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所有文言文知识汇编及名著简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36阅读:
字号:小|大
1—6文言现象汇总
5.伤仲永
一、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世隶耕(属于)
称前时之闻(相当)
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众人矣(完全)
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 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三、句式积累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省略句
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省略介词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3.倒装句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四、常识积累
⑴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感情和阐明。
10.木兰诗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旦辞爷娘去(早晨)
西市买鞍鞯(马鞍下的垫子)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人的战马)
万里赴戎机(战争)
策勋十二转(记功)
赏赐百千强(有余)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
出郭相扶将(扶持)
雄兔脚扑朔(动弹)
双兔傍地走(并排跑)
②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动词,“登记”的意思。
2.动词用作名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原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战马”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市: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将: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帖: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
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
机: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
④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
二、句式积累
1.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中省略宾语“此”,可补充为“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2.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中的“何所思”,是宾语前置,是“所思何”的倒装,正确的语序为“问女所思何”。
三、常识积累
⑴作者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⑵文学常识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辑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个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15.孙权劝学
一、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卿今当涂掌事(通“途”,道路)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
但当涉猎(但,只。涉猎,粗略的阅读)
刮目相待(擦)
肃遂拜蒙母(于是,就)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称,可译为“我”。治,研究)
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就,靠近)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乎,啊,表示感叹语气)
②一词多义
当:1.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 )
2.但当涉猎(应当)
见:1.见往事耳(动词,知道)
2.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识别)
若:1.孰若孤(动词,比得上)
2.仿佛若有光(介词,好像)
之: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于厅室之东北角(助词,的)
乃:1.乃不知有汉(竟)
2.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为: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动词,做)
2.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③古今异义
但当涉猎(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今义:经过。)
三、句式积累
1.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中,“拜”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何见事”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蒙辞以军中多务”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四、常识积累
⑴作者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制的借鉴。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⑵文学常识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编年体通史。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20.口技
一、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通“座”,座位)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者,……的人)
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
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
众宾团坐(围绕而坐)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静悄悄)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打哈欠,伸懒腰)
其夫呓语(说梦话)
妇抚儿乳(喂奶)
众妙毕备(全、都)
宾客意少舒(意,心情。少,稍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人有百手(即使)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
以为妙绝(以为,认为。妙绝,极点)
变色离席(色,脸色。座,座位)
奋袖出臂(扬起、举起)
两股战战(股,大腿。战战,打哆嗦,打战)
几欲先走(几,几乎,差点儿。走,跑)
曳屋许许声(拉)
②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妇抚儿乳(名词做动词,喂奶)
宾客意少舒(形容词做副词,稍微)
不能名其一处(名词做动词,说出)
③古今异义
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聚在一起,合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小,细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其中夹杂。今义:里面。)
两股战战(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几欲先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④一词多义
指:1.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绝:1.以为妙绝(副词,极)
2.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秒:1.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2.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
指:1.手有百指(名词,指头)
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指明)
作:1.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
2.百千齐作(动词,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
间: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
2.遂于外人间隔(动词,间断)
是:1.当是时(介词,这)
2.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
坐:1.满坐寂然(名词,通“座”)
2.众宾团坐(动词,坐)
名:1.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2.自为其名(名词,姓名,名称)
⑤古今异义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几欲先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义:即使,表示假设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的连词。)
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今义:会议。)
宾客意少舒(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少。)
三、句式积累
省略句
“抢夺声,泼水声”中省略了“抢夺”的宾语“财物”,可补充为“抢夺财物声,泼水声。”
倒装句
“会宾客大宴”中的“宾客大宴”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会大宴宾客”。
四、常识积累
⑴作者常识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请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
⑵文体常识《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选编的一部笔记体小说,以叙写故事为中心。
25.短文两篇
