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拯救——从《骆驼祥子》和《月牙儿》看老舍的文化精神(人教版八年级选修教学论文)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33阅读:
字号:小|大
安徽省砀山县李庄中学 段敬立
引言
“在现代中国,真正与在苦难中煎熬的人们血肉相连的作家当首推老舍。” ①,老舍熟悉他们,深谙他们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刻画他们,用悲天悯人的眼光看待他们的挣扎与沉沦,看他们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无可救赎的人生。老舍秉持深沉的情怀,巨大的悲痛,切肤的痛楚对畸形文明浇灌下的城市文明做了深刻的揭示。他既透视出国民的孱弱与无奈,又想以传统道德来救赎这一切,构建真正的现代文明下的中国性情。
一
老舍笔下所描绘出了种种场景和各样人生。当老舍先生从桥的那一端一袭青衣长袍缓缓走来的时候,他看到了桥这边普通百姓的挣扎,纠缠,奋斗,沉没。老舍对现代文明的实质看得很透,外国人打着文明的旗号,欺侮殖民国的人民,给他们带来知识、文明、进步的同时,也让他们的生活陷入一种更深的深渊,原来只是物质上的奴役,而现在变成了精神的浩劫。"老舍小说中许多悲剧并非属于纯粹的社会悲剧,而是打上了时代和社会烙印的关于人的追求和欲望的悲剧"。②《骆驼祥子》和《月牙儿》主人公的遭遇恰是老舍这种观念的现实演绎。
(一)祥子不祥
“没落,古旧的民族文化是人生悲剧的根源,反过来,个体生命的精神麻木与堕落有加深了民族翁化的悲剧,二者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循环。” ③,老舍的《骆驼祥子》在揭示这一点的同时,又加入了另一点,即工业文明中的城市生活对人性的吞噬。祥子是一个从农村流入到城市的青年农民。用一种新鲜好奇的眼光看待城市,他充满了自信与好强,渴望凭借自己强壮的身体和艰辛的劳动寻找人生的出路,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和诚实,凡是卖力气能吃饭的事儿几乎全做过了。” ④,最后,他选择了拉车这一行,开始奔跑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他对于社会没有非分的妄想,对都市也没有坐拥天下的野心。他只是想在这个都市中拥有一席之地,有个可以果腹的营生和可以遮蔽风雨的栖身之所。他对于车的热爱就如同一个农民对土地的炽爱一般,那是他的命运之神。他认为,只要有了车,就有了生活的依傍,睁开眼睛就会有饭食可吃,不用再忍受车行老板的盘剥,过上安稳的日子。为了车,他不抽烟,不喝酒,千方百计攒钱。他以吃苦耐劳,忠厚老实被同行称为“骆驼”。这种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老舍字里行间变现出的是充分认可和极度赞扬的。洋车成了他生活的最高目标,成了他生命的全部意义所在。正如中国的农民对土地的执拗一样,他把这种执拗带进了城市。他不知疲倦的付出,从头上脸上身上冒出“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从春到冬,整整三个轮回,他跑步,拉车,流汗,出力,终于凑足了一百块,他买车了。“祥子的手哆嗦的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倒个僻静的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⑤,这一架洋包车成了祥子的命了——他把买车的日子当作了自己的生日!可是祥子不知道,所有的悲剧都是从拥有开始的。
乱糟糟的世道首先给了祥子第一击,买车刚过半年光景,祥子连人带车被匪兵劫去。他趁着天黑连夜逃出魔掌,还意外的捡到乱兵逃跑时丢下的三匹骆驼。他买了骆驼,又到车行拉车。权当是老舍先生的怜悯之心吧,不想让这一匹实诚的骆驼马上就陷入人生的谷底。这一段人生经历,如同是一场美梦初醒,虽然有些失落,但毕竟梦魇十分不是太长。祥子开始了第二轮的奋斗,但是人生的第二波劫难蜂拥而至,这一次,是以喜剧的形式演绎悲剧的内容。祥子努力过,奋斗过,他的悲剧命运不在于他的堕落,而在于完全不能自己而操在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他人之手,三十多岁的老处女虎妞以霸道的形式强行闯入了祥子的生活。她用变态的情欲和狡猾的欺诈把祥子这一个乡下人拿捏在自己的手掌心。他的骨子里埋藏着朴实的劳动者的梦想,但现实打破了他的期望。祥子的理想,祥子的棱角,祥子的质朴,祥子的良知,开始一点点的被磨损掉。虎妞难产而死,对祥子来说,既是一种损失也是一种解脱。损失的是物质,解脱的是精神。但是很快,祥子受到了来自命运的最后一根压倒自己的“稻草”——他的意中人小福子因为不堪忍受妓院里的屈辱和蹂躏含恨自杀。小福子的死,如同是冬天里的一瓢凉水,彻底浇灭了他人生中最后一点生存的火苗。
他没有了过去做人的尊严和自我奋斗的志气,变得堕落,变得如同行尸走兽一般。他在抽大烟的瞬间解脱,他从一些善良的人们那里骗来钱财挥霍……在现实面前,祥子可以和没有感情的虎妞结婚;在现实面前,祥子却不可以和心爱的小福子走在一起,这是这个社会给祥子,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上了一把枷锁,无法让他把握自己的命运, 从此后祥子再也不存在了,作为真正意义上活着的人。
