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二语文教案 -> 正文

《论语十则》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10阅读:
字号:|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
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 能读会写“愠、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3.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能力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 . 理解、运用《论语》中名言警句。 
  德育目标:
1.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2.体会课文丰富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点评《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的意蕴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
2. 探究法。在教学中,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质疑释疑并加以评点,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设计1: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和做人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2: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长途跋涉、一路跪拜的虔诚的藏传佛教徒向着布达拉宫或者伊斯兰教徒向着麦加前行的壮观情景。而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也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吗?人们多称孔子为“圣人”,曲阜是他的家乡。据说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古圣的教诲。
设计3: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她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不少光辉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然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二、交流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
(可以投影显示)
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圣人。孔子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写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 《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对象。清朝时有一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有一天到庙里住宿,听见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一个蠢人,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的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课文第一至第第九则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第十则属于这种体式;叙事体,其中多少有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扫清文字障碍。
   2、听读,听老师示范朗读,把握节奏语气。
   3、正音释词:①论语(lún)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诲女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通“智”,聪明。(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③愠(yùn):生气,发怒。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 ⑤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⑦弘(hóng)毅:强毅。⑧凋(diāo):凋谢。 ⑨矣(yǐ):语气词。
   4、分则朗读,疏通文意,并且翻译。
四、研习课文,深层体悟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纳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①为每则语录分别批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评语。
②学习笔记
A.成语类——
B.格言类——
3、问题设计:
   ①“学而”一则
三个反问,尽得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还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②“温故”一则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子曰:“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在掌握旧知识的同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才可以为师。
③“诲女”一则
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⑤“岁寒”一则
孔子用松柏后凋比喻什么?
4、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五、积累拓展
1、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和格言,并说明理由。
2、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格言归纳并板书:
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谈学习态度:三人行   知之为知    见贤思齐
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  温故知新   学、思
谈修身做人:有朋远来  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松柏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赵洁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