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40阅读:
字号:小|大
一、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3、体会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能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的道理。
4、培养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二、学习重点:
目标1、3、4
三、学法指导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认真体会作者迸发出的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与众不同的个性。
2、在朗读中,要想一想有些话若是平平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
3、体会文章诗意盎然,文辞优美,字里行间透着灵气的特点。
第一学时
四、学习过程:
亲爱的同学,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如今我们已十三岁,成为了一名初中生。十三岁,我们也许有时还想着向父母撒娇,而十三岁的田晓菲已是北京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她四岁就大量接触文学作品,初一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十三岁就被北大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相继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哈萨克佛大学博士学位,二十九岁时就走上了哈佛的讲台,这一连串闪光的足迹,令人惊叹,而当我们看了她在北大九十周年校庆时写的文章就能找到她辉煌经历的答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田晓菲,走进北大。
(一)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北大和田晓菲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白驹( )过隙 迸( )溅 穹( )隆 积攒( ) 呜咽( )
摒( )弃 xī 利( ) 怪僻( ) 安恬( ) xié 取( ) 惆怅( )
沉淀( ) 骤然( ) xù( )语
2、解释下列词语
莫名——
白驹过隙——
涉足——
委于我心——
不系之舟——
安恬——
惆怅——
小立——
3、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订正,没有错别字的就在括号内画个“√”。
湖光塔影( ) 漠然回首( ) 盲然若失( ) 津津有味( )
一视同人( ) 谈笑风声( ) 和蔼可亲( ) 弹指一瞬( )
4、这篇文章诗意盎然,字里行间透着灵气,作者的心跃然纸上。你能体会到涌动在作者心中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吗?
一、导入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文章以空行空开,自成三个部分。课文开头写了作者幼时与北大之间的哪些事情?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与北大“尘缘”的“奇妙”?
2、在4~5小节中,作者回顾了自己进入北大三年间的感受,作者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相关的词语来说明)
3、进入北大学习后,北大的哪些东西对作者产生了影响?
4、初见北大的图书馆,作者的感受是什么?插叙那位小姑娘抽泣有什么作用?
5、“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你认为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作者又从北大的人中读到了些什么?
6、朗读最后一部分。作者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北大的什么感情?
才进校门,高年级的同学就带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400多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像。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的最小零头都不到吧!不知怎么,我回忆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记得那时灯已熄了,我们在黑暗里躺在床上,随意聊着天儿。我和领队的那个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我们惊讶地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答道:“你们知道得那么多,可我什么都不懂……”如今,我和女老师的谈话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可那女孩子的呜咽反倒长久而清晰地留存在心中。当我随着面孔尚未记熟的新同学一起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颇( ) 呜咽( )
2.结合文意解释词语。
清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前后的破折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一句后面的冒号的作用是什么?“近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原文说明“我”的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400万册图书!”中,感叹号改成逗号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从记叙顺序上来说采用的是什么顺序?作者写这件事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的最小零头都不到吧!”中的“最小”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为什么说“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如果不读下文,你能通过这一段的叙述推想出作者接下来会怎么样做吗?请试着说出你的猜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颇(pō) 呜咽(yè) 2.①清晰:非常清楚。②津津有味:形容兴味浓厚。 3.作用是突出誓言的内容。 4.冒号的作用是为了引出对“绝望的感觉”的具体描述。“近乎”一词不能去掉,因为此时“我”的感觉是异常复杂的,不仅仅是绝望,是类似绝望但又不完全是绝望的复杂感受,去掉了“近似”表达就不准确。 5.具体指:400多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像。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的最小零头都不到吧! 6.不好,因为感叹号把“我”的震惊表现出来了,冲击力是巨大的,不是一个逗号所能体现的。作者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感到了自己的无知。 7.属于插叙。作者因为看到了如此多的图书,痛感到了自己的无知,这种感受和以前那个哭泣的女孩是一样的,作者写出这件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作为一个北大的新生,面对气势恢弘的图书馆时对自己的重新认识。 8.不能去掉,因为北大图书馆的书的数目是巨大的,一个最小的零头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作为一个北大新生的“我”没有读过如此多的书。一个“最小”表现出“我”对自己清醒的认识。 9.因为以前的“我”,自我感觉学识渊博,不可能理解那个女孩哭泣的原因。今天,她的际遇和那个女孩一样,感受也就一样了,此时的“我”才能理解那个女孩的心情。 10.读完前文,我们已经了解到“我”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今天,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后,一定会发奋图强,刻苦学习。
无题
(1)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2)“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锃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3)“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但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的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4)“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的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5)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6)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7)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也是砍得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决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雕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的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沉重的冬衣。
(8)“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动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9)“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10)“那有什么不好呢?”