一、通假字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聪明)。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饮于河、渭(黄河、渭水)
北饮大泽(大湖)
化为邓林(桃邻)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见两小儿辩斗(争辩,争论)
问其故(缘故,原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认为。去,距离)
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日中,正午)
日初出沧沧凉凉(寒冷的意思)
及其日中如探汤(热水)
孔子不能决也(判断)
两小儿笑曰:“孰为人多知乎?”(讥笑)
②词类活用
“北饮大泽”中“北”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去北方”的意思。
“道渴而死”中“道”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的意思。
“孔子东游”中“东”是名词,在这里作壮语,“到东方”的意思。
“而日中时远也”中“远”是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离人远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为:1.化为邓林(动词,成为)
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判断动词,是)
为: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动词,是)
2. 孰为汝多知乎(动词,说)
其:1. 问其故(代词,那)
2. 及其日中如探汤(代词,它)
3. 弃其杖(代词,他的或是他们的)
④古今异义
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今义:走路。)
河、渭不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孰为知多乎(古义:代词“你”。今义: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义:距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句式积累
省略句
省略主语:
1.“未至,道渴而死”中“未至”前省略了主语“夸父”,可补充为“夸父未至,道渴而死。”
2.“问其故”中省略了“问”的主语“孔子”,可补充为“孔子问其故”。
省略介词:
3.“北饮大泽”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北饮于大泽”。
省略宾语:
4.“未至,道渴而死”中省略了“未至”的宾语“大泽”,可补充为“未至大泽,道渴而死”。
省略状语
5.“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中省略了壮语“去人”,可补充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四、常识积累
⑴作者常识
①《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四篇则认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的远古的神话传说。
②《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⑵文体常识
①《夸父逐日》是一篇神话。
②《两小儿辩日》是一则寓言。寓言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
30.狼
一、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缀行甚远(紧跟)
屠惧,投以骨(惧,害怕。以,用)
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困窘,处境危急)
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
场主积薪其中(柴草)
苫蔽成丘(覆盖、遮蔽)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倚,靠。弛,卸下)
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一狼径去(离开)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暇,空间)
屠暴起(突然)
又数刀毙之(杀死)
一狼洞其中(打洞)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打算)
止露尻尾(屁股)
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
狼亦黠矣(狡猾)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作假,睡觉)
只增笑耳(罢了)
②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
动词作名词:
2.“一屠晚归”中“屠”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屠户”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
3.“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4.“恐前后受其敌”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词,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
6.“狼不敢前”中“前”为名词,这里作动词,“上前”的意思。
动词作使动动词:
7.“又数刀毙之”中“毙”是不及物动词,这里作使动动词,“毙之”即“使之毙”。
③一词多义
止:1. 止有剩骨(副词,只有)
2.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
敌: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2.盖以诱敌(名词,敌人)
之:1.久之(补充音节,无义)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3.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
4.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译)
意:1.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
2.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动词,企图,打算)
前: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
2.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恐: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担心)
2.不治将恐深(动词,恐怕)
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
4.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代词,指屠户)
以:1.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2.盖以诱敌(介词,用)
④古今异义
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三、句式积累
省略句
省略宾语:
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2.“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省略介词:
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4.“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5.“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省略主语:
6.“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倒装句
7.“投以骨”中“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四、常识积累
⑴作者常识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⑵文体常识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共有491篇。“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必读名著简介
1.《童年》
作者:高尔基
内容简介: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光明。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另外,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童年》讲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对于他所经历过并在心中留下过伤痛记忆的人和事,那些“铅一般沉重的丑事”,作家在叙述的时候,心情不可能是轻松的,因此这部小说的基调在整体上显得严肃、低沉。但另一方面,小说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这样就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2.《鲁滨逊漂流记》
作者:丹尼尔.笛福
内容简介:
17世纪中叶,鲁滨逊.克鲁索出生在英国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他本可以按照父亲的安排,依靠殷实的家产过一种平静而优裕的生活。然而,一心想外出闯荡的鲁滨逊却当上了充满惊险和刺激的水手,航行于波涛汹涌、危机四伏的大海上。
由于货船失事,鲁滨逊孤身一人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陷入绝境的鲁滨逊以人们难以想象的坚强和毅力,勇敢的向各种困难挑战,以他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开荒种地、砍树建房,圈养山羊、修造船只。凭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不仅使自己生存了下来,而且还救出了一个即将被土著吃掉的“星期五。”
正当鲁滨逊积极准备救出一披沦落为土著的西班牙船员时,他的命运突然逆转,一艘货船被歹徒劫持,船长和大副被送上荒岛。这时,机智勇敢的鲁滨逊不仅巧设计谋救出了船长和大副,而且挽救了船只,保住了善良的人们的性命。鲁滨逊也从此结束了自己20多年的荒岛生活,回到了英国。
3.《昆虫记》
作者:亨利.法布尔
内容简介: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一书以忠实于法文原著整体风貌及表达特色为选择原则, 让中国读者首次领略《昆虫记》的真实面目。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样一个奇迹,在人类即将迈进新世纪大门、地球即将迎来生态学时代的紧要关头,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更珍贵的启示。
5.伤仲永
一、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世隶耕(属于)
