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精选《说“屏”》《桥之美》(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2:52阅读:
字号:小|大
安徽省濉溪县“第三届教坛新星评选”
濉溪县教育局教研室
2006年10月24日
濉溪县 “第三届教坛新星”优秀说课稿选
《说“屏”》说课稿
抽签编号:03
选送单位:岳集中心学校
说课人:张军永
《说“屏”》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阶段八年级语文第3单元第15课。该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共5课,内容丰富多彩,主题集中,其中《说“屏”》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作者陈从周,古建筑园林专家。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上课程序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谈一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说教材。作者着眼于向读者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对如何使用屏风提出建议和希望。本文多处引用古诗文,增添了屏风的文化意味。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就内容而言,不能把它作为说明文处理,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见过屏风实物,教师可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文章就好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等。鉴于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屏风的有关知识。4.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5.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 合作 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语言。2.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引用的古诗文的含义。
其次说教学法。《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提倡。所以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如下:
1.导读法——创设情境,指导点拨。
2.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知识。
再次,说教学程序,分四个步骤来说。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一面屏风,由此导入:1.这是一件什么东西,谁能说明一下?2.大家回忆一下,那篇课文中提到过这东西?3.除老师提到的外,你还见到过什么样的屏风?
问题1有实物导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并由问题2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至于问题3,《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篇自读课文的特点,此一环节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老师适当点拨,对学生适当表扬,达到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活跃班级气氛。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2.快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做一个解释,并说明其用处。(2)本文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指出具体的句子。
此一程序的设计旨在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辨形的目的,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其中问题2的设计在于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这一环节的时间实际上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反复朗读并变化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研讨课文,合作探究
1.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古诗词,并尝试理解。
2.老师提供《秋夕》全诗,让学生猜读字面意思,诗歌内容,进而猜测意境。老师点拨:此为一个失意宫女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皮肤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是一个孤单的宫女用夏日的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她在无聊中过着怎样的日子?
3.老师小结:这些古诗词使全文有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体会文中古诗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再次明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并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说一下板书。就文章内容而言,首先就交待了什么是屏,并引出其“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的特征。紧承前文,介绍了屏风的三个作用:分隔内外,艺术点缀,挡风,而后介绍分类,最后点出用屏的不足,提出希望,含有期盼之情。而在字里行间又渗透着对屏的赞赏之情,所以做以下设计:
说“屏”
1.对象及特征
说 2.作用和分类 赞赏之清
屏 3.应注意的问题 期盼之情
4.再强调作用
《说“屏”》说课稿
抽签编号:06
参选单位:濉溪初级中学
姓名:任明新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说“屏”》是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写的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被编入人教社新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第15课。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关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说明文,其中有三篇是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和《说“屏”》属说明性的小品文。
本文作者怀着对民间屏风由来已久的着迷、热爱,着重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建筑师们和家具师们能有新的创造,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运用。
本文题为《说“屏”》,即介绍屏风这一在古建筑装饰中集实用和装饰于一体的具体物品,应属实物类说明文。但作者没有板着脸孔说教,而是用一种轻松活泼的语调,一种洋溢着个人喜爱的感情,一种个人亲身经历的体验,以及一种信手拈来的古诗文化用的情致,写得轻松活泼,让人为之动心。
从结构上看,本文是一篇很典范的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说明文,较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二)说教学目标
对于本文的教学,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以上确定的三个教学目标,把其中第一、第二条确定为教学重点,第三条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课型设计:赏析探究课
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感受作者对屏的浓浓的喜爱之情,以及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所散发出的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我国古代屏风的常识后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赏析文章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关于屏风的古诗词,展望屏的新用途。
(二)学情分析
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出示小屏风并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习和探究兴趣。文中几处关于屏的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三、教学程序
本文的教学环节由整体到局部,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屏的知识,于文本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分三步
1、展示一件屏风: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明确: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
2、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然后投影屏风画片。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简单评述。
导入: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自古以来它就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着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起来说“屏”。
3、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分四步骤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令人销魂 齐声称道 帷幕 因地制宜 伧俗 得体
休憩 擅长 忒 驻足 雅俗之分
2、体会作者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生点评:
3、用一句话归结本文大意?
讨论后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流露出对屏的喜爱之情。
4、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讨论后明确:第三段中“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是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三)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分五步骤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梳理一下作者的思路。
讨论后明确:总写—分说—总写
第一部分(1)充满深情引出“屏”
第二部分(2—4)介绍“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
第三部分(5)再说“屏”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教师就势完成板书设计
2、对屏的感情怎样?用文中语句说。
讨论后明确:富有诗意,令人销魂,心生向往之情,实在微妙,齐声称道
3、根据课文,说一说屏风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①分隔作用 ②艺术点缀 ③可以挡风
4、屏风可以怎样分类?
讨论后明确:按其建造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屏风可以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5、作者认为屏风的设置应注意些什么?
