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二语文教案 -> 正文

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晏子使楚、专题:长城(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36阅读:
字号:|

第二单元:爱国情怀
﹡内容简析及教学建议
本单元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展开,是对炎黄子孙进行爱国教育和熏陶的语文单元。学习本单元,要在分析课文人物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单元学习目标
1. 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的爱国心声。
2. 感受作品中的人物个性,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3. 写作中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4. 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符号修改作文,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5. 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单元课时安排     共18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枣核》                      (2课时)
《最后一课》                    (2课时)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1课时)


《古诗四首》                    (2课时)     《晏子使楚》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      作                   (3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                    (2课时)      专题:长城                   (2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 注
一、导入 “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爱国主义,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千千万万的志士仁人,为了敬爱的祖国,用各种方式,倾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主义凯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爱国主义的篇章”,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先驱们的爱国情怀。 听讲。 可以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如《五星红旗》、《我的祖国》等。
二、快速浏览,明确任务 1. 本单元的5篇课文,各自从什么角度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明确】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写作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对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自己的祖国语言不无启迪。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 浏览,交流。要点:以物寄托思乡之情,牢记祖国语言,历尽艰险回到祖国怀抱,捍卫祖国尊严,决不投降,忧国忧民…… 目的是初步感知课文,激发爱国热情。
2. 你能向全班同学讲一个爱国主义故事吗?要求故事讲得生动形象,通顺流畅。 先小组讲,接着代表上台讲述,最后点评。 合要求就行,重在鼓励,目的是拓宽视野。
3. 请同学们依据单元提示、课文练习和自己的体会,大致明确本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集体讨论,做到基本一致。 参见单元教学目标。
















六、枣 核
﹡教学设想
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语文课必须在充分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感受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能把握作品中的人物与事件,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动人的情境和独特的语言,形成自己的感受、体验与评价,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了“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特意设计了放声朗读、定向感知、思考解读、创意表达四个学习环节。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饱含深情的语言。
⑵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的精巧构思。
2.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为主线,联系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扣住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领会人物情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树立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文章精巧的结构,热爱故土的深情。
难点: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     注
一、导入 1. 同学们,先请你们听一首歌曲,让我们随着美妙的歌声一起品味一段温馨美好的情感。【幻灯投影,并放歌曲《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听讲。
2. 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 ,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点拨】这首歌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情不自禁地对着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听来让人感叹不已啊。 交流,评价。
3.【幻灯投影】这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承载着一份什么样的情感呢? 交流。
二、走进课文 1. 听朗读,要求:圈点出读不准的字词。组织交流并朗读两遍。蹊跷(qīqiāo)   嫣(yān)红倘若(tǎng)       山坳(ào) 掀启(xiān)     镶嵌(qiàn) 听朗读,勾画。交流,朗读。
2. 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 阅读,交流。
三、感知课文 1. 一颗小小的枣核,牵动了游子多少浓浓情谊。作者是如何用一颗枣核来串联全文的呢?请再仔细读课文,结合示例,在方格内填入合适的词语。索枣核——用途蹊跷。       ——              ——          ——教师巡回指导点拨。 学生读书,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尽量引导学生说清文章的结构。
2.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说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议枣核——民族之情(深化主旨) 归纳比较好的尽量肯定,精彩的更要鼓表扬和鼓励。教师的答案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也可以把它作为学生评点的对象,让学生各抒己见,形成良好的对话氛围。
3.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跳读课文,找出体现友人思乡之切的词句,试作评点。【明确跳读的要求】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方法。跳读不要求对文章必须从头至尾的通读,只要抓住文章的细节,选读某些章节、语句就可以了。跳读时要眼脑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迅速扫描,寻找所需材料。 阅读,写批注。
3.组织学生交流。【点拨】思乡的心理活动:⑴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⑵体会出游子的心境。⑶想厂甸,想隆福寺。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⑸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思乡的行动:⑴栽杨柳树,种睡莲。⑵亲手建造“北海”。⑶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⑷试种家乡的枣树。( 暂未做)选材特点:以小见大。 交流,评价。
四、质疑生问 1.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不是离题了? 讨论,交流。⑴不仅没离题,而且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因为照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应该无忧无虑,心满意足,这样就更反衬了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2.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交流,评价。
3.你能大胆提出类似的问题吗?试试!例:文中美籍华人“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还感到“心中总像是缺点什么”,缺什么呢? 交流提问。 缺的是踩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与故友欢聚的温馨,缺的是故乡亲人的亲情……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     注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既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理清了文章的具体思路,今天我们要来继续研究几个重要的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你们有这个信心完成任务吗? 听讲。 和学生交流对话,肯定学生的积极性。
二、研讨问题 1.如果请你为文章换个题目,你会怎么拟? 交流。
2. 比较:你认为哪一个文题最好?说说理由。【明确题目的作用】⑴“枣核”是本文的线索,用它设置悬念,推进悬念,揭开悬念。⑵“枣核”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载体,将海外游子与祖国紧紧连在一起。 评价。
3. 身居海外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自己的家乡,可是,远在大洋的彼岸,他们是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呢?请你细读课文,分别用四个动宾短语来概括。【示例】索枣核、堆北海、植睡莲、栽垂柳(学生如有更好的回答就用学生的答案。) 阅读,概括,交流,评价。 步骤为:⑴学生再读课文后概括。⑵学生代表上黑板板书。⑶学生评价。⑷教师小结。
三、品味语言 体会下面几段话中加黑的词语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⑴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⑵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⑶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讨论,交流。⑴“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⑵“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⑶“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四、延伸 1.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乡土情结。请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中描写游子思乡的名句。 听讲。
2. 师生共同总结。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却东西门行》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崔涤《望韩公堆》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 班彪《北征赋》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        --杜甫 交流。
五、总结 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听讲。