卢梭敏锐地提出了“文明是人类的生存枷锁”这一重要命题。的确,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的生存处境与人自身的主体追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目前,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愈益深切地感受到人类正遭受着身心上的种种奴役,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先进成果之余,无法避免文明发展的苦果。在工业文明造成环境危机的同时,物欲膨胀使人逐渐异化为金钱的奴隶、工具的奴隶。老舍通过《骆驼祥子》向我们展示了工业文明对其人性的摧残,祥子的人生就像是一场无法控制的火灾,此处未灭,另一处火灾又起。他就在人生的火场之中疲于奔命,焦头烂额,最终救火无望,只能放弃。社会的倾轧,婚姻的悲剧,理想的幻灭,城市文明的病态侵袭,让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青年人三番五次从希望的巅峰跌进人生的谷底。我们看见一个幻灭的梦,一个破碎的愿望和一颗无可奈何沉入水底的灵魂。他用自己的灵魂与魔鬼命运交换,用懒惰,贪婪,麻木,缺德换取生存的最低标准。“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兽,一点儿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⑥可以看出,老舍对于祥子的堕落并没有大加讽刺,却是给予了高度地同情和关注,这是对祥子的一种精神拯救,变现出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老舍同情他,“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和诚实,凡是卖力气能吃饭的事儿几乎全做过了。”可是最终祥子变成了“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岗子去”⑦老舍亦说穷人的狡猾也是正义,他在悲愤同情祥子的同时,又对其批判,“他没有站在历史主义立场上歌颂时代的前进,为刚刚崛起的资本主义文明大唱赞歌,而是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批判文明的负面影响”⑧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祥子的悲剧就是社会和都市一起撕碎了一颗灵魂的故事。他的堕落以病态的婚姻为起点,一直滑落到不能自拔的泥潭,直至被掩埋。
老舍先生出生在清末北京小羊圈胡同的一个贫穷旗人家庭。父亲是满族的护军,死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炮灰里。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的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过着凄苦的日子。靠母亲的拼命和“一位乐善好施的刘大叔(后出家当和尚,号宗月大师)”⑨的帮助,老舍才能最终进入北京师范院校读书。“他在此时表现出擅长演讲和习文作诗的天资。” ⑩,这为他以后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童年的艰辛生活并没有让老舍失去自我的那份纯洁和恪守。他的母亲和生活中的好心人教会他用正直的道德标尺丈量这个世界。童年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它是一个人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是生活在一个人纯洁的心灵上留下的最初印记。童年生活的经验对一个人后天的性格、心理、习惯、爱好、价值取向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对一个作家来说,这种影响很自然地会体现在其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而且这种影响对其创作视角的选择、创作观念、创作风格的形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作家在孩提时代的内心激情,基本上决定了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少年时代的感性和理性生活极大地制约着其后创作的发展方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通过研究艺术家的童年经验和探索其艺术创作心理,揭示其艺术创造独特性的奥秘就显得十分重要。老舍的出身与教育告诉他以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别人,老舍凄苦的青年生活又告诉他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些穷苦的城市贫民。他以这篇小说为媒介想探讨的不是城乡差别,而是想表达“体面的,好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怎样变成了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的。” ⑾,在老舍看来,无往而不胜的城市文明用一种嘲笑的姿态高高在上的统治一切,压倒一切。对充满力量的男性尚且如此,对女性的毁灭更是轻而易举,犹如探囊取物一般。《月牙儿》中的“我”就是老舍对工业文明另一种摧残的解读。
