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36阅读:
字号:小|大
最后一课
崇东中学 王建国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朗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过程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略
2.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3.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朗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朗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朗士目睹的自然景像和社会现像。自然景像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像,小弗朗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朗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朗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朗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朗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 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朗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朗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朗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朗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朗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像,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朗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朗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朗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
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朗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这“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朗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朗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老师的话,使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朗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朗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
教师讲解:当轮到小弗朗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宠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第一处的单引号内话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朗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第二处的单引号内话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候,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朗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朗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朗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
③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阅读、体会课文后文。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最后一课结束情景的描写;小说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检查、订正、讲评上节课的作业。
2.引入新课。
提示思考: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穿上“漂亮的礼服”,“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这都表现了老师在最后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出来,是老师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小弗朗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金甲虫飞进来,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3.进行新课。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至文末。
教师提示:钟声和号声,是时间的标志,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提问:“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提问,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提问:“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兴”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提问:在上学路上,小弗朗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崇东中学 王建国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朗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过程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略
2.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3.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朗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朗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朗士目睹的自然景像和社会现像。自然景像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像,小弗朗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朗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朗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朗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朗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 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朗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朗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朗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朗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朗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像,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朗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朗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朗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
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朗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这“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朗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朗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老师的话,使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朗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朗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
教师讲解:当轮到小弗朗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宠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第一处的单引号内话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朗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第二处的单引号内话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候,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朗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朗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朗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
③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阅读、体会课文后文。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最后一课结束情景的描写;小说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检查、订正、讲评上节课的作业。
2.引入新课。
提示思考: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穿上“漂亮的礼服”,“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这都表现了老师在最后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出来,是老师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小弗朗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金甲虫飞进来,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3.进行新课。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至文末。
教师提示:钟声和号声,是时间的标志,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提问:“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提问,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提问:“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兴”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提问:在上学路上,小弗朗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