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简案(1-15课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21阅读:
字号:小|大
第一单元
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积累“绯红、标志、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
2、 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 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3、 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德育目标:
1、 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2、 体会卢学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 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的“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老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板书课题、作者)
二、 资料助读
(投影)
1、《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实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翠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放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
3、 时代背景
(1)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2)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写作时间则是在离别藤野的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三、 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 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1) 注音
绯红(fēi ) 油光可鉴(jiàn) 芦荟(huì) 瞥(piē)
芋梗汤(yù gěng) 解剖(pōu ) 不逊(xùn )匿名( nì )
诘责(jié) 深恶痛疾(wù ) 烂漫(màn )
(2)释义
绯红:鲜红。
诘责:质问并责备。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文中知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无礼。逊,谦逊。
托辞:借口。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2、 学生齐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叙述线索。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词语。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理解。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教师明确。
四、 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 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2、学生根据阅读感知,以“藤野先生是一个 的人”的组织形式组织语句,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积极思考,精彩发言,教师引导、提示:
(1)特点鲜明的肖像:“黑瘦”“八字胡”“戴着黒眼镜”的医学教授。
(2)生活习惯角度:生活简朴
(3)治学角度:认真负责 治学严谨
(4)对待学生角度:热情诚恳 循循善诱
3、研讨:
(1)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性格?
(2)“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学生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4、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文章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
五、 课堂练习
1、《藤野先生》选自 ,作者 ,原名 ,我国伟大的 、 、 ,曾学过与本文同一出处的课文是 。
2、 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宛( )如 驿( )站 教诲( ) 瞥( )见
畸( )形 诘( )责 不逊( ) 匿( )名
3、 请写出下列语句的描写方法。
(1)其实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
(2)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藤野严九郎的……”( )
(3)但是我还不服气,回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得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的。”( )
(4)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
第二课时
一、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是标致极了”改为“实在是丑极了”可以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2、学生集体诵读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稀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教师点拨。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1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课堂里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
(3)“他们也何尝不醉酒似的喝彩”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4、 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5、 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语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体验反思
1、课后习题第1题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提供参考意见。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以“我最尊敬的一位老师”为题,构思完成一篇小作文。要求:(1)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2)叙事具体、中心明确。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添加讲义 收藏讲义
清国留学生 相识 纠正解剖图 悬挂照片
见 相知 关心解剖实习 多写文章
赏樱花 了解女人裹脚
学跳舞
感
鄙夷、厌恶 匿名信 看电影 弃医从文 别后感念
(明线) 与藤野交往(严谨认真、热诚正直)
东京
(暗线) 爱国感情 仙台
2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2、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能力目标:1、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转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德育目标: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 延伸拓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母爱,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忽视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板书课题,作者)
二、资料阅读
胡适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
质问:依据事实文明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是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朗读,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1)文中写了母亲那几件事?
(2)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教师点拨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解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意。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炼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后交流结果,教师点拨。
2、品味关键语词,把握自转的语体特点。
课后题第二题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胡适
“我”的童年经历(铺垫、呼应)
对“我”的管教 “严师”“慈母” 怀
主 当家之难 宽容隐忍、仁慈温和 念
体 不受污辱 捍卫名节 “很有刚气” 敬
影响“我”的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爱
3 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能力目标:1、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2、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品评重点语句,渗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诵读法 拓展延伸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追忆。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温和宽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寻常的来历。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我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四、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课后习题第二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总结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从荒寒的大自然间 父子之情
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 我的第一本书 同学、朋友之情
的快乐和梦幻” 人与狗的情趣
4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1、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
德育目标: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材料,渗透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联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进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列夫·托尔斯泰,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范读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1)注音
髭(zī) 髯(rán) 鬈(quán) 黝(yǒu)黑
滞(zhì)留 禁锢(gù) 颔(hàn)首低眉 锃(zèng)亮
犀(xī)利 广袤(mào)无垠 尴尬(gān gà) 炙(zhì)热
(2)释义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滞留:停留不动。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2、学生自由诵读,揣摩作品中描绘的托尔斯泰的独特的形貌特征。思考:
(1)找出文中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的语句。
(2)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发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
(3)文中第8语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锐、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3、学生精读全文,充分想象,揣摩文章的丰富内涵。
四、联系背景材料,深层感悟思想内涵。
1、教师指名诵读课文6~9语段,请学生仔细揣摩下列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语句的含义。(课后习题第2题)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2、合作研讨:
(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得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义?
