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教学论文(人教版八年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27阅读:
字号:小|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语文学科课程改革中的体现。它的理论模型来自杜威的实用主义、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和多重智力学说的统整。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语文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中转变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确立了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
尽管在思想意识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然而面对全新的课程,新型的学习形式,空间广阔的学习内容,不少老师都有一种无从下手的茫然,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首先要注意到它所具有的以下特点:
一、综合性。主要表现在:提倡跨领域学习;主张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跨领域学习过程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融听说读写活动于一体。
二、实践性。《语文课标》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业生语文实践能力,”要求“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从语文实践论的观点来看,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实践活动。
三、个体主动性、整体互动性。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跨领域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积极参与,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思想碰撞。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出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容易出现的常见误区
(一)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缺少必要的指导
每次语文综合性活动虽说有了活动的主题、大方案,但大多没有细致的操作性强的过程计划。我们在组织时,活动的主题一般容易确定。(例如,人教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的一套教材中,每册都有六次的综合性活动的主题编排)。问题是,有了主题后,学生的综合性活动需要老师的指导。我们知道,中学生尤其初中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求知的阶段,知识结构并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在大量的信息中,很难筛选出有价值的材料,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此时老师只做一个旁观者,单纯地追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育学生探索精神,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流于一种形式。活动的主题要有了,但在操作上教师更要适当引导。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莲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尽管教材提供了四种活动方案,但是,有些课题偏大,有些受限于条件,都显得操作性不强。此时,教师如能将某些课题细化,如专门研究“莲”与佛教的关系,或者对教材的某些方案做必要的变通调整,那么,整体实施的效果就要理想得多。否则易造成大而空的架势,课上热热闹闹,下课稀里糊涂。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对学生“主导地位”的理解。不能一味地强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而淡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二)忽视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综合性学习活动提倡学生人人参与,让不同的个体能在综合性活动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既展示自己的特长,又在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自己的学识、胆识。但是综合性活动由于它本身活动的特性,是一个灵活、开放的活动。许多同学在缺少老师的督促下,常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或者干脆直接越过活动的准备探究阶段,难以保证开展活动的质量。我们在综合性活动中一般应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事先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兴趣、合作、责任心等)然后让每小组尽量由不同个性和不同层次的同学组成,以便在展开活动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同时,每一小组,明确分工,确立责任人,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
(三)重课堂“效果”轻课前准备
很多时候,教师对综合性活动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课堂,而对活动前的准备、资料收集与探究阶段重视得不够。每次定了一个主题,师生表面上忙忙碌碌,轰轰烈烈地去图书馆、阅览室找资料,回来把这些资料一剪一贴(如墙报展出)就算了事。有些干脆从网上下载,剪贴一下就算是自己的活动成绩。汇报起来洋洋洒洒,殊不知这些都是“舶来品”。有些综合活动需走出课堂、学校,大家却嫌携带物资、联络的麻烦,索性在家闭门造车,只求能应付表面的检查,实质上忽略了活动过程的意义。
综合性活动主旨是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命、学习的活力。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开始选题时,就应体现学生自主的特点。但教师的引导、验证也必不可少,选题的内容既要能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也应是可行的,有益的。(比如我们可以提出“语文与音乐”、“语文与足球”的话题等),当然有些话题,开始设想很好,但由于是具体的操作计划,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难免遇到困难,知识不足,合作不畅,活动只有开头三分钟的热度也是可能的,也可能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这时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当出现困难时,教师要主动找小组同学商量并调整学习计划,关注并尽可能地参加具体的实践,既要让“能”者多干,也要发挥其他人的力量,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干,有事能干,在整个过程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学习提高的机会。
二、树立大语文观念,找准学科契合点,大胆尝试,探索综合性学习更广泛的实践方式。
