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随想”教研案例(人教版九年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4:24阅读:
字号:小|大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城关初级中学 田利群
一、活动主题:学会收集、整合、利用资料
二、活动准备
(一)主题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七-九年级的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要“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为了在三年的语文教学中达成《课标》的要求,我们以杭州市立项课题《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作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契机,不断摸索、总结、循序渐进地切实提高学生收集、整合、利用资料的能力。
(二)理论学习
在2006年9-11月,课题组成员在县教科室专家的指导下,每半个月就一起学习相关的新课程理论、综合性学习理论、最新写作学理论等知识,明确研究的目标,探讨研究的方法,尤其是重点探讨了作文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和作文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按照总课题下的子课题分工系统,课题组成员分别开设教学研讨课,并认真进行集体研讨,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其中,我负责的子课题是:学会整合文本资源、多媒体资源和情感体验资源。承担“青春随想”主题的教学研讨课。
(三)课例研究
第一步:课前研讨
围绕我将要开设的《青春随想》活动课,我们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及小组讨论,形成教案。提出了基本的教学设想:
1、制定活动目标:通过采访、朗诵、讲故事、出小报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青春的热爱之情。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我设计、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并为写作作充分的准备。
2、制定指导学生收集、整合文本资源、多媒体资源的方法。
3、制定指导学生展示文本资源、多媒体资源和情感体验资源的形式,如小报、抒情片段、采访日记、青春主题的作文等。
第二步:课堂观察
围绕促进“学会收集、整合、利用资料”这一主题,参与教研的老师从不同视角对我的教研课进行观察与记录。
1、学生参与程度的观察。
2、学生收集的资料质量,学生整合资料的情况,学生利用资料进行说和写的效果。
第三步:课后调查
参与研究的老师与学生谈话交流,抽查学生当堂写作的片段,评价学生活动后的大作文,调查整个活动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研讨
教研组召集参与教研的老师,通过观察及调查资料分析,评价本堂课的得失,进一步探讨综合性学习中作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下面是研讨分析的实录概括:
张凤娟老师:
这堂课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设计乃至教学实施过程都渗透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感悟了青春的短暂和美好,为以后走好青春的每一步,抒写青春的绚丽篇章作了铺垫,同时通过活动,学生积累了大量与青春相关的文学、艺术知识,增长了文化底蕴。
吴莲珍老师:
这堂课教师对后进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据我了解,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从课堂展示的情况看,学生课前的准备是积极的、充分的。田老师的课以学生展示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扬长避短,特别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在资料的后面注上收集整理者的名字,教师的这种肯定方式体现了对他们的关心与激励,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魏燕芬老师:
学习田老师的这堂教学研讨课后,我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发现田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所有的学生都采访了自己身边普通的老年人、中年人、同龄人,让老年人回忆青春的足迹、让中年人谈谈青春的奋斗历程,让同龄人说说他们心中理解的青春,并写成600—800字的采访日记。有一个4人小组专门采访了桐庐本地方的名人(郑雄鹰、华燕等),收集他们的青春故事,很好地利用了本地的地方资源。还有很多学生捕捉学校第26届运动会中的青春风采、青春故事、青春剪影、青春精神,并以“青春”为主题积极投稿。无论从课堂展示的“青春”主题的仿写、“青春”主题的抒情小片段、青春祝福语、青春座右铭等,还是展示的“青春小报”,以及活动结束后,以“青春”主题写的大作文,都发现大部分学生能认真收集、整合的资料并将其利用起来。但也有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收集的资料杂而乱,不会取舍,不会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充分运用于写作。
2、部分学生在写作时生硬地搬用材料,套用材料,适得其反。
3、限于各方面原因,学生对各类资源的挖掘不够。
4、活动结束后,能将资料整合、保存留待后用的同学较少;能反思、总结活动得失的学生也较少。
鉴于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需要继续增加学生对教材文本资源、课外文本资源、地方人文资源等的积累外,还要加强学生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等活学活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进一步有效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生成的写作资源,使综合性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钟海良老师:
本次综合性学习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观念出发,直接形成了三种价值指向:文化知识的积累,实践能力的培养,道德情操的感化。
第一,这个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名言、诗句、歌词,通过交流,使这种知识得以巩固与发展,并在抒情片段的训练中形成了“青春”这个话题的个性化的精美诠释。
第二,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广泛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采访过程中,让同学们学会了如何正确地与他人沟通,并由此指向社会生活,让他们深切地体验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包容性;后面写采访日记,以及课堂中的文字创作,又很好地把这种社会实践转化成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青春”主题前期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青春”的体验也就来得更生动,更深切。在社会采访中,那些名人、普通人走过的“青春”历程,会使他们看到多年以后自己的缩影,那些同龄人的心声,便是他们看到自己目前的种种表象。由此,他们会真真切切地感到青春美妙,青春易逝,并由此而形成一种自省意识,从而会正确地认识青春,把握青春,从内心自觉地产生一种只争朝夕,进取拼搏的青春精神!
