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重点词句 备课资料(人教版九年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4:44阅读:
字号:小|大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赏析作品的语言)
语言 内容中心
人物性格
作者感情
角度 细则 效果作用
修辞方法
(1) 比喻、拟人、夸张 生动形象 1.本句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
3.全文
4.中心
5.感情:
爱恨悲愁
喜怒哀乐
忧怜厌愤
反复、排比、反问 强调、强气势、抒情
对偶、顶针、互文 整齐美、回环美、音乐美
反语、设问 嘲讽、思考、悬念
语体色彩
(2) 口语、方言 通俗、亲切、活泼、幽默
书面语、文言 庄重、严肃、典雅
感情色彩
(3) 贬义词(褒词贬用) 批评、揭露、指责、讨厌
褒义词(贬词褒用) 赞扬、喜爱、
表达方式
(4) 记叙(陈述句) 简洁明白
描写(人物环境描写) 生动形象
说明(说明方法)
议论(论证方法)
抒情(!、感叹词) 表达强烈的感情
词性
(5)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副词 准确
感叹词 强烈感情(赞美、批评)
拟声词 形象
关联词 严密
标点符号
(6) 省略号 《故乡》
破折号 《最后一课》
感叹号 《安塞腰鼓》
双引号
句式特点
(7) 单句 按
语
气
分 陈述句 简洁明白、概括
疑问句 引起思考、设置悬念
反问句 强调、感情更激烈
感叹句 增强抒情
总写句 概括
整散结合
长短句结合 形式活泼
复句 关
联
词
一、关键句子主要包括:
○1点明题旨的句子
○2抒情、议论、描写的句子
○3总结全文的句子
○4引用的句子
○5起承转合的句子
○6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考点一:句子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过渡,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上文,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题型二:赏析句子
方法:可以从修辞角度、词语的运用、词的感情色彩等方面着手。
○1、抓住关键词,追问“是什么意思”;○2、结合上下文,寻找帮助理解句意的语句;○3、扣住句子,运用简洁流畅的语言,逐点阐释句子含义。
答案要点:1、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方式+2、句子的表层含义; +3、句子的深层含义;+ 4、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或阐明的道理;+5、语言效果
例:(1)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方法:本句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
(2)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方法:本句从听(视、嗅、味、触觉)的角度+具体内容的分析
例1:《故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希望比作路,生动形象。意思是: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只要人们努力奋斗,希望就能变成现实。
例2、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这段话中的动词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气”“呻吟”,则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例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例4.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标致”是反语,本义是人长得漂亮,本文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中考题:P4 ○15 P6 ○17 P31 ○18
二、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语境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出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1)“××”一词原指……,这里指……,表现……,表达了……起了……作用。
题型一: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例1:《我的叔叔于勒》:这封信成了我们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们看。
答:福音书本指基督教的福音书。这里指好消息、幸福的信息。这里还暗含着把于勒比作救世主,因为发了财的于勒能够改变菲利普一家人拮据的生活,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势利、贪婪、虚伪的性格。同时为下文二姐的婚事有了希望和菲利普一家去旅行做铺垫。
例2、不顾余震的危险,温家宝总理星夜兼程,抵达地震灾区都江堰市,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指挥救灾。
答:日夜兼程原义是“连夜加班的赶路”,这里指总理争分夺秒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表现了总理与人民并肩而立的精神。
例3、现在想想,那时我真是太聪明了。选自《背影》
答:“聪明”这里用了反语,褒义词当贬义用。表明自己当时不能体会父亲的爱。
中考题:P4 ○14 P6 ○13 P16 ○19
题型二: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题型三: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注意
1.记叙文中议论句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记叙文中抒情句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答题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语言 内容中心
人物性格
作者感情
角度 细则 效果作用
修辞方法
(1) 比喻、拟人、夸张 生动形象 1.本句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
3.全文
4.中心
5.感情:
爱恨悲愁
喜怒哀乐
忧怜厌愤
反复、排比、反问 强调、强气势、抒情
对偶、顶针、互文 整齐美、回环美、音乐美
反语、设问 嘲讽、思考、悬念
语体色彩
(2) 口语、方言 通俗、亲切、活泼、幽默
书面语、文言 庄重、严肃、典雅
感情色彩
(3) 贬义词(褒词贬用) 批评、揭露、指责、讨厌
褒义词(贬词褒用) 赞扬、喜爱、
表达方式
(4) 记叙(陈述句) 简洁明白
描写(人物环境描写) 生动形象
说明(说明方法)
议论(论证方法)
抒情(!、感叹词) 表达强烈的感情
词性
(5)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副词 准确
感叹词 强烈感情(赞美、批评)
拟声词 形象
关联词 严密
标点符号
(6) 省略号 《故乡》
破折号 《最后一课》
感叹号 《安塞腰鼓》
双引号
句式特点
(7) 单句 按
语
气
分 陈述句 简洁明白、概括
疑问句 引起思考、设置悬念
反问句 强调、感情更激烈
感叹句 增强抒情
总写句 概括
整散结合
长短句结合 形式活泼
复句 关
联
词
一、关键句子主要包括:
○1点明题旨的句子
○2抒情、议论、描写的句子
○3总结全文的句子
○4引用的句子
○5起承转合的句子
○6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考点一:句子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过渡,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上文,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题型二:赏析句子
方法:可以从修辞角度、词语的运用、词的感情色彩等方面着手。
○1、抓住关键词,追问“是什么意思”;○2、结合上下文,寻找帮助理解句意的语句;○3、扣住句子,运用简洁流畅的语言,逐点阐释句子含义。
答案要点:1、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方式+2、句子的表层含义; +3、句子的深层含义;+ 4、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或阐明的道理;+5、语言效果
例:(1)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方法:本句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
(2)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方法:本句从听(视、嗅、味、触觉)的角度+具体内容的分析
例1:《故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希望比作路,生动形象。意思是: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只要人们努力奋斗,希望就能变成现实。
例2、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这段话中的动词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气”“呻吟”,则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例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例4.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标致”是反语,本义是人长得漂亮,本文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中考题:P4 ○15 P6 ○17 P31 ○18
二、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语境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出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1)“××”一词原指……,这里指……,表现……,表达了……起了……作用。
题型一: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例1:《我的叔叔于勒》:这封信成了我们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们看。
答:福音书本指基督教的福音书。这里指好消息、幸福的信息。这里还暗含着把于勒比作救世主,因为发了财的于勒能够改变菲利普一家人拮据的生活,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势利、贪婪、虚伪的性格。同时为下文二姐的婚事有了希望和菲利普一家去旅行做铺垫。
例2、不顾余震的危险,温家宝总理星夜兼程,抵达地震灾区都江堰市,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指挥救灾。
答:日夜兼程原义是“连夜加班的赶路”,这里指总理争分夺秒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表现了总理与人民并肩而立的精神。
例3、现在想想,那时我真是太聪明了。选自《背影》
答:“聪明”这里用了反语,褒义词当贬义用。表明自己当时不能体会父亲的爱。
中考题:P4 ○14 P6 ○13 P16 ○19
题型二: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题型三: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注意
1.记叙文中议论句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记叙文中抒情句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答题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孟岱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