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3:02阅读:212
字号:小|大
一、教学目标:
1. 能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
2. 初步学会品析文本语言,从语言中感受人物的心情
3. 感受鲁迅沉重、忏悔和孤独、痛苦的复杂心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圈点勾划法,品析语言,感受人物心情
三、课堂设计
[课前课件展示:《三月三》、读附录古诗《泊秦淮》、齐读《村居》(伴乐)]
【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切入课文。
1、师:鲁迅是一个伟人,也是一个常人,他也会犯错。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作品《风筝》,(展示课题)哪位同学愿意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鲁迅。(学生介绍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作品。)(课件展示)
2.待上课铃响后,师问: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你们见过放风筝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谁来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①亲手放过的,②看见别人放的。)[板书:欢快、紧张、轻松]
可是,同学们,我们的鲁迅先生看到天上飘荡的风筝时,他的心里会有怎样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3.(课件展示)生读第一段。[师板书:惊异、悲哀]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师:(紧承上)这可真是太让我们感到惊讶了。看到风筝本该心中充满向往,本该涌起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啊,可作者为什么会惊异和悲哀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文本,首先我请 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谁愿意?读完后请同学对他的朗读作简单的评价。
2、学生朗读课文(配乐《小夜曲》舒伯特),后进行评价:字音是否准确,是否流畅,是否读出情感(如初见风筝时的惊异,沉浸故乡春天的迷醉,禁止放风筝的蛮横,得意,醒悟后的悲哀躲避到现实的茫然无措等等。作为重点评价)
(学生读完后问同学们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考察:虐杀 嫌恶 苦心孤诣)
3、老师引导学生明确:
惊异:家乡放风筝一般是春二三月,没想到北京的放风筝却是冬季。时令不同。(评:没想到在这样寒冷的季节,人们还能无忧无虑地放风筝!)
悲哀: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心里充满了自责。(评:想道歉却道不出去,没人接受,真是冤枉啊!)
4.揭示写作小秘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写作的小秘密。我们可以利用文章的开头为全文埋下一个情感的基调,同时还设下了一个悬念,让读者产生疑惑,产生阅读的迫切感。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开头啊,你感觉到了吗?
三、重点品读:
(一)“我不爱弟弟吗?”(二十年前的风筝)
1、师:(承上)虐杀是什么意思?(虐杀(nüè shā):指虐待人而致死;非常残忍地带有虐待手段的杀害。)对于精神虐杀的一幕指什么?
2、引导学生自由读第3、4段,思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划找出相关的词句并圈点勾划,以“我从 (等词句)读出了一个 的弟弟(哥哥)的形象。 ”句式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边分析边板书:
3.教师出示补充,品析语言的精妙之处:
A.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B.去掉:“我忽然想起……恍然大悟……果然……即刻伸手抓断……掷……,踏扁了。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这些红体字,可以吗?说说你的理解?
C.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去掉“,”,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4.根据重点词的把握,再次齐读第四自然段,再次感受“我”的傲然和胜利的心情和弟弟的绝望。
5、师问:文中弟弟反抗了吗?假如你是小兄弟,你会怎么想?(讨论交流)
6、师问:(1)放风筝真的有错吗?可我小时候真的就不喜欢游戏了吗?
(展示《百草园》与《社戏》片断)
(2)可是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真的不爱自己的弟弟吗?(在旧的时代什么是“有出息”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鲁迅家境)
(二)弟弟不爱我了吗?(二十年后的风筝)
(没想到,不正确的爱却成了精神的虐杀!)
1、师:然而,二十年后,我悔悟了,想补过,可小兄弟全然不记得了,是真的吗?理由呢?
2、师:无法补过,心中歉意无从排解,只能堆积在心里,怎么不让我沉重和悲哀呢?(学生划出表达沉重心情的句子)沉重的心,像一只断翅的风筝,堕下去,堕下去……
3、穿插音乐,渲染气氛,有感情朗读“我”的心情:
●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刻了“许多”生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过渡:文章中除了“我”的沉重和悲哀,还有其他心情吗?请大家一齐把最后一自然段朗读一下(齐读)
揣摩:“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的含义
(不仅指天气,更指自己心中无法摆脱的悲哀,想补过又无法补,想摆脱又无法摆脱,自己只得悲哀着。老师还补充一点:作者在看到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后开始以为只是自己一个人犯了这个过错,找弟弟去补过,才发现弟弟全然忘却,从某种程度上说弟弟已经认同了我小时候的做法,所以此时作者才明白原来只是自己明白了,其它的人都还没有明白,这才是作者心中深广的悲哀,他才会想到要唤醒人们都具有这种民主意识是多么的困难,才知道自己启蒙主义的路还有多么遥远。所以感到周身都是寒威和冷气,封建教育思想的毒害太深了。)(看似乎写天气,实则借景抒情)
师:这就是鲁迅,二十年过去了,被虐杀者早已忘记,可虐杀者却时时记得,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呢?(讨论)“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自己。”
——鲁迅
师:这就是鲁迅,孤独的鲁迅,独一无二的鲁迅,正如张宗纲在《解读鲁迅》讲到:
四、拓展文中透露出的鲁迅孤独的感受:
1.出示:张宗刚《伟大的灵魂探秘——》
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化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比。他以其‘智慧的痛苦’,独步千秋。” (读出孤独即可)
2、师小结:也正是我的严于自责,弟弟的宽宏大量,一段手足亲情揭示了人间至爱——亲情。难怪有人说矛盾冲突中也有亲情在。是啊!
(课件展示:得到正确的爱是一种幸福,能够正确去爱是一种智慧。)
就让我们一起朗读江天《读点鲁迅》,来作为本节课的结束吧!