讨论后明确:因场合不同,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风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都要做到得体。
(四)赏析语言,感受诗意:分为两步骤
1、本文是一篇介绍屏风的说明性小品文,但文中也有些记叙和旁引穿插于其中,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如:①记得童年与家人…… ②后来每次……
③小时侯…… ④近来我也注意到了……
⑤古代的画中…… ⑥旧社会男女有别……
⑦从前女子的房中……
作用:①作者与屏相关的亲身经历穿插其中,给读者真切的实感。
②有意无意的旁引,向读者展现了旧时人们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情景,有一种动人的温馨的情韵。
2、借助诗词赏析工具书,了解文中引用古诗词的意思,说一说引用这些古诗词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们寂寞凄清的生活图景,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韵光贱”。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杜丽娘,她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③“抱膝看屏山”。
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
好处: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展示屏风之美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分三步骤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希望引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们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后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写“屏”的古诗词,写出来交流。
如: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方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鸟啼楚女眠。”
3、想象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板书设计:
说“屏”
一(1)深情总引屏
作用
二(2—4)分说:种类
设置
三(5)写作意图
《说“屏”》说课稿
抽签编号:08
参选单位:安徽省濉溪县刘桥中心学校
姓名:穆振华
各位评委:
我的抽签号是8号。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5课《说“屏”》。下面,我主要从对文本分析,课程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程序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课程目标的确定。
1、教材分析:《说“屏”》是陈从周先生小品文的代表作,作者以艺术家的独特眼光.凭借建筑家的深厚学养,为我们解读了“屏”这一经典建筑语言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说”的对象有几分古朴,有几分清雅;“说”的内容有几分专业,有几分见地;“说”时有一点悠闲,还伴有几许深情。文本向我们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文本的重点内容,文本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地使用屏风,让现代的建筑融入一点古典之美。
基于文本的以上特点,从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单纯的说明文来处理,而应在教学中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应关注语言,品砸其中的情味。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拟定兼顾两个方面:一是重点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二是关注文本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美。
2、课程三维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点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文本诗情画意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这样的文章,学生一读可能会喜欢上的,但这种喜欢是感性的、浅表的,要完成从文本知识到阅读能力,从文化积累到技法欣赏,从文字表面到内心感动的飞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合作和探究,通过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交流来完成,有机构建教师、文本、学生三位一体的灵动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话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味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兼融。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学生资源分析及教学方法的运用。
1.重难点的确定:关注语言的情味,理会行文的技巧
2.学生资源分析:我们知道:面对课堂,教师是资源,文本是资源,学生也是资源。下面说说对学生资源的认识;时代的发展,岁月的变迁,年代的久远,屏风已淡出我们的生活。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作者在文中也并未对“屏”作形象化描述,加上“屏”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多见,没深入大众生活,这种时空上的隔膜,有可能阻碍学生的兴趣,阻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味,这就需要在教学时,教师巧用多媒体展示,提供各种屏风图片,给学生直观印象,让学生对屏风的古朴美、通透美、玲珑美、趣味美、文化美有些了解;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学生的能力可能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概括能力有待提高;在品味语言方面,由于本课的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学生可能体会不到文本古朴的、诗意的语言。因此,我在问题设置和学法指导上尽量做到具体,有梯度,易操作。
3.教学方法:教师运用导读法,创设情境,以预设为主,引领指导、点拨感知文本、研读文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三、说教学程序
在课堂教学中,我构想通过激发兴趣、导入文本——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味赏析、合作探究——总结、拓展延伸这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激发兴趣、导入文本
课堂伊始,我准备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制作的屏风工艺品的画面展示出来,让学生获得切实的感受;并让学生自由谈论:你所见到的屏风及特点。此活动既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唤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还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此铺垫,教师再激情导入文本: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来说“屏”(板书课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准备在学生感知文本之前,先引领学生扫清文字障碍。通过多媒体投影文中需要识记、积累的词语:“纳凉”、“帷幕”、“伧俗”、“忒”、“雅俗”等。引导学生以“幕”为例,把它与“蓦地”、“坟墓”、“募捐”、“慕名”、“摹仿”等形似字区别开来,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的辨形目的,而对文中“雅俗”、“美感”……等词,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查词典、自行释义、以此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然后,让学生限时读文,根据出示的思考题来把握文章大意。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明其作用。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的句子。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学要重视整体把握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解决问题一时,实际就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针对问题二,我准备组织引领学生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表述自己的看法,学会合作学习,通过预设的问题,让学生交流、合作,同时在合作学习中要注意方法指导:合作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就近组建合作小组,确定中心发言人,组织讨论,教师巡导,成果展示,用“我们小组认为(收获)的是……”的句式说话。在合作交流中明确:作者主要从屏风的作用、分类、设置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而对问题三,则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从这些句子中,不难看出:作者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候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更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并期望屏风走进大众生活,我们应更好地使用屏风。至此,在本环节,教师引领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明确了行文思路,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也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分析、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品味赏析、合作探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我准备通过设置能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激活学生思维、关注他们的情感流露并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的主问题来勾联前后环节:“同学们,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了屏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用词典雅。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_______这个句子,因为它________’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此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摒弃看似活动热闹,实则浮躁无功的自主与合作探究,要竭力通过有效地预设引导学生探究理解文中的古诗词,感受浓浓的诗意。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是:“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抱膝看屏山”、“闲倚画屏”。说到这些句子后,要让学生说出诗中的意蕴,来提高语言感悟力,通过品味诗文,体会文本信手拈来的诗文化用,表现出的古朴的语言风韵;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俯拾皆是的雅词、单音词、文言词。如①纳凉、销魂、称道、点缀、徒劳;②置、咏、勾;③屏者、障也、皆可置之、未始不能。这些词均彰显了语言的魅力。这样的朗读与语言品味,才能体悟到作者对屏风、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深情,从而把“审美”和“感动”的种子播洒到学生心灵,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四)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文本学习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任务的结束。我准备在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后,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学生克服以往以文本为中心进行学习的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整合和课堂内外的交流,用多媒体展示古诗词中涉及到“屏”的诗句:南朝《闺怨》“屏风有意障明月,灯光无情照无眠”、李商隐《嫦娥》“去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交流讨论、重现画面、轻松自然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最后让学生想像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并写成短文。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及写作能力。当然,因时间原因,可能拓展部分无法当堂完成,不妨放在课后探究。
我以为,这样的程序设计有感知、有体验、有操练,听、说、读、写的能力力求落到实处,突出情趣,真正让语文学习成为能力训练的有效形式。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主要是简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
附: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分类 设置 愿屏风走进生活
巧
各位评委,以上是本人对《说“屏”》的教材分析、教学程序等方面的前瞻性预说。文本解读可能粗浅,设计程序也许不尽人意,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以“读”贯之 活动充分 积累丰富
——《桥之美》说课
抽签编号:13号
选送单位:濉溪城关四中
说课人:胡丽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12 课《桥之美》,由粗读到品读,我对这一课有如下认识
一、解读教材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文章先指出了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具体说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桥之美”。文章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富有个性,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魅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美词,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知识。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3、品读赏读精彩语言,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魅力,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
(二) 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充分感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 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知识和能力目标当属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锻炼思维应是语文课永远的使命,而“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则是教学中努力突破的重点,尤其是对文章极富个性的语言赏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演练的好契机,可能会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各抒己见,人人争议的小高潮,也是鼓励学生个性阅读,大胆思考,创意表达的一个设想。
二、关于教法:
对这样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问,我会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细心体会,反复揣摩。美点寻踪法,让学生自主发现精彩句子,在涵咏品味中接受美的熏陶,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互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我还会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文章的特点,再有如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走进“桥”与“美”的境界中去。
三、谈谈学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如勾画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质疑法,涵咏品评法,等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讨论、思考、品评、欣赏中快乐学习,快乐认识“桥之美”。
四、教学设想:
我设想“以读贯之,活动充分,积累丰富”,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而本文又是一篇小品文,所以我会重视学法指导,兼顾学法实践,具体为:
快速阅读,感知形象——定向阅读,提取信息——可视阅读,学会鉴赏——句段品读,体味语言——美文联读,感受特点——课外扩读,拓展延伸。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解释桥,那么在画家眼里,桥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跟随吴冠中先生一起,对“桥之美”进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与探寻吧!
