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中的美——观《记承天寺夜游》有感(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总结)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24阅读:
字号:小|大
最近,在闲暇之余,我观看了一些列《记承天寺夜游》的课例,感触颇深。对于新课程改革,虽是处处可见,时时可闻,聆听大师们的讲座,观看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但新课程教学应如何具体操作,我可谓茫然,心中无数。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让人非常的不满。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毫无生机,毫无乐趣。更为可恶的是每次期末考试,学生文言文的得分率不到70% ,尤其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数学生的得分率竟然达不到30% ,文言文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和迁移能力可谓空白。
《语文新课程标准》,其中对文言文教学是作如下描述的:
1.文言文教学目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在阅读评价中规定;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3.在阅读教学中的建议: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无疑,这些理论不仅在思想上帮助我们进一步成熟,而且在行动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听完几节同样的《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就像读完一篇篇文质俱佳的文章,又似听完一曲曲悠扬悦耳的乐曲,或如欣赏完一部部精彩纷呈的影视剧……令听课者回味无穷。这些课应该说执教者本人和听课者都拥有了良好的“课感”。 在“导语”效果的期盼,对教学环节起承转合的“预设”,对教学高潮设置的展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期待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苏轼的诗词辅以优美的音乐和古典的画面,这样良好的蓄势开头,极好地调动了学生兴趣,使学生沉浸在苏轼的魅力世界中。教师积极参与到文章的背诵中,极大的激起学生的背诵欲望。如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即师生朗读比赛。该环节设计新颖,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更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学生的斗志昂扬,热情空前高涨,把朗读推向了高潮。两分钟准备时, 学生一个个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朗读,挺有感情的。学生准备后,男女生各选派一名代表挑战老师。比赛开始,男生虽有点紧张、拘谨,但不一会儿,便渐入佳境,朗读不仅流畅,而且蛮有感情。女生的朗读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声音婉转悦耳,流畅自然,而且声情并茂,教室顿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轮到教师出场了, 开始诵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为与乐者……..” 有点拗口,顿时掐住了。学生们高兴地笑了,说道:“老师,您背错了!”教师故意顿了顿嗓音,笑着说:“老师可以再来一次吗?” 得到默许后,教师又重新融入文本,开始声情并茂的诵读课文。课堂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点评开始, 学生的朗读水平超过了老师, 老师将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了学生。接下来的课堂学生则显得忘我,完全忘记了听课的老师们,学生的表现可谓异彩纷呈。
精彩之一: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如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此时的教学竟能如此水到渠成,将问题抛出后,思维敏捷的同学马上说:“老师,我认为添上这些语句不好,因为,它写得是夏天的景观,季节不对。”接着有的同学补充说:“我也认为添上这些句子不好,因为原文以积水空明的月光和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之美,不仅创设了一个幽静淡雅的意境,而且也写出了月色的空灵之美,而加上这些语句,则破坏了这种清幽淡雅的意境。”
难道这不是语文课堂的奇葩吗?有这样的理解和品味,难道不比单方面的解读更好吗?
精彩之二: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 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学生在亢奋的状态中朗读着、思考着,感觉句子有点别扭。,不一会儿有同学说:“老师,我觉得此处不可删,因为删去之后,完全改变了原意,变成庭院中积水空明,积水中藻荇交横,与原文不符.。”
教师不失时机的提示:从修辞的角度上看,你觉得可以吗?她略一思考,说;“不行,因为作者运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而且“空明”一词,更是妙绝,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可谓新颖之极。”.有的同学抢着说:“我觉得作者把庭中当作水中来写,说水中藻荇交横,给我一种如临水池之感,但在“盖竹柏影也”中,却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是作者把庭院想象成一湖池水,实在出人意料,很有新意,是一种空明的意境。”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刻的我们就是这种享受吧!
无论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对文本主题理解和作者的情感的感悟;无论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还是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些课都是值得称道的, 是一种和谐的、享受性的学习。对于经典,教师不仅仅只要求学生琅琅上口,自己也作好了表率,执教者很好的起到了示范的作用。课堂上,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跃跃欲试,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竞争的活力,很是难得。一堂课若能让大部分的学生觉得学习是很有意思的活动,那我们能有什么理由否定这是一堂好课呢?
