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二语文教案 -> 正文

《晏子使楚》教案(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1:54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能够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晏子的不卑不亢、机智沉着,楚王的自作聪明、傲慢无礼,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3.情感目标:认识晏子出使楚国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情感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重点】 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学、诵读、点拨、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准备
(一)了解晏子及课文背景
1.晏子简介:名    ,字      ,春秋时      、     ,从公元前556年开始,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历任卿相,掌管齐国政治,讲究礼仪,以“节俭力行”著称。
由于晏婴的“节俭力行“符合于墨家的宗旨,晏婴就为后来墨家所推崇。《晏子春秋》这部书,柳宗元认为它很可能是“墨子之秆有齐人者为之”,大约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的。它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2.晏子出使的背景:                          
(二)诵读课文。
1.一读,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楚,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感知。 
(1)给下列字词注音。赐(   )缚(  )酣(   )曷(   )缚(   )诣(   )         淮(   )枳(   )
(2)抄写一遍上面的字词                                                          
2.二读,注意正确的朗读节奏、停顿。温馨提示:感受文章简约、优美的节奏;朗读时的停顿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划分。 
示例: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者/曷为者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三读,做到朗读流畅,尽量读出语气、语调,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译读课文。
 1.默读课文,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课文大意。
    教师提示:翻译文言文时,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字词,二是句子。字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将单音词译为双音词。如课文开头一句中的“将使楚”,译为“将要出使楚国”。(2)识别通假字。如“缚者何为者也”中“曷”通“何”。(3)古今词义的不同。“叶徒相似”中的“徒”作“只、仅”讲,现代汉语中作“徒弟”讲。此外,还要注意文言文中一些句式的特点,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如“何为者也”,如果是现代汉语语序就是“为何者也”,翻译时应注意调整。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  :坐(古:      今:      )  席(古:          今:          ) 
 其实(古:      今:       )所以(古:      今:      )
(3)特殊文言句式: 
判断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 
圣人非所与熙也。(       )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何以也”,“何为者也”,“何坐”,“吏二缚一人诣王”等,翻译时要注意调整语序。
2.写出在预习中不能理解的字、词、句。



二、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对不懂的字、词、句相互解疑。
2.提出不能解决的字、词、句,全班同学讨论解决。



 3. 复述故事大意。从这两篇短文看,面对楚国君臣的一再刁难,晏子是如何“歪理歪推”一一应对的呢?
楚  王 晏   子
刁   难 应  对 技  巧



反取其辱 不辱使命

三、品读课文 
1.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感情,准备分角色朗读。 
2.分角色朗读课文。分“解说、晏子、楚王、楚王手下人”四个角色,同学之间互相评议。
3.思考:晏子在楚国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4.总结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晏子:                                              
楚王:                                                
5.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感情,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四.布置作业 :
1.学过本文后你有什么启示?


2.把课文改写成500字左右的一个小故事。 

【模拟检测】
一、解释下列词在文中含义 :
延:   张袂成阴:            比肩继踵:             使使贤主:          
习辞:       方:     诣:      视:     徒:    得无:      取病:
二. 通假字:(写出其音、形、义)
1. 缚者曷为者也?
曷:
2. 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
三. 古今异义词
1. 何坐          古:                         今:
2. 其实味不同    古:                         今:
3. 寡人反取病焉  古:                         今:
四. 翻译句子:
1. 然则何为使子?
                                       
2.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3.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五. 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晏子)是齐国很会说话的人,现在刚刚到达。
    B.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因为他来了,(所以)请允许我们把一个人捆起来从您跟前走过。
C. 缚者曷为者也?——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D.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它的)人民喜欢偷盗?
 
六.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楚君臣将“一个齐国人”偷换成“所有齐国人”以图羞辱齐使者的伎俩,被晏子一眼看穿;晏子以其外交上的机智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B. 楚君臣选择“酒酣”时推出一被绑者,目的是解除晏子的戒备,使晏子面临受辱而应对不暇。
    C. 晏子“避席”即对,可见其不但善长辞令,而且任何时候都不忘国家使者维护国家尊严、百姓声誉的神圣职责。
D. 楚王因为妒忌晏子的辞令就和身边的人一起设置圈套为难晏子,没想到晏子这位“圣人”很严肃,不喜欢别人随便跟他开玩笑。

 七,阅读一篇鉴赏文章:
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
《晏子使楚》中对晏子的描写,虽然只有一个动作(避席)和一段对话,但表现力强,寥寥数语,一个机智沉着、能言善辩、勇于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跃然纸上。
    一、面对挑衅,针锋相对。楚王策划阴谋在前,实施阴谋时更是露骨——“王视晏子曰”,一个“视”,写出了楚王目光的威逼和神态的轻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衅,晏子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尊严不可辱,他毅然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瞬间思考后,机智地“避席对曰”。“避席”这一动作固然是表示郑重,但如果仔细体会,还能悟出晏子此时特有的一种抗拒侮辱的严肃和正义;“对曰”紧随“避席”之后,不仅凸现晏子反应之敏捷,而且传达着一种毫不退缩、针锋相对的豪气。
二、巧设类比,尽显辩才。晏子反击时,没有直接说“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这一观点,而是先说人所共知的一个自然现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接着用一个设问句“所以然者何”作一停顿,加强迫问语气,逼出原因——“水土异也”。至此,晏子的反击已有了无可辩驳的前提条件,使结论的出现呈水到渠成之势。由此可见,正是晏子巧设类比的辩才使其在交锋中占尽先机。
三、戏中见庄,柔中寓刚。晏子的反击由自然现象进至社会现象,将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相似”而“味不同”与齐民入楚变为“盗”相类比,由自然现象之因——“水土异”推出社会现象之因——“楚之水土”(国情民风)不如齐,“使民善盗”。晏子在得出这一使对方无言以对、深感难堪的结论时,用了“得无”这一较为委婉的语气,但读者分明从“戏”中读出了庄,从“柔”中读出了刚,就连晏子的对手楚王也只能自我解嘲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四、详笔铺垫,反衬晏婴。楚王“欲辱”晏子,先设下计谋而后又导演,笔墨的确较为铺展,这种结构安排正是为主题服务的。楚王与“左右”共同设计了阴谋,时间、场合、人物、对话都预设得很周到,似乎志在必“辱”,可是就是这精心策划的挑衅被晏子一席逻辑严密的推理轻而易举地击得粉碎。其策划过程写得越详细,就越能让读者感到晏子将难以应对,哪里想到最终的结果却是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样就能反衬出晏子的巧妙机智和能言善辩。另一处对照性描写——楚王的先“视”后“笑”,也是极妙的衬笔。由咄咄逼人、傲气凌人的“视”转为充满难堪和尴尬的“笑”,分明是一种无奈的自我解嘲,这不正说明晏子雄辩的威力吗?晏子“避席”时的郑重严肃、不畏强权与楚王的苦笑相比,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不就鲜明地站立在我们面前了吗?

 

赵启虎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