(直入课题,会比图片展示更具简洁性,闲言少叙,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语境中)
(二)快速阅读,感知形象。
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思考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用“这是一篇写……的课文”句式说话。
(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众说纷纭的课文感受也考察了学生的概括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相对浅显的语言表达训练。)
(三)定向阅读,提取信息。
1、再读课文,并划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语言信息最丰富的学习内容,我设想让学生注意勾画圈点,学做批注,大胆积极思考,进行个性化的表述,要求他们学习中切实体现合作意识。)
4、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点拨指导:可先概括各段的内容要点,内容相近的段合成部分,把全文划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每部分大意,依次衔接 ,就形成了文章的思路,得出了文章总-分-总的说明顺序)。
(1) 同桌之间合作、交流。
(2) 师生互动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课应突破的难点,重视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并让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
(四)可视阅读,学习语言。
多媒体显示形态各异,背景不同、多姿多彩的桥,让学生比较鉴赏,认识“桥之美”。
(这一环节回扣课文,形象直观的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并且让他们直接学用了文章的美学原则如变化和谐等去品评鉴赏,而不仅仅止步于欣赏。)
(五)句段品读,体味语言。
1、多媒体显示一组句子,要求学生体味其情味。
如“茅盾故乡……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令画家销魂”等。
2、自己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含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可用“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可以用词,修辞,表达手法,句式特点等多方面入手)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积累,畅谈审美体验)
(六)美文联读,鼓励创新。
联读《中国石拱桥》,比较两文的异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或制作表格具体对比。
(教师提示: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比较评析。)
(这一环节设计是主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文的区别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一文体,深入认识文章写作特点。)
(七)课外扩读,拓展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桥”的诗词文字,或者了解桥的名称由来,有关桥的故事传说等。认识立体全面的“桥”,发掘全方位多角度的“桥之美”。(可以当堂展示一些教师准备的诗文资料)
2、以“写”为主的拓展延伸,用书中所学的美学原则,如对比、变化、和谐等欣赏、品评一幅山水画,学用第四段文字表述。
(这一环节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连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八)板书设计:
桥之美
顺序:总_——分——总
语言:描写 说明
(板书设计原则力求简洁,全面,概括。)
在这样一节“以读贯之”的语文课上,学生“活动充分,积累丰富”,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训练了思维,愉悦了审美,而且在贯穿全课的阅读中,在对课文富有情趣的欣赏中,在师生自由平等的对话中,在深入内质的思考中,会引导培养学生拥有开放的学习视野,合作探究的意识,自主创新的勇气。这样的语文课,我想也一定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发展为核心的新课标理念,课堂上才能出现活泼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及较好的效果,才有可能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桥之美》说课稿
抽签编号:14号
选送单位:任集中学
说课人:凌涵伟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桥之美》,下面我将从以下方面来陈述我的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分析
《桥之美》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是一篇具有随感式的说明文,以优美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向我们展示了桥的魅力.文章通过描写生活中各类桥,品味各类桥传递出的情味,启发我们只要用心欣赏,就一定能体会到桥的魅力多彩。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在写作上,作者描写桥从常见的俗语写起,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文章结构新颖别致,作者不像惯常行文那样从外形到内部结构,而是别出心裁的与你拉家长,从而把我们带进了神气美妙的桥的世界。在语言技巧上,文章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打破了传统说明文语言乏味的现象,从而激活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2、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学年的学习,对于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主旨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却有一些欠缺,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3、 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标》对阅读能力培养的重点是: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的意义和作用2、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3、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应当说新课标更突出了对学生心灵的品味和个性解读。综合以上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目标:积累一些雅词妙局,了解课文脉络,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
〈2〉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3〉 情感目标: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4、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二、 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促进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本课的教学方法可采用:
1、 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很适合十几岁的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 点拨引导法。在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要求下,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只是点拨引导。这样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思维活动的灵活性,使他们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由从书本中学习向生活中学习。
3、 美点寻综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进入文章情境中去欣赏文中的美点,和作者产生共鸣,并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其独特的美。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适应这一原则,本课的学法可采用朗读、跳读、研读、精读等读书法,以及欣赏法、交流法等。
三、 说教学程序
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教学程序的设置上,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的民主性,教师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要注重课堂自然动态生成,因势利导,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设计如下:
〈一〉激情引趣
我准备这样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各类名桥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谈感受。这样设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听读课文,感受体验。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用心倾听,感受课文的美。并出示阅读目标:文中描写了哪些桥?展示了哪几幅画面?谈谈听后的感受。这样设计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从而感知文意。
2、 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哪里。
3、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悟。对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
〈四〉研读课文,美点寻综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 学生采用跳读、研读等方式研读课文,并说说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品评文章的美。
〈1〉 语言美。教师提问:文章哪些语言美,美在哪里?