(2)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3)课后习题第1题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提示。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模仿课文的描写方法,传神表现你最熟悉的一个人的外貌。
板书设计
4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多毛、须发浓密
欲 外貌特征 面部 田野村夫的脸孔 崇
扬 (平庸甚至丑陋) 忧郁、消沉 敬
先 普通大众 赞
抑 非同寻常的眼睛 犀利的目光 美
(敏察、深刻) 蕴含丰富情感
5再塑生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2、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把握课文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3、理解作者对莎莉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德育目标1、领会莎莉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学习海伦·凯勒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质疑研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转机走向光明的莎莉老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海伦·凯勒简介
三、朗读,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词语:
企盼:盼望。
迁徙(xǐ):迁移。
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ài):形容口吃。西汉周昌口吃,往往连声“期期”。三国魏邓艾口吃,往往连声“艾艾”。
2、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描述的生活世界。体会莎莉文这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高超的教育艺术。带着下列问题,从文中筛选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
(1)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2)莎莉文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抽象事物的?试以“爱”为例具体说明。
(3)莎莉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可根据下列例句,用一个比喻写出来。
(4)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提示。
3、请学生通读全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四、深层研读,体察文意
1、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请学生再读全文,品评并积累文中优美而精辟的语句。
2、合作探究
(1)指名学生感情诵读课文10~12语段。作者为什么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
(2)文题“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它的深刻含意是什么?(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3、拓展延伸
请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越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教师提示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再塑生命
理解、关爱、教育
莎莉文老师 “我”
井房散步
(光明的使者、出色 走进、体验自然 (好学敏思、坚韧不拔
的教育艺术家) 解释“爱” 热爱生命)
无比的敬爱、感激
第二单元
6 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升腾”等词语。
2、把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涵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初步的自然观上和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探究引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颇富诗情的《雪》,去欣赏美景,更有他那博大的胸襟。(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
三、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疏解字词,体会语气。
磬(qìng)口 脂粉奁(lián) 朔(shuò)方
博识:学识丰富。
消解:〈书〉消融;溶化。
凛冽(lǐnliè):刺骨地寒冷。
灼灼(zhuó):〈书〉形容明亮。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描绘的江南雪景和朔方飞雪的鲜明景致。
3、教师指名诵读课文的两幅画面,思考:
(1)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的特点。
(2)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
(3)落雪使冬天无味的百草园显现出两样,雪地捕鸟的描写生动传神。而本文写雪罗汉,更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那么其中蕴蓄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作者笔下的朔方的雪则是另一番景象,那么它有着怎样的个性精神?作者称颂的“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4、学生配乐朗读
四、深层研读,品味内涵
1、学生集体朗读全文
2、合作研讨
文章在江南与北方雪景的对比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承接两者之间嵌入一个“但是”的意味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提示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品味、积累文中的精妙语句。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雪
鲁迅
暖国的雨 单调
礼赞独立与张扬 江南的雪 丰富多彩之美
的个性精神 (“滋润美艳之至”) 雪罗汉(未经磨练,不能长久)
朔方的雪(如粉,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
沙,蓬勃奋飞) “雨的精魂”
7 雷电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
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3、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 1、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3、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涵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德育目标 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体会作品第雄伟气氛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板书课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戏曲知识简介
2、屈原简介
3、历史剧《屈原》的写作背景及意图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字词。
睥睨(p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迸(pèng)射 眩(xuàn)目 稽(qí)首
摆弄:摆布。
驰骋(chíchěng):(骑马)奔驰。
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鞭挞(tà):鞭打。比喻抨击。
2、学生听读,理解剧情
3、学生自由读课文,体察屈原的内心世界。
4、学生以精炼概括的语句,谈出自己的诵读感受。
5、合作研讨课文思想内容。
思考: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会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
6、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深入体会文意。
四、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前六语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抽查背诵
二、研读赏析文意
1、小组展开朗诵课文“歌颂风雷电”片断比赛。
2、研讨:
(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3、师生共同评点屈原形象。
4、学生通读全文,结合具体语句品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对比引申,把握抒情方式
思考:与以前我们学过的郭沫若诗歌《天上街市》《静夜》相比,《雷电
颂》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阅读历史剧《屈原》,全貌性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雷电颂
郭沫若
屈原:光明与正义的化身 爱国爱民 英勇无畏
歌颂风雷 浪 象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 漫 征 怒斥神祇
