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传统文化诵千古美文(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47阅读:
字号:小|大
[论文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历代优秀人物都十分重视从中汲取思想和文化的精华与营养。《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诵读古诗文,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收入了大量的古典诗歌,学习古典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背诵是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然而,背诵又是一种十分枯燥乏味、让学生厌倦的脑力劳动。身为语文教师,就要使这些千古美文从远古走来,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乐意接受。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一、现代媒体,拉进距离。二、学科整合,拓宽渠道。三、表演实践,丰富想象。四、背诵卡片,体验成功。这样力求打破古典诗歌背诵的僵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关键词]传统文化 古典诗歌 背诵 兴趣
承传统文化 诵千古美文
——激发古典诗歌背诵兴趣
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它们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是浇灌艺术鲜花的源泉,历代优秀人物都十分重视从中汲取思想和文化的精华与营养。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诵读古诗文,传承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收入了大量的古典诗歌,学习古典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背诵是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背诵古典诗歌,如同面对良师益友,可以聆听教诲,可以陶冶情操;背诵古典诗歌如同徜徉花海之中,可以感受艺术奇葩的芬芳,获得艺术雨露的滋润。然而,背诵又是一种十分枯燥乏味、让学生厌倦的脑力劳动。面对学生索然无味的神情,身为语文教师,我不禁感到学生拒绝这道精神大餐的痛彻,更感到传统逐渐消亡的悲哀。学生的懒惰拒绝一度让我大为恼火,也曾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但学生在茫茫无知中收效甚微。怎样才能使这些千古美文从远古走来,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乐意接受他们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背诵兴趣,变“厌之”为“乐之”,才能真正摆脱这种尴尬的教学局面,将师生从“痛苦”中解放出来,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力求打破古典诗歌背诵的僵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现代媒体,拉进距离
新课程标准提倡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学习效率。电教媒体已广泛应用于语文课堂,这对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起了积极作用。我们在学习古典诗歌时,首先选用一些语言规范、声情并茂的录音,将听读与小声模仿背诵结合起来,交替进行,既可训练朗读能力,又能获得良好的背诵效果。除此,还可进行配乐朗读背诵,选择一曲与诗文相配的优美音乐,既能创设优美的背诵情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又能让学生在背诵中,获得美的享受。
另外,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不可忽视。精美的图片,生动的画面,感人的音乐等都能唤醒学生的直觉意识,拉进古诗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对这些美文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背诵效率。因为完美的艺术形象总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增加知识的贮藏量,变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例如:讲授《爱莲说》时,我们就可以制作一组展示莲花美好形象的电脑课件,将学生引入散文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用心去欣赏、领悟莲花的高洁、质朴和正直。又如背诵《岳阳楼记》两个写景片段,充分利用投影画片,指导学生边描述画面边进行直观背诵,效果也非常显著。
二、学科整合,拓宽渠道
现代媒体的应用有时会受时间、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与之相比,在语文课堂中融入音乐、美术、历史等边缘学科知识,可以简洁方便的拓宽古典诗歌学习的途径,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比如:带领学生亲自动手绘画。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诗歌和写景散文。教学时,引导学生边吟诵,边用他们手中的画笔将诗文中的美丽图画诉诸于笔端,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一方面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一方面又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变被动枯燥的记忆为主动的吟诵创造,使他们在一种愉悦的心境中自然成诵。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绘早春美景的佳作,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闭目遐思,将诗中富有早春特色的景物,一一再现出来,不必计较绘画水平的高低、画面的优劣,只求每位学生能乐在其中而各得其所。又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散文精品,对文章开头两段的背诵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画,按“渔人的指点”,跟随“渔人的足迹”一起踏入那块令人目迷神驰的土地,一起去领略桃花源人那富足安宁、自由快乐的生活,享受世外桃源的乐趣。实践证明,这种语文与美术的学科整合,拓宽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途径。指导学生将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的做法,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背诵兴趣、提高了背诵效率,又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三、表演实践,丰富想象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尝试进行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这些千古美文的兴趣。有些古典诗歌侧重讲述故事,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教学中,如果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便可将枯燥乏味的背诵变为一种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将一种能力的训练变成多种能力的训练。比如《愚公移山》中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愚公和智叟的一段精彩对白,人物性格鲜明。智叟的一“笑”、一“阻”,生动刻画了他嘲笑愚公的自作聪明和目光短浅;而愚公的一“叹”、一“驳”,则充分表现了他驳斥智叟的胸有成竹和目光远大,两个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学时将学生分为为若干小组,各自分配角色,分头准备,然后自告奋勇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在参与表演和欣赏表演的愉悦氛围中,熟悉了课文,加深了理解,顺利地完成了背诵。又如《扁鹊见蔡桓公》和《为学》贫富二僧关于去南海的精彩对白,都可采用这种分角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得最佳的背诵效果。
四、动手制卡,体验成功
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郁,一些诗文也会琅琅上口,但在书写中错别字仍在所难免。对这一环节的恰当处理也很重要。如果老师一味采取多遍抄写,机械记忆这样拙劣的手段,则会使学生积极性大打折扣,甚至一扫而光。我几经思考选择了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制错别字卡片,并宣布对制作精心的卡片进行展览,学生兴趣大增。不少学生的卡片制作的新颖别致,各具特色,既具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有的为卡片勾勒了精美的花边;有的点缀上可爱的小动物;有的绘画了美丽的花草……学生们个个匠心独运,尽管水平参差不齐,只就这份良苦用心,在我眼中,每一张卡片也都是艺术品,而且是艺术精品。历次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但有效激发了学生改错积极性,强化了对易错字的记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对古典诗歌的亲切感。