〈2〉 结构美。文章结尾生发拓展,点出桥的内涵美。
〈3〉 意蕴美。文章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强调了桥之美在构图。
3、 在以上基础上,教师归纳文章在写作的不凡之处,并形成板书。
——以美写桥
——以情写桥
——以形写桥
——以桥写桥
〈五〉、用心欣赏,用心感受。
1、多媒体展示各类桥,让学生用心欣赏,并把感受形成文字写下来。这一设计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自己的感受体验化。
2、交流。先小组交流,再由小组代表向全班交流。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六〉拓展延伸
把本文与〈〈中国石拱桥〉〉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设计这一环节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欣赏事物。
〈七〉课外学习自助餐
1、课外观察自己身边的桥,把对桥的感悟写成文字。
2、从古诗词或文学作品中搜集描写桥的佳句做一个专题积累。
设计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使学生的感受体验化。
附板书: 桥之美
——以美写桥
——以情写桥
——以形写桥
——以桥写桥
《桥之美》说课稿
选送单位:韩村中心校
说课人:周智龙
抽签编号:22号
尊敬的各位评委:
我是来自韩村中心校的周智龙,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第十二课《桥之美》,这是一篇优美的小品文,作者吴冠中以一位画家所独有的眼光,发掘出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以诗意化的描写,帮带着说明性文字,生动而形象的说明了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既给人知识,又赐予人美的熏陶。尤其是议论抒情与描写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更使文章富有深邃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而准确的说,这不是一篇常规性质的说明文,而是拥有说明意味的短小精悍、形式活泼、内容生动的优美散文。据此,我制定了下面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美感、驻足等词语;了解桥的美学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诗意化的说明性文字;感悟精读四步法;(教学重点)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令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及生活品位;(教学难点)
这里要强调说明的有以下两点:
一是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即听说读写思辩悟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必须承担的基本任务,无论教改的方向往何处发展,也不管他是哪一类的课文,只要是语文教学,就必须直下承当,无可卸责。这里之所以标显出来,是因为近来的教学大有忽略倾向,借此警示自己,语文教学的根本不在花色而在务实。
二是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并没有凸显说明方法及顺序等,而是注重领受语言文字及其内涵的美的熏陶,同时感悟学习方法。这是因为这篇小品文,他突出的个性在于拥有丰富的艺术底蕴和强烈的语言表现力及感染力,如文中俯拾皆是的精美语段: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抚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如此优美的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这样生动的意象,具足着艺术底蕴,句句如歌,旋律动人,这决非常规说明文可比,若不将此定作教学重点,岂非失之交臂?并且此若不悟,下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令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及生活品位的教学难点,也就不可能得到突破。
目标制定之后,便要选择确定符合课文个性特征的教学方法,针对这一课,我以为诗化意象的语言,应当以读摄之。因为只有读,才易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领会文章的精妙之处,进而领悟其内涵。因此,鉴于课型,私下设计了“精读四步法”展开教学,即:
一读通字词整体感知,
二读品佳句领悟印证,
三读析特色实现收获,
四读重迁移能力提升。
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在实施二类阅读课文的教学时,效果较为理想,甚至一类课文的教学也可在这基础上细化运用,具体原理将在教学设计的程序中加以解释。
那么确立科学规范的教学模式流程更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准备工作之一,鉴于新课标理念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这一理念已成共识,这儿不再多说。
接下来,谈一谈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创情景,自然导入 (旨在将学生导入学习境界)
(具体做法:采用与上一课《中国石拱桥》作对比的方法导入,两课的作者,一是科学家,一是画家,艺术家,他们眼中的桥分别是怎样的呢?激起疑情,导入学习。)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㈠ 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桥之美
(指名口述感受及感觉,训练感悟思辨及语言表述能力)
1、 听读,说感受
(要求听出关键词句,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旨在落实听力训练)
2、圈点勾画,解决字词 (重视积累的习惯培养)
深化感知,发现疑问 (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自主学习)
㈡ 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1、圈划自己喜欢的词句,同时批注喜爱的理由 (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
(这正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这种阅读放中有收,既能发散思维又能深化感受,即可读中内化又可写中运用,而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感情需要,十分重要,并且圈点批注也是读书必须的基本功训练之一,他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故而有此设计。)
2、交流互动 (引导落实课后练习中四句美文)
(在交流中解决重点)
3、小组合作 讨论探究:
①桥美何处?揭示相关文句 (探究主旨)
②划分层次,思考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及顺序?(理清思路(重点))
(这里要说明的是,以上两个问题是非常简单的,学生很容易地就可解决,但却不可缺少。第一个问题“桥美何处?”实际上在整体感知及前面的个性化阅读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解决,这儿提出探究,一是想在交流探讨中进一步完善答案,深化印象。再者意在降低由感知到探究的难度,赋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令其产生愉悦,从而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崇高精神。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也基于此,只是他还肩负着解决教学重点的使命,文章思路的理清,十分有助于明了说明方法和顺序,很好地巩固单元学习重点。)
③读后有何启示?哪里最值所学?(发散思维 为下伏笔(突破难点))
(这是为突破难点而设计的问题,一方面他是探究的核心,有利于深层次把握文意,吸收文章营养,另一方面他能更好地发散思维,为下面三读收获而伏笔。更重要的是,本节教学难点“提高审美情趣及生活品味”,将在这成熟的契机中得到解决。大家知道,所谓提高审美情趣及生活品味,实际上是难以具体操作的教学目标,他的突破只能依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见识增广、见地开发、观点观念的形成等理性境界的提升来实现。而在以上的学习、讨论、交流、探究中,学生已经得到美的熏陶,他们的思维已经经受许多次碰撞,那些闪耀着智慧之光的灵感,已不同程度地促使他们的见识增广、见地开发、观点乃至观念渐趋形成。于是,在这种成熟的契机中,抛出这一问题,便能很好地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④讨论小组成员个性化阅读疑问 (照应开头,借智慧开释疑情)
(以上四个问题的设计,其难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正适宜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及心理特征。)
4、汇报、点拨 (深化思维 提供语言组织锻炼机会)
㈢ 三读课文,出声朗读,要求:
1、在与中国石拱桥的对比中,说出本文特色(深化印象,实现内化建构)
(一方面对比阅读可以明辨思维,另一方面,之所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新旧知识之间一旦建立了联系,便易于同化而内化。这里两文对比,即可彰显其意。同时也照应了开头,解决了导入疑情。)
2、集体整理与本文相关的生动形象的词汇
从中精选十个左右(为四读迁移作准备)
(这是为四读迁移做准备工作,在前面我讲过,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核心却是思维,于是激活发展思维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另外,大家所共知,学语文就是要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读书而不学会运用文字,那就收效甚微了。怎样把二者结合起来?我从语文教学通讯中得到启示:串词成段,乃至串词成篇!就是读好课文,便着手搜集学习过程中的有关精美词句,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条目,通过想象、联想等手段来表达经验,串词成段或成篇。这一方法实质上正是把学生课堂内化的知识乃至经验、情感等,通过思维训练外化为能力的过程。实践证明,其效果是极为理想的。他足以打破某些语文课堂的花色教学,真正的落实语文能力的培养。)
㈣ 选读课文,要求:
1、读精美句段,悟写作方法
2、将精选词汇串成文段 (写作训练,将内化知识外化为能力)
三、反思过程,总结学法(要求为学法命名)
一读感知 二读领悟 三读收获 四读迁移
(精读四步学习法)
四、板书设计:
桥之美
━━━ ━━━ ━━━
桥之美(?)→ ━━━ ━━━ ━━━ → 串词成段
━━━ ━━━ ━━━
一读感知 二读领悟 三读收获 四读迁移
(精读四步学习法)
整个教学过程,依学法展开,既实现了过程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也让学生在变幻着的意义阅读中体验到了快乐,收获到了学法,提升了听说读写思辩悟等多种语文基本功能力。
总之,该课教学重在实上着力,一方面继承传统,着实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深刻发掘其思辩智慧,另一方面,吸收时代营养,赋予学生会学习、爱学习、能合作、敢探究的人文素养。这是我所设计的基本思路。当然,鉴于水平,疏漏与错失难免,愿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濉溪县教育局教研室
2006年10月24日
濉溪县 “第三届教坛新星”优秀说课稿选
《说“屏”》说课稿
抽签编号:03
选送单位:岳集中心学校
说课人:张军永
《说“屏”》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阶段八年级语文第3单元第15课。该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共5课,内容丰富多彩,主题集中,其中《说“屏”》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作者陈从周,古建筑园林专家。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上课程序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谈一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说教材。作者着眼于向读者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对如何使用屏风提出建议和希望。本文多处引用古诗文,增添了屏风的文化意味。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就内容而言,不能把它作为说明文处理,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见过屏风实物,教师可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文章就好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等。鉴于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屏风的有关知识。4.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5.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 合作 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语言。2.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引用的古诗文的含义。
其次说教学法。《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提倡。所以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如下:
1.导读法——创设情境,指导点拨。
2.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知识。
再次,说教学程序,分四个步骤来说。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一面屏风,由此导入:1.这是一件什么东西,谁能说明一下?2.大家回忆一下,那篇课文中提到过这东西?3.除老师提到的外,你还见到过什么样的屏风?