教法指导
深沉的情怀   感人的肺腑
------谈《枣核》中的情感教学    马丽亚
《枣核》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作者的朋友,一位美籍华人,托作者从故乡带几颗枣核给她,想要种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寄托思乡之情。作者萧乾先生用朴素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文章提到的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乡情的感情线索。作者由朋友索要枣核开始起笔,开篇就设置了悬念:枣核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但是面对作者的询问,仍然秘而不宣枣核的用途,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加吸引读者。直到作者和友人踏访花园,在友人深情的长谈中才说明原因,解开悬念。但文章至此并没有停止,而是进一步描述花园中的假山“北海”的景致,实为突出枣核来自于故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深化了主题,使本文不只停留在常见的游子思乡的主题上,而是表达了更为真挚深沉的感情。 
初读此文,首先抓住读者的是文章巧妙的构思。在一篇短文中,行文几经起伏,却又显得自然妥帖。至于游子思乡的主题,是较为常见的,然而深入分析一下,则不禁为文章叫好。文中蕴含的感情丝丝入扣,上下呼应,前后吻合。看似闲笔却有深意,看似平实淡然,无一处喧嚣华美,实则感情刻画细腻真实,令人读而不忘。但是,作为学生阅读本文,则很容易产生“读懂了”的想法,也能说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可是,和文章的感情产生共鸣还有一段距离。如何引导学生感情投入,体会海外游子深沉的爱国之情,就成为文章教学的一个难点。                      
针对这一难点,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使学生在感情渲染中动情,去理解课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实践。 
    一、教师首先要“动情”。 
    顾名思义,“情感教学”必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教师有感情的教,学生有感情的学,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应该带着感情去阅读分析教材,进入文章设置的情境中。他(她)首先要“动情”,才能让自己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他(她)首先要领会文章中的细微妙处,才能引导学生去细细体会文章蕴涵着的深意。 
    二、精心设置问题。 
    让学生“动情”,首先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课文难点的讲解,往往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其本身并没有投入到课文中积极思考,而是坐等教师公布答案,或者机械的把中心思想往问题上套。为此,我精心设置了一些问题。问题的设置由小及大,由表象及本质,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但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阐释,步步深入,逐层理解,抽丝剥茧,找到最恰当的答案。 
    比如,在写友人索枣核、获枣核之后,文章为什么荡开一笔去写“踏访花园”?故乡花木众多,友人为何偏偏在自己的花园里中上了垂柳和睡莲?中国特色的家乡味为何一定要用“堆北海”来表示?而种种皆有,足慰思乡之情时,又为何还要念念不忘枣核呢? 
    问题一个个提,思维一步步发展,最后,文章从一开始设置悬念,到这里才解开悬念:原来友人思念家乡胡同口的枣树,要在自己的花园中也种上一棵。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对文章的理解在一步步加强,感情也在一步步升华。 
    “然而,文章并没有到此收笔,最后三个自然段没有提及枣核,为什么还要写呢?究竟有何用意,是画蛇添足吗?”“到底这枣核和杨柳、睡莲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化的主题显现出来:杨柳、睡莲、“北海”都是来自异国他乡的,仅仅是带有家乡味而已。只有枣核是来自故国家园,是“原装正宗”的,而且是带有生命力的种子,只有它才足以寄托思乡之情!枣核是一段民族的根,是一个故国家园的象征!所以,什么都有了,唯一缺少的就是枣核啊!文章最深层的东西被挖掘出来了。至此,学生彻底沉浸在海外游子对祖国深深的眷念之情中。  带着这种理解再重看课文,文章精心设置的细节也就显出妙处来了。 
    文章的种种精妙之处,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一一去体会。而理解则是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到的。因此,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足够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才能寻幽探微,引导学生。 
     三、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文学之美和音乐之美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音乐的“煽情”作用更加强烈。我选择了美籍华人歌手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来导入新课。它优美动听的旋律,通俗易懂的歌词以及充满激情的演唱,一下子将学生吸引到游子思乡的情境中,为课堂教学渲染出浓情的基调。授课结束前,学生情绪激昂地齐诵文章结尾揭示主旨的语句:“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这时,音乐再度响起,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课堂教学虽然结束了,但学生仍沉浸在情境中。“情通”才能“理达”,有了如此激动的情绪,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一定是深刻的。 
    四、运用多种阅读方式。 
    在具体授课中,运用多种朗读方式熟悉文章。齐读、指名学生朗读、默读、听录音示范朗读等,交替进行。在分析课文时,也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如,出示问题,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在阅读中查找答案;再如,事先不明确问题,阅读后学生凭记忆答题,以考查学生自我阅读中能否抓住重点。多种阅读方式交替进行,使学生感情投入,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 
从教学实践来看, 运用以上的方法教授《枣核》一课,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尤其是情感教学贯穿始终,学生和课文中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对文章难点的理解也就容易了。学生完全做到了较好的把握主题。素质教育强调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对忽视文章整体的美感,在执教《枣核》时,我做了有益的尝试,还存在着许多缺陷,恳请方家指正。
板书设计
 