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主 拟 “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人世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 义 人 间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和官僚
人民群众 诗 呼 统治集团
风 告
手
法
8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3、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能力目标 1、强化通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2、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性格。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颇能显示巴金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受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板书课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巴金简介
2、学生回顾、讲述“夸父追月”“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三、内容研习
1、学生默读课文,理解、积累生词。
旸(yáng):日出。 浸(jìn)
姮(héng)娥,即嫦娥。 皓(hào)月:明亮的月亮。
2、教师配乐朗读。
3、指名学生感情朗读。教师点评后,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2) 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5)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6)“月亮的光是死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8)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意层的理解?
学生小组研讨、交流,教师引导
5、拓展延伸。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金
《日》: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 追求光和热
夸父追月 寄托人格理想
《月》:细腻清幽
改变冰冷
姮娥奔月
9 海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苍茫、胆怯、翡翠、精灵、蜿蜒”等词语。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3、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把握“海燕”形象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涵义。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2、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德育目标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深刻体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研讨点拨法 对比阅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激情的时代前奏曲,去感受凝结着高尔基敏锐艺术感悟力的“海燕”形象。
二、资料助读
简介高尔基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积累字词。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胆怯:胆小;畏缩。 翡翠(fěicuì)
精灵:①鬼怪。②〈方〉机警聪明;机灵。
蜿蜒(wānyán):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2、 教师朗诵,学生认真听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诵,充分想象、体会作品中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
请同学们试为课文拟一个简洁恰当的副标题。
4、合作探讨,疏理文章思路。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四、分析海燕形象
1、学生诵读全文,画出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并体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示。
2、思考:文中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五、学生诵读全文,体会课文的深刻含意。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研读赏析
1、结合作品的三个场景,指名学生分别朗读。请学生特别研读文中描写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的语句。
思考:如何理解课文塑造这一意象群的象征意义及其作用?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明确。
2、合作研讨
文章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疾呼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明确。
3、语言运用
课后习题第三题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正面描写(海燕) 英勇无畏(飞翔、叫喊)
海燕
侧面描写(海鸥 乐观豪迈(飞舞、号叫)
海鸭
企鹅)
10 组歌(节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德育目标 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自读·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两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板书课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纪伯伦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kuì):赠送(礼品)。
真谛(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cuǐ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xiào):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xū)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哎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3、教师范读,学生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4、学生诵读全文,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合作交流。
学生的质难问题有:
(1)“呜呼!彻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的连接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2)“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教师点拨
四、指导研习,深层理解课文内涵
1、学生齐读全文后,合作研讨:
(1)这两首诗中,作者的想象多数时候是紧贴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展开的。《浪之歌》中第二、四节写到的潮汐现象,你了解吗?诗作中又是如何塑造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的?
(2)《浪之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分析诗中雨的形象递进伸展的层次。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组歌(节选)
纪伯伦
《浪之歌》
拟 海浪: 海岸的情人
人 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杰 炽
作 热
《雨之歌》 深
雨: 滋润万物 情
“传情的信使”
(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第五单元
21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德育目标 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 美点寻踪法 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细心体味、尽情观赏 。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读音: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邈(xuānmiǎo) 泠泠(líng)
戾天(lì) 鸢飞(yuān) 经纶(lún) 横柯(kē)
2、指名学生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五、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小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六、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千丈见底 水之清
异水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天
从 高山寒树 树之奇 下
流 负势轩邈 山之势 独
飘 奇山 泉鸟蝉猿 山之音 绝
荡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课文对照,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美景,其余同学点评。
2、提问:本文为我们呈现了怎样一种意境?
