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状及问题初探(人教版九年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4:53阅读:
字号:小|大
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级中学 韩宗秀
新年的钟声迎来了生机勃勃的鸡年,回首过去一年半课改的思考与探索路程,这其中有欣喜,也有困惑。其中新教材中“综合性学习单元”设置,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气象和勃勃生机,正如课程专家吕达先生所预言的那样:“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学习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语文学习内容,这与活动内容的新颖开放、活动方式的灵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对于教师而言,综合性学习却是一项最难把握的内容。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教学理念认识的偏差和实践中不正确的做法,亟待我们深入研究解析、切实想办法解决。
首先,我们不能用语文活动代替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综合性语文学习必然要和其他科目相结合。在课程实验中,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在改变的同时,也有 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忽略了语文课程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盲目地根据活动提纲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为“物理活动”、“地理活动”、甚至是“节目表演”等文艺活动,基本上还没有摆脱“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还局限于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功夫,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在组织教学“这就是我”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把活动目标定位在“口头作文”训练上。如果作为“语文课外活动”,这样的定位也未尝不可,但是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这样的目标定位就单一狭隘了。实际上,以“这就是我”的主题作为七年级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是有其特别的内涵和用意的,除了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外,至少还应容纳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结合课文学习——这一单元以人生、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珍重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丰赡的过程中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2.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进而学会共处;3.在各种情境中,学会调适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语举止,学习在各种社会活动情境中发展自己,得体地推荐自己。
语文综合性学习设置目的在于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既不同于语文课外活动,更不同于以往的作文训练。其主要区别就在于:在学习内容上突出综合性,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要关注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各个领域;在方法途径上突出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和合作性,不再单单通过语文活动或情景模拟来实现某项能力的提高,而是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手段,包括运用科学探究、发现学习及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与手段;不仅可以运用传统的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也可借鉴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在各种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养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其次,我们不能用新教学方法来诠释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要求教师:一要保证学习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二要保证学习内容的可供选择性。以满足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多方面需要;促使他们通过对活动内容的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获得各得其所的相应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而有些教师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常常担心“非语文”内容过多地介入,担心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像语文课”。只是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情景作文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写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例如:有的教师在组织实施“我爱我家”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把课文中设置的“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三个情境看成是为作文而设置的活动主题,把这一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完全“上”成了“活动作文”课。在这一观念下展开活动,学生势必为作文而选择活动主题,为作文而收集、取舍素材,为作文而制造故事。实际上,这里的三个活动尽管都有作文要求,但“作文”不是主要目的,作文只是活动结果的一种呈现形式,只是为教师评价或学生评价提供一种手段。除了“作文”之外,设置这一单元还有以下几个期望:1.培养学生探讨、追寻、调查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留意身边生活的意识;2.在对家庭中平时不被注意的寻常小物小事的调查了解中,体验生活的底蕴及蕴藉的情意;3.在活动过程中,感悟关爱,理解关爱,体验爱心,生发爱心。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这次的活动,培养学生探讨、追寻、调查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留意身边生活的意识和健康的心理。
同时,我们不能过于注重综合性学习的途径和手段,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在目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验过程中,仍然存在对“学习过程”认识不足,对“整体考虑”关注不够的现象,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对过程中教育价值发掘不够,缺乏及时的评价、激励和督导。我们教学中要竭力的避免以下情况:
(一)过分依赖课本,把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开放性的特点;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没有认清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教学的根本区别。语文综合性学习绝不能蜕变成普通的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地开展实践活动。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是为学生提供活动情境、途径和广阔的天地,而绝不可不顾当地的学习资源和学生实际状况,把课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当作“金科玉律”照搬照抄。实际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方案、计划以及具体实施,最好应自始至终由学生自己完成,只是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和课程形态第一次进入语文课程的必修课,新教材才较为具体地设置了一些适于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和情境,给予了必要的示范与引导。
(二)语文课程学习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城镇学校有城市的优势,农村学校有农村的优势。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地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人语文学习。教师要转变语文课程观,要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培养发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的眼力,培养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特别是要调动学生关注身边可资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来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例如:我们可以抓住三峡的主题开展系列的综合性学习,再活动中启发学生抓住生活中的一切资源作为他们的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课外、校外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切莫本本主义,画地为牢,越俎代庖。
最后 ,我们不要单纯的突出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作用: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职能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而是开放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要放开手脚,相信学生,给他们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开放性的教师角色并不等于放任学生自行学习而教师就“作壁上观”,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过于“开放”,除了为活动作了个开场白和小节外,其余时间都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活动得不到正确的指导,使综合性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降低了综合学习的质量,学生难以从活动中得到预期的锻炼。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在教师教学的启发、诱导下会得到深化和升华。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也需要教师提供咨询和导向,以确保学生学习优势和特长得到更好的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自始至终贯穿教师的引导,一方面学生能在引导中更加明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伙伴式”的引导更能发挥语文的人文性教学。
综合性学习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它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对老师是一次重大挑战。如何把这一最能体现语文特色的课程利用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经验教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克服目前的种种困难,正确和积极的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00四年十二月