七、最后一课
﹡教学设想
1.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长文短教”。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可学点、可教点很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取舍尤为重要。教学设计时应力求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突出最精华的部分。
2.读写相联,以读促写。这篇小说在写作技巧上有着许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如:以小男孩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诙谐幽默又不乏表现力的语言等等。应力求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⑵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读,讲清小说的三要素。
⑵教学方法:自由阅读法、品味体会法、研讨分析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难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   注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1.【教师情肃穆地静立着】静一下,再静一下,让我们静静地,细细地,来阅读一篇文章。 听讲。 一定要用肃穆的气氛感染学生。
2.今让我们静一点,再静一点,静静地,细细地阅读《最后一课》。 听讲,阅读。 注意不要打乱阅读气氛。能释放适当的音乐效果更佳。
二、感知课文 1.心情怎样? 交流。难受!压抑!悲愤!懊悔!……课堂里真的十分的压抑。我的心也沉重着,酸酸的、涩涩的。 一定要在学生读完后进行。
2.你读到了一些什么? 交流。责任、爱国、坚持、坚强、法兰西万岁……
3. 你想到了什么? 自由发言。 可引导学生从读过的文章,看过的影视,听过的故事谈起。适时地向学生补充“南京大屠杀”,“近藤支队”,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4.小结:一个民族的毁灭,不在于生命的消失,而在于文化的灭亡。所以,入侵者拼命地毁灭文化,而被压迫的民族呢──“绝不忘记自己民族的文化。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像拿了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听讲。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   注
一、回顾导入 1. 顾炎武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言,这些体现出来的都是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不论古今中外,所以爱国志士的爱国深情都是一样沉重的。同样,不论年龄的长幼,他们的爱国之情也是可以相通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体现的便是法国人民的深厚的对母语的热爱,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 听讲。
2.《最后一课》,它从1913年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已九十几个年头,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为之动容,掩面而泣。上节课我们已经体会到了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 交流。小弗朗士最后一次听法语课;韩麦尔先生最后一次上法语课。
二、了解背景 最后一课是作者在普法战争刚刚结束二年,1873年写的。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打败法国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篡夺可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而当时普鲁士首相仳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爆发。这是一场掠夺性的战争。但在战争发生后不到两个月,9月,法军色当一役战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巴黎,那破仑三世被俘。法国政府实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士。 普法战争是以法国的惨败告终的,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 听讲。
三、了解小说 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听讲。
四、研读分析 1. 最后一课是一堂非常特殊的课,从上课的气氛看就与众不同。你能找出文中的“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有哪些不同吗?比一比,谁找得多,谁找得准确!(以表格形式填空) 上课纪律 老师穿戴 老师态度 听课的人
平常上课 喧闹 穿戴一般 很严厉 学生
今天上课 安静 穿戴整洁 很温和 多了镇上的人
读书填表。 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3. 同学们,刚才通过填表,我们初步感受了这堂课的与众不同,也发现最后一堂课上的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有着与平时不同的表现,对这两个人物,你感受最深、影响最深的是哪个人物?理由是什么?请你再读课文,思考回答。 阅读,思考。
4.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
5.小结:韩麦尔先生热爱本职工作,对学生管教严厉,能利用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他在最后一课上对自己的工作反省,对祖国语言的赞美,尤其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而小弗朗士单纯幼稚,天真朴实,他虽然有孩子的顽皮,不爱学习,但是他还是能管住自己,在老师的教育下,他有了明显的进步,认识到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好像一下子成熟了。这两个人物,一个是负责的老师,一个是可爱的学生,都是我们心目中值得敬佩和喜爱的人物,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我们奏响一曲最美的交响。 听讲。
五、沟通心灵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由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一下子变得成熟起来,他变得懂事了,会理解人了,也知道爱学习了,现在,让我们给他写一封信,再给他一点鼓励,让他更快地成长起来,好吗?要求:符合书信格式,字数150字左右,语言要真诚,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写作。
2.组织交流。 交流。
3. 小弗朗士的成长经历启示我们,爱国主义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它能使弱小的民族迸发出无穷的活力,让弱小者变得无比强大,能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充实而丰富。在小弗朗士身上,我们看到了法国人民推翻侵略者的决心、信心和希望。 听讲。
六、体验拓展 1.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爱岗敬业的好老师,今天,他上完这堂课就要离开心爱的学校和学生了,他也许再也不能教孩子们法语了,此时此刻,他的内心世界肯定十分的不平。,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为他写一段内心独白。要求:用第一人称,符合韩麦尔先生的身份和心情,字数在150字左右。 写作。 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交流。 交流。
3. 韩麦尔先生在将要离开讲台,离开学校,离开孩子,再也不能教自己国家语言的时候,高度赞美祖国语言,一再告诫孩子们要牢记祖国语言。他对祖国语言的作用有着清醒认识,因为祖国语言的存在,就意味着国家的存在,牢记祖国语言,就是要始终保持民族的尊严,永远不做亡国奴。 听讲。
《最后一课》说课稿
傅家中学初一语文组   刘玉兰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最后一课》。
一、说教材
《最后一课》是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与《黄河颂》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课文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始终不渝的挚爱深情,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并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相关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⑵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过程方法目标: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创新写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的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拓展迁移。
三、说重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我确定目标1、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阅历贫乏,再加上时代背景久远,因此,我把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表现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五、说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指导学生善提问题,进行质疑交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见解,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六、说教学设计
这篇小说安排一个课时。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课上“选点突破”,优化课文内容,整合文本传达的信念,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内容,赏析语言,课后进一步用书面表达的形式写一写内心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它从1913年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已九十几个年头,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为之动容,掩面而泣。那么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经典作品呢?
通过一连串的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感知小说背景
首先感知标题,由“最后”两字所渲染的氛围,展开对小说中场景描写的分析,挖掘这些描写场景的文字的潜台词,从中理解小说背景。
学生交流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画面,这样可以强化视觉和听觉效应,多种感官共同调动,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贯彻了寓教于乐、快乐教学的原则。知识目标一也顺利达成。
接下来紧扣本文,把握主人公形象。教学以“变”为切入点,探寻小弗郎士有哪些变化,他的变化又是由谁的变化引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等等,从而顺利成章地引出对韩麦尔先生举止言行的分析,由此逐层剥笋,归结核心。
(三)自读课文,捕捉心路历程
在 “最后”这个特定的氛围下,分析小弗朗士的心路历程。
1、要求学生从对普鲁士士兵、对老师、对法语三个方面来找出小弗朗士心情的变化。并勾画出相应的词语。(注意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小组探讨,全班交流:小弗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的原因。
总结:战争、国家主权的丧失,民族语言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韩麦尔先生言行的影响。
(四)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通过对影响小弗朗士变化原因的分析自然过渡到对韩麦尔先生的言行的品读。
找出韩麦尔最能打动你的一些言行,并阐述原因或自己的感想。
学生自主交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就其中的重点环节加以引导深入分析如:
结合韩麦尔先生的最后的手势,紧承文末一句话,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为课文续写一个情节(三、五句话说行)。
《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理解”,文中韩麦尔先生几个定格的动作,因情绪极度悲愤而说不出话来的细节,还有课文那余音绕梁的结尾都留有可以发挥学生想像的空间,因此教学过程中,设计揣摩心声、续写情节等环节来调动学生的想象,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于初一学生初次接触小说这种体裁的文章,所以我认为这节课应当给学生引引路子,对今后学习赏析小说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以上的分析应当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五)总结全文,交流收获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你学到了哪些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新的认识?爱国从何做起?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教师做结: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是写在作文本上的一句决心,不是演讲比赛时的一句精彩的演讲词,不是文艺演出时的一句动听的歌词,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从热爱本民族的语言,不忘本民族的文化做起。19世纪黑非洲最深的伤痕,也许不是来自帝国的入侵和掠夺,而是语言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残疾。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要说,汉民族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学习汉语,规范地运用汉语,不仅是学科的要求,而且是爱国的体现。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吧!为纯洁我们的语言而奋斗。
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学生在问、思、答的过程中,逐层深入的阅读,并在这一学习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突破了重点难点。 
 (六)课外拓展延伸
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例子,为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通过发散性思维训练,使学生真正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七、说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
                        一堂课                     两个人
                     
                       最后一课          韩麦尔先生      小弗朗士

热爱法语                   热爱祖国
这样的板书设计是文章结构的简缩,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难点,引领学生的思维。