学生思考,交流。
三、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很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四、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五、探究拓展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千丈见底 水之清
异水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天
从 高山寒树 树之奇 下
流 负势轩邈 山之势 独
飘 奇山 泉鸟蝉猿 山之音 绝
荡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22 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议。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熟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3、体会文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学生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
教学方法 文献法 朗读法 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一篇别具风格,散文造诣也很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著名的文学传记作品——《五柳先生传》。
二、明确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平淡而蕴藉、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语调。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词句,自行翻译课文,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四、合作研讨,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文意。
(1)课文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这些语句刻画了怎样一个形象?从哪些方面刻画这一形象?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2)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
(3)课文第二段中的“赞”如何理解?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赞”语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交流,然后小组内讨论。已达成共识。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形成板书。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 适意
五 性嗜酒…… 陶情 不坚
柳 传 环堵萧然…… 乐道 随守
先 常著文…… 娱乐 流节
生 俗操
生
传 赞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五、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所传,还是借史传的形式写自传,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2、质疑:(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六、品味赏析,美点寻踪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为鉴赏定向:赏析本文语言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特点;学习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1)本文语言简约凝练,试举例谈谈。
(2)本文多用否定句,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体会课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口头作文。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出文中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然后用它造句。
板书设计(同上)
23 马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德育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 讨论点拨法 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说》《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
(2)提醒学生朗读节奏。
(3)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四、合作探讨,深层探究
1、齐读课文。
2、学生研讨问题。
(1)提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
(2)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3)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体验与反思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托
马说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 物
寓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意
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3、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 复述法 品读法 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在困境中求学不辍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四、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
3、教师根据学生复述,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师板书(边讲述边板书)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勤 幼时——借书——室内抄书——嗜学 苦
且 中
艰 加冠——求教——百里叩问——益墓圣贤之道 作
若
此 当余之从师也——求学——负籍远游——中有足乐者 乐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课文。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审美鉴赏。
1、围绕“用审美的眼光看,你觉得这篇文章美吗?美在哪里?”的话题展开讨论。
2、赏析本文的说理美、手法美、语言美。
三、深层研讨,课堂小结。
讨论“作者求学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或“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四、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同上)
25 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 情景交融法 古诗四步教学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师生共同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导入新课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5、悟诗,体会诗情。
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学生深切体味诗人的情感,美读诗歌。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
教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诗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8、学生齐背诗歌。
三、师生共同赏析《赤壁》
1、导入新课
2、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提醒字音。
3、学生自由朗读,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思考题:(1)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2)是个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5、学生齐读诗歌。
四、学生自读《过零丁洋》
1、导入新课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思考题:(1)这首七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
(2)颔联的上下句有何联系?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颈联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5、学生齐读诗歌。
五、学生齐读三首诗,并尝试背诵。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师生共同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导入新课
2、教师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
3、指导朗读
4、整体把握诗意。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问题: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②诗人笔下的月亮是何种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5、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2)名句赏析
学生畅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三、指导学生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及背景介绍
2、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的怀古之情。
(1)学生自读散曲,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
(3)悟诗
提问:这首散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品诗。用审美的眼光鉴赏诗歌,选取一个角度作简单评析。
(5)学生背诵这首散曲。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山坡羊·潼关怀古》。
板书设计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酬乐天扬州 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 水乳交融
(酬赠诗)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前两句——————兴感之由
《赤壁》 非凡的史识
(永史诗)后两句——————借题发挥 豪爽的胸襟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
《过零丁洋》 追忆过去 丹心垂史
(述怀诗) 颈联 &n
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积累“绯红、标志、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
2、 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 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3、 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德育目标:
1、 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2、 体会卢学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 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的“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老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板书课题、作者)
二、 资料助读
(投影)
1、《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实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翠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放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
3、 时代背景
(1)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2)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写作时间则是在离别藤野的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三、 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 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1) 注音
绯红(fēi ) 油光可鉴(jiàn) 芦荟(huì) 瞥(piē)
芋梗汤(yù gěng) 解剖(pōu ) 不逊(xùn )匿名( nì )
诘责(jié) 深恶痛疾(wù ) 烂漫(màn )
(2)释义
绯红:鲜红。
诘责:质问并责备。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文中知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无礼。逊,谦逊。
托辞:借口。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2、 学生齐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叙述线索。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词语。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理解。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教师明确。
四、 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 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2、学生根据阅读感知,以“藤野先生是一个 的人”的组织形式组织语句,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积极思考,精彩发言,教师引导、提示:
(1)特点鲜明的肖像:“黑瘦”“八字胡”“戴着黒眼镜”的医学教授。
(2)生活习惯角度:生活简朴
(3)治学角度:认真负责 治学严谨
(4)对待学生角度:热情诚恳 循循善诱
3、研讨:
(1)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性格?
