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第一单元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59阅读:
字号:|
 初 一 语 文(第1讲)
主讲教师:王  宏(苏州中学)
主审教师:周晓平(苏州中学)
【教学内容】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
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
第二课《繁星》
作文训练:有感而发
修改作文
【目的要求】
① 欣赏名家美文,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② 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
③ 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④ 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
⑤ 培养修改作文的习惯。
《为你打开一扇门》
一、学习重点:
1.作者简介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1951年出生于上海。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80年代初出版第一本书,至今已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共40余部,有多种著作在台湾和国外出版。
2.写作背景
    课文是作者为语文出版社和天津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学生必读文库•文学卷》写的序文。文学卷共分四卷(散文卷、小说卷、诗歌卷、戏剧卷),共200万字,由赵丽宏主编。序文写于1997年春季。这套文库2000年已出版。文库中,除文学卷外,还有艺术卷、社会卷、科学卷。


3.词语提示

pái huái    chōng    mào      quán       dàng
徘徊    憧憬    广袤      诠释    跌宕

崇高——鬼鬼祟祟     斑斓——谰言    真谛——啼哭

风俗画:用当时社会风俗以及日常生活作题材的绘画。
喜剧和悲剧:戏剧按照内容的性质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喜剧的结局大多是圆满的,悲剧的结局大多是悲惨的。
4、题目含意。
题目“为你打开一扇门”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字面意思是为你(指青少年)打开某一领域的入口,深层意思是让你由此登堂入室,尽情领略某一领域(指文学)的无限风光。这个题目新颖别致,生动形象。题眼是“打开”二字。围绕它,文章以“议论大门——初识大门——打开大门”的思路展开,逐层深入,使青少年读者渐入佳境。
5、中心意思:
这是一篇书序,作者凭借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向读这部《文学卷》大书的青少年读者介绍文学。课文用散文诗式的语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是什么,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的魅力,激起青少年读者对文学的浓厚兴趣,鼓励他们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
6、全文结构:
全文共11段,按亲近文学、领悟文学的思路展开,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后两大部分各有所侧重,第一部分重在阐述文学的功能,以理激人,第二部分重在描绘文学的魅力,以情感人,这两大部分在内容上相辅相成,结构上前后照应,语言风格上相互映衬,可谓珠联璧合,浑然一体。
第一部分(第1至4段),引入话题,阐述作者对文学的理解。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第l、2段),概述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强调打开这些门的必要性和充分条件。第二层(第3、4段),点题,阐明打开文学之门的重要性以及对文学的理解。
    第二部分(第5至1l段),以和文学对话的形式描绘文学的魅力,激励青少年打开文学之门。
二、学习难点
1.找出并理解全文的中心句。作者激励青少年读者走进文学的大门不是最终目的,其深意在引导他们做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因此,“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第4段中的这句话可视为全文的中心句,应仔细品味。
2.了解阅读的意义。明了阅读优秀文学作品、亲近文学对于现代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所起的重要作用,激起对文学的浓厚兴趣,进而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
3.写作特点
①运用比喻,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他们了解文学,亲近文学,热爱文学,逐步走进文学的大门。
②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课文第二部分中的“你”指代文学,作者把文学这一抽象的概念人格化,以和文学对话的方式描绘文学的魅力,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亲切的语气,真挚的情感。
4.语言特色
词汇丰富多彩,用语灵活多变,体现了作者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高超水平。
①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思。如“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第1段)。前一个“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后一个“世界”则指领域。又如,课文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在题目和第1至4段中的“你”指代的对象是青少年读者,从第5段开始到结尾中的“你”指代的对象则是文学。后者用拟人的手法,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②同一意思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述。如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对此,在第6至9段中都有形象和生动的描述。又如前面说“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第4段)。后文则把它说成“你只是为热爱你的人们默默奉献,把他们引入辽阔美好的世界,让他们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让他们懂得人生的真谛”。
阅读本文,宜理解和感悟这类语言实例,由此体会到汉语言词汇的丰富多彩,运用的变化无穷,而这,又是由文学自身多样性的特点决定的,也是与作者对文学的爱好、积累、理解和感悟,与作者的文学修养、社会阅历和人格素养分不开的,从而明白应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把读文与做人统一起来。
三、教材延伸:
1.作者谈读书
“……上小学一年级时,就读了《西游记》《水浒》《岳传》。以后,只要是有趣的书,拿到就看,而且速度极快,常常一天便能读完一部长篇。放一次暑假,往往能读完几十部长篇。……我当时读的外国小说有《复活》《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九三年》《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猎人笔记》《红与黑》等。这种大量的阅读,尽管是毫无目的、囫囵吞枣式的,却在无意中为我将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书籍为我打开了许多窗口,使我冲出狭小幽暗的天地,自由自在地在广阔的世界中遨游。当年就着一盏小油灯坐在破床上读书的情景至今想起来仿佛仍在眼前。这是我人生旅途中使人沉醉也使人怀恋的时光。我这时才真正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和魅力,并且感到她离我很近,我可以伸手触摸她,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像来重新塑造她。我发现自己的周围有无数人和事值得去写,去描绘,去讴歌。当陶醉在写作的乐趣中忘却一切烦恼和痛苦时,我隐约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从此有了一种依托。”
                                           (摘自《晶莹的瞬间》自序)
2.关于“文学”
①《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这样解释“文学”:
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②诗人、作家论“文学”的特征: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清•赵翼《诗论》)
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苏•高尔基)
文学与社会之关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写社会,倘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便有变革。
                        (鲁迅《给徐XX的信》)
每个人都处在新旧感情互相交错的矛盾中,艺术的作用,不仅是帮助人明辨事理,而且也在促进人们的感情上的变化。
                        (艾青《诗与感情》)