(11)“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12)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13)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14)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15)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填入括号内。( )( )
A.虔诚 B.侥幸 C.真诚 D.庆幸
2.第(7)段中作者用“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8)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谜:□□□□□□□□□□ 底:□□□□□□□□□□
4.在文中划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
5.根据语境,解释第(13)段中加粗词“芬芳”的意思。
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似无情的刀,却能够为树酝酿养料,使收获的果实更加甜美。
B.如果爱一个人就应该“砍掉”他骄狂傲慢的枝条。
C.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
D.“伤”和“爱”看似矛盾,其实“刀之伤”正蕴含着“刀之爱”。
7.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A
2.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 形象生动地描写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3.三月三奶奶砍枣树 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4.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5.酝酿(或:酿造)
6.C 7.刀之爱。
第二学时
一、复习导入
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给“我”的影响最大?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二、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一)品味精美语句
1、“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几个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谈谈你的感受。
2、“中文的、英文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的沉默的语言,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渐渐地,我的心情也变得和它们一样:沉静,愉悦,安详。”体会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其中“河流”、“风景”、“船客”、“舵手与船工”各比喻什么?
4、“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体会这些直抒胸臆的语句中,所流露出的作者对于母校的感情。
(二)回味领悟
1、你感受到课文中所流淌着作者对于母校的深情吗?归纳一下贯穿全文的那条感情线索。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从作者身上感受到什么?
三、归纳小结
1、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中心。
2、课文在详略安排、表达方式上各体现了什么特点?
作者说:“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有人认为作者这样说有些狂妄,有人认为这是作者自信的表现,还有人认为这反映了作者入学之初的幼稚无知,你怎么看?写出你的看法。
①以往的岁月里,我曾经向好几位书法大师求过墨宝。每次,当宣纸铺开,笔墨调匀,大师问我要什么字时,我总是说,我喜欢“静水流深”的意味;每当这时,大师们总会歇下竹管,良久不语。这份静默,让我隐约感到了一种深度。然而,不知为什么,每次大师们留下的,都不是“静水流深”这四个字。我多少有些遗憾,却没有深想。
②直到前不久,我向一位同龄朋友再次讨求这四个字时,他才坦诚地说:我不敢写这四个字。
③这让我着实吃了一惊。
④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朋友说,但凡弄墨之人,对汉字都怀着一种深深的敬畏。一般说来,有多深的功夫,多深的悟性,才敢写多(shēn ào)的字。而“静水流深”一句,初觉陌生,可凝神细想,心底,便觉有一种涌动,是什么呢?一时难以琢磨透彻,又怎么能轻易落笔呢?
⑤落拓不羁的那些年,生命渴望被一句格言警醒,一句真正从我的血脉心魄里流淌出的叮嘱,于是我开始寻找。那一年,我从海上(piāo bó)归来,经了一夜的水路,清晨走上甲板,蓦然一惊:那是怎样阔大无边的静啊,全然不见了想像中的惊涛狂澜……
⑥静,让水焕发出了生命原初的博大与深邃;静,让我感受到家乡大平原那安详坦荡的呼吸……
⑦静水流深。
⑧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深刻地感知到了什么是生命中的际遇与契合,我心底的泉眼涌出了这一句生命禅。
⑨朋友不禁也被我的“凡人格言”所触动:是啊,“静水流深”这四个字,字面很是宁静,绝没有伸胳膊蹬腿的张狂,排列在一起规矩自然,不显山不露水不虚张声势。即便有大家风范,遇上这样的字也不敢轻易挥毫。有道是:一枝竹管安天下,锦绣心机卷里藏啊!
⑩我感动于朋友的会心。
(11)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一段独白:……左手研墨,右手卷一册汉简来读。读至心通了,墨浓了,蘸好了笔,这时面对着那张白纸的感觉,真像是要去茫茫宇宙中投胎。这日子该多么有滋味!