(2)“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学生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4、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文章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
五、 课堂练习
1、《藤野先生》选自 ,作者 ,原名 ,我国伟大的 、 、 ,曾学过与本文同一出处的课文是 。
2、 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宛( )如 驿( )站 教诲( ) 瞥( )见
畸( )形 诘( )责 不逊( ) 匿( )名
3、 请写出下列语句的描写方法。
(1)其实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
(2)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藤野严九郎的……”( )
(3)但是我还不服气,回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得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的。”( )
(4)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
第二课时
一、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
1、指名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2)“实在是标致极了”改为“实在是丑极了”可以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2、学生集体诵读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稀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教师点拨。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至31语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课堂里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
(3)“他们也何尝不醉酒似的喝彩”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4、 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5、 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语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体验反思
1、课后习题第1题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提供参考意见。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以“我最尊敬的一位老师”为题,构思完成一篇小作文。要求:(1)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2)叙事具体、中心明确。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添加讲义 收藏讲义
清国留学生 相识 纠正解剖图 悬挂照片
见 相知 关心解剖实习 多写文章
赏樱花 了解女人裹脚
学跳舞
感
鄙夷、厌恶 匿名信 看电影 弃医从文 别后感念
(明线) 与藤野交往(严谨认真、热诚正直)
东京
(暗线) 爱国感情 仙台
2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2、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能力目标:1、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转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德育目标: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 延伸拓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母爱,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忽视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板书课题,作者)
二、资料阅读
胡适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
质问:依据事实文明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是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朗读,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1)文中写了母亲那几件事?
(2)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教师点拨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解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意。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炼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后交流结果,教师点拨。
2、品味关键语词,把握自转的语体特点。
课后题第二题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胡适
“我”的童年经历(铺垫、呼应)
对“我”的管教 “严师”“慈母” 怀
主 当家之难 宽容隐忍、仁慈温和 念
体 不受污辱 捍卫名节 “很有刚气” 敬
影响“我”的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爱
3 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能力目标:1、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2、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品评重点语句,渗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诵读法 拓展延伸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追忆。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生回忆诗人牛汉的创作经历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下列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凄凉悲惨。
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温和宽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寻常的来历。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我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四、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课后习题第二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2、教师导学: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总结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研讨: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从荒寒的大自然间 父子之情
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 我的第一本书 同学、朋友之情
的快乐和梦幻” 人与狗的情趣
4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1、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
德育目标: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材料,渗透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联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进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列夫·托尔斯泰,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范读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1)注音
髭(zī) 髯(rán) 鬈(quán) 黝(yǒu)黑
滞(zhì)留 禁锢(gù) 颔(hàn)首低眉 锃(zèng)亮
犀(xī)利 广袤(mào)无垠 尴尬(gān gà) 炙(zhì)热
(2)释义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滞留:停留不动。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2、学生自由诵读,揣摩作品中描绘的托尔斯泰的独特的形貌特征。思考:
(1)找出文中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的语句。
(2)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发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
(3)文中第8语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锐、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3、学生精读全文,充分想象,揣摩文章的丰富内涵。
四、联系背景材料,深层感悟思想内涵。
1、教师指名诵读课文6~9语段,请学生仔细揣摩下列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语句的含义。(课后习题第2题)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2、合作研讨:
(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得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义?