新年的钟声迎来了生机勃勃的鸡年,回首过去一年半课改的思考与探索路程,这其中有欣喜,也有困惑。其中新教材中“综合性学习单元”设置,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和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崭新气象和勃勃生机,正如课程专家吕达先生所预言的那样:“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学习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语文学习内容,这与活动内容的新颖开放、活动方式的灵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对于教师而言,综合性学习却是一项最难把握的内容。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教学理念认识的偏差和实践中不正确的做法,亟待我们深入研究解析、切实想办法解决。
首先,我们不能用语文活动代替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综合性语文学习必然要和其他科目相结合。在课程实验中,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在改变的同时,也有 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忽略了语文课程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盲目地根据活动提纲引入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为“物理活动”、“地理活动”、甚至是“节目表演”等文艺活动,基本上还没有摆脱“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还局限于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功夫,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在组织教学“这就是我”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把活动目标定位在“口头作文”训练上。如果作为“语文课外活动”,这样的定位也未尝不可,但是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这样的目标定位就单一狭隘了。实际上,以“这就是我”的主题作为七年级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是有其特别的内涵和用意的,除了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外,至少还应容纳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结合课文学习——这一单元以人生、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珍重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丰赡的过程中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2.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进而学会共处;3.在各种情境中,学会调适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语举止,学习在各种社会活动情境中发展自己,得体地推荐自己。
语文综合性学习设置目的在于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既不同于语文课外活动,更不同于以往的作文训练。其主要区别就在于:在学习内容上突出综合性,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要关注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各个领域;在方法途径上突出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和合作性,不再单单通过语文活动或情景模拟来实现某项能力的提高,而是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手段,包括运用科学探究、发现学习及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与手段;不仅可以运用传统的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也可借鉴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在各种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养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其次,我们不能用新教学方法来诠释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要求教师:一要保证学习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二要保证学习内容的可供选择性。以满足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多方面需要;促使他们通过对活动内容的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获得各得其所的相应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而有些教师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常常担心“非语文”内容过多地介入,担心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像语文课”。只是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情景作文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写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例如:有的教师在组织实施“我爱我家”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把课文中设置的“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三个情境看成是为作文而设置的活动主题,把这一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完全“上”成了“活动作文”课。在这一观念下展开活动,学生势必为作文而选择活动主题,为作文而收集、取舍素材,为作文而制造故事。实际上,这里的三个活动尽管都有作文要求,但“作文”不是主要目的,作文只是活动结果的一种呈现形式,只是为教师评价或学生评价提供一种手段。除了“作文”之外,设置这一单元还有以下几个期望:1.培养学生探讨、追寻、调查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留意身边生活的意识;2.在对家庭中平时不被注意的寻常小物小事的调查了解中,体验生活的底蕴及蕴藉的情意;3.在活动过程中,感悟关爱,理解关爱,体验爱心,生发爱心。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这次的活动,培养学生探讨、追寻、调查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留意身边生活的意识和健康的心理。
同时,我们不能过于注重综合性学习的途径和手段,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在目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验过程中,仍然存在对“学习过程”认识不足,对“整体考虑”关注不够的现象,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对过程中教育价值发掘不够,缺乏及时的评价、激励和督导。我们教学中要竭力的避免以下情况:
(一)过分依赖课本,把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开放性的特点;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引导性、示例性和可选择性;没有认清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教学的根本区别。语文综合性学习绝不能蜕变成普通的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地开展实践活动。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是为学生提供活动情境、途径和广阔的天地,而绝不可不顾当地的学习资源和学生实际状况,把课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当作“金科玉律”照搬照抄。实际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方案、计划以及具体实施,最好应自始至终由学生自己完成,只是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和课程形态第一次进入语文课程的必修课,新教材才较为具体地设置了一些适于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和情境,给予了必要的示范与引导。
(二)语文课程学习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城镇学校有城市的优势,农村学校有农村的优势。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地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人语文学习。教师要转变语文课程观,要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培养发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的眼力,培养开发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特别是要调动学生关注身边可资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来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例如:我们可以抓住三峡的主题开展系列的综合性学习,再活动中启发学生抓住生活中的一切资源作为他们的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课外、校外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切莫本本主义,画地为牢,越俎代庖。
最后 ,我们不要单纯的突出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作用: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职能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而是开放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要放开手脚,相信学生,给他们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开放性的教师角色并不等于放任学生自行学习而教师就“作壁上观”,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过于“开放”,除了为活动作了个开场白和小节外,其余时间都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活动得不到正确的指导,使综合性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降低了综合学习的质量,学生难以从活动中得到预期的锻炼。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在教师教学的启发、诱导下会得到深化和升华。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也需要教师提供咨询和导向,以确保学生学习优势和特长得到更好的发挥。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自始至终贯穿教师的引导,一方面学生能在引导中更加明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伙伴式”的引导更能发挥语文的人文性教学。
综合性学习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它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对老师是一次重大挑战。如何把这一最能体现语文特色的课程利用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经验教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克服目前的种种困难,正确和积极的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00四年十二月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