在古今中外的众多文学家里,苏轼是那么与众不同的一个。再苦涩的遭遇,再难言的辛酸,再激愤的心境……在他这里,都能奇妙地变做美的化身,以最美的姿态永远留于青史之中。哪怕是最平淡无味的地方,在内心芬芳的他那儿,都有风景。《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区区84个字,有情节,有悬念,有美景,有情思……个中滋味,颇有深意。
《语文新课程标准》,其中对文言文教学是作如下描述的:
1.文言文教学目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在阅读评价中规定;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3.在阅读教学中的建议: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无疑,这些理论不仅在思想上帮助我们进一步成熟,而且在行动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听完几节同样的《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就像读完一篇篇文质俱佳的文章,又似听完一曲曲悠扬悦耳的乐曲,或如欣赏完一部部精彩纷呈的影视剧……令听课者回味无穷。这些课应该说执教者本人和听课者都拥有了良好的“课感”。 在“导语”效果的期盼,对教学环节起承转合的“预设”,对教学高潮设置的展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期待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苏轼的诗词辅以优美的音乐和古典的画面,这样良好的蓄势开头,极好地调动了学生兴趣,使学生沉浸在苏轼的魅力世界中。教师积极参与到文章的背诵中,极大的激起学生的背诵欲望。如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即师生朗读比赛。该环节设计新颖,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更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学生的斗志昂扬,热情空前高涨,把朗读推向了高潮。两分钟准备时, 学生一个个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朗读,挺有感情的。学生准备后,男女生各选派一名代表挑战老师。比赛开始,男生虽有点紧张、拘谨,但不一会儿,便渐入佳境,朗读不仅流畅,而且蛮有感情。女生的朗读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声音婉转悦耳,流畅自然,而且声情并茂,教室顿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轮到教师出场了, 开始诵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为与乐者……..” 有点拗口,顿时掐住了。学生们高兴地笑了,说道:“老师,您背错了!”教师故意顿了顿嗓音,笑着说:“老师可以再来一次吗?” 得到默许后,教师又重新融入文本,开始声情并茂的诵读课文。课堂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点评开始, 学生的朗读水平超过了老师, 老师将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了学生。接下来的课堂学生则显得忘我,完全忘记了听课的老师们,学生的表现可谓异彩纷呈。
精彩之一: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如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此时的教学竟能如此水到渠成,将问题抛出后,思维敏捷的同学马上说:“老师,我认为添上这些语句不好,因为,它写得是夏天的景观,季节不对。”接着有的同学补充说:“我也认为添上这些句子不好,因为原文以积水空明的月光和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之美,不仅创设了一个幽静淡雅的意境,而且也写出了月色的空灵之美,而加上这些语句,则破坏了这种清幽淡雅的意境。”
难道这不是语文课堂的奇葩吗?有这样的理解和品味,难道不比单方面的解读更好吗?
精彩之二: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 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学生在亢奋的状态中朗读着、思考着,感觉句子有点别扭。,不一会儿有同学说:“老师,我觉得此处不可删,因为删去之后,完全改变了原意,变成庭院中积水空明,积水中藻荇交横,与原文不符.。”
教师不失时机的提示:从修辞的角度上看,你觉得可以吗?她略一思考,说;“不行,因为作者运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而且“空明”一词,更是妙绝,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可谓新颖之极。”.有的同学抢着说:“我觉得作者把庭中当作水中来写,说水中藻荇交横,给我一种如临水池之感,但在“盖竹柏影也”中,却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是作者把庭院想象成一湖池水,实在出人意料,很有新意,是一种空明的意境。”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刻的我们就是这种享受吧!
无论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对文本主题理解和作者的情感的感悟;无论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还是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些课都是值得称道的, 是一种和谐的、享受性的学习。对于经典,教师不仅仅只要求学生琅琅上口,自己也作好了表率,执教者很好的起到了示范的作用。课堂上,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跃跃欲试,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竞争的活力,很是难得。一堂课若能让大部分的学生觉得学习是很有意思的活动,那我们能有什么理由否定这是一堂好课呢?
在古今中外的众多文学家里,苏轼是那么与众不同的一个。再苦涩的遭遇,再难言的辛酸,再激愤的心境……在他这里,都能奇妙地变做美的化身,以最美的姿态永远留于青史之中。哪怕是最平淡无味的地方,在内心芬芳的他那儿,都有风景。《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区区84个字,有情节,有悬念,有美景,有情思……个中滋味,颇有深意。
李菊芬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