(2)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3)课后习题第1题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提示。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模仿课文的描写方法,传神表现你最熟悉的一个人的外貌。
板书设计
4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多毛、须发浓密
欲 外貌特征 面部 田野村夫的脸孔 崇
扬 (平庸甚至丑陋) 忧郁、消沉 敬
先 普通大众 赞
抑 非同寻常的眼睛 犀利的目光 美
(敏察、深刻) 蕴含丰富情感
5再塑生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2、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把握课文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3、理解作者对莎莉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德育目标1、领会莎莉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学习海伦·凯勒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质疑研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转机走向光明的莎莉老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海伦·凯勒简介
三、朗读,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词语:
企盼:盼望。
迁徙(xǐ):迁移。
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ài):形容口吃。西汉周昌口吃,往往连声“期期”。三国魏邓艾口吃,往往连声“艾艾”。
2、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描述的生活世界。体会莎莉文这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高超的教育艺术。带着下列问题,从文中筛选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
(1)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2)莎莉文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抽象事物的?试以“爱”为例具体说明。
(3)莎莉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可根据下列例句,用一个比喻写出来。
(4)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提示。
3、请学生通读全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四、深层研读,体察文意
1、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请学生再读全文,品评并积累文中优美而精辟的语句。
2、合作探究
(1)指名学生感情诵读课文10~12语段。作者为什么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
(2)文题“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它的深刻含意是什么?(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3、拓展延伸
请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越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教师提示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再塑生命
理解、关爱、教育
莎莉文老师 “我”
井房散步
(光明的使者、出色 走进、体验自然 (好学敏思、坚韧不拔
的教育艺术家) 解释“爱” 热爱生命)
无比的敬爱、感激
第二单元
6 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升腾”等词语。
2、把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涵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初步的自然观上和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探究引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颇富诗情的《雪》,去欣赏美景,更有他那博大的胸襟。(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
三、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疏解字词,体会语气。
磬(qìng)口 脂粉奁(lián) 朔(shuò)方
博识:学识丰富。
消解:〈书〉消融;溶化。
凛冽(lǐnliè):刺骨地寒冷。
灼灼(zhuó):〈书〉形容明亮。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描绘的江南雪景和朔方飞雪的鲜明景致。
3、教师指名诵读课文的两幅画面,思考:
(1)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的特点。
(2)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
(3)落雪使冬天无味的百草园显现出两样,雪地捕鸟的描写生动传神。而本文写雪罗汉,更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那么其中蕴蓄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作者笔下的朔方的雪则是另一番景象,那么它有着怎样的个性精神?作者称颂的“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4、学生配乐朗读
四、深层研读,品味内涵
1、学生集体朗读全文
2、合作研讨
文章在江南与北方雪景的对比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承接两者之间嵌入一个“但是”的意味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提示
3、学生自由诵读全文,品味、积累文中的精妙语句。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雪
鲁迅
暖国的雨 单调
礼赞独立与张扬 江南的雪 丰富多彩之美
的个性精神 (“滋润美艳之至”) 雪罗汉(未经磨练,不能长久)
朔方的雪(如粉,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
沙,蓬勃奋飞) “雨的精魂”
7 雷电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
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3、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 1、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3、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涵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德育目标 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体会作品第雄伟气氛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板书课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戏曲知识简介
2、屈原简介
3、历史剧《屈原》的写作背景及意图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字词。
睥睨(p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迸(pèng)射 眩(xuàn)目 稽(qí)首
摆弄:摆布。
驰骋(chíchěng):(骑马)奔驰。
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鞭挞(tà):鞭打。比喻抨击。
2、学生听读,理解剧情
3、学生自由读课文,体察屈原的内心世界。
4、学生以精炼概括的语句,谈出自己的诵读感受。
5、合作研讨课文思想内容。
思考: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会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
6、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深入体会文意。
四、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前六语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抽查背诵
二、研读赏析文意
1、小组展开朗诵课文“歌颂风雷电”片断比赛。
2、研讨:
