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二语文教案 -> 正文

《最苦与最乐》(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1:55阅读:
字号:|
 11 《最苦与最乐》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 吴兆辉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学情分析
本文中以尽责与否来谈人生的苦与乐,旨在勉励人们做一个勇于负责的人,并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文章深入浅出,见解卓越,议论的层次分明,引用例证恰当,写来气势雄浑。但是本文并不是一篇很典型的具有议论文结构的文章,八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议论文,在理解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因而在教学中关于文本与延伸的关系的处理上,尤其值得注意。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将篇章结构仍作常规的梳理,后半部分以拓展的形式帮助学生分析文中的语言,并讨论了苦乐观和责任的问题,从而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人文内涵的理解和学生思维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学理念
1、 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可通过语言欣赏、自主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因此,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辅助手段:可辅以挂图、播放录音带等。
教学实施
教学设计方案之一(2课时)
导入建议
1、方法一: 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2、方法二: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3、 方法三:由作家作品介绍导入。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作:《饮冰室合集》
互动流程
一、 导入新课(参看“导入建议一” )
二、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教师:课文朗读,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①注音: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 
  (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 )见课文注释。
  ③补充解释词语: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三、课文研讨 
1、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理清文章结构,出示多媒体。) 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填写以下空格: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阅读、寻找、勾画)
学生1:(1)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学生2:(2)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学生3:(3)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教师:根据答案的提示,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并请分段概括大意。 
学生1:(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学生2:(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学生3:(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2、课文内容分析: 
教师:作者开头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学生1:提到了贫、失意、死。
(教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举例论证。)
学生2:它们不是人生最苦的。
教师:那么人生什么事是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学生: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教师: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学生1: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学生2:(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教师: 那么人生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人生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教师:这一正一反的对比,就是议论文的对比论证。
教师:人生面对这些痛苦,应该如何排解呢?
学生: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因为贫而不苦的原因是知足,失意不苦的原因是安分,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达观。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该做的事没有做完。
教师:文章开头一连串的设问有何作用?
学生:开头用设问起强调的作用,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出下文。
教师:本段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学生:排比。如:“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和“梁启超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教师:第1自然段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1:使用了疑问句,如“梁启超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和“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学生2:刚才他说的第二句还是感叹句。即“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学生3:还有肯定句、否定句等。
教师: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在第二自然段中 找出有关事例。 这些例子的使用就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师:首先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有那些呢?(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学生1:承诺未完,如“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
学生2:欠人钱,如“欠了人的钱没有还”。
学生3:受人恩惠,如“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
学生4:得罪人,如“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学生5:不敢见面,如“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教师:那么产生这些想法、这些责任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是“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教师:我们作为个人对他人的有这些责任,那么我们对于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又有没有责任呢?。(延伸) 
学生:有责任。
教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文章想从对个人说起,然后说到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又有没有责任,这是递进的说法,范围由小我到大我,最后又以对自己更有责任来强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教师:作者为什么要将“自己”摆在最后呢?
学生:写文章是要写给“人”欣赏,议论文更是以说服“人”为目的,因此下笔时,当然要以“人之常情”为出发点,如此才能说服读者、感动读者。我们从第一段的“贫吗?”“失意吗?”“老吗?死吗?”等问句可以发现作者整篇文章的论述,其实都是从“人之常情”来考量,希望借此层层推论,引导我们摆脫“贫困老死”的世俗烦恼,进而往“勇于负责”的人生态度去思考。
教师:作者先概括然后再具体叙述,在具体叙述时又分为那几种情况呢?
学生: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
教师: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1: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学生2: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学生3: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教师: 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他人、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有责任,那么如果我们不尽这些责任会怎样呢?
学生:不尽责任就会最苦。
教师:“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1:文中的“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这几句话具体的讲明了原因。
学生2:概括的讲是“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教师:概括得很好。这给我们讲明了不尽责任就会最苦。
教师:第1、2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那么这两个自然段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第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教师:不尽责任就会最苦,那么什么是最快乐的呢? 
学生: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教师:作者在论证这一观点时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学生1:古语——如释重负 (好象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学生2: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学生3: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见《论语.中庸》)
教师:这从论证方法上来讲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这是道理论证。
教师;这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举列说明。
学生1:用了设问。如“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学生2:用了引用。如,“如释重负”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无入而不自得”。
教师:文中是如何具体阐释“如释重负”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无入而不自得”三句话的含义的呢?
学生:文中是这样具体阐释的“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可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教师:文中那一个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学生1: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学生2: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正:“苦乐循环”→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真乐   
反:“自投苦海”→不尽则任,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教师:这两句都对这一段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其中有两个词语更能概括这个含义,它是? 
学生: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教师:本部分论述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学生: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教师:文章第1、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在论述中是什么关系?
学生:文章第1、2自然段论述的是“最苦”,第3自然段论述的是“最乐”,两者是对比论证。
教师:第4自然段重点要论述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第4自然段重点要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
教师:作者引用的那些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学生1: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学生2: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教师:为什么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学生:“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教师:为阐明这个问题,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反问。
教师:文章引用曾子所说的“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有何意义呢?
