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46阅读:
字号:|
 一、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句。
3.理解“人和”思想在战争及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先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第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那时,诸子百家畅所欲言,诸子散文各抒所见,各具特色。
提起“诸子百家”,我们自然想起了“孔孟之道,仁义为先”这句俗语。“孔”即孔子,“孟”即孟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来学习和鉴赏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政论文)——出示课题、作者、文体。
(二)、了解作者:大家对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有哪些了解?
(1)、孟子,名轲,字子舆,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称为“亚圣”。
(2)、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强调要“施仁政,行王道”,反对战争,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3)、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文自成风格,思想深刻,说理透彻,逻辑严密,长于论辩,富有辞彩,有很强的说服力。《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过渡: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生活在战乱不息、生灵涂炭的战国时代,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大力宣扬“施仁政,行王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会更深入地理解孟子的思想和《孟子》一书的文采。
(四)、文言美文六步诵读法
第一步:初读课文,读通文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富有节奏,读后强调:“夫”的两种读音,粟与栗的区别(读音与意思)。
(2)、齐读课文一遍,并划分节奏(见书)。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文章论述的中心是什么?为什么?孟子认为哪个条件最重要?*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不可否认,天时、地利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都不及“人和”重要。作者通过比较,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最重要,告诉我们,具备了“人和”这个条件最有利于攻守。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落实词句(小组合作学习)。
特殊现象归纳:
通假字:畔——叛,背叛、叛乱。
古今异义词:是(这——《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这一天凌晨)、池(护城河——小水塘)、兵(短兵相接)、委、去、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古义:内外亲属,含父母兄弟,范围要大)。郭(姓氏)
活用词:域、固、威
多义词:之(助词、代词、动词)、利(有利、锐利)
重要虚词:以、而
重点句子: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天时……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第三步:研读课文,理清结构,理解内容。
(1)、本文的论述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三个因素:前两个:客观因素,后一个:主观因素,看来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文章选用了哪些事例?(想一想,划一划,说一说,分清哪些语句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哪些语句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2)、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句能够强调“地利”的重要性,突出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再读课文或小组交流)
  三里……郭:虚指,极言城小易攻。
  环而攻之(攻势很强,但不胜)……必有(一定)……然而(但是)
(3)、打仗有攻、守两方,第一个事例着重从哪一方举例?(攻城一方)
 (4)、第二个事例使用了什么句式?(排比、双重否定)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从写法、内容两个角度考虑。三个作用:使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有气势(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气势更强);增加文采;强调防御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总之,增强说服力、感召力)
(5)、第二个事例从哪一方举例?(守城一方)
(6)、根据板书阅读或背诵两个事例,注意重音处理。:
攻城一方的失利:环而攻之(三里……郭)——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一方的失利:城非……池非……兵革非……——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
(7)、有人认为,文章到此,中心论点已被两个事例充分证明,“故曰”后的话是多余的。你的理解如何?(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了中心论点。即: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得道是“人和”的实质。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8)、文章说:“域民……之利“,那么治国要依靠什么?(人和),怎样才能”人和“?(施仁政,行王道),看来,作者论述”天时……人和“,最终目的在于宣扬”仁政“思想。
第四步:赏读课文,体味写法,为我所用。
一是结构严谨,短小严密,围绕论点层层深入论证——总分总,中间部分层层递进。
板书:
一、提出论点:
二、举出论据:
1、战例(攻、守)——战争需要人和
2、治国(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
三、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失道寡助,亲戚畔之——得人心者得天下。
二是多样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结论部分);
三是精辟生动的语言。
四是整齐的句式——排比、比喻
第五步:背读课文,引情入境,积累语言。
(1)、抽人朗读,品味欣赏(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读出思想家的风采)。
(2)、试背课文
第六步,展读课文,链接生活,拓展延伸。学了本文,我们对“人和“有了充分的认识。请你结合历史和现实,再举出一个事例阐述“人和”思想的重要性。(小组合作):
例子:抗战中中国军民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加坦克的日寇;98年夏季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洪流泛滥,全国军民众志成城,取得了抗洪胜利等。
五、总结全文: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全文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2)、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3)、孟子“人和”的思想穿越时空隧道传到了今天。我想,不管是战争的取胜还是国家的建设,都需要“人和”。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四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前提。让我们牢牢记住孟子的富有哲理的名言:天时……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朗读毛泽东《论持久战》名言: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革命战争。战争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六、自我反思:出示“学习目标”: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达到了吗?
七、让我们在郁钧剑的歌曲《家和万事兴》中再次体会“人和”对家庭、集体、国家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查找有关“人和”思想的名言警句(上网指导)
(3)、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牺牲玉帛(            )       神弗福(                      )
肉食者鄙(            )       兵革非不坚利也(          )
委而去之(            )       故君子有不战(              )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必以分人(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小大之狱(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运用文中原话回答下列问题:
在“齐师伐我,公将战”时,曹刿为什么要见鲁庄公?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原因是什么?
5、甲、乙两文中都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
附:答案:
1.牛、羊、猪等祭品;保佑、赐福;目光短浅;兵器、武器;离开;所以。
2.把(拿);凭借、依靠;的;它(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这样但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呵。
4.肉……谋;以天下……畔(或“得道……助)(多助……之)
5.取信于民(人和)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