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正文

包身工(教参)(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4:53阅读:
字号:|
 包身工(教参)
一:作者简介
夏衍,原名沈端先,一九○○年生于浙江杭州。小学毕业后,无力升学,曾当过染坊店的学徒。由于他在小学时品学兼优,一九一四年由县保送到甲种工业学校学习。在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运动。“五四”运动之后,还参加了浙江进步刊物《浙江新潮》、《双十》的编辑工作。同年中学毕业,留学日本,在明治专门学校工科学习。这期间,他读了史梯文生、狄更斯、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一九二三年,在日本进步学生的推荐之下,他读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和《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开始接触共产党人,参加左翼文艺运动和日本工人运动。
一九二七年,夏衍被日本反动当局驱逐回国。同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九年秋,夏衍和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等人组织了“艺术剧社”,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排演了法国罗曼•罗兰的《爱与死的角逐》德国米尔顿的《炭坑夫》等表现工人阶级斗争的进步戏剧。这时,夏衍还主编了“艺术剧社”的刊物《艺术》和《沙仑》。同年冬,根据党的指示,夏衍和冯乃超等人和鲁迅联系,筹建“左联”。一九三○年三月“左联”成立,夏衍被选为执行委员。这年八月,发起组织了“左翼剧团联盟”,后改为“左翼戏剧家联盟”,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组织。


夏衍从事文学活动,是从翻译外国进步作品开始的,最初他翻译了苏联柯根的《新兴文学论》,德国倍倍尔的《妇女和社会主义》,日本滕森成吉的《光明与黑暗》。一九三○年,翻译了高尔基的名著《母亲》,最先把这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介绍到中国来。
一九三二年,夏衍进入电影界,担任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编辑,一面大力介绍苏联电影,翻译苏联电影艺术家的著作;一面进行电影创作,写了《狂流》、《春蚕》(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上海二十四小时》等电影文学剧本。一九三五年深入上海纱厂,调查纱厂女工生活,写了优秀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发表在一九三六年的《光明》杂志创刊号上。
一九三六年到一九三七年,夏衍创作了《赛金花》、《秋瑾传》和《上海屋檐下》等剧作。抗战爆发后,他和在上海的进步作家组织了“中国剧作者协会”,并与章泯等集体创作了第一部抗战剧本《保卫芦沟桥》。此后,应郭沫若电邀,离上海去广州,主编《救亡日报》。并写了剧本《一年间》、《心防》、《愁城记》等。
一九四一年,《救亡日报》被国民党查封,夏衍被迫离桂林去香港,在香港写了长篇小说《春寒》。一九四二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由香港脱险,辗转去重庆,主编《新华日报》副刊,并先后创作了《法西斯细菌》(一九四二年)、《离离草》(一九四四年)、《芳草天涯》(一九四五年)等剧作,还改编了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为话剧剧本。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以后,党组织派夏衍赴新加坡、香港等地,担任“华商报”编辑。一九四九年,由香港回上海,领导上海文化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他被选为文联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一九六○年第三次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
建国以来,夏衍对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先后发表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如《中国电影的历史与党的领导》、《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等,创作了以工业建设为主题的剧本《考验》,改编了《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文学剧本。
二:时代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会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三:语法修辞
接着,又下命令似地高叫:“‘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这里的“芦柴棒”和“猪猡”都是借代修辞手法。是对包身工的侮辱,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人看待。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这是比喻中的明喻,用蜂窝被搅动来比喻包身工起床时的紧张和慌乱。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懒虫”是加了引号的。前一句没有引号,那是因为在资本家眼里,包身工不是人。包身工十二小时的劳动,资本家也不会满足。后一句则是作者眼中的包身工,“懒虫”加了引号表示对原意的否定。
  
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这里是比喻。
  
像鸽笼一般,每边八排,每排五户,
这里是比喻。用鸽笼来比喻包身工居住的拥挤。
  
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
破折号后面的话是对前面的解释或补充说明。
  
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饲养”本来是指喂养动物,归社会灾区的灾民连用喂养动物的办法来养活他们的子女的力量都没有了。所以这儿用了“饲养”一词,又加上了引号。
      
老乡!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我们是同乡,有交情。──交给我带去,有什么三差两错,我还能回家乡吗?”
这里破折号后面的话表示意思的转折、跳跃。
  
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这里是比喻中的隐喻,又叫暗喻。把包身工比成“机器”,每天十二小时的工作,根本没有休息时间。但是人终究不是“机器”,所以又加上了引号,变成反语。
  
