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正文

《庄子》二则(《浑沌之死》《呆若木鸡》)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4:31阅读:
字号:|
 广东省普侨区中学 袁运成

教学目的: 
1、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2、体会课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2、难点:
课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学习《浑沌之死》
三、生字
倏(shū):<书>极快地。如:倏地。 
沌(dùn):混(浑)沌。 
(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如:混沌初开。 
(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四、词语解释
时:常常,时常。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五、结构分析 
  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
六、课文翻译
(略)
七、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浑沌之死》? 
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2、“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八、布置作业
把全文译成现代汉语。

九、板书设计
  
      浑沌之死

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   
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 
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好心办坏事 
        

第二课时
学习《呆若木鸡》
一、复习旧课
二、导入新课
三、字词积累
1、生字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赖;倚仗。如:有恃无恐。
2、词语解释
方:正。                                          恃:凭着,依靠。 
犹:仍然。                                        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                        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了。 
德:指精神。                                      异:别的。 
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
德:恩,恩情。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四、结构分析 
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
五、问题探究 
1、《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2、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明确: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3、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 
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
六、写作特点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象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七、小结
《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
八、布置作业
把全文译成现代汉语。

九、板书设计

   呆若木鸡

  开端 → 为王养斗鸡                 
      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 
 发展 → 疾视而盛气           
     鸡虽有鸣,已无变      
 结局 → 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 
          精神内敛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