问题1有实物导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并由问题2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至于问题3,《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篇自读课文的特点,此一环节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老师适当点拨,对学生适当表扬,达到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活跃班级气氛。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2.快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做一个解释,并说明其用处。(2)本文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指出具体的句子。
此一程序的设计旨在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辨形的目的,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其中问题2的设计在于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这一环节的时间实际上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反复朗读并变化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研讨课文,合作探究
1.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古诗词,并尝试理解。
2.老师提供《秋夕》全诗,让学生猜读字面意思,诗歌内容,进而猜测意境。老师点拨:此为一个失意宫女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皮肤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是一个孤单的宫女用夏日的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她在无聊中过着怎样的日子?
3.老师小结:这些古诗词使全文有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体会文中古诗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再次明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并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说一下板书。就文章内容而言,首先就交待了什么是屏,并引出其“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的特征。紧承前文,介绍了屏风的三个作用:分隔内外,艺术点缀,挡风,而后介绍分类,最后点出用屏的不足,提出希望,含有期盼之情。而在字里行间又渗透着对屏的赞赏之情,所以做以下设计:
说“屏”
1.对象及特征
说 2.作用和分类 赞赏之清
屏 3.应注意的问题 期盼之情
4.再强调作用
《说“屏”》说课稿
抽签编号:06
参选单位:濉溪初级中学
姓名:任明新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说“屏”》是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写的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被编入人教社新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第15课。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关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说明文,其中有三篇是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和《说“屏”》属说明性的小品文。
本文作者怀着对民间屏风由来已久的着迷、热爱,着重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建筑师们和家具师们能有新的创造,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运用。
本文题为《说“屏”》,即介绍屏风这一在古建筑装饰中集实用和装饰于一体的具体物品,应属实物类说明文。但作者没有板着脸孔说教,而是用一种轻松活泼的语调,一种洋溢着个人喜爱的感情,一种个人亲身经历的体验,以及一种信手拈来的古诗文化用的情致,写得轻松活泼,让人为之动心。
从结构上看,本文是一篇很典范的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说明文,较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二)说教学目标
对于本文的教学,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以上确定的三个教学目标,把其中第一、第二条确定为教学重点,第三条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课型设计:赏析探究课
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感受作者对屏的浓浓的喜爱之情,以及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所散发出的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我国古代屏风的常识后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赏析文章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关于屏风的古诗词,展望屏的新用途。
(二)学情分析
很多学生对屏这一具体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教师可通过出示小屏风并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习和探究兴趣。文中几处关于屏的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三、教学程序
本文的教学环节由整体到局部,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屏的知识,于文本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分三步
1、展示一件屏风: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明确: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
2、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然后投影屏风画片。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简单评述。
导入: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自古以来它就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着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起来说“屏”。
3、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分四步骤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令人销魂 齐声称道 帷幕 因地制宜 伧俗 得体
休憩 擅长 忒 驻足 雅俗之分
2、体会作者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生点评:
3、用一句话归结本文大意?
讨论后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流露出对屏的喜爱之情。
4、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讨论后明确:第三段中“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是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三)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分五步骤
1、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梳理一下作者的思路。
讨论后明确:总写—分说—总写
第一部分(1)充满深情引出“屏”
第二部分(2—4)介绍“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
第三部分(5)再说“屏”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教师就势完成板书设计
2、对屏的感情怎样?用文中语句说。
讨论后明确:富有诗意,令人销魂,心生向往之情,实在微妙,齐声称道
3、根据课文,说一说屏风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①分隔作用 ②艺术点缀 ③可以挡风
4、屏风可以怎样分类?
讨论后明确:按其建造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屏风可以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5、作者认为屏风的设置应注意些什么?