八、始终眷恋着祖国
﹡设计理念
学生学会自我感悟,能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在教学中说、读、悟结合。在整个教学中始终贯穿着良好的价值观的熏陶,让学生有深度地、创造性地理解文本。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⑴能说出钱学森的主要事迹,了解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深情。
⑵能理解钱学森归国的艰难,揣摩他在归国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⑶能品味文章朴实却包含感情的语言,能说一点自己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加以引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深情。
﹡学习重难点
1.在记叙中渗透作者的感情。
2.材料的选择和安排。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   注
一、导入 1.【多媒体显示安徒生、诺贝尔、贝多芬、袁隆平的人物画像】你认识图片上的这些人吗?请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观看,交流。安徒生——世界童话之父,诺贝尔——世界炸药之父,贝多芬——世界音乐之父,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用世界上学生熟知的伟人来唤起学生的旧有经验进行导入,并训练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思维概括能力,通过资料的自然引入,让学生初步了解钱学森的生平事迹,同时,又留有空白,为下一个学习活动的开展埋下伏笔。自然,流畅,学生不知不觉已经进入文本的情境中。
2.出示钱学森年轻时、年老时的图片,也请用一句话进行概括。学生交流后幻灯显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火箭之王。 交流。
3. 那钱学森到底为中国作出了哪些杰出的贡献呢?【多媒体显示】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自学资料。
4. 资料上只是从1956年开始介绍的,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在之前的学习工作是怎样的呢?在美国的20年他是怎样度过的呢?请打开课本52页。齐读课题。
二、自学和概括1-4自然段内容 1. 默读课文能利用以下一些词语,大致讲讲钱学森在美国的学习、工作经历。词语如下:深造  拜读 门下 博士  得意门生 第一流 终生教授  肩负 权威 卓越 先驱  创始人 自学5分钟后,先同桌互说。 巧妙地以描写钱学森的重点词语,来简要介绍他在美国的学习生活经历,既自学运用了词语,又初步整体感知了课文的1-4自然段。再通过美国海军次长的话的品味,产生情感上的对比,初步进入文本价值的理解中。
2.组织学生交流。
【过渡】钱学森在美国的生活待遇是十分丰厚,工作条件是非常优越,有现代化的实验室,还有高级别墅、名贵轿车、高薪,最关键的是,他已经是美国科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事业也将在美国政府的重视下如日中天。 听讲。
3.【多媒体显示】一位美国海军次长的话,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指名读、读出语气)但他又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指名读、读出语气) 看,读。
4.自己再自由读读,你有什么体会? 朗读,交流。
【过渡】美国是什么国家?想必大家也有所知道。他们自以为手中拥有霸权,他们是说得出、做得到的。
三、了解美国政府对钱学森的阻挠行为  1. 迅速浏览课文,美国政府在针对“钱学森的回国问题”上,他们又采取了哪些非人道的做法?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说一说。 阅读,勾画,交流。①他们对钱学森进行恐吓,非法搜查了他的住处,进行人格诬蔑。②他们非法逮捕了钱学森,并关押了15天。③他们监视钱学森的生活,屡次来捣乱和对住处进行检查。 简要了解美国政府对钱学森的阻挠,反向衬托出钱学森的人物形象。同时抓住关键句进行有效的说话训练,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发挥想象,创造性的理解文本。同时始终围绕文本的核心价值展开教学。张弛结合,学生在逐步进入价值和思维的发展中。
2.【小结】整整五年,钱学森处于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身心饱受折磨。这就是自诩为自由国度的美国的人权和民主。 听讲。
3. 特别要提的是,作为一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在1950年9月,钱学森竟然被美国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送到一个孤岛上关押了15天,对于视时间为生命,视荣誉为生命的钱学森来说,他在狱中会怎么想?会怎么做?请大家走进钱学森的内心,想一想,用第一人称“我”说一说。 思考,交流。
4.【小结】但是钱学森始终眷恋着祖国。 再次齐读课题。
四、感受钱学森的眷恋之心 1. 课文不止一处,通过他的行动和心理想法写出了钱学森的这颗眷恋之心,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5-15自然段,划出来关键语段,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准备集体交流。 阅读,勾画,写旁批。 这个学习活动是整个学习活动的重点,通过对文本重点语段的品读,紧抓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钱学森的眷恋之心。同时,挖掘文本的深度内涵,不局限于简单的“爱国的层面”,综合理解他的内心,不过分神话他,创造性地理解钱学森的“思念父母、故土”情怀,展现一个有血有肉、富含情感,活的钱学森。还通过设计钱学森与子女的对话的情境演示,使学生能进一步走进钱学森的内心,在有梯度的理解人物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2.组织交流。示例:①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其他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钱学森的内心想法。③整整五年中,钱学森居无定所,随时准备回国。 交流。
3.他的儿女理解父母的做法吗?他们会怎样问?而钱学森又会怎样回答?指名两对集体交流。 同桌之间模拟角色进行对话训练。
4.你能用短语来概括一下钱学森的这颗眷恋之心吗? 交流:拳拳爱国心。
【过渡】正是这拳拳爱国心使钱学森想方设法、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国的征程。请同学们读读第5、15自然段,看看还有什么牵动着钱学森回国的情思? 听讲。
6.组织交流。 学生自由表述。
7.【出示钱学森的家信】儿唯一深感遗憾的是已经有十个春节不能陪伴二老于身旁,不能尽孝于膝下。只好将思念和祝福之心诉诸信函,寄往二老身旁。二老见信如见儿面,权当儿在父母身边,与二老共进年夜饭,共度团圆年……(教师范读。) 品味。
【小结】牵动着钱学森的心的还有“浓浓骨肉情”。 听讲。
五、情感的延伸,有度的拓展 1. 正因为这“赤子情怀”,所以钱学森回来了,所以李四光回来了,所以华罗庚回来了,还有邓稼先、吴文俊、郭永怀等回来了。【多媒体显示李四光、华罗庚的相关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默读李四光、华罗庚的相关资料。交流。 合理进行拓展,让学生从钱学森生发出去,拓展视野和文本的广度,了解这类人物的事迹和他们的普遍追求价值。并通过音乐情境的渲染,让学生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崭新的认识和升华,真正做到“披文而入情”。
2.引读式小结:他们抛弃了在国外的一切荣华富贵,义无返顾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这是因为他们——始终眷恋着祖国;他们把全部的身心和爱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这是因为他们——始终眷恋着祖国;他们心中珍藏着最大、最深的爱,最浓最牢固的情结,这是因为他们——始终眷恋着祖国。 听讲,回答。
3.有这样一首歌唱得好: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你会唱吗?会唱的和着音乐大家一起唱。 集体演唱《我的中国心》。
作业设计:
1.钱学森在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请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2.课后把钱学森的故事讲给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听。
(设计意图:课外及时进行情感上的巩固和知识的内化,并从口头语和书面语同步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情商。)