《 繁星 》
一、学习重点:
1.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的主要笔名。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收获》主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1958年起陆续出版《巴金文集》(十四卷本),1987年起出版《巴金全集》(二十六卷本)。
2.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十九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运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船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3.词语提示

      mèi      mó   zhuì    
半明半昧     模糊    坠

萤火虫——荧屏     下坠——堕落

梦幻:梦境。
4、中心意思: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表达了“我”对星天的酷爱,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5、全文结构:课文围绕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四个片段,表达了作者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全文共4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2段),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3、4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感知也渐见细微深切。如对夜晚的观感、对星天的认知。
二、学习难点
1. “沉睡着”和“觉得”是否有矛盾。
看起来有矛盾,其实并不冲突。前一句写“我”“沉睡着”,说的是“我”睡的神态:在星的怀抱中面带微笑地熟睡着;后一句写“我”“觉得……”是讲“我”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感到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交代了“我”“沉睡”的原因。这样写,由果到因,因果相映,既富有情趣,又启人遐思。
3.怎样理解“那个巨人还在跑”。
 “那个巨人”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还在跑”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说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说因为前文提到“船在动,星也在动”,所以使人觉得“那个巨人”在跑。
3.写作特点
①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课文描写的对象,一是眼前的景物,二是由眼前的景物产生的联想和想像。例如第3段,共十句话,前三句主要写海上每晚观看繁星的夜景,为后面写作者的感受张本。从第四句开始,主要写“我”在舱面上仰望星空产生的种种奇妙的感受:星空越来越低,星星越来越近,它们正对“我”友好地眨眼,同“我”小声地说话,于是,我回到了童年,成为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微笑着,沉睡着……从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方法。比喻,如“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将“我”的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拟人,如“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作者的眼里,天上那许多认识的星星都有眼睛、有嘴巴、有思想,它们走近“我”,同“我”交谈。这样写,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追求意境,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萌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想。排比: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三、教材延伸:
巴金作品的特色
第一, 富于虚无主义的色彩。“巴金”这笔名便是取安那其主义者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两人名字中之一音合成的。虚无主义否认一切原理原则,否认一切政治的社会的威权,而把众人置于平等的共产状态之下。
第二, 提倡憎恨的哲学。(略)
第三,    作品题材富有世界性。巴金小说好采用异域故事。
巴金在当代作家中是最富于情感的一个。情感之热烈,以至于使他燃烧、疯狂。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好像觉得他两眶辛酸泪在迸流,握着笔的手腕在颤抖。所以巴金的作品常不知不觉地带着浪漫色彩。
……有人称巴金作品为“美丽的诗的情绪的描写”是很有道理的。
……巴金究竟是个很可爱的作家。他的心为人类跳跃着、震颤着、受苦着。在冷酷成为天性的中国人群里,也许非用这样过度的热情不能将他们温转,非用这样如奔泉狂流一样的言语,不能将他们唤醒。
作文训练•有感而发
1、写作短文提要
我们所以写文章,是因为心中有了感受,需要把这种感受写出来与别人交流;写文章不是为写而写,不是无病呻吟;有感而发,是写作的根本原则。
其一是:有“感”很重要。有了“感”,才有写作的愿望,才有写作的激情,也才有写作的丰富材料。
其二是:“感”从生活中来。但它也不会自动进入我们的心中,必须要我们睁大眼睛去关注生活,敞开胸怀去拥抱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这样才能获得丰富的写
作材料。
2、作文题解、提示
①第一题:
    跨进中学大门,每位同学肯定会有许多新感受……这些感受虽很新鲜,但也零碎。动笔之前,应认真选材,好好构思。要确立明确的中心,要有一条便于组织写作材料、便于行文的线索。
    ②第二题:
    这篇作文的要求明确:要写在爸爸或妈妈过生日的那天,自己的所思、所为。写作本文,最大的难处在于如何写出新意。这需要在写作前好好动动脑筋。当然也不能为了求新,故意编造离奇的故事,写得好要能做到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修改作文
重在发现毛病,及时改正,培养语感。





【同步练习】
1.看清笔画,读准字音:
    诠释  憧憬  裨益  广袤  帷幕  跌宕  真谛
半明半昧  萤火虫  摇摇欲坠  霎眼

2. “门”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一文中有什么特殊意义?
  
3.作者把星星、星空写得仿佛有生命似的,把这样的句子画出来。再想想为什么在作者心目中星星、星空会变得像有生命似的。

4.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回答句后的问题。
A.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为什么用“觉得”这个词?
B.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一个“看”字,一个“呢”字,有什么作用?

5.作文:《暑假》

【参考答案】
1.略
2. 答:文章中的“门”不实指它的一般含义,即建筑物的出入口,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把我们求知阅世过程中帮助我们了解各种未知领域、带入各种未知领域的切入点、途径比喻成“门”。文章把文学也比喻成一扇“门”,形象地突出了文学,尤其是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我们增长知识、了解和认识世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这样的句子有:“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作者热爱星空,热爱大自然,在他的心目中,繁星是母亲,是朋友,繁星象征着光明,在星空下,他感觉温馨、亲切、甜蜜、惬意,所以星星、星空会变得像有生命似的。
4.A.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只是感觉上仿佛回到了童年,所以用“觉得”二字。
 B.一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一个“呢”字,表示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5.略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