讨论后明确:因场合不同,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风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都要做到得体。
(四)赏析语言,感受诗意:分为两步骤
1、本文是一篇介绍屏风的说明性小品文,但文中也有些记叙和旁引穿插于其中,从文中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如:①记得童年与家人…… ②后来每次……
③小时侯…… ④近来我也注意到了……
⑤古代的画中…… ⑥旧社会男女有别……
⑦从前女子的房中……
作用:①作者与屏相关的亲身经历穿插其中,给读者真切的实感。
②有意无意的旁引,向读者展现了旧时人们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情景,有一种动人的温馨的情韵。
2、借助诗词赏析工具书,了解文中引用古诗词的意思,说一说引用这些古诗词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们寂寞凄清的生活图景,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
②“锦屏人忒看得这韵光贱”。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杜丽娘,她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
③“抱膝看屏山”。
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
好处: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展示屏风之美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分三步骤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喜爱之情。希望引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们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后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写“屏”的古诗词,写出来交流。
如: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方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鸟啼楚女眠。”
3、想象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板书设计:
说“屏”
一(1)深情总引屏
作用
二(2—4)分说:种类
设置
三(5)写作意图
《说“屏”》说课稿
抽签编号:08
参选单位:安徽省濉溪县刘桥中心学校
姓名:穆振华
各位评委:
我的抽签号是8号。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5课《说“屏”》。下面,我主要从对文本分析,课程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程序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课程目标的确定。
1、教材分析:《说“屏”》是陈从周先生小品文的代表作,作者以艺术家的独特眼光.凭借建筑家的深厚学养,为我们解读了“屏”这一经典建筑语言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说”的对象有几分古朴,有几分清雅;“说”的内容有几分专业,有几分见地;“说”时有一点悠闲,还伴有几许深情。文本向我们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文本的重点内容,文本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地使用屏风,让现代的建筑融入一点古典之美。
基于文本的以上特点,从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单纯的说明文来处理,而应在教学中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应关注语言,品砸其中的情味。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拟定兼顾两个方面:一是重点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二是关注文本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美。
2、课程三维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点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文本诗情画意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这样的文章,学生一读可能会喜欢上的,但这种喜欢是感性的、浅表的,要完成从文本知识到阅读能力,从文化积累到技法欣赏,从文字表面到内心感动的飞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合作和探究,通过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交流来完成,有机构建教师、文本、学生三位一体的灵动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话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味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兼融。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学生资源分析及教学方法的运用。
1.重难点的确定:关注语言的情味,理会行文的技巧
2.学生资源分析:我们知道:面对课堂,教师是资源,文本是资源,学生也是资源。下面说说对学生资源的认识;时代的发展,岁月的变迁,年代的久远,屏风已淡出我们的生活。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作者在文中也并未对“屏”作形象化描述,加上“屏”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多见,没深入大众生活,这种时空上的隔膜,有可能阻碍学生的兴趣,阻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味,这就需要在教学时,教师巧用多媒体展示,提供各种屏风图片,给学生直观印象,让学生对屏风的古朴美、通透美、玲珑美、趣味美、文化美有些了解;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学生的能力可能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概括能力有待提高;在品味语言方面,由于本课的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学生可能体会不到文本古朴的、诗意的语言。因此,我在问题设置和学法指导上尽量做到具体,有梯度,易操作。
3.教学方法:教师运用导读法,创设情境,以预设为主,引领指导、点拨感知文本、研读文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三、说教学程序
在课堂教学中,我构想通过激发兴趣、导入文本——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味赏析、合作探究——总结、拓展延伸这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激发兴趣、导入文本
课堂伊始,我准备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制作的屏风工艺品的画面展示出来,让学生获得切实的感受;并让学生自由谈论:你所见到的屏风及特点。此活动既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唤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还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此铺垫,教师再激情导入文本: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来说“屏”(板书课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准备在学生感知文本之前,先引领学生扫清文字障碍。通过多媒体投影文中需要识记、积累的词语:“纳凉”、“帷幕”、“伧俗”、“忒”、“雅俗”等。引导学生以“幕”为例,把它与“蓦地”、“坟墓”、“募捐”、“慕名”、“摹仿”等形似字区别开来,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的辨形目的,而对文中“雅俗”、“美感”……等词,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查词典、自行释义、以此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然后,让学生限时读文,根据出示的思考题来把握文章大意。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明其作用。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的句子。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学要重视整体把握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解决问题一时,实际就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针对问题二,我准备组织引领学生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表述自己的看法,学会合作学习,通过预设的问题,让学生交流、合作,同时在合作学习中要注意方法指导:合作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就近组建合作小组,确定中心发言人,组织讨论,教师巡导,成果展示,用“我们小组认为(收获)的是……”的句式说话。在合作交流中明确:作者主要从屏风的作用、分类、设置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而对问题三,则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从这些句子中,不难看出:作者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候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更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并期望屏风走进大众生活,我们应更好地使用屏风。至此,在本环节,教师引领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明确了行文思路,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也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分析、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品味赏析、合作探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我准备通过设置能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激活学生思维、关注他们的情感流露并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的主问题来勾联前后环节:“同学们,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了屏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用词典雅。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_______这个句子,因为它________’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此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摒弃看似活动热闹,实则浮躁无功的自主与合作探究,要竭力通过有效地预设引导学生探究理解文中的古诗词,感受浓浓的诗意。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是:“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抱膝看屏山”、“闲倚画屏”。说到这些句子后,要让学生说出诗中的意蕴,来提高语言感悟力,通过品味诗文,体会文本信手拈来的诗文化用,表现出的古朴的语言风韵;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俯拾皆是的雅词、单音词、文言词。如①纳凉、销魂、称道、点缀、徒劳;②置、咏、勾;③屏者、障也、皆可置之、未始不能。这些词均彰显了语言的魅力。这样的朗读与语言品味,才能体悟到作者对屏风、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深情,从而把“审美”和“感动”的种子播洒到学生心灵,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四)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文本学习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任务的结束。我准备在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后,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学生克服以往以文本为中心进行学习的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整合和课堂内外的交流,用多媒体展示古诗词中涉及到“屏”的诗句:南朝《闺怨》“屏风有意障明月,灯光无情照无眠”、李商隐《嫦娥》“去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交流讨论、重现画面、轻松自然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最后让学生想像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并写成短文。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及写作能力。当然,因时间原因,可能拓展部分无法当堂完成,不妨放在课后探究。
我以为,这样的程序设计有感知、有体验、有操练,听、说、读、写的能力力求落到实处,突出情趣,真正让语文学习成为能力训练的有效形式。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主要是简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
附: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分类 设置 愿屏风走进生活
巧
各位评委,以上是本人对《说“屏”》的教材分析、教学程序等方面的前瞻性预说。文本解读可能粗浅,设计程序也许不尽人意,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以“读”贯之 活动充分 积累丰富
——《桥之美》说课
抽签编号:13号
选送单位:濉溪城关四中
说课人:胡丽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12 课《桥之美》,由粗读到品读,我对这一课有如下认识
一、解读教材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文章先指出了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具体说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桥之美”。文章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富有个性,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魅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美词,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知识。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3、品读赏读精彩语言,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魅力,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
(二) 过程和方法目标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充分感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 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知识和能力目标当属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锻炼思维应是语文课永远的使命,而“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则是教学中努力突破的重点,尤其是对文章极富个性的语言赏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演练的好契机,可能会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各抒己见,人人争议的小高潮,也是鼓励学生个性阅读,大胆思考,创意表达的一个设想。
二、关于教法:
对这样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问,我会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细心体会,反复揣摩。美点寻踪法,让学生自主发现精彩句子,在涵咏品味中接受美的熏陶,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互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我还会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文章的特点,再有如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走进“桥”与“美”的境界中去。
三、谈谈学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如勾画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质疑法,涵咏品评法,等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讨论、思考、品评、欣赏中快乐学习,快乐认识“桥之美”。
四、教学设想:
我设想“以读贯之,活动充分,积累丰富”,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说明文,而本文又是一篇小品文,所以我会重视学法指导,兼顾学法实践,具体为:
快速阅读,感知形象——定向阅读,提取信息——可视阅读,学会鉴赏——句段品读,体味语言——美文联读,感受特点——课外扩读,拓展延伸。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解释桥,那么在画家眼里,桥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跟随吴冠中先生一起,对“桥之美”进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与探寻吧!