尽管现行教材每册都安排了六次左右的主题性综合学习活动,但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应该局限于教材提供的几次,而要树立大语文观念,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找准契合点,动态、适时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今年10月份,巴基斯坦地区发生大地震,当地几百万居民生存面临严峻考验。但是,国际社会包括我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让自己的爱心突破国界,飞往异国他乡。这就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让世界充满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加之又是活生生的时政新闻,学生兴趣浓,参与的积极性强。 此外,还要拓宽学科视野,找到学科间的契合点。比如,语文与历史的契合点就有成语故事、详实科学的有关史料、社会文化积淀等;等语文和地理生物等学科的契合点就有人文、方言、生态系统的保护等;物理数学等学科的一些说明性内容以及逻辑推理则是语文学科说明文教学,特别是语言的归纳概括、根据已知信息推断新信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同思想政治学科的道德提升自我完善,又有共同之处。由此可见,找到合适的“契合点”是学科间整合的前提和基础,它也直接影响着我们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另外,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等特点。与此相适应,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方式也应该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尝试多种开展活动的途径。
针对具体的主题特点和当时的具体情况,可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常见的方式有:
组织辩论会。如“网络利用利弊谈”这一主题可以以此种方式为主;
撰写调查报告或科技小论文。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与与生物、地理、历史、化学等学科有密切联系的主题,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说不尽的桥”;
知识竞赛。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很符合学生活泼而好强的天性,比较受学生欢迎,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成果展览。围绕某个主题,学生搜集材料,利用各学科知识,选定角度,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合作下解决问题,形成研究成果,最后进行成果展示,汇报交流,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探索更多其他方式,如情景表演、游戏、赏析等。
三、真正重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反馈与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其实重点还只是也只能评价到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情况,而对于学生的能力、情感和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少之又少。因此,不少教师对于如何评价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产生了困惑,如何做到公正客观有效的评价学生是摆在广大教师和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评价,应当着眼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教师教学的改善;遵循尊重学习主体、重视学习过程、关注情感态度和表现等基本原则;着眼优点,看进步;关注活动过程中确定目标及实施过程中新奇独特的思路方法以及相关的意识等重点,努力构建良好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有效评价机制。我们认为,应该参考新课程标准,本着以下原则制定评价指标:(1)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与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2)以肯定性、激励性评价为主;(3)评价主题多元化: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小组中其他的学生以及学生自己,兼顾到评价的全面性。(4)评价时注重个体的差异以及个体的进步。(5)评价中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以及各种能力的情况。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诸方面,为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改变观念,不断探索,真正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应有的功能。
尽管在思想意识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然而面对全新的课程,新型的学习形式,空间广阔的学习内容,不少老师都有一种无从下手的茫然,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首先要注意到它所具有的以下特点:
一、综合性。主要表现在:提倡跨领域学习;主张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跨领域学习过程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融听说读写活动于一体。
二、实践性。《语文课标》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业生语文实践能力,”要求“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从语文实践论的观点来看,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实践活动。
三、个体主动性、整体互动性。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跨领域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积极参与,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思想碰撞。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出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容易出现的常见误区
(一)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缺少必要的指导
每次语文综合性活动虽说有了活动的主题、大方案,但大多没有细致的操作性强的过程计划。我们在组织时,活动的主题一般容易确定。(例如,人教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的一套教材中,每册都有六次的综合性活动的主题编排)。问题是,有了主题后,学生的综合性活动需要老师的指导。我们知道,中学生尤其初中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求知的阶段,知识结构并不完善,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在大量的信息中,很难筛选出有价值的材料,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此时老师只做一个旁观者,单纯地追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育学生探索精神,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流于一种形式。活动的主题要有了,但在操作上教师更要适当引导。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莲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尽管教材提供了四种活动方案,但是,有些课题偏大,有些受限于条件,都显得操作性不强。此时,教师如能将某些课题细化,如专门研究“莲”与佛教的关系,或者对教材的某些方案做必要的变通调整,那么,整体实施的效果就要理想得多。否则易造成大而空的架势,课上热热闹闹,下课稀里糊涂。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对学生“主导地位”的理解。不能一味地强调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而淡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二)忽视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综合性学习活动提倡学生人人参与,让不同的个体能在综合性活动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既展示自己的特长,又在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自己的学识、胆识。但是综合性活动由于它本身活动的特性,是一个灵活、开放的活动。许多同学在缺少老师的督促下,常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或者干脆直接越过活动的准备探究阶段,难以保证开展活动的质量。我们在综合性活动中一般应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事先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兴趣、合作、责任心等)然后让每小组尽量由不同个性和不同层次的同学组成,以便在展开活动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同时,每一小组,明确分工,确立责任人,保证活动的全员参与。