(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3、师生共同评点屈原形象。
4、学生通读全文,结合具体语句品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对比引申,把握抒情方式
思考:与以前我们学过的郭沫若诗歌《天上街市》《静夜》相比,《雷电
颂》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阅读历史剧《屈原》,全貌性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雷电颂
郭沫若
屈原:光明与正义的化身 爱国爱民 英勇无畏
歌颂风雷 浪 象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 漫 征 怒斥神祇
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主 拟 “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人世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 义 人 间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和官僚
人民群众 诗 呼 统治集团
风 告
手
法
8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3、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能力目标 1、强化通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
2、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性格。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抽绎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颇能显示巴金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受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板书课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巴金简介
2、学生回顾、讲述“夸父追月”“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三、内容研习
1、学生默读课文,理解、积累生词。
旸(yáng):日出。 浸(jìn)
姮(héng)娥,即嫦娥。 皓(hào)月:明亮的月亮。
2、教师配乐朗读。
3、指名学生感情朗读。教师点评后,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2) 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5)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6)“月亮的光是死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8)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意层的理解?
学生小组研讨、交流,教师引导
5、拓展延伸。文中写月的清冷的意境,使你联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金
《日》: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 追求光和热
夸父追月 寄托人格理想
《月》:细腻清幽
改变冰冷
姮娥奔月
9 海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苍茫、胆怯、翡翠、精灵、蜿蜒”等词语。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3、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把握“海燕”形象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涵义。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2、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德育目标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深刻体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研讨点拨法 对比阅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激情的时代前奏曲,去感受凝结着高尔基敏锐艺术感悟力的“海燕”形象。
二、资料助读
简介高尔基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积累字词。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胆怯:胆小;畏缩。 翡翠(fěicuì)
精灵:①鬼怪。②〈方〉机警聪明;机灵。
蜿蜒(wānyán):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2、 教师朗诵,学生认真听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诵,充分想象、体会作品中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
请同学们试为课文拟一个简洁恰当的副标题。
4、合作探讨,疏理文章思路。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四、分析海燕形象
1、学生诵读全文,画出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并体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示。
2、思考:文中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五、学生诵读全文,体会课文的深刻含意。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研读赏析
1、结合作品的三个场景,指名学生分别朗读。请学生特别研读文中描写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的语句。
思考:如何理解课文塑造这一意象群的象征意义及其作用?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明确。
2、合作研讨
文章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疾呼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明确。
3、语言运用
课后习题第三题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正面描写(海燕) 英勇无畏(飞翔、叫喊)
海燕
侧面描写(海鸥 乐观豪迈(飞舞、号叫)
海鸭
企鹅)
10 组歌(节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德育目标 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自读·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两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板书课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纪伯伦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kuì):赠送(礼品)。
真谛(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cuǐ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xiào):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xū)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哎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3、教师范读,学生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4、学生诵读全文,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合作交流。
学生的质难问题有:
(1)“呜呼!彻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的连接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2)“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教师点拨
四、指导研习,深层理解课文内涵
1、学生齐读全文后,合作研讨:
(1)这两首诗中,作者的想象多数时候是紧贴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展开的。《浪之歌》中第二、四节写到的潮汐现象,你了解吗?诗作中又是如何塑造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的?