第四,本次活动展示的重点放在“感悟青春、歌颂青春”上,但整个活动的重点却是解决“青春”主题写作的源头活水。所有活动都围绕让学生积累大量文本资源、网络资源、社会资源、生活资源等,一方面激活学生原有的写作资源,另一方面生成新的写作资源,让学生的作文觉得有东西可写,写作水平也提升一个层次。一举两得的是学生书写自己的青春之路的脚步也更成熟、更稳健了。
四、活动反思
1、校本教研主题要鲜明。本次研究主题的生成来源于教师教学中的困惑,研究主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对于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研究过程中,教师能紧紧围绕“综合性学习这作文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主题展开学习、研究、讨论,对教师的思想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系统的洗礼,比漫无目的、走马观花式的听课、评课效果好得多。
2、校本教研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力量之一。在进行课例研究前,我们组织的在专家指导下的理论学习、讨论与培训为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校本教研研究要深入。这次课例研究,课前有集中的研讨,课中有细致的观察记录,课后有效果调查,用数字说话,从具体事实分析,这样让每一位教师真正做到了深入参与。所以课后研讨时,每位老师的发言都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这种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值得在以后校本教研中借鉴。
五、建议
1、人教版《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编排中缺乏一种循序渐进、可具体操作的写作知识系列,教师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很难真正解决活动素材与作文之间的有机融合,于是,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显得支离破碎。所以,希望教师间要多交流、多合作、多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使自己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使综合性学习真正成为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和谐发展的一个平台。
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与作文的写作指导有机地结合。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写作主题和写作要求,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完全投入,做有心人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并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充分培养收集、整合、利用资料的能力,不断提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一、活动主题:学会收集、整合、利用资料
二、活动准备
(一)主题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七-九年级的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要“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为了在三年的语文教学中达成《课标》的要求,我们以杭州市立项课题《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作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契机,不断摸索、总结、循序渐进地切实提高学生收集、整合、利用资料的能力。
(二)理论学习
在2006年9-11月,课题组成员在县教科室专家的指导下,每半个月就一起学习相关的新课程理论、综合性学习理论、最新写作学理论等知识,明确研究的目标,探讨研究的方法,尤其是重点探讨了作文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和作文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按照总课题下的子课题分工系统,课题组成员分别开设教学研讨课,并认真进行集体研讨,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其中,我负责的子课题是:学会整合文本资源、多媒体资源和情感体验资源。承担“青春随想”主题的教学研讨课。
(三)课例研究
第一步:课前研讨
围绕我将要开设的《青春随想》活动课,我们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及小组讨论,形成教案。提出了基本的教学设想:
1、制定活动目标:通过采访、朗诵、讲故事、出小报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青春的热爱之情。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我设计、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并为写作作充分的准备。
2、制定指导学生收集、整合文本资源、多媒体资源的方法。
3、制定指导学生展示文本资源、多媒体资源和情感体验资源的形式,如小报、抒情片段、采访日记、青春主题的作文等。
第二步:课堂观察
围绕促进“学会收集、整合、利用资料”这一主题,参与教研的老师从不同视角对我的教研课进行观察与记录。
1、学生参与程度的观察。
2、学生收集的资料质量,学生整合资料的情况,学生利用资料进行说和写的效果。
第三步:课后调查
参与研究的老师与学生谈话交流,抽查学生当堂写作的片段,评价学生活动后的大作文,调查整个活动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研讨
教研组召集参与教研的老师,通过观察及调查资料分析,评价本堂课的得失,进一步探讨综合性学习中作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下面是研讨分析的实录概括:
张凤娟老师:
这堂课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设计乃至教学实施过程都渗透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感悟了青春的短暂和美好,为以后走好青春的每一步,抒写青春的绚丽篇章作了铺垫,同时通过活动,学生积累了大量与青春相关的文学、艺术知识,增长了文化底蕴。
吴莲珍老师:
这堂课教师对后进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据我了解,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从课堂展示的情况看,学生课前的准备是积极的、充分的。田老师的课以学生展示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扬长避短,特别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在资料的后面注上收集整理者的名字,教师的这种肯定方式体现了对他们的关心与激励,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魏燕芬老师:
学习田老师的这堂教学研讨课后,我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发现田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所有的学生都采访了自己身边普通的老年人、中年人、同龄人,让老年人回忆青春的足迹、让中年人谈谈青春的奋斗历程,让同龄人说说他们心中理解的青春,并写成600—800字的采访日记。有一个4人小组专门采访了桐庐本地方的名人(郑雄鹰、华燕等),收集他们的青春故事,很好地利用了本地的地方资源。还有很多学生捕捉学校第26届运动会中的青春风采、青春故事、青春剪影、青春精神,并以“青春”为主题积极投稿。无论从课堂展示的“青春”主题的仿写、“青春”主题的抒情小片段、青春祝福语、青春座右铭等,还是展示的“青春小报”,以及活动结束后,以“青春”主题写的大作文,都发现大部分学生能认真收集、整合的资料并将其利用起来。但也有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收集的资料杂而乱,不会取舍,不会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充分运用于写作。
2、部分学生在写作时生硬地搬用材料,套用材料,适得其反。
3、限于各方面原因,学生对各类资源的挖掘不够。
4、活动结束后,能将资料整合、保存留待后用的同学较少;能反思、总结活动得失的学生也较少。
鉴于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需要继续增加学生对教材文本资源、课外文本资源、地方人文资源等的积累外,还要加强学生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等活学活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进一步有效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生成的写作资源,使综合性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钟海良老师:
本次综合性学习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观念出发,直接形成了三种价值指向:文化知识的积累,实践能力的培养,道德情操的感化。
第一,这个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名言、诗句、歌词,通过交流,使这种知识得以巩固与发展,并在抒情片段的训练中形成了“青春”这个话题的个性化的精美诠释。
第二,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广泛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采访过程中,让同学们学会了如何正确地与他人沟通,并由此指向社会生活,让他们深切地体验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包容性;后面写采访日记,以及课堂中的文字创作,又很好地把这种社会实践转化成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青春”主题前期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青春”的体验也就来得更生动,更深切。在社会采访中,那些名人、普通人走过的“青春”历程,会使他们看到多年以后自己的缩影,那些同龄人的心声,便是他们看到自己目前的种种表象。由此,他们会真真切切地感到青春美妙,青春易逝,并由此而形成一种自省意识,从而会正确地认识青春,把握青春,从内心自觉地产生一种只争朝夕,进取拼搏的青春精神!
第四,本次活动展示的重点放在“感悟青春、歌颂青春”上,但整个活动的重点却是解决“青春”主题写作的源头活水。所有活动都围绕让学生积累大量文本资源、网络资源、社会资源、生活资源等,一方面激活学生原有的写作资源,另一方面生成新的写作资源,让学生的作文觉得有东西可写,写作水平也提升一个层次。一举两得的是学生书写自己的青春之路的脚步也更成熟、更稳健了。
四、活动反思
1、校本教研主题要鲜明。本次研究主题的生成来源于教师教学中的困惑,研究主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对于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研究过程中,教师能紧紧围绕“综合性学习这作文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主题展开学习、研究、讨论,对教师的思想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系统的洗礼,比漫无目的、走马观花式的听课、评课效果好得多。
2、校本教研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力量之一。在进行课例研究前,我们组织的在专家指导下的理论学习、讨论与培训为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校本教研研究要深入。这次课例研究,课前有集中的研讨,课中有细致的观察记录,课后有效果调查,用数字说话,从具体事实分析,这样让每一位教师真正做到了深入参与。所以课后研讨时,每位老师的发言都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这种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值得在以后校本教研中借鉴。
五、建议
1、人教版《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编排中缺乏一种循序渐进、可具体操作的写作知识系列,教师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很难真正解决活动素材与作文之间的有机融合,于是,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显得支离破碎。所以,希望教师间要多交流、多合作、多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使自己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使综合性学习真正成为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和谐发展的一个平台。
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与作文的写作指导有机地结合。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写作主题和写作要求,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完全投入,做有心人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并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充分培养收集、整合、利用资料的能力,不断提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