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正文

《家》的序和跋(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4:30阅读:
字号:|
 9、 《家》的序和跋 
一、基础知识归纳
1、生字注音组词
吐露(lù)   说教(shuō)   目睹(dǔ)
妥当(tuǒ)  累赘(zhuì)   
2、多音字
多音字是难点,为了方便掌握,可将一个字的多个读音编入一句有趣的话中来辨识、记忆,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魔爪 zhuǎ           说教  shuō
爪牙 zhǎo            说服  shuì
累赘 lěi   
劳累  lèi
积累 lěi
3、辨形
跋涉  跋山涉水
序跋  跋文  跋语
点拨  拨发  拨款  拨乱反正
煞费苦心    凶神恶煞
累赘  赘述  赘言 赘词
熬粥  熬药  煎熬 熬夜
4、关于序跋的体裁常识
    序这种体裁,一般放在一部书的开头,对全书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作一个简要的概述,意在引导读者有针对性的阅读。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还很像是抒情散文。


跋就是写在书后、文后的序。最初书、文只有序。自从序固定在书、文的前边以后,作者如果还有要说的话,或者别人要把心得、意见、考证等内容写上去,就写在书、文之后,称为后叙、后记,到了宋代,就把这种文章称为跋。
跋与序虽然是一回事,但在语言上却略有不同。因为跋或后序、题后之类实际是对序的再补充,所以一般都更为简洁有力,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5、解说标题
“《家》的序和跋”包括序和跋两个部分。巴金在文中简要介绍了创作小说的动机,他说:《家》是我自己喜欢的作品。我自己就是在那样的家庭里长大的,我如实地描写了我的祖父和我的大哥——一个“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和一个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还有一些钩心斗角、互相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我的长辈们,还有那些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还有受苦、受压迫的“奴隶”们。我写这小说,仿佛挖开了我们家的坟墓,我读这小说,仍然受到爱与憎烈火的煎熬。我明白青春是美丽的,我不愿意做一个任人宰割的牺牲品。我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了“我控诉”。我写完了《家》和它的续篇《春》和《秋》,我才完全摆脱了过去黑暗时代的阴影。
6、课前背诵
[原作]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
 
课文完全解读  
《家》的序和跋   巴金

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得不错。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但是这短短的时期也并不是白白度过的。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着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
    我跟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我也曾参加在这个“搏斗”里面。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有我的欢乐,也有我的痛苦。但是我并没有失去我的信仰:对于生活的信仰。我的生活还不会结束,我也不知道在前面还有什么东西等着我。然而我对于将来却也有一点概念。因为过去并不是一个沉默的哑子,它会告诉我们一些事情。
    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
    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1931年4月
跋     
    《家》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家》之前发表的《灭亡》只是一个中篇)。它是在一九三一年作为《激流三部曲》之一写成的。所以最初发表的时候用了《激流》的名字。我写这本小说花去的时间并不多。然而要是没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家》里面不一定就有我自己,可是书中那些人物却都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些惨痛的回忆到现在还是异常鲜明。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那个时候我的心因为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恶毒的诅咒。我有过觉慧在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我甚至说过觉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说的话:“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吧。”一直到我写了《家》,我的“积愤”,我对于一个不合理制度的“积愤”才有机会吐露出来。所以我在一九三七年写的一篇“代序”里大胆地说:“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
    《家》就是在这种心情下面写成的。现在,在二十二年以后,在我所攻击的不合理的制度已经消灭了的今天,我重读这本小说,我还是激动得厉害。这可以说明:书里面我个人的爱憎实在太深了。像这样的作品当然有许多的缺点:不论在当时看,在今天看,缺点都是很多的。不过今天看起来缺点更多而且更明显罢了。它跟我的其他的作品一样,缺少冷静的思考和周密的构思。我写《家》的时候,我说过:“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所以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事实上我本可以更明确地给年轻的读者指出一条路,我也有责任这样做。然而我当时还年轻,幼稚,而且我太重视个人的爱憎了。
    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的时候,我本想重写这本小说。可是我终于放弃了这个企图。我没法掩饰二十二年前自己的缺点。而且我还想用我以后的精力来写新的东西。《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我索性保留着它的本来的面目。然而我还是把它修改了一遍,不过我改的只是那些用字不妥当的地方,同时我也删去一些累赘的字句。
    《家》自然不是成功的作品。但是我请求今天的读者宽容地对待这本二十七岁的年轻人写的小说。我自己很喜欢它,因为它至少告诉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1953年3月4日
 
