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习惯决定成功-----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预习策略(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35阅读:
字号:|
庄  丽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正如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做好预习的习惯,是轻松学习本单元的基础。
在课前进行了预习,是先对课文摸着了底。尝试掌握新课预习的一般现律:一篇新课文要读三遍。第一遍读要疏通字句,看到生字词查词典解决;第二遍,要带着问题去读,看写了什么,怎样写的;第三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写?文中哪个地方写得精彩,并作圈点批注。
《黄河颂》一课,要求学生先要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朗诵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如“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可以越读越激昂,以表现黄河的气势。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的铿锵有力。第二遍朗读时要注意作者感情的波澜,调整语速、节奏,处理好重音、感情基调,进行感情充沛的朗读。第三遍朗读要在圈点批注的基础上,试着把最能打动人的语句段落读出来。这样的预习指导抓住了学习重点,任务具体明确,以有感情的朗读带动对课文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和理解。又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篇杂文,它从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教学时既要交代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者情况,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要在第二遍默读时,在理清故事情节以后,要能结合课文语句说一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前、后分别有哪些变化?第三遍默读后又让学生在课本上作批注:文中分别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和精神品质?这样循序渐进引入,让学生学得更轻松自然。在预习《土地的誓言》一文时,要求学生第一遍就要结合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查词典疏通文中字词。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感情体会意境。《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之绝唱。这首长篇叙事诗,也可以通过多“读”,吟诵出木兰女扮男装替父充军的传奇故事。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从“不闻爷娘唤女声”到“木兰不用尚书郎”,从“木兰当户织”到“着我旧时裳”,始终不失其为女性之特点。故木兰形象极为真实感人。《木兰诗》创具一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其特质,乃是中国人传统道德精神而《木兰诗》之根本精神,则是中国文化之精神。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要我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预习的习惯,方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