(二)月牙儿不圆
暗娼是工业文明的又一产物,在一直以来的男权社会当中,女性的存在只是一种华丽的附属,有时还附而无依。于是,女性为了在这个充满欲望的物质都市生活,只能出卖自己唯一的资本而苟活。马克思主义指出:“任何个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因此,人的本质是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2),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金钱,权势主宰一切,有钱有势者横行霸道,无权无势者只能任人宰割。
《月牙儿》的主人公“我”,一生中唯一的慰藉不是母亲,也不是爱情,而是天上的那弯月牙儿。月牙儿——这一在中国古典诗文中略带凄美的意象成了命运的谶语。残缺的月牙儿和主人公的命运相互照应,一个凄美孤寂,一个饱含辛酸,饱含难以名状的人生苦楚。全文之中,月牙儿出现了十几次之多。月牙儿预示着“我”的命运。月牙儿带着寒气,却还有一丝浅金光,就像主人公命运虽然悲惨,但依然还有活下去的尊严与希望,还有母亲,还有未来,还有青春,还有纯洁。月牙儿的灰影,不时常出现了,时常被黑云吞没,就如同是“我”与命运苦苦纠缠的那一段时期,做工,挨饿,被欺骗,被辱骂,被驱赶,命运和社会用一个手指轻轻一推,我就会进入到社会的泥沼之中。终于,这一只手出现了,是一只男人的手,也是一个在城市生活中被吞噬了灵魂的魔鬼的手。作为弱势群族,“我们”的存在无疑是对人类文明的嘲笑,不论东西方社会,尽管你将自己夸耀得如何先进,在这肮脏的人肉市场面前,你的光环也就黯然失色了。可笑的是,那些道德不离口的夫子们,总是为男人制造出一种虚伪的历史使命感,为女性制造出一种病态的生命哲学,前者既轻视女性又玩弄女性,后者却只能做男人的牺牲品。月牙儿不再出现,我的人生彻底堕落。工业文明下的都市抹杀了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孩,回馈给我们一个放荡肮脏的妓女。“月牙儿”最后还引以为豪的说:“我认识了钱和人,钱比人更厉害些,人是兽,钱是兽的胆子。”(13),“我的买卖做的还不错”……“我”不顾廉耻的一切作为,都只是为了在夹缝中生存下去。我们怎么忍心再去指责什么?我们制造的文明吞噬了她,我们又怎么忍心去责骂?她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代人,一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悲剧。 “她找到了女儿,女儿已经是个暗娼!她养着我的时候,她得那样;现在轮到我养他了,我得那样。女人的职业是世袭的,是专门的!”(14),字字血泪,老舍站在挣扎在下层城市贫民的立场上,尖锐地指出,在大多数穷人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爱情就只能是买卖,母女俩只能通过买卖的爱情获得暂时的残喘,这不是偶然,是工业文明这种个性解放思潮下的必然,老舍对此是质疑与批判的。
城市贫民出身的老舍对底层的贫民生活感同身受,他怜悯她们,同情她们,理解她们,他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还原事实的真相,告诉人们每一个人都活在面具之下,面具底下,是一张永远流着泪的脸。他用自己的作品告诉人们,畸形的工业文明带来了多么强大的毁灭,“强者”如祥子,弱者如“我”,都未能摆脱它的残害。
老舍小说以鲜明的底层叙事蕴含了丰富的平民情怀。无论是京味艺术特色的形成、幽默的语言品格的塑造还是富于悲悯的人文关怀,老舍小说的这些品性皆来源于其底层叙事和平民情怀。从这样的角度切入老舍小说,有利于形成对其小说世界的通盘认识和感同身受的理解。综合分析其底层叙事的样态可知老舍是二十世纪中国对下层社会最为关注的作家。
二
老舍是天真的。他的这种“天真”体现为人格、流布于创作并构成他对社会、革命、政治及政党的理解,甚至可以说,老舍的人格魅力,文学世界的流光溢彩和他在新社会所焕发的政治热情以及主动终结生命的方式都与这种“天真”的性情有着直接的关系。老舍的“天真”而“倔强”,是一种“软而硬的个性”,这种“温和”与“硬气”也转绘到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在祥子(《骆驼祥子》)、“我”(《月牙儿》)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以“和气”“忍让”为原则的“弱势群体”身上,总能及时爆发出倔强与坚忍的人格力量,兵荒马乱的年月,对于已经脱离了土地投入到城市的赤贫的祥子来说,生存就是非常艰难的了,买车的“三起三落”、虎妞、小福子……可以说祥子始终就没有放弃过理想,他一直在拼搏,甚至变现得像忍饥耐渴而又温驯不桀的骆驼一样,想改变他自己的命运,“在《骆驼祥子》结尾老舍评论说,祥子变成兽一点不是他的过错,他向上的、遵守社会道德要求的努力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人的意志是有限度的,因而他就不但会用不合道德的方式去求生存,而且会用违反道德的行为去娱乐自己和发泄悲哀”(15),月牙儿同样如此,她也努力想改变上一代乃至自己的命运,“但社会只给月牙儿提供了为娼的一条路,并且逼着她往这条路上走,她没有别的选择”(16),这是属于穷人的骨气,是老舍式的硬度。