板书设计
              美国当局的阻挠     钱学森
↓                ↓
                         恐吓             饱受折磨
     始终眷恋着祖国   逮捕             与世隔绝    拳拳爱国心
                         监视             想方设法    浓浓骨肉情
                         软禁             毅然决然
































九、古诗四首
-《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⑴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   注
一、导入 1.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虽然说古人“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却滋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民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  听讲,交流。
2.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在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听讲。
二、朗读感悟 1.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节奏美,音韵美,都能给我们美的熏陶。优美的诗歌,需要优美的朗读,今天,我们就开展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读竞赛,看谁字音读得准,节奏读得好,感情读得美。 听讲。
2.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点: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学生进行个人朗读练习。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进入班级诗歌朗诵比赛。 朗读,互评。
4.组织朗读比赛。 小组推荐的选手上台朗读。 每一组推选一个代表作为评委。
5. 师生评价,评选最佳选手。(评价要求:字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真确,语气是否恰当,感情是否真挚,朗读是否流畅。) 评价。
三、名句推荐 1.阅读诗歌,朗诵固然不可缺少,但赏析名句,同样十分重要。因为这些名句或者富有哲理发人深省,或者形象独特感人肺腑,或者语言精炼含蓄优美,或者节奏明快琅琅上口,下面请你们从这四首诗歌中选择名句向大家作推荐,要求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再次朗读诗歌,独立寻找名句,根据书下介绍和自己的资料,写出推荐的理由。
2.组织交流。 学生上台发言,推荐名句。
3.教师评价总结,强调下列名句: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⑷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⑸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听讲。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   注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听讲,背诵。
二、欣赏品味 1.优秀的诗歌,其艺术特色必然是独具匠心,尤其是这些诗歌在构思、语言、练字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下面就请同学们谈谈这几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值得你欣赏的地方。要求:自己任选一处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段简要的赏析文字。 再读诗歌,选择自己欣赏的内容,写出赏析文字。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2.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
3. 教师归纳总结。参考分析如下:《春望》全诗紧扣“望”字,层层深转,情景交融,曲折细腻;结构严谨,一环紧扣一环;语言精炼,言简意赅。《泊秦淮》构思细密而精巧,首句渲染气氛,二句点名环境,后两句议论作结。《十一月风雨大作》通过风雨将现实与梦境巧妙地联系起来。《过零丁洋》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 听讲。
三、探究思考 1.读诗歌,应该大体读懂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也要善于发现诗歌在内容主题以及表达上的差异。这四首诗都抒发了深沉的感情,他们在主题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细微的差异?请你们再好好的品读,作出简要的分析 读诗歌,思考问题,准备回答。
2.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学生发言,师生评价。
3.教师归纳。共同点:爱国不同点:四首诗依次为——忧国思家;针砭时弊,抒发心中不满;表达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宁死不屈。 听讲。
五、背诵延展 1.组织学生诵读,背诵。 齐读,背诵。
2.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炎黄子孙,以不同的方式热爱着自己的国家。杜甫用了杜甫的方式,杜牧用了杜牧的方式。现在时代变了,你将用何种方式来表达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点拨:可想想当前的中国社会,想想当前的世界格局;想想个人的能力和潜在的才能……) 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古诗四首
《春望》           杜  甫  (触景伤怀、忧国思家)    忧伤
《泊秦淮》          杜  牧  (借古讽今、不满世风)    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为复失地、献身祖国)    悲怆豪壮
《过零丁洋》       文天祥  (慨叹失败,宁死不屈)    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十、晏子使楚
﹡设计理念
1.整个教学过程能突出重点,充分体现学生批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同时,对几个重点句采取半抉半放,放手自学,对难句进行点拨指导的教学方法。
2.抓住三次斗智回合的理解,让学生体验楚王的蛮横、无奈和晏子的反驳节节胜利,把侮辱不卑不亢地还给楚王,令人鼓舞的效果。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阅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
⑵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了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自己作为一个大国使者和作为强国齐国的尊严。
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简单的逻辑思维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三导法:导读、导悟、导学。
导读:为了让学生能很好体会楚王的蛮横霸气,盛气凌人。体会晏子沉着睿智,又针锋相对,不受欺侮的人物特点,我认真引导学生细读人物的语言及前面的提示语,从而很好感悟到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情感脉动。
导悟、导学:学习晏子三次反驳侮导的故事过程中,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的结果到分析理解个别的句子、词语的方法进行,然后再串联起三个故事,进行总体的再现领悟,这样,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去深究细抠,在深入的研读中,找出其中原因,得到人生启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举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朗读好相关的句子。
2.难点:晏子反驳楚王中这些句子的逻辑性的思维结论。
3.教学突破:
读、背课文,突出学为主体,就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读: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教师指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熟读成诵。
通过学生的阅读,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并在整体理解的前提下,突破词、句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   注
一、听故事,品道理 美国国务卿访华,国务卿一行人态度傲慢,常常出言不逊。有一次,国务卿带着蔑视的神色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显然这句话里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许多在场中国工作人员都愤愤不平,但是如果出面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那么必定会引起双方的不愉快,也势必会影响到以后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所以必须慎重对待,不可意气用事,但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就在这令人尴尬、为难的时刻,国务院总理、外交部长周恩来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说:“国务卿阁下,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你看,周总理的一句妙语不仅挽回了面子,弘扬了国威,而且不露痕迹地对美国国务卿的无礼进行了反唇相讥。当下便博得了满大厅的笑声,一场外交冲突就在笑声之中化解了,刚才紧张的气氛又变得和谐融洽起来。可见巧妙的语言能让人转败为胜,由被动走向主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出现过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晏子就是其中的一个。晏子是春秋时代齐国人,当过齐国的宰相。晏子善于言辞,机智果敢,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请大家仔细品味晏子过人的智慧、犀利的语言。 听讲。 人际交往中令人叫绝的智慧故事都可。
二、读课文,归内容 1.文言文学习,积累语感很重要。语感哪里来,语感要从经常不断的朗读积累中获得。朗诵就要注意读音的准确、语音的停顿,同时更要注意句子的语气,下面请你们对照书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并推敲下列句子各应读成哪种语气?【板书或幻灯出示】①吾欲辱之,何以也? ②齐人固善盗乎?③所以然者何?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巡回指导。 读书。 表面上是要明确4个句子的语气,实质上要理解这4个句子分别在各个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2.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学生朗读展示,师生共同评点。
3.教师归纳要点:①句是疑问语气,楚王的目的是栽赃陷害,当众侮辱晏子。②句是责问的语气,楚王把矛头指向所有的齐国人,一个“固”字更是对齐国人的极大污蔑。③句是晏子对生于淮南、淮北的橘“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产生的原因的自问自答,是设问语气。④句是晏子对晏子反问楚王“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原因,暗含“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之意,反问语气。 听讲。
2.读一篇课文,首先要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把握,你们能否用一句话归纳文章所写的故事吗? 口头准备或者书面准备。
3.组织交流。板书归纳的内容 交流,师生点评。
三、译课文,演故事 1.在读顺了课文的基础上,让我们对照书下注释,弄懂课文大意。 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2.组织交流,质疑。 交流,质疑。
3.教师补充重点词语和句子。参考:通假字:曷——何    熙——嬉古今异议:方  坐   徒   其实   得无    避席 特殊句式:何以也    何为者也   何坐     听讲。
4.根据刚才对课文意的梳理,我们对课文所写故事经过应该比较清楚了吧。文章所写的故事虽然简单,但是情节发展也有起伏,尤其使人物的个性特别鲜明,人物神态非常生动。下面请你们再读课文,准备创造性地来复述课文所写的故事。要求:故事情节完整,突出人物的表现,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动作、神态、心理和对话的描写。下面,请你们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这个故事。 学生读书。展开想象,准备复述故事。 视情况而定,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做,若时间不够则可以免去。有条件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表演。
5.组织交流,评价。着重看学生复述的故事内容是否完整,是否突出了人物的个性,有没有展开合理想象,有一定的心理、神态、动作等的描写。 学生代表发言,师生评价。
6.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作总结) 听讲。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   注
一、温故而知新 1.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知道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如何,现在我要来考考大家。请看这是一份同年级同学的作业,其中有一些错误,你能帮他批改一下吗? 【出示学生作业】(可以幻灯打出或者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适当增加检测的题目。)⑴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王曰,何坐:犯罪②吏二缚一人诣王:到(指到尊长那里去)③圣人非所与熙也:同“嬉”,开玩笑④寡人反取病焉:辱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答:只是叶子相像,其实味道是不同的。 ②王曰:“缚者曷为者也?”答:大王问:“为什么要绑人?” 听讲,阅读。
2.组织学生评价。(教师要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强调关键词和关键句的解释。) 师生评点。
二、走进晏子 1.晏子:原名叫晏婴,在这里为什么称他为晏子呢?【明确】“子”是对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 发言。
2.“使”就是“出使”,“楚”指的是楚国。晏子出使楚国那就是使节,到别的国家去访问,理应受到尊重,但是这楚王第一次就让晏子受到难堪。怎么难堪的? 听讲,交流。
3.楚王本想侮辱晏子,然而却自取其辱,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就是晏子使楚的最终结局了,大声地读一读这句话。 齐读: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4.自学课文:思考楚王又想如何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 合作学习,准备交流。
5.组织学生交流,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到了淮北结出又小又苦的枳。↓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楚国是个强盗之国。理解:“水土不同”一词。 交流,评价。
6.通读这个故事,你觉得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交流。机智、善辩
7.总结:从晏子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我们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他不愧是一代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杰出代表。 听讲。
8.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 朗读。
三、展我辩才 假如你是楚国的大臣,你能否找出晏子话语中的破绽,巧妙地反击他的论辩? 自由发言。
四、教师寄语 说话和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别人的同情、合作和帮助。 ——富兰克林 听讲。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出使前 出使过程         出使结果
楚王欲辱来使      晏子巧妙应对     楚王反取病焉