(直入课题,会比图片展示更具简洁性,闲言少叙,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语境中)
(二)快速阅读,感知形象。
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思考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用“这是一篇写……的课文”句式说话。
(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众说纷纭的课文感受也考察了学生的概括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是一种相对浅显的语言表达训练。)
(三)定向阅读,提取信息。
1、再读课文,并划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语言信息最丰富的学习内容,我设想让学生注意勾画圈点,学做批注,大胆积极思考,进行个性化的表述,要求他们学习中切实体现合作意识。)
4、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点拨指导:可先概括各段的内容要点,内容相近的段合成部分,把全文划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每部分大意,依次衔接 ,就形成了文章的思路,得出了文章总-分-总的说明顺序)。
(1) 同桌之间合作、交流。
(2) 师生互动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课应突破的难点,重视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并让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
(四)可视阅读,学习语言。
多媒体显示形态各异,背景不同、多姿多彩的桥,让学生比较鉴赏,认识“桥之美”。
(这一环节回扣课文,形象直观的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并且让他们直接学用了文章的美学原则如变化和谐等去品评鉴赏,而不仅仅止步于欣赏。)
(五)句段品读,体味语言。
1、多媒体显示一组句子,要求学生体味其情味。
如“茅盾故乡……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令画家销魂”等。
2、自己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含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可用“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可以用词,修辞,表达手法,句式特点等多方面入手)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积累,畅谈审美体验)
(六)美文联读,鼓励创新。
联读《中国石拱桥》,比较两文的异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或制作表格具体对比。
(教师提示: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比较评析。)
(这一环节设计是主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文的区别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一文体,深入认识文章写作特点。)
(七)课外扩读,拓展延伸。
1、课外搜集有关“桥”的诗词文字,或者了解桥的名称由来,有关桥的故事传说等。认识立体全面的“桥”,发掘全方位多角度的“桥之美”。(可以当堂展示一些教师准备的诗文资料)
2、以“写”为主的拓展延伸,用书中所学的美学原则,如对比、变化、和谐等欣赏、品评一幅山水画,学用第四段文字表述。
(这一环节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连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八)板书设计:
桥之美
顺序:总_——分——总
语言:描写 说明
(板书设计原则力求简洁,全面,概括。)
在这样一节“以读贯之”的语文课上,学生“活动充分,积累丰富”,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训练了思维,愉悦了审美,而且在贯穿全课的阅读中,在对课文富有情趣的欣赏中,在师生自由平等的对话中,在深入内质的思考中,会引导培养学生拥有开放的学习视野,合作探究的意识,自主创新的勇气。这样的语文课,我想也一定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发展为核心的新课标理念,课堂上才能出现活泼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及较好的效果,才有可能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桥之美》说课稿
抽签编号:14号
选送单位:任集中学
说课人:凌涵伟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桥之美》,下面我将从以下方面来陈述我的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分析
《桥之美》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是一篇具有随感式的说明文,以优美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向我们展示了桥的魅力.文章通过描写生活中各类桥,品味各类桥传递出的情味,启发我们只要用心欣赏,就一定能体会到桥的魅力多彩。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在写作上,作者描写桥从常见的俗语写起,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文章结构新颖别致,作者不像惯常行文那样从外形到内部结构,而是别出心裁的与你拉家长,从而把我们带进了神气美妙的桥的世界。在语言技巧上,文章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打破了传统说明文语言乏味的现象,从而激活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2、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学年的学习,对于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主旨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却有一些欠缺,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3、 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标》对阅读能力培养的重点是: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的意义和作用2、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3、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应当说新课标更突出了对学生心灵的品味和个性解读。综合以上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目标:积累一些雅词妙局,了解课文脉络,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
〈2〉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3〉 情感目标: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4、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二、 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促进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本课的教学方法可采用:
1、 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很适合十几岁的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 点拨引导法。在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要求下,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只是点拨引导。这样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思维活动的灵活性,使他们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由从书本中学习向生活中学习。
3、 美点寻综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进入文章情境中去欣赏文中的美点,和作者产生共鸣,并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其独特的美。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适应这一原则,本课的学法可采用朗读、跳读、研读、精读等读书法,以及欣赏法、交流法等。
三、 说教学程序
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在教学程序的设置上,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的民主性,教师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要注重课堂自然动态生成,因势利导,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设计如下:
〈一〉激情引趣
我准备这样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各类名桥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谈感受。这样设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听读课文,感受体验。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用心倾听,感受课文的美。并出示阅读目标:文中描写了哪些桥?展示了哪几幅画面?谈谈听后的感受。这样设计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从而感知文意。
2、 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哪里。
3、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悟。对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
〈四〉研读课文,美点寻综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 学生采用跳读、研读等方式研读课文,并说说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品评文章的美。
〈1〉 语言美。教师提问:文章哪些语言美,美在哪里?