在文学世界中,老舍的天真是以幽默的心态体现出来的“温厚”。这种天真和倔强来自于他对这个世界的不屈和对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批判之中。
结语
无论对于祥子,还是月牙儿,老舍始终没有强化作家自我的普救众生的意识,也没有将作品导向对于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作品回避了给悲剧人物设定出路和大团圆的结局,而是剖析出悲剧根源之所在,这些人物的失败或毁灭不是使人灰心丧气,而是让人激愤,激起读者良知,培养人们为人类而战的情操,作为一个文人,他能做的也大抵只能如此。做一个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以人道主义的高度热情把传统道德的火把交给下一代人,是一个传统文人所能做的最大的救赎。
参考资料:
①(15)(16):汤晨光 《老舍与现代中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4-15页
②: 张满锋 《多维批判话语的构建--论老舍文化批判精神的特性》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25卷第1期
③:金艳 《老舍小说民族文化悲剧描写探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9年3期
④⑤⑥⑦(11):《老舍文集》第三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 第6, 11,215,215,228页。
⑧:林朝霞《从(骆驼祥子)看老舍批判资本主义的文化意义》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8年第5期
⑨⑩:曾广灿、吴怀斌 《老舍研究资料》(上)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第三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页
(13):《月牙儿》第33节
(14):《月牙儿》第36节
引言
“在现代中国,真正与在苦难中煎熬的人们血肉相连的作家当首推老舍。” ①,老舍熟悉他们,深谙他们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刻画他们,用悲天悯人的眼光看待他们的挣扎与沉沦,看他们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无可救赎的人生。老舍秉持深沉的情怀,巨大的悲痛,切肤的痛楚对畸形文明浇灌下的城市文明做了深刻的揭示。他既透视出国民的孱弱与无奈,又想以传统道德来救赎这一切,构建真正的现代文明下的中国性情。
一
老舍笔下所描绘出了种种场景和各样人生。当老舍先生从桥的那一端一袭青衣长袍缓缓走来的时候,他看到了桥这边普通百姓的挣扎,纠缠,奋斗,沉没。老舍对现代文明的实质看得很透,外国人打着文明的旗号,欺侮殖民国的人民,给他们带来知识、文明、进步的同时,也让他们的生活陷入一种更深的深渊,原来只是物质上的奴役,而现在变成了精神的浩劫。"老舍小说中许多悲剧并非属于纯粹的社会悲剧,而是打上了时代和社会烙印的关于人的追求和欲望的悲剧"。②《骆驼祥子》和《月牙儿》主人公的遭遇恰是老舍这种观念的现实演绎。
(一)祥子不祥
“没落,古旧的民族文化是人生悲剧的根源,反过来,个体生命的精神麻木与堕落有加深了民族翁化的悲剧,二者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循环。” ③,老舍的《骆驼祥子》在揭示这一点的同时,又加入了另一点,即工业文明中的城市生活对人性的吞噬。祥子是一个从农村流入到城市的青年农民。用一种新鲜好奇的眼光看待城市,他充满了自信与好强,渴望凭借自己强壮的身体和艰辛的劳动寻找人生的出路,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和诚实,凡是卖力气能吃饭的事儿几乎全做过了。” ④,最后,他选择了拉车这一行,开始奔跑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他对于社会没有非分的妄想,对都市也没有坐拥天下的野心。他只是想在这个都市中拥有一席之地,有个可以果腹的营生和可以遮蔽风雨的栖身之所。他对于车的热爱就如同一个农民对土地的炽爱一般,那是他的命运之神。他认为,只要有了车,就有了生活的依傍,睁开眼睛就会有饭食可吃,不用再忍受车行老板的盘剥,过上安稳的日子。为了车,他不抽烟,不喝酒,千方百计攒钱。他以吃苦耐劳,忠厚老实被同行称为“骆驼”。