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49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1、 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的思想情感。
2、 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 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导语]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师点拨,考查,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四、师提问题,生思考,升华情感
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 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眼观耳听心悟
涨潮 (状) 正
水战 (威) 侧
弄潮 (技) 结
观潮 (盛) 合
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评]本设计着意贯彻“美文美读”,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原则,从反复朗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进而欣赏美;同时在加强语感训练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并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情境艺术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收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化涵养的功效。
1、 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的思想情感。
2、 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 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导语]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师点拨,考查,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四、师提问题,生思考,升华情感
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 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眼观耳听心悟
涨潮 (状) 正
水战 (威) 侧
弄潮 (技) 结
观潮 (盛) 合
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评]本设计着意贯彻“美文美读”,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原则,从反复朗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进而欣赏美;同时在加强语感训练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并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情境艺术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收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化涵养的功效。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