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二语文教案 -> 正文

桥之美(人教版八年级必修)font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37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流利、有 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 新课导入 
(出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图片。张嘉贞和茅以升的评价。)但如果我们用画家的另一种眼光看桥,桥更是别有韵味,别有风采。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走近作者(出示作者资料,图片)
三、字词(帮一把)
四、 整体感知 
作为一个画家,作者对桥情有独衷。
1、 速读课文,思考:
2、  “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的工艺品来欣赏”,作者欣赏的到底是什么?
明确:作者欣赏的是一种形式作用,是从作为一个画家的独特的审美角度、从构图的角度来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的美学效果。(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3、 齐读第二段,体会其中的美学原理。 
4、 以上的美学原理欣赏下面的画。(课件) 
五、 语段研读 


课文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表现? 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作者的感受又如何呢?

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舒畅 
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销魂 
长桥给人带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满足 
风雨桥给人带来安闲、自在的感觉——欣赏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庄稼地里的小桥——柳暗花明 
高山峡谷中的索桥——无限风光在险峰 
小 结:这些桥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桥的那种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以下两座桥(出示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的图片)作者对这两座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南京长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六段 
明确: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两座桥是不欣赏的。他认为这两座桥与周围景物配合得不和谐,所以产生不了美感。“美与险不是一回事”。 

六、 体会文中的美句(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 
对桥之美,作者也运用了美的语言进行描绘,那么请你擦亮你的眼睛,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一下,用心去品味一下。
学生寻找,交流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赏析: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赏析: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从你们的发言,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你们追寻美得独特声音。
七.出示一组图片,你能用优美得语言描述一下你最欣赏的画面吗?
大千世界,美丽缤纷,优美得事物数不胜数,都可以纳入人们的审美视野,请同学们再平时的生活中擦亮眼睛,以审美的眼光去欣赏,你会得到一阵阵得惊喜。
八、迁移拓展  
(1)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2)教师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九、作业的精心设计  
选题完成作业,要求A与B型的作业各选一题完成:  
A:、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2、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3、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