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二语文教案 -> 正文

日出、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北师大八年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34阅读:
字号:|
 刘白羽《日出》教案
二、简介作者:
        刘白羽,现代著名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解放战争期间曾任新华社      
随军记者。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两次奔赴朝鲜战场。解放后从事党的文化领导工作,历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等职。主要作品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五、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
明确:日出富有魅力
      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提问:作者无缘看日出,就怎么办?
明确: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齐读两幅日出图。
六、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没有看到?
明确:两个看日出的胜地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七、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提问: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明确: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提问: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分三层来描写: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
齐读有关日出的描写。
八、归纳写作特色:
1、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海涅描写的、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出图的引用,不管是在色彩上还是在动态  
描绘上,都为刘白羽描写的日出图作了衬托。
2、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
   日出的象征意义,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    
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云海》教案及练习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西部”点明了位置,即中国的甘、新、宁等地区。“地平线上”指明了方位,表明本文所记的是太阳即将西沉时的景象“落日” 是本文所描述的对象。此题目显示,作者将在旷远、辽阔、苍凉的大西北的背景之下,为我们描述这一背景下的世间的“大美”。 
(二)谋篇立意 
此文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两个不同地点欣赏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了他对“世间有大美”的感受。 
(三)写作特点 
1. 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并且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 
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如“第二个带给我深刻记忆的是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 
2. 写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对落日的描写,能结合西域的风情,比如,用勒勒车的轮子、墙壁上画着一个姑娘的红脸蛋来比喻落日。 
二、内容探究 
(一)重难点句子导析 
1. 中亚细亚地面上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  
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偶然而发的诞语。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导析:作者采用了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方法,层层推进,由中亚细亚的所有雄伟的风景,直至推出令作者震撼的落日。“世间有大美”是作者对西部风光的总评价,而“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留给作者的印象最深,下文就是对这一景象的具体描述,统领全文。 
2. 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像民间剪纸。它大极了。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一个顺手攫来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 

导析:描写景物重点是抓住其典型特征。落日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颜色和形态   
上。这里,作者把落日的红与写春联用的红纸的颜色比较,体现出一种净化  心灵的“静”,还具有历史文化氛围。作者把落日的形态比作是“勒勒车”的轮子,体现出一种民族特色。 
3. 落日在沉入地平线以下的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个,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导析:写落日西沉时,作者从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来写。“跳跃着,颤抖着”      
是动,“纹丝不动”是静。动是美的,“跳跃”“颤抖”“跃”。静也是美的,它“依恋”“贪恋”“不愿离去”。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直到完全消失。作者抓住了落日即将消逝的瞬间,真实而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落日在消逝过程中呈现出的梦幻般的美。 
《云海》 
(一)文题诠释 
“云海”,即由许多云组成的像海一样的景象。要观察此种奇观,其立足点应于“云海”之上。本文作者描述的便是她于高山之上所见到的这种奇观。以此为标题,生动而又醒目。 
(二)谋篇立意 
文章开篇即回顾了青年时的一段经历,自然引出对山中云的描述,接下来重点描述了“云海”这一奇观,突出了山中生活的宁静之美。从文末来看,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的主题是在赞美自然景象的同时,突出了她对所经历的这段时光的怀恋。 
(三)写作特点 
1. 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进行形象而细致描绘,如文中第⑶自然段中写云   
的句子,把云比作是“天空的吉普赛人”,用“慌慌张张”“胖乎乎”“晕头晕脑”“又瘦又薄”等极富拟人化的词来描述,突出了白云的活泼、可爱之特点,读之令人神往。 
2. 记叙、描写与文化融为一体。交代往事,作者使用了记叙;对白云及云海,作者又使用了描写;文章结尾两段,作者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又展开了议论。 
【模拟试题】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惊骇(   )       ⑵雾霭(   )       ⑶安谧(    ) 
  ⑷怄气(   )       ⑸粗犷(   )       ⑹ní   )裳 
  ⑺chōng jǐng( )(   )⑻婆suō(   )      ⑼顺手jué (   )来 
  ⑽chŏu (   )着    ⑾yùn niàng(  )(  )⑿ào(  )悔  
2.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的句子是(   ) 
A. 它是那样鲜艳、温柔,就像早年间,我家里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 
B. 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啊! 
C. 云海汩汩地围着山头,有在海中孤岛的虚幻感。 
D. 四周瘴气雾霭弥漫,我们感到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3. 填空。 
(1)《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代作家__________,本文写了二次观日落,即________与____________。 
(2)《云海》一文选自___________,原题是_________,作者是当代女作家_____________。 
5. 仿照例句写句子。 
    例句: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 
   仿句:它蓝似__________,可比____________;它蓝似________,可比____________。 
6. 下面是关于眼镜的一则广告,你喜欢这一广告吗?为什么?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您的心灵,请给窗户安上玻璃吧! 

二、课内阅读题 
阅读《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的第⑴—⑹自然段,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1. 找出本段选文的中心句。 
2. 作者把落日比作是勒勒车的轮子,有何用意? 
3. 选段中提到左公柳,并讲述了左宗棠的故事。这些与文章有什么联系?其作用  
是什么? 
4. 作者是怎样写落日消逝的? 
5. 说起“西部”,你能联想到什么?试谈几句。
【试题答案】 
一、1. ⑴hài  ⑵ǎi  ⑶mì  ⑷òu  ⑸guǎng  ⑹霓  ⑺憧憬  ⑻娑  
⑼攫   ⑽瞅  ⑾酝酿  ⑿懊 
2. B  
3. (1)当 高建群  定西高原上的落日 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 
(2)《青春缘》  《月亮的海》  唐敏 
5. 示例: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它蓝似宝石,可比宝石要蓝得温和。 
二、1. 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憾的了。 
2. 体现出一种民族的特色,极具地域上的特点,使文章透露出西部风情。 
3. 是由落日的背景自然想起的,这种时空上的联想,既可以丰富文章的内涵又体现了作者的文化涵养,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4. 从“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到“它突然一跃,消失了”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