(12)我又想起一诗友从黄河边归来时说过的话:(A)黄河的中游有一段,看上去就是凝滞不动的浑浊的泥浆,(B)然而,连搏击过激流的黄河船夫,也不敢在这里放船,(C)因为河心是活的,没有谁能说清它究竟有多深……
(13)我还想起那些有渡河经验的人,在涉水之前,总会习惯地随手抓起一块石头投入水中以测量水深。水花溅得越高,水声越是响亮,河水也就越浅。那溅不起多大水花、听不见多大水声的河水,必定是深不可测的……
(14)我就这样想着想着,心中便又一波波地涌动了,那阔大无边的静啊……
(15)静,就是生命的完满;水,就是生命的本源;流,就是生命的体现;深,就是生命的蕴藉啊……
(选自《读者》2003年第七期)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落拓( ) 羁( ) 蘸( ) 深邃( )
2.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
①落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深不可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虚张声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深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法大师们为什么都没有给“我”留下“静水流深”四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俗话说:“满瓶水不荡,半瓶水晃荡。”文章第 段也表达了相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第④、⑤两段括号中的拼音提示写出汉字。
shēn ào________________ piāo bó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说“‘静水流深’这四个字,字面很是宁静,绝没有伸胳膊蹬腿的张狂,排列在一起规矩自然,不显山不露水不虚张声势。”请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的母亲河并不总是奔腾咆哮的。”一句是从第 段中抽出来的,请根据上下文判断,应放回(A)(B)(C)中哪个位置才完整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④段中有“而‘静水流深’一句,初觉陌生,可凝神细想,心底,便觉有一种涌动,是什么呢?”一句,第 段中有“我就这样想着想着,心中便又一波波地涌动了”一句。读完全文,谈谈“我”心中到底“涌动”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拓(tuò) 羁(jī) 蘸(zhàn) 深邃(suì) 2.①落拓:潦倒失意。②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形容很深。本文指学问很高,难以攀比得上。③虚张声势:假装出强大的声势。④深邃:幽深,深奥。 3.但凡弄墨之人,对汉字都怀着一种深深的敬畏。大师们对“静水流深”一时难以琢磨透彻,不能轻易落笔。 4.有渡河经验的人投石测量水深,“水花溅得越高,水声越是响亮,河水也就越浅。那溅不起多大水花、听不见多大水声的河水,必定是深不可测的。” 5.深奥;漂泊 6.略(言之成理即可) 7.(A) 8.静,就是生命的完满;水,就是生命的本源;流,就是生命的体现;深,就是生命的蕴藉。
教学反思: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3、体会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能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的道理。
4、培养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二、学习重点:
目标1、3、4
三、学法指导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认真体会作者迸发出的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与众不同的个性。
2、在朗读中,要想一想有些话若是平平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
3、体会文章诗意盎然,文辞优美,字里行间透着灵气的特点。
第一学时
四、学习过程:
亲爱的同学,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如今我们已十三岁,成为了一名初中生。十三岁,我们也许有时还想着向父母撒娇,而十三岁的田晓菲已是北京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她四岁就大量接触文学作品,初一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十三岁就被北大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相继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哈萨克佛大学博士学位,二十九岁时就走上了哈佛的讲台,这一连串闪光的足迹,令人惊叹,而当我们看了她在北大九十周年校庆时写的文章就能找到她辉煌经历的答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田晓菲,走进北大。
(一)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北大和田晓菲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白驹( )过隙 迸( )溅 穹( )隆 积攒( ) 呜咽( )
摒( )弃 xī 利( ) 怪僻( ) 安恬( ) xié 取( ) 惆怅( )
沉淀( ) 骤然( ) xù( )语
2、解释下列词语
莫名——
白驹过隙——
涉足——
委于我心——
不系之舟——
安恬——
惆怅——
小立——
3、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订正,没有错别字的就在括号内画个“√”。
湖光塔影( ) 漠然回首( ) 盲然若失( ) 津津有味( )
一视同人( ) 谈笑风声( ) 和蔼可亲( ) 弹指一瞬( )
4、这篇文章诗意盎然,字里行间透着灵气,作者的心跃然纸上。你能体会到涌动在作者心中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吗?
一、导入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文章以空行空开,自成三个部分。课文开头写了作者幼时与北大之间的哪些事情?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与北大“尘缘”的“奇妙”?
2、在4~5小节中,作者回顾了自己进入北大三年间的感受,作者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相关的词语来说明)
3、进入北大学习后,北大的哪些东西对作者产生了影响?
4、初见北大的图书馆,作者的感受是什么?插叙那位小姑娘抽泣有什么作用?
5、“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你认为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作者又从北大的人中读到了些什么?
6、朗读最后一部分。作者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北大的什么感情?