这种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老舍字里行间变现出的是充分认可和极度赞扬的。洋车成了他生活的最高目标,成了他生命的全部意义所在。正如中国的农民对土地的执拗一样,他把这种执拗带进了城市。他不知疲倦的付出,从头上脸上身上冒出“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从春到冬,整整三个轮回,他跑步,拉车,流汗,出力,终于凑足了一百块,他买车了。“祥子的手哆嗦的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倒个僻静的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⑤,这一架洋包车成了祥子的命了——他把买车的日子当作了自己的生日!可是祥子不知道,所有的悲剧都是从拥有开始的。
乱糟糟的世道首先给了祥子第一击,买车刚过半年光景,祥子连人带车被匪兵劫去。他趁着天黑连夜逃出魔掌,还意外的捡到乱兵逃跑时丢下的三匹骆驼。他买了骆驼,又到车行拉车。权当是老舍先生的怜悯之心吧,不想让这一匹实诚的骆驼马上就陷入人生的谷底。这一段人生经历,如同是一场美梦初醒,虽然有些失落,但毕竟梦魇十分不是太长。祥子开始了第二轮的奋斗,但是人生的第二波劫难蜂拥而至,这一次,是以喜剧的形式演绎悲剧的内容。祥子努力过,奋斗过,他的悲剧命运不在于他的堕落,而在于完全不能自己而操在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他人之手,三十多岁的老处女虎妞以霸道的形式强行闯入了祥子的生活。她用变态的情欲和狡猾的欺诈把祥子这一个乡下人拿捏在自己的手掌心。他的骨子里埋藏着朴实的劳动者的梦想,但现实打破了他的期望。祥子的理想,祥子的棱角,祥子的质朴,祥子的良知,开始一点点的被磨损掉。虎妞难产而死,对祥子来说,既是一种损失也是一种解脱。损失的是物质,解脱的是精神。但是很快,祥子受到了来自命运的最后一根压倒自己的“稻草”——他的意中人小福子因为不堪忍受妓院里的屈辱和蹂躏含恨自杀。小福子的死,如同是冬天里的一瓢凉水,彻底浇灭了他人生中最后一点生存的火苗。
他没有了过去做人的尊严和自我奋斗的志气,变得堕落,变得如同行尸走兽一般。他在抽大烟的瞬间解脱,他从一些善良的人们那里骗来钱财挥霍……在现实面前,祥子可以和没有感情的虎妞结婚;在现实面前,祥子却不可以和心爱的小福子走在一起,这是这个社会给祥子,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上了一把枷锁,无法让他把握自己的命运, 从此后祥子再也不存在了,作为真正意义上活着的人。
卢梭敏锐地提出了“文明是人类的生存枷锁”这一重要命题。的确,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的生存处境与人自身的主体追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目前,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愈益深切地感受到人类正遭受着身心上的种种奴役,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先进成果之余,无法避免文明发展的苦果。在工业文明造成环境危机的同时,物欲膨胀使人逐渐异化为金钱的奴隶、工具的奴隶。老舍通过《骆驼祥子》向我们展示了工业文明对其人性的摧残,祥子的人生就像是一场无法控制的火灾,此处未灭,另一处火灾又起。他就在人生的火场之中疲于奔命,焦头烂额,最终救火无望,只能放弃。社会的倾轧,婚姻的悲剧,理想的幻灭,城市文明的病态侵袭,让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青年人三番五次从希望的巅峰跌进人生的谷底。我们看见一个幻灭的梦,一个破碎的愿望和一颗无可奈何沉入水底的灵魂。他用自己的灵魂与魔鬼命运交换,用懒惰,贪婪,麻木,缺德换取生存的最低标准。“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兽,一点儿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⑥可以看出,老舍对于祥子的堕落并没有大加讽刺,却是给予了高度地同情和关注,这是对祥子的一种精神拯救,变现出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老舍同情他,“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和诚实,凡是卖力气能吃饭的事儿几乎全做过了。”可是最终祥子变成了“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岗子去”⑦老舍亦说穷人的狡猾也是正义,他在悲愤同情祥子的同时,又对其批判,“他没有站在历史主义立场上歌颂时代的前进,为刚刚崛起的资本主义文明大唱赞歌,而是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批判文明的负面影响”⑧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祥子的悲剧就是社会和都市一起撕碎了一颗灵魂的故事。他的堕落以病态的婚姻为起点,一直滑落到不能自拔的泥潭,直至被掩埋。