〈2〉 结构美。文章结尾生发拓展,点出桥的内涵美。
〈3〉 意蕴美。文章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强调了桥之美在构图。
3、 在以上基础上,教师归纳文章在写作的不凡之处,并形成板书。
——以美写桥
——以情写桥
——以形写桥
——以桥写桥
〈五〉、用心欣赏,用心感受。
1、多媒体展示各类桥,让学生用心欣赏,并把感受形成文字写下来。这一设计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自己的感受体验化。
2、交流。先小组交流,再由小组代表向全班交流。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六〉拓展延伸
把本文与〈〈中国石拱桥〉〉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设计这一环节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欣赏事物。
〈七〉课外学习自助餐
1、课外观察自己身边的桥,把对桥的感悟写成文字。
2、从古诗词或文学作品中搜集描写桥的佳句做一个专题积累。
设计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使学生的感受体验化。
附板书: 桥之美
——以美写桥
——以情写桥
——以形写桥
——以桥写桥
《桥之美》说课稿
选送单位:韩村中心校
说课人:周智龙
抽签编号:22号
尊敬的各位评委:
我是来自韩村中心校的周智龙,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第十二课《桥之美》,这是一篇优美的小品文,作者吴冠中以一位画家所独有的眼光,发掘出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以诗意化的描写,帮带着说明性文字,生动而形象的说明了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既给人知识,又赐予人美的熏陶。尤其是议论抒情与描写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更使文章富有深邃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而准确的说,这不是一篇常规性质的说明文,而是拥有说明意味的短小精悍、形式活泼、内容生动的优美散文。据此,我制定了下面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美感、驻足等词语;了解桥的美学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诗意化的说明性文字;感悟精读四步法;(教学重点)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令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及生活品位;(教学难点)
这里要强调说明的有以下两点:
一是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即听说读写思辩悟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必须承担的基本任务,无论教改的方向往何处发展,也不管他是哪一类的课文,只要是语文教学,就必须直下承当,无可卸责。这里之所以标显出来,是因为近来的教学大有忽略倾向,借此警示自己,语文教学的根本不在花色而在务实。
二是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并没有凸显说明方法及顺序等,而是注重领受语言文字及其内涵的美的熏陶,同时感悟学习方法。这是因为这篇小品文,他突出的个性在于拥有丰富的艺术底蕴和强烈的语言表现力及感染力,如文中俯拾皆是的精美语段: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抚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如此优美的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这样生动的意象,具足着艺术底蕴,句句如歌,旋律动人,这决非常规说明文可比,若不将此定作教学重点,岂非失之交臂?并且此若不悟,下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令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及生活品位的教学难点,也就不可能得到突破。
目标制定之后,便要选择确定符合课文个性特征的教学方法,针对这一课,我以为诗化意象的语言,应当以读摄之。因为只有读,才易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领会文章的精妙之处,进而领悟其内涵。因此,鉴于课型,私下设计了“精读四步法”展开教学,即:
一读通字词整体感知,
二读品佳句领悟印证,
三读析特色实现收获,
四读重迁移能力提升。
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在实施二类阅读课文的教学时,效果较为理想,甚至一类课文的教学也可在这基础上细化运用,具体原理将在教学设计的程序中加以解释。
那么确立科学规范的教学模式流程更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准备工作之一,鉴于新课标理念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这一理念已成共识,这儿不再多说。
接下来,谈一谈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创情景,自然导入 (旨在将学生导入学习境界)
(具体做法:采用与上一课《中国石拱桥》作对比的方法导入,两课的作者,一是科学家,一是画家,艺术家,他们眼中的桥分别是怎样的呢?激起疑情,导入学习。)
二、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㈠ 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桥之美
(指名口述感受及感觉,训练感悟思辨及语言表述能力)
1、 听读,说感受
(要求听出关键词句,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旨在落实听力训练)
2、圈点勾画,解决字词 (重视积累的习惯培养)
深化感知,发现疑问 (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自主学习)
㈡ 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1、圈划自己喜欢的词句,同时批注喜爱的理由 (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
(这正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这种阅读放中有收,既能发散思维又能深化感受,即可读中内化又可写中运用,而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感情需要,十分重要,并且圈点批注也是读书必须的基本功训练之一,他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故而有此设计。)
2、交流互动 (引导落实课后练习中四句美文)
(在交流中解决重点)
3、小组合作 讨论探究:
①桥美何处?揭示相关文句 (探究主旨)
②划分层次,思考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及顺序?(理清思路(重点))
(这里要说明的是,以上两个问题是非常简单的,学生很容易地就可解决,但却不可缺少。第一个问题“桥美何处?”实际上在整体感知及前面的个性化阅读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解决,这儿提出探究,一是想在交流探讨中进一步完善答案,深化印象。再者意在降低由感知到探究的难度,赋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令其产生愉悦,从而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崇高精神。第二个问题的设计也基于此,只是他还肩负着解决教学重点的使命,文章思路的理清,十分有助于明了说明方法和顺序,很好地巩固单元学习重点。)
③读后有何启示?哪里最值所学?(发散思维 为下伏笔(突破难点))
(这是为突破难点而设计的问题,一方面他是探究的核心,有利于深层次把握文意,吸收文章营养,另一方面他能更好地发散思维,为下面三读收获而伏笔。更重要的是,本节教学难点“提高审美情趣及生活品味”,将在这成熟的契机中得到解决。大家知道,所谓提高审美情趣及生活品味,实际上是难以具体操作的教学目标,他的突破只能依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见识增广、见地开发、观点观念的形成等理性境界的提升来实现。而在以上的学习、讨论、交流、探究中,学生已经得到美的熏陶,他们的思维已经经受许多次碰撞,那些闪耀着智慧之光的灵感,已不同程度地促使他们的见识增广、见地开发、观点乃至观念渐趋形成。于是,在这种成熟的契机中,抛出这一问题,便能很好地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④讨论小组成员个性化阅读疑问 (照应开头,借智慧开释疑情)
(以上四个问题的设计,其难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正适宜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及心理特征。)
4、汇报、点拨 (深化思维 提供语言组织锻炼机会)
㈢ 三读课文,出声朗读,要求:
1、在与中国石拱桥的对比中,说出本文特色(深化印象,实现内化建构)
(一方面对比阅读可以明辨思维,另一方面,之所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新旧知识之间一旦建立了联系,便易于同化而内化。这里两文对比,即可彰显其意。同时也照应了开头,解决了导入疑情。)
2、集体整理与本文相关的生动形象的词汇
从中精选十个左右(为四读迁移作准备)
(这是为四读迁移做准备工作,在前面我讲过,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核心却是思维,于是激活发展思维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另外,大家所共知,学语文就是要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读书而不学会运用文字,那就收效甚微了。怎样把二者结合起来?我从语文教学通讯中得到启示:串词成段,乃至串词成篇!就是读好课文,便着手搜集学习过程中的有关精美词句,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条目,通过想象、联想等手段来表达经验,串词成段或成篇。这一方法实质上正是把学生课堂内化的知识乃至经验、情感等,通过思维训练外化为能力的过程。实践证明,其效果是极为理想的。他足以打破某些语文课堂的花色教学,真正的落实语文能力的培养。)
㈣ 选读课文,要求:
1、读精美句段,悟写作方法
2、将精选词汇串成文段 (写作训练,将内化知识外化为能力)
三、反思过程,总结学法(要求为学法命名)
一读感知 二读领悟 三读收获 四读迁移
(精读四步学习法)
四、板书设计:
桥之美
━━━ ━━━ ━━━
桥之美(?)→ ━━━ ━━━ ━━━ → 串词成段
━━━ ━━━ ━━━
一读感知 二读领悟 三读收获 四读迁移
(精读四步学习法)
整个教学过程,依学法展开,既实现了过程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也让学生在变幻着的意义阅读中体验到了快乐,收获到了学法,提升了听说读写思辩悟等多种语文基本功能力。
总之,该课教学重在实上着力,一方面继承传统,着实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深刻发掘其思辩智慧,另一方面,吸收时代营养,赋予学生会学习、爱学习、能合作、敢探究的人文素养。这是我所设计的基本思路。当然,鉴于水平,疏漏与错失难免,愿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