课本剧《晏子使楚》
肖世宗
剧中人物:
晏子:齐国使臣,身材短小,头梳发髻,着袍装;聪颖伶俐,不辱使命。
仆从:晏子贴身仆从兼保镖。手执大刀,身材高大,以反衬晏子矮小。
楚王:头戴王冠,着黄色蟒袍;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自取其辱。
卫兵四人,身着盔甲,手持长矛,把守宫门。
大臣二人,一文一武,一袍一盔;溜须拍马,一同戏弄晏子。
宫女二人,着艳丽长裙,站楚王背后,手执拂尘、蒲扇。
盗贼一人,戴面具,背缚双臂,上插“盗贼”字样。
布景及道具:
台中置一“龙床”(高背大椅子),背景为一“龙腾”图案或“山海日出”图;另在一黑板上画一砖砌“狗洞”置地备用;长矛四柄、大刀一把。
启幕:
场外音:大--王--升--殿--啦----
锣音:咣——咣——咣——
随锣音楚宫人员上场:
执矛四武士,正步依次上,分列台前两边;
文武官员各执笏板,着朝服,挽发髻,迈方步上,分列台中两旁;
楚王头戴九珠皇冠,着蟒袍,扶玉带,挺胸腆肚,慢步出场;
二宫女手执拂尘,蒲扇随其后跟上。
楚王入座,锣声停。
楚王:(打着哈欠说)一宿麻将,金银输光;刚要睡觉,锣声已响。宣旨——
宫女甲:大王有旨——有事早报,无事散朝——
文官:(上前半步)吾皇万岁!万万岁!下官有本上奏!
楚王:爱卿有何本上奏?
文官:万岁,今日齐国有一使臣,要面见陛下。
楚王:可是那齐国大夫、小个子宴婴?
文官:正是此人。
武官:听说此人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却才智非凡!
楚王:齐王此番派谴使臣,定是远交近攻,有求于大楚国也。
文官:大王,我有一计,可借此机会,戏弄羞侮他一番,看看他是真有才智,还是假有才智?
楚王:(手舞足蹈)好!有趣!有趣!就这么办!就这么办!哈哈哈——
(晏子带仆从,从前台上。)
仆从:大人,楚王宫殿到了。
晏子:哦,快去通报。
仆从:是!
仆从:(上前,卫兵长矛交叉,封锁宫门状。对卫兵)有劳将军通报大王,就说齐国使臣,宴婴大夫宫外求见大王。
卫兵甲:(对仆从)哦,你就是晏婴?
仆从:No,(手指晏子)晏子大人在这边。
晏子:(咳声——)
卫兵甲:(见晏子,嘻笑)哈哈,果然是晏子大人,名不虚传。接大王圣旨,我们在此恭候多时了。这边有请——(手指旁侧一狗洞)
(晏子随仆从近前,弯腰视狗洞,场外音:汪汪汪——)
仆从:这不是狗洞吗?
卫兵乙:不错!
仆从:(怒,执刀上前)你们——
晏子:不得无礼!
晏子:(上前对卫兵乙)有劳将军,请转告你家大王,就说晏婴有一事不明,请问:这里是狗国呢?还是人国呢?若是人国呢,我是应该走正门进宫的;若真是狗国呢,我就只好钻狗洞了。
(卫兵乙为难状)
仆从:(对卫兵乙)还不快去通报!
(卫兵乙转身跑进,附楚王耳边:哇啦哇啦哇啦——楚王吃惊状,摆手,卫兵乙转身跑回。)
卫兵乙:(高声)正门大开,有请晏子大人——
仆从:敬酒不吃,吃罚酒。(侍立一旁)
(卫兵持枪立正,晏子,迈方步进宫)
晏子:(施礼)齐国外交部使臣宴婴,拜见楚王陛下——
楚王:哦,是晏子大夫来了吗?
文武官:是,大王。
楚王:(手搭凉棚,远望状)在哪里?在哪里呀?
文武官:(同时用手由上而下引导)大王,在这里哪。
楚王:(低头寻找,做看见状)哦,哈哈哈——在这里哪。我还以为是潘长江来了哪。啊——哈哈哈——
众人:哈哈哈——
方武官:还叫什么“晏子”哪,跟鼹鼠差不多——
众人:哈哈哈——
晏子:(转身面对观众,自语)真是野蛮之邦!
楚王:晏子大人,难道你们齐国就没有人才了吗?
晏子:大王何出此言?不用说我国首都临淄,人口过百万,早已进入城市化阶段;就拿德州市的实力学校来说吧,连锅炉房的师傅都是大本毕业;小学生能歌善舞,初中生能诗能画,高中生更是才艺非凡——
楚王:既然贵国如此人才济济,难道齐国的外交官,海拔都是一米二五的吗?啊——哈哈哈——
众:啊——哈哈哈——
晏子:(为难地)这话怎么说呢——说假话呢,怕是有欺君之罪;说实话呢,又怕大王您生气。
楚王:(摆手)我不生气,请讲。
晏子:我们齐国外交部有个规矩:就是出访礼仪之邦,派出的都是那些仪表堂堂、德高望重之人;出访野蛮部落、狗国什么的,派出的都是些相貌丑陋、身材矮小之人。像我这样相貌丑陋、海拔只有一米二五的人,只配出访贵国了。大王您说呢?
楚王:(顾左右而言他)呃——呃——今天天气不错……啊……哈哈——哈哈——
文武官:呃——风和日丽、天高云淡。哈哈——哈哈——
(两卫兵押一盗贼上,盗贼背剪双手,上插“偷”牌,戴面具)
卫兵甲:报告大王,刚刚捉到一个盗窃犯!
楚王:哦,偷什么了?是哪里人?
卫兵乙:报告大王,此人入室盗窃,偷了朱经理的手机。是一个齐国人。
楚王:(对晏子)你们齐国是专门出产盗贼的国家吗?
晏子:(对盗贼)你真是齐国人?为什么要盗窃呢?
盗贼:大人饶命!都是因为楚国的经理拖欠我们农民工的工资,没钱回家过年,只是想  悄悄地借用经理的手机,给家里打个电话,就被他们捉来了。
晏子:大王一定知道,橘子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结出来的果子又香又甜;可是若把橘子树移栽到淮河以北,结出来的果子却是又苦又涩。同样道理,齐国的良民在齐国安居乐业,而到了楚国却做起盗贼来了,大概是水土不同,入乡随俗吧!
楚王:(干咳——指文武官)都是他们俩要取笑晏子大夫,今天反而被大夫取笑了!晏子大夫真是睿智过人,不辱使命啊!
晏子:大王过奖了。当今世界风云莫测,齐王派我来,诚恳邀请贵国一同加入WCO国际组织,你我两国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楚王:好,我赞同!来人!
众人:有!
楚王:今晚就在大酒店,为晏子大夫摆酒接风,举行签字仪式。备车,出发!
众人:耶!
(锣声:咣——咣——楚王与晏子携手、余众相随,排成一队,谢幕!)