3、学生齐读《读点鲁迅》——江天
4、推荐阅读:鲁迅作品
1. 能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
2. 初步学会品析文本语言,从语言中感受人物的心情
3. 感受鲁迅沉重、忏悔和孤独、痛苦的复杂心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圈点勾划法,品析语言,感受人物心情
三、课堂设计
[课前课件展示:《三月三》、读附录古诗《泊秦淮》、齐读《村居》(伴乐)]
【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切入课文。
1、师:鲁迅是一个伟人,也是一个常人,他也会犯错。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作品《风筝》,(展示课题)哪位同学愿意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鲁迅。(学生介绍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作品。)(课件展示)
2.待上课铃响后,师问: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你们见过放风筝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谁来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①亲手放过的,②看见别人放的。)[板书:欢快、紧张、轻松]
可是,同学们,我们的鲁迅先生看到天上飘荡的风筝时,他的心里会有怎样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3.(课件展示)生读第一段。[师板书:惊异、悲哀]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师:(紧承上)这可真是太让我们感到惊讶了。看到风筝本该心中充满向往,本该涌起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啊,可作者为什么会惊异和悲哀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文本,首先我请 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谁愿意?读完后请同学对他的朗读作简单的评价。
2、学生朗读课文(配乐《小夜曲》舒伯特),后进行评价:字音是否准确,是否流畅,是否读出情感(如初见风筝时的惊异,沉浸故乡春天的迷醉,禁止放风筝的蛮横,得意,醒悟后的悲哀躲避到现实的茫然无措等等。作为重点评价)
(学生读完后问同学们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考察:虐杀 嫌恶 苦心孤诣)
3、老师引导学生明确:
惊异:家乡放风筝一般是春二三月,没想到北京的放风筝却是冬季。时令不同。(评:没想到在这样寒冷的季节,人们还能无忧无虑地放风筝!)
悲哀: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心里充满了自责。(评:想道歉却道不出去,没人接受,真是冤枉啊!)
4.揭示写作小秘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写作的小秘密。我们可以利用文章的开头为全文埋下一个情感的基调,同时还设下了一个悬念,让读者产生疑惑,产生阅读的迫切感。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开头啊,你感觉到了吗?
三、重点品读:
(一)“我不爱弟弟吗?”(二十年前的风筝)
1、师:(承上)虐杀是什么意思?(虐杀(nüè shā):指虐待人而致死;非常残忍地带有虐待手段的杀害。)对于精神虐杀的一幕指什么?
2、引导学生自由读第3、4段,思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划找出相关的词句并圈点勾划,以“我从 (等词句)读出了一个 的弟弟(哥哥)的形象。 ”句式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边分析边板书:
3.教师出示补充,品析语言的精妙之处:
A.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B.去掉:“我忽然想起……恍然大悟……果然……即刻伸手抓断……掷……,踏扁了。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这些红体字,可以吗?说说你的理解?
C.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去掉“,”,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4.根据重点词的把握,再次齐读第四自然段,再次感受“我”的傲然和胜利的心情和弟弟的绝望。
5、师问:文中弟弟反抗了吗?假如你是小兄弟,你会怎么想?(讨论交流)
6、师问:(1)放风筝真的有错吗?可我小时候真的就不喜欢游戏了吗?
(展示《百草园》与《社戏》片断)
(2)可是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真的不爱自己的弟弟吗?(在旧的时代什么是“有出息”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鲁迅家境)
(二)弟弟不爱我了吗?(二十年后的风筝)
(没想到,不正确的爱却成了精神的虐杀!)
1、师:然而,二十年后,我悔悟了,想补过,可小兄弟全然不记得了,是真的吗?理由呢?
2、师:无法补过,心中歉意无从排解,只能堆积在心里,怎么不让我沉重和悲哀呢?(学生划出表达沉重心情的句子)沉重的心,像一只断翅的风筝,堕下去,堕下去……
3、穿插音乐,渲染气氛,有感情朗读“我”的心情:
●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刻了“许多”生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过渡:文章中除了“我”的沉重和悲哀,还有其他心情吗?请大家一齐把最后一自然段朗读一下(齐读)
揣摩:“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的含义
(不仅指天气,更指自己心中无法摆脱的悲哀,想补过又无法补,想摆脱又无法摆脱,自己只得悲哀着。老师还补充一点:作者在看到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后开始以为只是自己一个人犯了这个过错,找弟弟去补过,才发现弟弟全然忘却,从某种程度上说弟弟已经认同了我小时候的做法,所以此时作者才明白原来只是自己明白了,其它的人都还没有明白,这才是作者心中深广的悲哀,他才会想到要唤醒人们都具有这种民主意识是多么的困难,才知道自己启蒙主义的路还有多么遥远。所以感到周身都是寒威和冷气,封建教育思想的毒害太深了。)(看似乎写天气,实则借景抒情)
师:这就是鲁迅,二十年过去了,被虐杀者早已忘记,可虐杀者却时时记得,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呢?(讨论)“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自己。”
——鲁迅
师:这就是鲁迅,孤独的鲁迅,独一无二的鲁迅,正如张宗纲在《解读鲁迅》讲到:
四、拓展文中透露出的鲁迅孤独的感受:
1.出示:张宗刚《伟大的灵魂探秘——》
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化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比。他以其‘智慧的痛苦’,独步千秋。” (读出孤独即可)
2、师小结:也正是我的严于自责,弟弟的宽宏大量,一段手足亲情揭示了人间至爱——亲情。难怪有人说矛盾冲突中也有亲情在。是啊!
(课件展示:得到正确的爱是一种幸福,能够正确去爱是一种智慧。)
就让我们一起朗读江天《读点鲁迅》,来作为本节课的结束吧!
3、学生齐读《读点鲁迅》——江天
4、推荐阅读:鲁迅作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