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语文版小巷深处》(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0:06阅读:
字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的刻画对突出中心的作用。
  2、初步掌握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运用环境烘托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4、理解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体会师生之间纯洁美好的感情;懂得如何处理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服从大局,勇于献身。
 
一、解题: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
 二、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
  1、读准字音
biě               xuàn        kòu                    nì            yǒu           guǒ
瘦  瘪             炫  耀          叩  击             油  腻          黝  黑 、 裹 


hūn              yé yú         xūn               gěng yè         niè               wēi
荤  菜             揶  揄          熏  黑             哽   咽        造 孽               偎 
chōng jǐng   pán shān  àn             zhí zhuó  bān bó       jiá
  憧    憬      蹒   跚    黯 然        执    著    斑  驳    脸 颊
2、掌握词义:(补充注释)
    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满面春风:形容愉快和蔼的面容。也说春风满面。
    依稀:模模糊糊。
 三、整体感知
  1、这篇抒情散文有几个人物?(“我”、 母亲)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用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这个弃婴,并含辛茹苦地养大了“我”,而“我”却对贫困的家庭产生了厌恶,躲避母亲,最后“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回到母亲身边。)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我”对家、对母亲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3、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永远吃不完的冰棍)写“我”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而骄傲。
    第二部分:(随着年龄……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写“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之情,而离家到县城读书。
    第三部分:(最后)写“我”被母爱感动而悔悟、流泪。
 四、分析母亲形象
  1、养母双目失明,为了收养“我”,她做了哪些事情?(A.拿出所有积蓄,换来住处,使我这个孤儿真正拥有了一个家;B.她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C.终年劳作,苦心经营,使得这个
家过得有声有色;D.她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她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个成绩而骄傲。E.当我为家贫困时,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厌恶这个家、离开这个家时,她尽管内心有深深的落寞,却不让人看出来。F.她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H。她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托人把东西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
  2、从以上事例中可以看出养母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或能干、吃苦耐劳、坚强执著、高尚无私、默默奉献的母亲。)
  3、找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神态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外貌:例1:“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这段(第六段)外貌描写突出母亲的辛劳、苍老,写出了“我”对母亲无私的付出的敬佩和赞颂。
    例2:“在风中,她无助地……又光又亮的竹棒。”这段(第二十五段)外貌、神态描写,抒发了“我”被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深深感动之情,也流露出“我”对于自己无知、爱慕虚荣的深深自责。
神态:“她依旧满面春风”(第十一段)巧妙地掩饰因“我”不回家而引起的内心深深的失落与痛苦。)
五.作业
1.注音:瘦瘪(biě   )      黝 黑 (yǒu )  哽 咽 (  gěng yè   )  蹒 跚(pán shān  ) 憧 憬  (chōng jǐng ) 
2.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
A外貌描写B神态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
(1) 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A)
(2) 终于,她点了点头,……扣着地面向厨房走去。(C)

 第二课时
一、分析文中“我”这一形象
  1、“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3)淡忘家,与家完全隔绝;(4)悔悟,为自己的无知、虚荣流泪。
变化的原因:幼年纯真、长大后虚荣、老婆婆的话教育了“我”。)
  2、“我”的形象:为爱感动,悔悟改过,懂得爱心。
  3、朗读最后三段,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
(蕴含了母亲对“我”深切的爱,憧憬女儿早日成才,等候与女儿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深切地表现了“我”被养母的爱所感动,为自己的无知而悔恨之情。)
 二、总结课文
  1、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竹棒是母亲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对它们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2、本文以“小巷深处”为题,还不如改为“我的养母”,这样会使中心人物更突出,你认为怎样?
    (不能改。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同时与文章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意蕴丰富。)
 三、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1、谈谈本文选取的事例有何特点?
   (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达情感。)
  2、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刻画人物,抓住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以及内心描写)
  3、本文怎样体现母爱的?
   (本文中的小巷深处是母女俩的家,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
四、作业:
阅读文章第28段,回答问题:
1.这一段是对母亲的( 外貌  )描写,写出了母亲(辛劳、坚忍、坚强 )。
2.你觉得母亲在憧憬什么,等待什么?(也许在憧憬、等待女儿有出息的那一天, 也许在憧憬、等待女儿体会自己一片爱心的那一天。)
3.我流泪的原因是什么?(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
五.教学后记: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