诵读欣赏
——革命烈士诗二首
﹡设计理念
从国庆59周年入手,简单介绍渣滓洞的情况导入课文。学生通过写诵读脚本指导朗诵,小组朗诵展示。最后由一新闻引发思考,换起学生爱国的热情。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⑵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⑶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探究,借助搜集到的资料,读中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学习革命前辈的坚定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
⑵体会诗人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气节以及决心同敌人斗争到底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   注
一、“走进”渣滓洞 再过几天就是我们祖国59岁的生日了。在这59年里中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在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为了中国解放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渣滓洞的那段历史。【多媒体显示渣滓洞图片】渣滓洞在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监狱2.5公里,原为人工采掘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及矿工住房,改设为监狱。 该监狱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共产党员罗世文、江竹筠、李青林、蔡梦慰等先后被囚于此,最多时达七百余人。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后,革命者欣喜若狂。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的罗广斌、陈然、丁地平等难平心中的激动,他们用一床红色的被单和几个纸剪的五角星作了一面红旗。红旗做好以后被藏在牢房的地板下,准备重庆解放时高举红旗冲出去。可是早在8月24日,蒋介石就秘密下令:一旦重庆不保,第一是炸毁兵工厂和重要电力设备,第二是屠杀关押的全部政治犯。于是这场震惊中外的集体大屠杀就开始了,从1949年9月到11月29日一共293人惨遭杀害。这些革命战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他们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诗篇的同时,还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的追求。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革命烈士诗二首》。 观看图片,听讲,了解背景资料。
二、诗歌朗诵比赛 1.以你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 朗读。
2.选你喜欢的一首诗写诵读脚本,并用它指导你的朗诵。 思考,批注,朗读。
3.小组展示,评选出最棒的在全班展示。 交流,展示,评价。
4.老师展示诵读脚本并朗诵。 观看,听朗读。
5.分组朗诵。 诵读。
三、研读讨论 1.你认为这两首诗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交流,评价。
2.荆楚在线消息(楚天都市报)(记者刘长风杨峰洲)荆州中山公园景点“渣滓洞”竟出现如此一幕:游客只要投入硬币,就能让“美蒋特务”鞭打“革命烈士”。请你就这一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自由发言。
四、总结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有些人为了追求一己之私,置民族感情于不顾,这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是对革命者的侮辱。如果没有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怎能容忍这种形式的历史再现呢?胜利果实来之不易,祖国的希望、民族的事业、振兴中华的责任都落在我们的肩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让我们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听讲。





