(三)重课堂“效果”轻课前准备
很多时候,教师对综合性活动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课堂,而对活动前的准备、资料收集与探究阶段重视得不够。每次定了一个主题,师生表面上忙忙碌碌,轰轰烈烈地去图书馆、阅览室找资料,回来把这些资料一剪一贴(如墙报展出)就算了事。有些干脆从网上下载,剪贴一下就算是自己的活动成绩。汇报起来洋洋洒洒,殊不知这些都是“舶来品”。有些综合活动需走出课堂、学校,大家却嫌携带物资、联络的麻烦,索性在家闭门造车,只求能应付表面的检查,实质上忽略了活动过程的意义。
综合性活动主旨是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命、学习的活力。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开始选题时,就应体现学生自主的特点。但教师的引导、验证也必不可少,选题的内容既要能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也应是可行的,有益的。(比如我们可以提出“语文与音乐”、“语文与足球”的话题等),当然有些话题,开始设想很好,但由于是具体的操作计划,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难免遇到困难,知识不足,合作不畅,活动只有开头三分钟的热度也是可能的,也可能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这时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当出现困难时,教师要主动找小组同学商量并调整学习计划,关注并尽可能地参加具体的实践,既要让“能”者多干,也要发挥其他人的力量,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干,有事能干,在整个过程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学习提高的机会。
二、树立大语文观念,找准学科契合点,大胆尝试,探索综合性学习更广泛的实践方式。
尽管现行教材每册都安排了六次左右的主题性综合学习活动,但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应该局限于教材提供的几次,而要树立大语文观念,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找准契合点,动态、适时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今年10月份,巴基斯坦地区发生大地震,当地几百万居民生存面临严峻考验。但是,国际社会包括我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让自己的爱心突破国界,飞往异国他乡。这就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让世界充满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加之又是活生生的时政新闻,学生兴趣浓,参与的积极性强。 此外,还要拓宽学科视野,找到学科间的契合点。比如,语文与历史的契合点就有成语故事、详实科学的有关史料、社会文化积淀等;等语文和地理生物等学科的契合点就有人文、方言、生态系统的保护等;物理数学等学科的一些说明性内容以及逻辑推理则是语文学科说明文教学,特别是语言的归纳概括、根据已知信息推断新信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同思想政治学科的道德提升自我完善,又有共同之处。由此可见,找到合适的“契合点”是学科间整合的前提和基础,它也直接影响着我们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另外,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等特点。与此相适应,我们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方式也应该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尝试多种开展活动的途径。
针对具体的主题特点和当时的具体情况,可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常见的方式有:
组织辩论会。如“网络利用利弊谈”这一主题可以以此种方式为主;
撰写调查报告或科技小论文。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与与生物、地理、历史、化学等学科有密切联系的主题,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说不尽的桥”;
知识竞赛。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很符合学生活泼而好强的天性,比较受学生欢迎,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成果展览。围绕某个主题,学生搜集材料,利用各学科知识,选定角度,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合作下解决问题,形成研究成果,最后进行成果展示,汇报交流,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探索更多其他方式,如情景表演、游戏、赏析等。
三、真正重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反馈与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其实重点还只是也只能评价到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情况,而对于学生的能力、情感和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少之又少。因此,不少教师对于如何评价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产生了困惑,如何做到公正客观有效的评价学生是摆在广大教师和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评价,应当着眼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教师教学的改善;遵循尊重学习主体、重视学习过程、关注情感态度和表现等基本原则;着眼优点,看进步;关注活动过程中确定目标及实施过程中新奇独特的思路方法以及相关的意识等重点,努力构建良好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有效评价机制。我们认为,应该参考新课程标准,本着以下原则制定评价指标:(1)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与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2)以肯定性、激励性评价为主;(3)评价主题多元化: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小组中其他的学生以及学生自己,兼顾到评价的全面性。(4)评价时注重个体的差异以及个体的进步。(5)评价中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以及各种能力的情况。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诸方面,为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改变观念,不断探索,真正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应有的功能。
唐守红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