才进校门,高年级的同学就带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400多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像。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的最小零头都不到吧!不知怎么,我回忆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记得那时灯已熄了,我们在黑暗里躺在床上,随意聊着天儿。我和领队的那个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我们惊讶地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答道:“你们知道得那么多,可我什么都不懂……”如今,我和女老师的谈话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可那女孩子的呜咽反倒长久而清晰地留存在心中。当我随着面孔尚未记熟的新同学一起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颇( ) 呜咽( )
2.结合文意解释词语。
清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前后的破折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一句后面的冒号的作用是什么?“近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原文说明“我”的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400万册图书!”中,感叹号改成逗号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从记叙顺序上来说采用的是什么顺序?作者写这件事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的最小零头都不到吧!”中的“最小”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为什么说“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如果不读下文,你能通过这一段的叙述推想出作者接下来会怎么样做吗?请试着说出你的猜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颇(pō) 呜咽(yè) 2.①清晰:非常清楚。②津津有味:形容兴味浓厚。 3.作用是突出誓言的内容。 4.冒号的作用是为了引出对“绝望的感觉”的具体描述。“近乎”一词不能去掉,因为此时“我”的感觉是异常复杂的,不仅仅是绝望,是类似绝望但又不完全是绝望的复杂感受,去掉了“近似”表达就不准确。 5.具体指:400多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像。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的最小零头都不到吧! 6.不好,因为感叹号把“我”的震惊表现出来了,冲击力是巨大的,不是一个逗号所能体现的。作者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感到了自己的无知。 7.属于插叙。作者因为看到了如此多的图书,痛感到了自己的无知,这种感受和以前那个哭泣的女孩是一样的,作者写出这件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作为一个北大的新生,面对气势恢弘的图书馆时对自己的重新认识。 8.不能去掉,因为北大图书馆的书的数目是巨大的,一个最小的零头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作为一个北大新生的“我”没有读过如此多的书。一个“最小”表现出“我”对自己清醒的认识。 9.因为以前的“我”,自我感觉学识渊博,不可能理解那个女孩哭泣的原因。今天,她的际遇和那个女孩一样,感受也就一样了,此时的“我”才能理解那个女孩的心情。 10.读完前文,我们已经了解到“我”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今天,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后,一定会发奋图强,刻苦学习。
无题
(1)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2)“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锃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3)“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但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的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4)“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的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5)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6)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7)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也是砍得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决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雕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的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沉重的冬衣。
(8)“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动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9)“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10)“那有什么不好呢?”
(11)“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12)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13)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14)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15)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填入括号内。( )( )
A.虔诚 B.侥幸 C.真诚 D.庆幸
2.第(7)段中作者用“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8)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谜:□□□□□□□□□□ 底:□□□□□□□□□□
4.在文中划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
5.根据语境,解释第(13)段中加粗词“芬芳”的意思。
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似无情的刀,却能够为树酝酿养料,使收获的果实更加甜美。
B.如果爱一个人就应该“砍掉”他骄狂傲慢的枝条。
C.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
D.“伤”和“爱”看似矛盾,其实“刀之伤”正蕴含着“刀之爱”。
7.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A
2.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 形象生动地描写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3.三月三奶奶砍枣树 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4.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5.酝酿(或:酿造)
6.C 7.刀之爱。
第二学时
一、复习导入
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给“我”的影响最大?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二、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一)品味精美语句
1、“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太多……”这几个句子,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谈谈你的感受。
2、“中文的、英文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的沉默的语言,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渐渐地,我的心情也变得和它们一样:沉静,愉悦,安详。”体会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其中“河流”、“风景”、“船客”、“舵手与船工”各比喻什么?
4、“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体会这些直抒胸臆的语句中,所流露出的作者对于母校的感情。
(二)回味领悟
1、你感受到课文中所流淌着作者对于母校的深情吗?归纳一下贯穿全文的那条感情线索。
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从作者身上感受到什么?
三、归纳小结
1、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中心。
2、课文在详略安排、表达方式上各体现了什么特点?