写   作
——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设计理念
以本单元所学的课文为例,激发兴趣,通过问题引导、实践、归纳,使学生最终掌握“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作要求。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写文章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2.过程与方法
围绕中心,恰当选材,做到详略得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挖掘作文的思想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和做人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重点:写文章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难点:作文中如何确定详略。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备   注
一、激趣导入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 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主要部分),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如此,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板书: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听讲,悟理。
二、学习短文,明确方法 详略安排适当是优化结构、突出主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本单元作文的重点。那么,作文时如何才能做到详略得当呢?请同学们阅读短文《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阅读,思考,议论。
三、问题引导与明确 1.什么是详写和略写? 交流,评价。详写——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略写——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中心意思的材料进行简单的叙述和描写。
2.详写和略写的关系。 交流,评价。它们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可不写,但只能略写,否则文章就罗嗦、冗长,淹没了中心。
3.材料详略安排的作用。 交流,评价。
三、问题研析 1.结合本单元所学的《最后一课》这篇文章,研究、分析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的效果怎么样? 讨论,交流。详写最后一课中的动人场景,略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效果:通过小弗郎士、先生、镇上的人在最后一课上的集中表现,突出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
2.明确了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重要性后,我们就来看一篇具体的作文,看看人家是如何做到有详有略的。请同学们阅读《详略不得悖文题》(见附录)一文,相信你会有所收益。

附录:
详略不得悖文题
【原文展示】
归 途
上完这节课,我就可以回家了。唉,怎么还不下课呢?(开头包含必要的交代和铺垫。)
“丁零零……”下课铃响了。我把书包往肩上一甩,三步两步跑下楼来,驾上单车,飞也似地冲出校门。(一连串的动词,具体而又形象。)
我穿过拥挤的人群,突然一下子撞了前面的老太太一下。老太太回头望着我,说:“孩子啊,你骑车可一定要注意点啊!撞着了人可不是好玩儿的呀!”我抱歉地一笑,赶紧向前骑去。(“撞人”旨在突现“我”心情急切,但老太太的话不够口语化,不符合情景特点。)
真不明白今天哪来这么大劲儿,车轮在不停地转,越转越欢,我已遥遥领先。
“咔嚓”,怎么了?见鬼,链条掉了。我急忙跳下车,摆弄起来,可半天也没弄好。“怎么啦?我来帮帮你!”我抬头一看,原来是老同学戴文强。他三下两下就把我的车子弄好了。我跳上车,又向前冲去。(由轻快、高兴陡转为焦急,心情变化且文见曲折。只是本段写得过于简略,渲染不够。)
一路急驰,我竟也不觉哼起了不知名的小曲儿:“真呀真快活……”(“哼曲儿”,孩子们非常典型的高兴之举。)
啊,快了,快了!村口站着的是妈妈。“娟儿,回来了!”妈妈向我挥着手。(这一段表明是亲情在召唤着“我”。)
回到家里,我放下自行车和书包,直奔饭桌。哇,这么多可口的菜!(“回到家里”,表明已不再是“归途”上的事了。文章循此继续叙写下去,实为离题。这是本文的重大失误。)
“娟儿,快吃。在学校总是吃冷菜,在家可得多吃点,身体是学习的本钱。”妈妈一边往我碗里夹菜,一边抚摸我的头,“看,又瘦了。”
“知道,妈,您也吃呀!”我看着妈妈日益消瘦的脸庞,深陷的眼窝,霜染的白发,心里一阵酸楚。(这一段和上一段侧重表现母爱的无私。下一段侧重表现父亲的关爱。若硬要表现父母之爱,宜于将有关情节插叙在“归途”中间。最好还是舍去。)
“现在学习抓得挺紧吧?可不能松劲儿。要注意身体,离期中考试不远了。”爸爸的话很平静,却饱含着无限深情,很深沉。
多好的父母,多好的家啊!我想。
【升格点拨】
《归途》(原稿)这篇文章选材有生活气息,笔端流露着真情实感。但作者在写作中过于讲究叙事的完整,结果导致详略失当,湮没了文章的重点。
以时间、地点等为标题的作文,对文章的写作重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必须是在相应的时间或地点发生的事。“归途”二字作为标题,要求我们应该将归途中的所为所见所思所感作为叙写的重点。《归途》(原稿)详写了发生在家中的“餐桌关爱”一事,即使在生活中确有其事,但它显然不是“归途”上发生的事,与题目要求相左,因此必须大胆舍去。
本文的修改,应该将选材和详写锁定在“归途”中。宜用“‘我’的心理活动变化”作为线索,选好典型细节,调动多种描写手段,强化心理活动描写,以收到切合文题、突出重点、感染读者的良好效果。
【升格佳作】
归 途
嘿,上完这节课,就可以胜利大逃亡——回家喽。
最后一节课可真有魔力,不知是我屁股上长了刺儿,还是怎的,辗来辗去就是坐不住。趁老师不注意,偷偷瞅瞅窗外,唉,打铃人被鬼抓去了?
“丁零零……”打铃人终于从地狱归来!我把书包往背上一甩,三步两步冲下楼,驾上单车,飞也似地冲出校门。
在清脆的铃声中快速穿过拥挤的人群,猛地刹车停在那个时髦女郎脚后跟处,擦了旁边的老太太的胳膊,“现在的孩子……”未等老太太摇头叹气地说完,我早已扮个鬼脸,抱歉地一笑,溜之大吉。
今天的天气随人心,阳光明媚好个春,太阳公公笑咧了嘴,春风婆婆乐懒了身。蜜蜂“嗡嗡”地飞在路旁异常耀眼的油菜花间,小鸟叽叽喳喳的声音今天怎么变得如此悦耳?春姑娘最善解人意,把归途装扮得如此美丽。真不明白今天哪来这么大劲儿,车轮在不停飞转,越转越欢,我已遥遥领先了。
“咔嚓”,怎么了?见鬼,链条掉了。我急忙跳下车,摆弄?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