧。
题目《我爱丑小鸭》、《丑小鸭与我》、《我也是一只丑小鸭》、《丑小鸭给我的启示》等等。
也可以发挥想象力,已经成为白天鹅的丑小鸭会有怎样的生活呢?
五. 作业。
1. 积累词语,抄写!
2. 完成研讨与习题一、二。
四.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课前准备:
根据提示,阅读这两首诗;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相关教学目标:
1. 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 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 背诵这首诗。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三.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个的语言
思考题
1.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只的是什么?(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 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问题探究。
质疑:
1. 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 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与之抗争,
只能等待。)
3. 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 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五.朗读背诵。
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
六.体验与反思。
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七.作业。
1 完成“研讨与练习”— 、三。
2 根据“体验与反思”的要求写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未选择的路》。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诗歌《未选择的路》。前者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后者则告诉我们将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如果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话,那么《未选择的路》对人生的选择又是怎样的呢?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大意。
2. 认识慎重的选择人生的意义。
3. 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二. 整体感知。
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认真阅读这首诗,最好是默读。深入思考每节诗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题:
1. 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 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第一节, 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 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节, 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 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3. 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竟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三. 问题探究。
1. 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2. 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3. 这首诗歌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四.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 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五. 作业。
1.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 试着写一篇随笔,评论一下这首诗。300字左右。
五.伤 仲 永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 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掌握文言知识。
2. 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学生:查工具书,认记字词 ,疏通课文大意。组织参辩人员,准备辩辞。
教师: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掌握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材的格言,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来自积累等。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洁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掌握字词句。
1. 默读课文。
2. 学生提问。
三.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
2. 讨论思考。
a.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标准是什么?
b. 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c. 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d. 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四.朗读背诵。(教师指导)
五.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 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认识后天教育的意义;课堂辩论。
教学设计:
一. 检查作业。
重点检查字词句和背诵情况。
二. 精读研讨。
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思考题:
1.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
2.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叙事部分有祥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干初露写的这样详细?
4.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结论:
1.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说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在第二部分的议论。
2.是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造成的,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使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造成的,从而更好的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本文语言简练而精当,
三. 体验与反思。
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1.辩题。
a.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材的关键
b.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材的关键
2.同学结合课文内容,结合实际,通过辩论明确:
a. 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b.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评价
四. 教师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方仲永感到惋惜,通过课堂辩论大家明白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材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可以成材。我们注意到本文强调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两个问题,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材。
五. 作业。
1.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四。
2. 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500字。
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活动目标:
1. 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
2. 了解他人的烦恼,重新审视并评价自我;
3. 学会沟通与理解,能帮人解脱烦恼;
4. 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关注并热爱生活的情趣。
活动重点:
1. 正确认识、审视、评价自我;
2. 能正确表达感受、心理和体会;
3. 激发热爱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 提前布置预习,学生准备好小记者的资料;
2. 学生可以自由结合,互设情景,做采访准备;
3. 学生可向爸爸、妈妈、朋友了解少年时期的烦恼;
4.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美国故事片《成长的烦恼》。
活动过程:
一. 播放美国故事片《成长的烦恼》(片段),学生畅所欲言谈感想。
1. 你喜欢这部影片吗?为什么?
2. 你喜欢剧中的哪个人物,是Mick , Rose 还是Ben,说说自己的观后体验。
3. 小组选出发言代表,全班交流。
4. 可以有分歧,有争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到的感受。
5. 教师小结:无论你喜欢哪个人物,都无可非议,关键是你明白了,这是一群可爱的少年成长中的烦恼,这些烦恼仿佛就在近前,就在我们身边或我们的成长中,最可贵的是不仅能说出,而且还能不断的审视和正确评价自我,这就是笑声中的烦恼,也是《成长的烦恼》一片带给人们的艺术魅力。
二. 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我们是否也有成长的烦恼。
1. 全班分成四个大组,各组抽取一个题目。
2. 任务:①说说自己的烦恼(一组);②替朋友解脱烦恼(二组);③回首成长中的烦恼。(三四组。三组是记者,四组是被采访人)。
3. 在预习的情况下,各组准备五分钟后,进行小组擂台赛。
4. 准备后各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其余同学可参与式的评析。比一比,哪组同学的语言流畅,敢于直言,态度真诚,用语礼貌。
5. 全班交流。
三. 活动小结。
全班同学的三项活动都是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主题展开的,大家不仅说出了自己的烦恼,了解了他人的烦恼,同时,也有了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的向上的态度,这对同学们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假如我们常常学会体验,学会为他人着想,以冷静的思索和应有的谅解去化解、释然许多烦恼,那么,生活将变得更加灿烂美好!
四. 展延伸:
将今天的真心话,心中情,写在日记本上,记下自己成长的烦恼和快乐!
作者邮箱: sdw0222@yahoo.com.cn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