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35阅读:
字号:小|大
五柳先生传
陶 渊 明
一、教学目标:
1、 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2、 体会本文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3、 体会本文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朗读、指导;自主、讨论、探究
五、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3、查找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及诗文。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政治腐败。许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官场上充斥着虚伪、欺诈、互相倾轧。有人却鄙视这丑恶的社会,“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去官职,隐居田园,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他就是东晋著名的诗人陶渊明。本文是他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懂原文,可以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句,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2.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三、结合注释,教师指导。指名学生翻译课文大意(2-3人)。
四、疑问探究: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下列问题。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1、“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说明]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随便起了一个字号。“不知何许人” ,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不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这与当时讲究门第的世风背道而驰,表现了他不随世俗的品性。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说明]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的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说明]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一种读书方法,陶渊明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说明]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醉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学生可以把第三、四个问题结合在一起谈,意思说清楚即可。
5、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说明]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讲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缛节置之脑后,是一位有高风亮节,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人。
6、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说明]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7、“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说明]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学笔法加的品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五、小结:
1、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语言特色:本文多用否定句。
如:“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表明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高洁的志趣和人格的独立。不仅让读者对他与众不同的气质叹为观止,也使文章笔墨精湛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六、课堂作业:
1、 研讨与练习、二、四、
2、 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陶 渊 明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志趣: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超脱世俗的隐士形象 淡泊名利而安贫乐道
八、背景知识:
(一)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不仅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能使他厌恶。陶渊明早年便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在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又作过镇军、建威参军,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直到去世。 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和官场完全绝望之后,归隐田园。刘宋王朝元嘉时期,他“偃卧瘠馁有日”,江州刺使檀道济劝他出仕,他也拒绝了。檀道济赠给他梁肉,他“麾而去之”,这是他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行为,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他的作品有一些表现出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和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另外,还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等。晚年写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淡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
九、课外扩展:
本文是陶渊明的自传吗?请查找有关资料,结合你读过的陶渊明诗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附录: 陶渊明诗选
《饮酒》(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所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满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读山海经》(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惧。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读山海经》(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陶 渊 明
一、教学目标:
1、 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2、 体会本文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3、 体会本文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朗读、指导;自主、讨论、探究
五、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3、查找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及诗文。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政治腐败。许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官场上充斥着虚伪、欺诈、互相倾轧。有人却鄙视这丑恶的社会,“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辞去官职,隐居田园,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他就是东晋著名的诗人陶渊明。本文是他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懂原文,可以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句,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2.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三、结合注释,教师指导。指名学生翻译课文大意(2-3人)。
四、疑问探究: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下列问题。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1、“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说明]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随便起了一个字号。“不知何许人” ,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不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这与当时讲究门第的世风背道而驰,表现了他不随世俗的品性。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说明]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
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的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说明]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一种读书方法,陶渊明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说明]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醉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学生可以把第三、四个问题结合在一起谈,意思说清楚即可。
5、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说明]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讲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缛节置之脑后,是一位有高风亮节,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人。
6、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说明]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7、“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说明]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学笔法加的品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五、小结:
1、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语言特色:本文多用否定句。
如:“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表明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高洁的志趣和人格的独立。不仅让读者对他与众不同的气质叹为观止,也使文章笔墨精湛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六、课堂作业:
1、 研讨与练习、二、四、
2、 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陶 渊 明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志趣: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超脱世俗的隐士形象 淡泊名利而安贫乐道
八、背景知识:
(一)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不仅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能使他厌恶。陶渊明早年便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在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又作过镇军、建威参军,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直到去世。 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和官场完全绝望之后,归隐田园。刘宋王朝元嘉时期,他“偃卧瘠馁有日”,江州刺使檀道济劝他出仕,他也拒绝了。檀道济赠给他梁肉,他“麾而去之”,这是他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行为,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他的作品有一些表现出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和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另外,还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等。晚年写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淡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
九、课外扩展:
本文是陶渊明的自传吗?请查找有关资料,结合你读过的陶渊明诗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附录: 陶渊明诗选
《饮酒》(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所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满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读山海经》(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惧。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读山海经》(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