作者说:“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有人认为作者这样说有些狂妄,有人认为这是作者自信的表现,还有人认为这反映了作者入学之初的幼稚无知,你怎么看?写出你的看法。
①以往的岁月里,我曾经向好几位书法大师求过墨宝。每次,当宣纸铺开,笔墨调匀,大师问我要什么字时,我总是说,我喜欢“静水流深”的意味;每当这时,大师们总会歇下竹管,良久不语。这份静默,让我隐约感到了一种深度。然而,不知为什么,每次大师们留下的,都不是“静水流深”这四个字。我多少有些遗憾,却没有深想。
②直到前不久,我向一位同龄朋友再次讨求这四个字时,他才坦诚地说:我不敢写这四个字。
③这让我着实吃了一惊。
④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朋友说,但凡弄墨之人,对汉字都怀着一种深深的敬畏。一般说来,有多深的功夫,多深的悟性,才敢写多(shēn ào)的字。而“静水流深”一句,初觉陌生,可凝神细想,心底,便觉有一种涌动,是什么呢?一时难以琢磨透彻,又怎么能轻易落笔呢?
⑤落拓不羁的那些年,生命渴望被一句格言警醒,一句真正从我的血脉心魄里流淌出的叮嘱,于是我开始寻找。那一年,我从海上(piāo bó)归来,经了一夜的水路,清晨走上甲板,蓦然一惊:那是怎样阔大无边的静啊,全然不见了想像中的惊涛狂澜……
⑥静,让水焕发出了生命原初的博大与深邃;静,让我感受到家乡大平原那安详坦荡的呼吸……
⑦静水流深。
⑧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深刻地感知到了什么是生命中的际遇与契合,我心底的泉眼涌出了这一句生命禅。
⑨朋友不禁也被我的“凡人格言”所触动:是啊,“静水流深”这四个字,字面很是宁静,绝没有伸胳膊蹬腿的张狂,排列在一起规矩自然,不显山不露水不虚张声势。即便有大家风范,遇上这样的字也不敢轻易挥毫。有道是:一枝竹管安天下,锦绣心机卷里藏啊!
⑩我感动于朋友的会心。
(11)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一段独白:……左手研墨,右手卷一册汉简来读。读至心通了,墨浓了,蘸好了笔,这时面对着那张白纸的感觉,真像是要去茫茫宇宙中投胎。这日子该多么有滋味!
(12)我又想起一诗友从黄河边归来时说过的话:(A)黄河的中游有一段,看上去就是凝滞不动的浑浊的泥浆,(B)然而,连搏击过激流的黄河船夫,也不敢在这里放船,(C)因为河心是活的,没有谁能说清它究竟有多深……
(13)我还想起那些有渡河经验的人,在涉水之前,总会习惯地随手抓起一块石头投入水中以测量水深。水花溅得越高,水声越是响亮,河水也就越浅。那溅不起多大水花、听不见多大水声的河水,必定是深不可测的……
(14)我就这样想着想着,心中便又一波波地涌动了,那阔大无边的静啊……
(15)静,就是生命的完满;水,就是生命的本源;流,就是生命的体现;深,就是生命的蕴藉啊……
(选自《读者》2003年第七期)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落拓( ) 羁( ) 蘸( ) 深邃( )
2.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
①落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深不可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虚张声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深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法大师们为什么都没有给“我”留下“静水流深”四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俗话说:“满瓶水不荡,半瓶水晃荡。”文章第 段也表达了相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第④、⑤两段括号中的拼音提示写出汉字。
shēn ào________________ piāo bó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说“‘静水流深’这四个字,字面很是宁静,绝没有伸胳膊蹬腿的张狂,排列在一起规矩自然,不显山不露水不虚张声势。”请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的母亲河并不总是奔腾咆哮的。”一句是从第 段中抽出来的,请根据上下文判断,应放回(A)(B)(C)中哪个位置才完整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④段中有“而‘静水流深’一句,初觉陌生,可凝神细想,心底,便觉有一种涌动,是什么呢?”一句,第 段中有“我就这样想着想着,心中便又一波波地涌动了”一句。读完全文,谈谈“我”心中到底“涌动”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拓(tuò) 羁(jī) 蘸(zhàn) 深邃(suì) 2.①落拓:潦倒失意。②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形容很深。本文指学问很高,难以攀比得上。③虚张声势:假装出强大的声势。④深邃:幽深,深奥。 3.但凡弄墨之人,对汉字都怀着一种深深的敬畏。大师们对“静水流深”一时难以琢磨透彻,不能轻易落笔。 4.有渡河经验的人投石测量水深,“水花溅得越高,水声越是响亮,河水也就越浅。那溅不起多大水花、听不见多大水声的河水,必定是深不可测的。” 5.深奥;漂泊 6.略(言之成理即可) 7.(A) 8.静,就是生命的完满;水,就是生命的本源;流,就是生命的体现;深,就是生命的蕴藉。
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