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 正文

风筝(人教版七年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0:10阅读:
字号:|
 设计意图:
  1、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实物的风筝导入课文,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心态中去学习。
  2、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悟,避免支解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课文、理解课文。
  3、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小组形式去讨论,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我们班同学制作的风筝,请大家说说自己放风筝的故事。  (学生回答)师:现在的人们都爱放风筝,三五成群,去公园、去郊外,去感受自然的美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给我们带来的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朗读练习、整体感悟: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读的时候要做到读音准确、流畅,语速适中。读完后说说鲁迅先生写这篇课文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回答:
    ----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
    ----本文主要运用对比的写法。
师:这两种回答分别从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来谈的,很好。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生(1):我喜欢第二节。这节写出了放风筝的最好季节是在春二月,给人的印象是温馨、活泼、温和;又自然引出了“我”的反思之情,与之相比的是北京的风筝时节给人的却是“寒威”(“积雪”不便奔跑、“灰黑色的秃枝”没有活气、“远处一二风筝浮动”缺少热闹)


师:分析得很好。能否把第二节给我们读一读?(读完后,全班齐读“故乡的风筝时节……温和”) 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再请一些同学来谈一谈,读一读。
生(2):我最喜欢第三节,有小弟弟看风筝时的神态描写,很精彩。如:呆看着空中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第四节中弟弟惊张的神态与“我”胜利的得意,这两处描写也很传神。如:弟弟¬¬¬---惊惶、失了色瑟缩着、绝望;“我”---愤怒、傲然。
师:今天看来这个“胜利”的同义词是什么?(学生齐答:失败)因为我的胜利只是对弟弟爱玩这一童真的扼杀。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请你也把第三节读一下。
师:她读得如何?哪位同学给评价一下?
生(3):读得没什么节奏、也缺少感情、声音又小。我来读一下。(师:好,大家鼓掌)
师:读得确实好!朗读不光要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还要有感情、语调抑扬顿挫。下边的同学要多注意朗读的要求。请同学们继续谈。
生(4):我喜欢第四节中小弟弟制作风筝的一句(“大方凳……完工”)。从文中看当时常见的风筝是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弟弟独立做的蝴蝶风筝,可见他具有创新精神---用小风轮做眼睛,还用红纸装饰着。
师:见解新颖,又很细心。大家齐读这句。刚才有同学说到了“对比”这一写法,下面请大家比较文中“我”与小弟弟对待风筝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5):弟弟:喜爱风筝    我:先 厌恶 后 赞成 放风筝
    (“赞成”这一点,学生一开始可能理解不了,教师要注意引导,教师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加点词语即为板书内容,下同)
师:分别找出体现喜爱的词语,厌恶、赞成的词语?
----(“喜爱”略) 厌恶:不爱放、嫌恶、没出息、可鄙;抓断、掷在地下、踏扁。
 (师:“我”厌恶的表现可概括为几类?
----两类:①认为小弟看放风筝可笑可鄙 ②破坏小弟制作的风筝)
        赞成:送、赞成、劝、一同放、嚷着、跑着、笑着
         (师:为何又赞成放?
----补过。补过的方式有?----① 送风筝 ② 请求宽恕 )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师:下面我们要进入理解的关键阶段,对内容进行具体探究。大家还是按四~六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学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进行指导,约五分钟)
师:现在请各组把你们“合作探究、互问互答”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集体探究。
生(1):我们的问题在第五节。“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不许小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把它踏扁”,这里“精神的虐杀”的如何理解?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我们要认真思考,哪个小组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生(2):“精神”是相对“肉体”来说,这里指心理上的伤害。
生(3):也可以理解为:扼杀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
师:这样的回答很不错吧!请同学们继续提问题。
生(4):作者为何看到异乡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生(5):从第一、二两节可知: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是美好的,而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
生(6):“悲哀”怎么解释?
生(7):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错对弟弟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生(8):“我”极力企求小弟的宽恕,而小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这组对比的作用?
生(9):突出我想补过却无法补过的沉重心情。
 生(10):从文中看当时小弟十岁内外应该记得这件事,之所以这样处理可能是弟弟想用忘记的方式来宽恕哥哥,也宽恕自己,因为他长大后发现当时父亲早死,家庭困难,
自己当时的行为也不是完全正确,他理解了哥哥。
师:好,看的书较多,还有问题吗、
生(11):如果“我”一直努力下去,“我”的心只得沉重吗?
师:这个问题开放性很强,谁来回答?
生(12):是的,儿童的天性一旦被伤害是难以挽回的,所以作者称之为“虐杀”。
生(13):不一定,真诚的补救会得到别人的谅解,不是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吗?
师:谁来仲裁一下?
生(14):生活中这两种现象都有,作者没有明讲,但他的用意是第一种的成分居多。
师:尽管文章是体现作者的自省精神,但这两位同学的观点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
   (学生齐答:---不要轻易伤害别人;---做错了要用真诚来补过)          
生(15):最后一句“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生(16):表面是指天气,但深层的含义还说不好,好像很含蓄。
生(17) :好像指作者内心的某种震撼或者说是悲凉。
生(18):这个“四面的严冬”是否指周围像小弟这样忘却过去(或者说是麻木)的人很多?应该是说人们麻木的精神状态让作者感到四周是严冬。
师:分析很好,鲁迅严于解剖自己,这里的语言确实很含蓄。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当年虐杀者(如“我”)与被虐杀者(如小弟)都被愚昧支配,彼此都认为没什么错,当虐杀者觉悟后,被虐杀者却忘却了,这就是悲哀。所以鲁迅觉得世界是一片肃杀和寒威。
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板书:
                                                                              
                                                                              
                                    放                                        
                           厌恶      风   喜爱                                      
                                     筝   忘记                                      
                            赞成                                                  
                                                                              
                            自责    对比   宽恕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