重点难点剖析
1、文题理解
巴金在写《家》时才二十八岁,由于抓住了那个变革时代的焦点,抓住在变革中旧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时用一连串的典型冲突事件,表达了变革“激流”的澎湃。《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长歌。换个方式说,《家》的角色、情节和主题三者的配搭甚是匀称、和谐。1931年写的序也是“激流三部曲”的总序,1953年写的跋就是修改稿的后记。巴金在序和跋中都强调了创作这部小说的动机。    
2、层次结构梳理
     一、通过比较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
序   二、结合生活经历对“激流”的认识。
三、点明创作意图,寻求新的道路。
      一、回顾创作《家》的激动心情。
跋    二、评价《家》的优点与不足。
      三、希望读者喜欢这部书。
3、语言特色揣摩
(1)这里面有爱,有恨。
(2)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
(3)……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
在《激流》总序,具有同样意思的话反复说了三次,表明巴金爱得认真,恨得软弱。这因为他的恨根源于爱。因此在《家》里,我们觉得可爱的人十分可爱,可恨的人只感到同情的怜悯。
4、突出写法分析
文中多处采用对比写法,突出表现作者心路的历程和感情的变化。比如:
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
四、典型例题分析
一部书的序和跋,往往对读者具有导读作用——或介绍创作动机,或述说阅读体验,或论述艺术创新的规律,或阐释科学和艺术的真谛。仔细阅读课文前一部分《<家>的序》,谈谈其作用。
解答:《<家>的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家庭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封建社会不合理制度的控诉。“我还要征服生活”表明了青年时期的巴金摆脱了旧家庭的束缚,投身于五四运动潮流的决心。
五、资料汇编
巴金创作小说《家》的时代背景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山明水秀、文物昌盛的四川成都,他的祖辈父辈数代做官,巴金在一个旧式官宦大家庭中成长起来。他的童年生活是温馨的,巴金从小就体验到一种宽容厚道的爱的精神,正是这种爱的教育使巴金能够较自由地走入到“下人”中去,切实地体会下层劳苦人民的艰辛和苦难,并在这些没有知识,缺乏教养的人们中吸取生活的哲理、精神的力量。
在爱、平等、正直的人生理想和愿望中,巴金慢慢地长大,他不断地接触社会、思考生活,然而他处处看到的却是社会的另一面:冷酷,悲惨,虚伪,不公正,不合理,不平等……他“愿意揩干每张脸上的眼泪”,看到的却是“下人”们悲惨无助的境况;他“希望看见幸福的微笑挂在每个人的嘴边”,耳闻目睹的却走在封建礼教摧残中的青春生命的呻吟和亲人们相继在病痛中死去。大家庭中长辈们的虚伪堕落、卑鄙丑恶使他感到厌烦和憎恶,理想和现实的对照使他的爱和恨的界限渐渐分明起来,爱和恨的情感强烈地交织在一起,他要探索这不合理制度的根源,他要寻找摧毁这不平等社会的武器。
    就在这时“五四”运动爆发了,它给亿万中国人民敲响了革命的警世洪钟,也在巴金这个爱幻想,渴望平等,憎恨不合理制度的少年的心地中投进了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巴金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如饥似渴地寻找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少年中国》等宣传反帝反封建的进步书刊,热切急迫地接受着这些书刊中宣传倡导的新思想新主义,幼稚而又大胆地向培养而又窒息他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封建的伦理道德发出了挑战。
拓展阅读
《三重门》 序
曹文轩
《萌芽》杂志社举办的两届新概念作文大赛,韩寒都参加了。我对他参赛的作品,都给了最高的等级,并还写了一些赞扬的言辞。他的早熟、早慧,使我感到惊奇,甚至感到不可思议。《三重门》的责编袁敏知道我对这个奇怪的少年感兴趣,就让我来给这部长篇作序,我说:行。
读罢《三重门》,愈发使我感到惊奇。倒不是因为他才十几岁就写出这么长的一部长篇来。以前,我也没少看到像他这么大的孩子写的长篇。但那些长篇,大多以天真、稚拙见长。它们让我感受到的是,它们的作者还是一个个单纯、幼稚的孩子。他们的作品,纯粹是一种童真的流露。尽管有时,他们也想扮演一下老成的形象,但字里行间仍然藏不住他们的童心与童趣。……可以这么说:《三重门》是一部由一个少年写就,但却不能简单划入儿童文学的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在我的感觉上,它恰恰是以成熟、老练,甚至以老到见长的。