称前时之闻(相当)
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众人矣(完全)
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 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三、句式积累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省略句
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省略介词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3.倒装句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四、常识积累
⑴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感情和阐明。
10.木兰诗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旦辞爷娘去(早晨)
西市买鞍鞯(马鞍下的垫子)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人的战马)
万里赴戎机(战争)
策勋十二转(记功)
赏赐百千强(有余)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做)
出郭相扶将(扶持)
雄兔脚扑朔(动弹)
双兔傍地走(并排跑)
②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动词,“登记”的意思。
2.动词用作名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原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战马”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市: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将: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帖: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
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
机: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
④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
二、句式积累
1.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中省略宾语“此”,可补充为“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2.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中的“何所思”,是宾语前置,是“所思何”的倒装,正确的语序为“问女所思何”。
三、常识积累
⑴作者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⑵文学常识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辑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个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15.孙权劝学
一、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
卿今当涂掌事(通“途”,道路)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卿今当涂掌事(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
但当涉猎(但,只。涉猎,粗略的阅读)
刮目相待(擦)
肃遂拜蒙母(于是,就)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称,可译为“我”。治,研究)
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就,靠近)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了……的时候。过,到)
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事,认清事物。乎,啊,表示感叹语气)
②一词多义
当:1.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 )
2.但当涉猎(应当)
见:1.见往事耳(动词,知道)
2.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识别)
若:1.孰若孤(动词,比得上)
2.仿佛若有光(介词,好像)
之: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2.于厅室之东北角(助词,的)
乃:1.乃不知有汉(竟)
2.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为: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动词,做)
2.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③古今异义
但当涉猎(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今义:经过。)
三、句式积累
1.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中,“拜”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肃遂拜于蒙母”。
2.倒装句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何见事”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
“蒙辞以军中多务”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四、常识积累
⑴作者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制的借鉴。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⑵文学常识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编年体通史。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20.口技
一、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通“座”,座位)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者,……的人)
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
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
众宾团坐(围绕而坐)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静悄悄)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打哈欠,伸懒腰)
其夫呓语(说梦话)
妇抚儿乳(喂奶)
众妙毕备(全、都)
宾客意少舒(意,心情。少,稍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人有百手(即使)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
以为妙绝(以为,认为。妙绝,极点)
变色离席(色,脸色。座,座位)
奋袖出臂(扬起、举起)
两股战战(股,大腿。战战,打哆嗦,打战)
几欲先走(几,几乎,差点儿。走,跑)
曳屋许许声(拉)
②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妇抚儿乳(名词做动词,喂奶)
宾客意少舒(形容词做副词,稍微)
不能名其一处(名词做动词,说出)
③古今异义
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聚在一起,合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小,细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其中夹杂。今义:里面。)
两股战战(古义:大腿。今义:量词。)
几欲先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④一词多义
指:1.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绝:1.以为妙绝(副词,极)
2.群响毕绝(动词,消失)
秒:1.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2.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
指:1.手有百指(名词,指头)
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指明)
作:1.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
2.百千齐作(动词,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
间: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
2.遂于外人间隔(动词,间断)
是:1.当是时(介词,这)
2.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
坐:1.满坐寂然(名词,通“座”)
2.众宾团坐(动词,坐)
名:1.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2.自为其名(名词,姓名,名称)
⑤古今异义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几欲先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义:即使,表示假设的连词。今义:虽然,表示转折的连词。)
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今义:会议。)
宾客意少舒(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少。)
三、句式积累
省略句
“抢夺声,泼水声”中省略了“抢夺”的宾语“财物”,可补充为“抢夺财物声,泼水声。”
倒装句
“会宾客大宴”中的“宾客大宴”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会大宴宾客”。
四、常识积累
⑴作者常识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请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
⑵文体常识《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选编的一部笔记体小说,以叙写故事为中心。
25.短文两篇
一、通假字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聪明)。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饮于河、渭(黄河、渭水)
北饮大泽(大湖)