学生:是为了说明“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 
教师: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学生1:“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学生2:“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教师:这苦中有乐。是乐还是苦?
学生: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教师:这一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教师: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学生1: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学生2:说明了“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学生3:说明了“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学生4:说明了“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教师:文中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学生1:“卸却”责任是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或“推卸责任”或“逃避责任”。
学生2:“解除”责任是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教师:找出最后一段中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学生:“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快乐的大小、多少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由自己主宰和支配的,并不取决于别人。
教师:本段有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反问。如“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教师: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学生1: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学生2: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学生3:(正)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学生4:(反)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教师: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作者要说是“有人说”,这样有什么好处?
学生:文章最后一段的“有人说”如何如何,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技巧。作者在论述自己意见的同时,也要顾及可能会出现的不同见解,因此作者预设出可能存在的反对说法,先将它们提出来讨论,一来能增加自己文章的说服力,再者更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学生:本文是从“最苦”与“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3、小结课文内容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填写,从而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学生1:本文的论题:最苦与最乐 
学生2: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教师: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人生什么事最苦,又什么事最乐呢?每个人由于价值观不同,答案也会千差万别。始终抱着积极的入世态度的梁启超,将人生的苦乐与一个人的责任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认为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肩上背负着一种责任,最乐的事莫过于解除了责任。在这篇简短的演说词中,梁启超用极平实、中肯的话语劝告那些想躲避责任、苟且偷安的青年人,鼓励他们勇于背负人生、社会的大责任,体会人生的大快乐。
四、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1、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
教师:(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学生1: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学生2: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学生3: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见前面分析) 
学生4::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教师:(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看看这些修辞手法对本文的语言由那些帮助? 
学生1: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学生2: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见前面分析) 
学生3:好处: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设问、反问等不再与上题重复。 
(教师:第三步: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把它读出来。) 
教师:(第四步:句型练习——仿写)学生可以根据示例仿写,也可以仿写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_______________若能______________,虽__________________。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生__________________,莫若___________________。 
2、积累
教师: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学生: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教师就发表内容,予以相关的教育。) 
教师: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例:(1)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学生1: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学生2: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教师:(2)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学生1: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学生2: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生3: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教师:(3)曾子:任重而道远 
学生1: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学生2: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学生3: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教师:(4)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生1:字义: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呢? 
学生2:举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 
教师:(5)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1: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 
学生2: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3、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看法 
学生1: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学生2:梁启超说:“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学生3:张潮却随笔写下:“人莫乐于闲”。“闲”能读书;游名胜;交益友…… 
学生4:快乐是我们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五、生活体验
教师:人生什么事最苦,又什么事最乐呢?每个人由于价值观不同,答案也会千差万别。始终抱着积极的入世态度的梁启超,将人生的苦乐与一个人的责任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认为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肩上背负着一种责任,最乐的事莫过于解除了责任。在这篇简短的演说词中,梁启超用极平实、中肯的话语劝告那些想躲避责任、苟且偷安的青年人,鼓励他们勇于背负人生、社会的大责任,体会人生的大快乐。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 
(1)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专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2)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 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 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 
(3)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教学小结
可从三个方面总结。一是本文的论证方法的使用。文中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并阐明使用的意义。二是文中多种句式的使用。三是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教学设计方案之二(2课时)
说明:“方案二”抓住论证方式来设计教学。一是抓住文中在各段内部分别使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二是第一、二部分之间的对比论证如何突出文章的主题的来进行教学的 。但这一教学方案必须在学生能很好的掌握了几种论证方法的基础之上来进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果此方案运用得当,则更能提升议论文的教学。

参考学案
学习方法建议
1、 反复朗读这篇演讲词,在朗读中你会发现在梁启超那平和语气下隐藏的那颗炽热的心。
2、 抓住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 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想想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拓展性学习建议
 本课可以向阅读、写作等方面进行拓展。
1、 阅读拓展。课外阅读鲁迅的《最先与最后》,对比两者在论述上的异同。
2、 写作拓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的文章。
教学测评
一、 基础知识测评
1、你能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吗? 
纵然(  ) 恩惠(  ) 悲天悯人(  ) 契约(  ) 卸却(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 
失意: 
⑵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如释重负: 
⑶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无入而不自得: 
⑷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悲天悯人: 
3.本文选自                     ,作者               是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文学家。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最苦”指                     ,“最乐”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5.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二、 阅读理解测评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空虚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定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甘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进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三岁小孩子。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2、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5、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教学反思
1、学生能否从整体上把握作者在这篇演讲词中所蕴涵的感情?能否真正明白“最苦”与“最乐”之间的关系。
2、学生能否真正把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三种论证方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一、 1、2略  3《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  4、负责任  尽责任   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5、知足  安分   达观    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或“该做的事没有做完”)
 二、1、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是小快乐。
2、(1)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 (2)尽了责任,再无负担(“解除掉责任”不得分“解决责任”则不正确)
3、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就“最苦”或“最乐”某一方面来表述,不正确)
4、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必须结合文章的主旨与内容回答,否则不正确。)
5、答案必须含有以下3个要点。(1)每一个人都有责任;(2)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3)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答案新颖、独到,可不受此三点的限制。)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