这番成熟,首先表现在思想的锐利上。一个少年对社会、对人世、对人生、对周围的一切,常能发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见解来,既使人感到可怕,又使人感到惊羡。这个少年不知由于什么原因,不再用少年所特有的清纯目光看待这个世界了。他用了挑剔的目光,怀疑的目光,甚至是很不留情的目光。一些情景,一些关系,一些问题,即使是在成年人眼里也会一闪而过的,但却在他眼里显出一些破绽来,一些漏洞来,甚至是一些丑陋来。他太厉害了,他会因为这份厉害而失去人们的喜欢。然而,看来他已无法再回到童真状态了。由童真过渡到非童真,是可能的,甚至说是必然的。但,由非童真再退回到童真,却是绝对不可能的。也许,一直到他在年龄上已成为成年人之前,人们都会对他抱有疑虑、甚至戒备之心。因为,通常来说,人们希望少年是简单的,幼稚的,是好糊弄的,是容易对付的。
这番成熟,又表现在语言上。语言是分年龄层次的,什么样的年龄说什么样的话。然而少年韩寒却是一个例外,他不再以一般少年的语言来思考世界,来叙述世界。他已从童真话语中先一步脱出了。看到药丸,他居然这样说话:“那药和人在一起久了,也沾染了人的习气,粒粒圆滑无比。”见到烈日暴晒后的肤色,他居然这样说话:“全身黑得发亮,晚上皮肤竟可反射月光,省去不少照明用的电费。”韩寒似乎喜欢历史,喜欢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字,因此还在语言上沾了一些古文的风气。在用语上,有一些文不文、白不白、文白杂揉的句子。有些用得十分自然,有些用得有点生硬——而这份生硬又似乎是故意做出来的,往往更有一些味道。
韩寒不只是一味地显示他的尖刻,还显示了他的智慧。《三重门》更多的是智慧。智慧在于对世界能有自己一份独特的看法,在有了独特的看法之后,又能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将其表达出来。智慧在于发现自己与世界有了紧张之后,保持了一种弹性,并发现了解构的妙法,或者是发现了一条可以走出障碍的暗道。智慧在于思维不再是僵直的机械的,当路被堵死时,能换另一种思路,而思路一换,则柳暗花明,顿时发现了另一种价值,事情又有了另一种解释。他有七门功课成绩糟不可言,但他的表述是:七门红灯。而七门红灯的悲剧在他的脑海中一过,又被转换成了喜剧:“照亮我的前程。”生活中的他是如此面对“严峻的”、“严重的”事实的,而在《三重门》中,他则更是由着他的性子显示了他的潇洒。……
[赏析]
曹文轩为韩寒同学的长篇小说《三重门》作的这篇序言,内容翔实,层次清晰。文章既交代了本人与小作者的认识过程,又通过与同龄人的比较肯定了韩寒的早熟与幽默。本文既有作者对《三重门》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语言的幽默感的充分肯定,又体现着长辈对青少年的关注关心。应该说,这是一篇分析透彻、评价中肯的序言。
课后习题全解
一、《家》“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文章多次提到了“激流”,比如“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这激流永远动荡”,“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着排山之势”,用“动荡”、“发射”、“奔腾”等词语反复强调,表达了作者摆脱封建家庭束缚的决心和投身于五四运动潮流的热情,感情奔涌激昂。
二、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从文中找出最能诠释这句话的语句,并结合“《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这句话,说说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那个时候我的心因为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恶毒的诅咒。
作者说:“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这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封建家庭及社会根源的强烈不满。结尾写觉慧如鸟脱笼似的离家,表明了新时代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对于一个不合理制度的“积愤”借助创作《家》吐露出来。
三、细读下面的文字,说说你对作者创作体验的理解。
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
解答:
巴金出身于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作者把这个大家庭当作专制的王国,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因此他毅然离开旧家庭,借助文学创作来宣泄爱憎倾吐感情。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