老舍先生出生在清末北京小羊圈胡同的一个贫穷旗人家庭。父亲是满族的护军,死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炮灰里。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的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过着凄苦的日子。靠母亲的拼命和“一位乐善好施的刘大叔(后出家当和尚,号宗月大师)”⑨的帮助,老舍才能最终进入北京师范院校读书。“他在此时表现出擅长演讲和习文作诗的天资。” ⑩,这为他以后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童年的艰辛生活并没有让老舍失去自我的那份纯洁和恪守。他的母亲和生活中的好心人教会他用正直的道德标尺丈量这个世界。童年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它是一个人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是生活在一个人纯洁的心灵上留下的最初印记。童年生活的经验对一个人后天的性格、心理、习惯、爱好、价值取向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对一个作家来说,这种影响很自然地会体现在其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而且这种影响对其创作视角的选择、创作观念、创作风格的形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作家在孩提时代的内心激情,基本上决定了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少年时代的感性和理性生活极大地制约着其后创作的发展方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通过研究艺术家的童年经验和探索其艺术创作心理,揭示其艺术创造独特性的奥秘就显得十分重要。老舍的出身与教育告诉他以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别人,老舍凄苦的青年生活又告诉他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些穷苦的城市贫民。他以这篇小说为媒介想探讨的不是城乡差别,而是想表达“体面的,好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怎样变成了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的。” ⑾,在老舍看来,无往而不胜的城市文明用一种嘲笑的姿态高高在上的统治一切,压倒一切。对充满力量的男性尚且如此,对女性的毁灭更是轻而易举,犹如探囊取物一般。《月牙儿》中的“我”就是老舍对工业文明另一种摧残的解读。
(二)月牙儿不圆
暗娼是工业文明的又一产物,在一直以来的男权社会当中,女性的存在只是一种华丽的附属,有时还附而无依。于是,女性为了在这个充满欲望的物质都市生活,只能出卖自己唯一的资本而苟活。马克思主义指出:“任何个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因此,人的本质是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2),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金钱,权势主宰一切,有钱有势者横行霸道,无权无势者只能任人宰割。
《月牙儿》的主人公“我”,一生中唯一的慰藉不是母亲,也不是爱情,而是天上的那弯月牙儿。月牙儿——这一在中国古典诗文中略带凄美的意象成了命运的谶语。残缺的月牙儿和主人公的命运相互照应,一个凄美孤寂,一个饱含辛酸,饱含难以名状的人生苦楚。全文之中,月牙儿出现了十几次之多。月牙儿预示着“我”的命运。月牙儿带着寒气,却还有一丝浅金光,就像主人公命运虽然悲惨,但依然还有活下去的尊严与希望,还有母亲,还有未来,还有青春,还有纯洁。月牙儿的灰影,不时常出现了,时常被黑云吞没,就如同是“我”与命运苦苦纠缠的那一段时期,做工,挨饿,被欺骗,被辱骂,被驱赶,命运和社会用一个手指轻轻一推,我就会进入到社会的泥沼之中。终于,这一只手出现了,是一只男人的手,也是一个在城市生活中被吞噬了灵魂的魔鬼的手。作为弱势群族,“我们”的存在无疑是对人类文明的嘲笑,不论东西方社会,尽管你将自己夸耀得如何先进,在这肮脏的人肉市场面前,你的光环也就黯然失色了。可笑的是,那些道德不离口的夫子们,总是为男人制造出一种虚伪的历史使命感,为女性制造出一种病态的生命哲学,前者既轻视女性又玩弄女性,后者却只能做男人的牺牲品。月牙儿不再出现,我的人生彻底堕落。工业文明下的都市抹杀了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孩,回馈给我们一个放荡肮脏的妓女。“月牙儿”最后还引以为豪的说:“我认识了钱和人,钱比人更厉害些,人是兽,钱是兽的胆子。”(13),“我的买卖做的还不错”……“我”不顾廉耻的一切作为,都只是为了在夹缝中生存下去。我们怎么忍心再去指责什么?我们制造的文明吞噬了她,我们又怎么忍心去责骂?她的悲剧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代人,一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悲剧。 “她找到了女儿,女儿已经是个暗娼!她养着我的时候,她得那样;现在轮到我养他了,我得那样。女人的职业是世袭的,是专门的!”(14),字字血泪,老舍站在挣扎在下层城市贫民的立场上,尖锐地指出,在大多数穷人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爱情就只能是买卖,母女俩只能通过买卖的爱情获得暂时的残喘,这不是偶然,是工业文明这种个性解放思潮下的必然,老舍对此是质疑与批判的。