(2)《浪之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分析诗中雨的形象递进伸展的层次。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组歌(节选)
纪伯伦
《浪之歌》
拟 海浪: 海岸的情人
人 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杰 炽
作 热
《雨之歌》 深
雨: 滋润万物 情
“传情的信使”
(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第五单元
21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德育目标 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 美点寻踪法 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细心体味、尽情观赏 。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读音: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邈(xuānmiǎo) 泠泠(líng)
戾天(lì) 鸢飞(yuān) 经纶(lún) 横柯(kē)
2、指名学生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五、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小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六、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千丈见底 水之清
异水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天
从 高山寒树 树之奇 下
流 负势轩邈 山之势 独
飘 奇山 泉鸟蝉猿 山之音 绝
荡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课文对照,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美景,其余同学点评。
2、提问:本文为我们呈现了怎样一种意境?
学生思考,交流。
三、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很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四、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五、探究拓展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千丈见底 水之清
异水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天
从 高山寒树 树之奇 下
流 负势轩邈 山之势 独
飘 奇山 泉鸟蝉猿 山之音 绝
荡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22 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议。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熟读、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3、体会文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学生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
教学方法 文献法 朗读法 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一篇别具风格,散文造诣也很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著名的文学传记作品——《五柳先生传》。
二、明确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平淡而蕴藉、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语调。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词句,自行翻译课文,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四、合作研讨,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文意。
(1)课文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这些语句刻画了怎样一个形象?从哪些方面刻画这一形象?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2)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
(3)课文第二段中的“赞”如何理解?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赞”语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交流,然后小组内讨论。已达成共识。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形成板书。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 适意
五 性嗜酒…… 陶情 不坚
柳 传 环堵萧然…… 乐道 随守
先 常著文…… 娱乐 流节
生 俗操
生
传 赞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五、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所传,还是借史传的形式写自传,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2、质疑:(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六、品味赏析,美点寻踪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为鉴赏定向:赏析本文语言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特点;学习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1)本文语言简约凝练,试举例谈谈。
(2)本文多用否定句,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体会课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口头作文。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出文中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然后用它造句。
板书设计(同上)
23 马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德育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 讨论点拨法 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说》《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
(2)提醒学生朗读节奏。
(3)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四、合作探讨,深层探究
1、齐读课文。
2、学生研讨问题。
(1)提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
(2)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3)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体验与反思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托
马说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 物
寓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意
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3、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 复述法 品读法 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在困境中求学不辍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四、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
3、教师根据学生复述,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师板书(边讲述边板书)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勤 幼时——借书——室内抄书——嗜学 苦
且 中
艰 加冠——求教——百里叩问——益墓圣贤之道 作
若
此 当余之从师也——求学——负籍远游——中有足乐者 乐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尝试背诵课文。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审美鉴赏。
1、围绕“用审美的眼光看,你觉得这篇文章美吗?美在哪里?”的话题展开讨论。
2、赏析本文的说理美、手法美、语言美。
三、深层研讨,课堂小结。
讨论“作者求学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或“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四、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同上)
25 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 情景交融法 古诗四步教学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师生共同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导入新课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5、悟诗,体会诗情。
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学生深切体味诗人的情感,美读诗歌。
7、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
教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诗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8、学生齐背诗歌。
三、师生共同赏析《赤壁》
1、导入新课
2、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提醒字音。
3、学生自由朗读,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思考题:(1)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2)是个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5、学生齐读诗歌。
四、学生自读《过零丁洋》
1、导入新课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思考题:(1)这首七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
(2)颔联的上下句有何联系?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颈联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5、学生齐读诗歌。
五、学生齐读三首诗,并尝试背诵。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师生共同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导入新课
2、教师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
3、指导朗读
4、整体把握诗意。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问题: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②诗人笔下的月亮是何种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5、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2)名句赏析
学生畅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三、指导学生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及背景介绍
2、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的怀古之情。
(1)学生自读散曲,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
(3)悟诗
提问:这首散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品诗。用审美的眼光鉴赏诗歌,选取一个角度作简单评析。
(5)学生背诵这首散曲。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山坡羊·潼关怀古》。
板书设计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酬乐天扬州 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 水乳交融
(酬赠诗)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前两句——————兴感之由
《赤壁》 非凡的史识
(永史诗)后两句——————借题发挥 豪爽的胸襟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
《过零丁洋》 追忆过去 丹心垂史
(述怀诗) 颈联 &n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