综上所述:我认为,让学生在背诵中获得精神的愉悦感,实在是促使学生背诵的最好的“兴奋剂“。因而,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要善于研究学生心理,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乐于背诵的情境,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变被动背诵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这样,才能使古典诗歌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耳濡墨染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样,我们语文教师才能尽弘扬传统文化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 古典诗歌 背诵 兴趣
承传统文化 诵千古美文
——激发古典诗歌背诵兴趣
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它们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是浇灌艺术鲜花的源泉,历代优秀人物都十分重视从中汲取思想和文化的精华与营养。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诵读古诗文,传承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收入了大量的古典诗歌,学习古典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背诵是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背诵古典诗歌,如同面对良师益友,可以聆听教诲,可以陶冶情操;背诵古典诗歌如同徜徉花海之中,可以感受艺术奇葩的芬芳,获得艺术雨露的滋润。然而,背诵又是一种十分枯燥乏味、让学生厌倦的脑力劳动。面对学生索然无味的神情,身为语文教师,我不禁感到学生拒绝这道精神大餐的痛彻,更感到传统逐渐消亡的悲哀。学生的懒惰拒绝一度让我大为恼火,也曾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但学生在茫茫无知中收效甚微。怎样才能使这些千古美文从远古走来,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乐意接受他们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背诵兴趣,变“厌之”为“乐之”,才能真正摆脱这种尴尬的教学局面,将师生从“痛苦”中解放出来,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力求打破古典诗歌背诵的僵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现代媒体,拉进距离
新课程标准提倡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学习效率。电教媒体已广泛应用于语文课堂,这对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起了积极作用。我们在学习古典诗歌时,首先选用一些语言规范、声情并茂的录音,将听读与小声模仿背诵结合起来,交替进行,既可训练朗读能力,又能获得良好的背诵效果。除此,还可进行配乐朗读背诵,选择一曲与诗文相配的优美音乐,既能创设优美的背诵情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又能让学生在背诵中,获得美的享受。
另外,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不可忽视。精美的图片,生动的画面,感人的音乐等都能唤醒学生的直觉意识,拉进古诗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对这些美文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背诵效率。因为完美的艺术形象总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增加知识的贮藏量,变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例如:讲授《爱莲说》时,我们就可以制作一组展示莲花美好形象的电脑课件,将学生引入散文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用心去欣赏、领悟莲花的高洁、质朴和正直。又如背诵《岳阳楼记》两个写景片段,充分利用投影画片,指导学生边描述画面边进行直观背诵,效果也非常显著。
二、学科整合,拓宽渠道
现代媒体的应用有时会受时间、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与之相比,在语文课堂中融入音乐、美术、历史等边缘学科知识,可以简洁方便的拓宽古典诗歌学习的途径,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比如:带领学生亲自动手绘画。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诗歌和写景散文。教学时,引导学生边吟诵,边用他们手中的画笔将诗文中的美丽图画诉诸于笔端,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一方面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一方面又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变被动枯燥的记忆为主动的吟诵创造,使他们在一种愉悦的心境中自然成诵。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绘早春美景的佳作,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闭目遐思,将诗中富有早春特色的景物,一一再现出来,不必计较绘画水平的高低、画面的优劣,只求每位学生能乐在其中而各得其所。又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散文精品,对文章开头两段的背诵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画,按“渔人的指点”,跟随“渔人的足迹”一起踏入那块令人目迷神驰的土地,一起去领略桃花源人那富足安宁、自由快乐的生活,享受世外桃源的乐趣。实践证明,这种语文与美术的学科整合,拓宽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途径。指导学生将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的做法,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背诵兴趣、提高了背诵效率,又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三、表演实践,丰富想象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尝试进行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这些千古美文的兴趣。有些古典诗歌侧重讲述故事,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教学中,如果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便可将枯燥乏味的背诵变为一种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将一种能力的训练变成多种能力的训练。比如《愚公移山》中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愚公和智叟的一段精彩对白,人物性格鲜明。智叟的一“笑”、一“阻”,生动刻画了他嘲笑愚公的自作聪明和目光短浅;而愚公的一“叹”、一“驳”,则充分表现了他驳斥智叟的胸有成竹和目光远大,两个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学时将学生分为为若干小组,各自分配角色,分头准备,然后自告奋勇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在参与表演和欣赏表演的愉悦氛围中,熟悉了课文,加深了理解,顺利地完成了背诵。又如《扁鹊见蔡桓公》和《为学》贫富二僧关于去南海的精彩对白,都可采用这种分角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得最佳的背诵效果。
四、动手制卡,体验成功
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郁,一些诗文也会琅琅上口,但在书写中错别字仍在所难免。对这一环节的恰当处理也很重要。如果老师一味采取多遍抄写,机械记忆这样拙劣的手段,则会使学生积极性大打折扣,甚至一扫而光。我几经思考选择了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制错别字卡片,并宣布对制作精心的卡片进行展览,学生兴趣大增。不少学生的卡片制作的新颖别致,各具特色,既具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有的为卡片勾勒了精美的花边;有的点缀上可爱的小动物;有的绘画了美丽的花草……学生们个个匠心独运,尽管水平参差不齐,只就这份良苦用心,在我眼中,每一张卡片也都是艺术品,而且是艺术精品。历次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但有效激发了学生改错积极性,强化了对易错字的记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对古典诗歌的亲切感。
综上所述:我认为,让学生在背诵中获得精神的愉悦感,实在是促使学生背诵的最好的“兴奋剂“。因而,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要善于研究学生心理,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乐于背诵的情境,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变被动背诵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这样,才能使古典诗歌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耳濡墨染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样,我们语文教师才能尽弘扬传统文化的绵薄之力。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