化为邓林(桃邻)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见两小儿辩斗(争辩,争论)
问其故(缘故,原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认为。去,距离)
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日中,正午)
日初出沧沧凉凉(寒冷的意思)
及其日中如探汤(热水)
孔子不能决也(判断)
两小儿笑曰:“孰为人多知乎?”(讥笑)
②词类活用
“北饮大泽”中“北”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去北方”的意思。
“道渴而死”中“道”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的意思。
“孔子东游”中“东”是名词,在这里作壮语,“到东方”的意思。
“而日中时远也”中“远”是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离人远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为:1.化为邓林(动词,成为)
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判断动词,是)
为: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动词,是)
2. 孰为汝多知乎(动词,说)
其:1. 问其故(代词,那)
2. 及其日中如探汤(代词,它)
3. 弃其杖(代词,他的或是他们的)
④古今异义
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今义:走路。)
河、渭不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孰为知多乎(古义:代词“你”。今义: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义:距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句式积累
省略句
省略主语:
1.“未至,道渴而死”中“未至”前省略了主语“夸父”,可补充为“夸父未至,道渴而死。”
2.“问其故”中省略了“问”的主语“孔子”,可补充为“孔子问其故”。
省略介词:
3.“北饮大泽”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北饮于大泽”。
省略宾语:
4.“未至,道渴而死”中省略了“未至”的宾语“大泽”,可补充为“未至大泽,道渴而死”。
省略状语
5.“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中省略了壮语“去人”,可补充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四、常识积累
⑴作者常识
①《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四篇则认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的远古的神话传说。
②《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⑵文体常识
①《夸父逐日》是一篇神话。
②《两小儿辩日》是一则寓言。寓言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
30.狼
一、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缀行甚远(紧跟)
屠惧,投以骨(惧,害怕。以,用)
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困窘,处境危急)
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
场主积薪其中(柴草)
苫蔽成丘(覆盖、遮蔽)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倚,靠。弛,卸下)
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一狼径去(离开)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暇,空间)
屠暴起(突然)
又数刀毙之(杀死)
一狼洞其中(打洞)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打算)
止露尻尾(屁股)
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
狼亦黠矣(狡猾)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作假,睡觉)
只增笑耳(罢了)
②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
动词作名词:
2.“一屠晚归”中“屠”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屠户”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
3.“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4.“恐前后受其敌”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词,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
6.“狼不敢前”中“前”为名词,这里作动词,“上前”的意思。
动词作使动动词:
7.“又数刀毙之”中“毙”是不及物动词,这里作使动动词,“毙之”即“使之毙”。
③一词多义
止:1. 止有剩骨(副词,只有)
2.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
敌: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2.盖以诱敌(名词,敌人)
之:1.久之(补充音节,无义)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3.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
4.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译)
意:1.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
2.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动词,企图,打算)
前: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
2.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恐: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担心)
2.不治将恐深(动词,恐怕)
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
4.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代词,指屠户)
以:1.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2.盖以诱敌(介词,用)
④古今异义
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三、句式积累
省略句
省略宾语:
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2.“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省略介词:
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4.“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5.“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省略主语:
6.“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倒装句
7.“投以骨”中“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四、常识积累
⑴作者常识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⑵文体常识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共有491篇。“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必读名著简介
1.《童年》
作者:高尔基
内容简介: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光明。这就是以外祖母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种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她对阿廖沙的影响,正像高尔基后来写的那样:“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另外,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童年》讲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对于他所经历过并在心中留下过伤痛记忆的人和事,那些“铅一般沉重的丑事”,作家在叙述的时候,心情不可能是轻松的,因此这部小说的基调在整体上显得严肃、低沉。但另一方面,小说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这样就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2.《鲁滨逊漂流记》
作者:丹尼尔.笛福
内容简介:
17世纪中叶,鲁滨逊.克鲁索出生在英国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他本可以按照父亲的安排,依靠殷实的家产过一种平静而优裕的生活。然而,一心想外出闯荡的鲁滨逊却当上了充满惊险和刺激的水手,航行于波涛汹涌、危机四伏的大海上。
由于货船失事,鲁滨逊孤身一人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陷入绝境的鲁滨逊以人们难以想象的坚强和毅力,勇敢的向各种困难挑战,以他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开荒种地、砍树建房,圈养山羊、修造船只。凭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不仅使自己生存了下来,而且还救出了一个即将被土著吃掉的“星期五。”
正当鲁滨逊积极准备救出一披沦落为土著的西班牙船员时,他的命运突然逆转,一艘货船被歹徒劫持,船长和大副被送上荒岛。这时,机智勇敢的鲁滨逊不仅巧设计谋救出了船长和大副,而且挽救了船只,保住了善良的人们的性命。鲁滨逊也从此结束了自己20多年的荒岛生活,回到了英国。
3.《昆虫记》
作者:亨利.法布尔
内容简介: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一书以忠实于法文原著整体风貌及表达特色为选择原则, 让中国读者首次领略《昆虫记》的真实面目。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样一个奇迹,在人类即将迈进新世纪大门、地球即将迎来生态学时代的紧要关头,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更珍贵的启示。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