城市贫民出身的老舍对底层的贫民生活感同身受,他怜悯她们,同情她们,理解她们,他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还原事实的真相,告诉人们每一个人都活在面具之下,面具底下,是一张永远流着泪的脸。他用自己的作品告诉人们,畸形的工业文明带来了多么强大的毁灭,“强者”如祥子,弱者如“我”,都未能摆脱它的残害。
老舍小说以鲜明的底层叙事蕴含了丰富的平民情怀。无论是京味艺术特色的形成、幽默的语言品格的塑造还是富于悲悯的人文关怀,老舍小说的这些品性皆来源于其底层叙事和平民情怀。从这样的角度切入老舍小说,有利于形成对其小说世界的通盘认识和感同身受的理解。综合分析其底层叙事的样态可知老舍是二十世纪中国对下层社会最为关注的作家。
二
老舍是天真的。他的这种“天真”体现为人格、流布于创作并构成他对社会、革命、政治及政党的理解,甚至可以说,老舍的人格魅力,文学世界的流光溢彩和他在新社会所焕发的政治热情以及主动终结生命的方式都与这种“天真”的性情有着直接的关系。老舍的“天真”而“倔强”,是一种“软而硬的个性”,这种“温和”与“硬气”也转绘到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在祥子(《骆驼祥子》)、“我”(《月牙儿》)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以“和气”“忍让”为原则的“弱势群体”身上,总能及时爆发出倔强与坚忍的人格力量,兵荒马乱的年月,对于已经脱离了土地投入到城市的赤贫的祥子来说,生存就是非常艰难的了,买车的“三起三落”、虎妞、小福子……可以说祥子始终就没有放弃过理想,他一直在拼搏,甚至变现得像忍饥耐渴而又温驯不桀的骆驼一样,想改变他自己的命运,“在《骆驼祥子》结尾老舍评论说,祥子变成兽一点不是他的过错,他向上的、遵守社会道德要求的努力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挫败,人的意志是有限度的,因而他就不但会用不合道德的方式去求生存,而且会用违反道德的行为去娱乐自己和发泄悲哀”(15),月牙儿同样如此,她也努力想改变上一代乃至自己的命运,“但社会只给月牙儿提供了为娼的一条路,并且逼着她往这条路上走,她没有别的选择”(16),这是属于穷人的骨气,是老舍式的硬度。在文学世界中,老舍的天真是以幽默的心态体现出来的“温厚”。这种天真和倔强来自于他对这个世界的不屈和对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批判之中。
结语
无论对于祥子,还是月牙儿,老舍始终没有强化作家自我的普救众生的意识,也没有将作品导向对于人生意义的“终极关怀”,作品回避了给悲剧人物设定出路和大团圆的结局,而是剖析出悲剧根源之所在,这些人物的失败或毁灭不是使人灰心丧气,而是让人激愤,激起读者良知,培养人们为人类而战的情操,作为一个文人,他能做的也大抵只能如此。做一个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以人道主义的高度热情把传统道德的火把交给下一代人,是一个传统文人所能做的最大的救赎。
参考资料:
①(15)(16):汤晨光 《老舍与现代中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4-15页
②: 张满锋 《多维批判话语的构建--论老舍文化批判精神的特性》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25卷第1期
③:金艳 《老舍小说民族文化悲剧描写探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9年3期
④⑤⑥⑦(11):《老舍文集》第三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 第6, 11,215,215,228页。
⑧:林朝霞《从(骆驼祥子)看老舍批判资本主义的文化意义》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8年第5期
⑨⑩:曾广灿、吴怀斌 《老舍研究资料》(上)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第三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页
(13):《月牙儿》第33节
(14):《月牙儿》第36节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