她们有的在水龙头旁边舀水,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紧粘在头发里的棉絮,有的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用扁担抬着平满的马桶,吆喝着从人们身边擦过。
这里使用了排比句。
  
粥菜?这是不可能有的。
这是设问修辞,它可以先激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的重视,然后再做出肯定的回答,更加突出了包身工饮食条件的恶劣,增强了表达效果。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慈祥”和“佳肴”在这里都是反语,是对带工老板在饮食上虐待包身工的辛辣讽刺和深刻揭露。
  
他们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  
“据说”后边是引用日本厂家的说法。这是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强盗逻辑,作者是在痛斥这种观点。“据说”一词,表示了否定,轻蔑和批判意味,更加表达了作者对剥削者们的愤慨感情。
  
她们躺的地方,到了一定的时间是非让出来做吃粥的地方不可的。
这是运用双重否定句来表达十分肯定的意思,有力地表现了包身工住宿条件的恶劣。
  
据说那是因为“芦柴棒”那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脚趾。
这里的“据说”也是表示否定的意思。
  
包身工都是新从乡下出来,而且大半都是老板的乡邻,这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条件。
加了引号的“管理”是对带工老板虐待包身工的讽刺和批判。
  
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罐装了的劳动力”是一种比喻说法,意思是说,包身工早晨五点钟就被关进工厂,晚上要六点钟才接领回来,永远没有和外人接触的机会,就象罐装了的食品和空气隔绝一样,“安全地保藏”。“和空气接触”也是比喻说法。由于包身工与社会完全隔绝,从无接受革命思想的机会,可以供资本家“安全”地保藏,任意地使用,不会起来反抗,所以说:“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带工老板就好像赶鸡鸭一般把一大群没锁链的奴隶赶出来。
“罐头”的盖子,“像赶鸡鸭一般”都是比喻。
  
但是野兽一般的“拿摩温(工头)和“荡管”(巡回管理的上级女工)监视着你。
“野兽一般”是比喻,括号中的话是对前面一词的解释。
  
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
“文明的惩罚”是反语,其实是“野蛮”。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一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同;
破折号前面用了六个短语排比起来,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全部悲惨遭遇,加强了语气节奏,增强了感情色彩。“猪”的比喻说明包身工物质生活待遇的恶劣;“泥土”的比喻说明包身工地位的低下和毫无人身保障;“机器”借指包身工。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这里使用了反复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芦柴棒”“弓”等比喻,直观地显示了包身工的悲惨形象。工作,工作,还是工作,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这种反复咏叹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的深切同情和对带工老板们强烈憎恨的感情。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船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这里是类比修辞方法。“饲养”的本义是喂养动物,用在这里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役使他们以争取暴利。因此作者不禁想起“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资本家依靠残酷剥削工人获取暴利的行为的极为悲愤的思想感情。
  
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这里是排比修辞法,连续使用了六个“没有”,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深恶痛绝的感情表达得格外强烈。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这段警句中,“黑夜”和“黎明”都是双关意义,它表达了作者对剥削制度的诅咒,对光明的前途充满信心,起着呼唤人们奋起反抗的作用。
四:篇章结构库    
课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大段(从开头到“在这里也由这些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的包身工们担负下来”)记叙包身工悲惨的日常生活和包身工制度形成的社会原因。
第一层,写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恶劣的住宿条件。
第二层,写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被诱骗的农村少女,老板赚钱的“机器”。
第三层,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恶劣的饮食条件。
第四层,写帝国主义所以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并通过“芦柴棒”被殴辱的一段描写,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和剥削。
第二大段(从“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到“替厂家和带工头二重服务的包身工总在二万四千人以上”)描述包身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劳动的情况和受工头毒打的非人生活,并用具体材料和精确的数字说明帝国主义工厂对于中国工人的残酷剥削。
第一层,写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作者指出包身工在劳动时不仅有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还有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三大危险,尤其是殴打,几乎是随时随地都可遇到的事情。
第二层,说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归结出本文的主题。
第三大段(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必将到来。
第一层,以“芦柴棒”为例说明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第二层,以墨鸭作比喻,揭露、控诉野蛮残酷的包身工制度。
第三层,指出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五:思想内容    
课文着重描述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恶;并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六:写作特点
  
1.在复杂记叙过程中有条理地穿插
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
    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将常用的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几种表达方式配合使用,熔于一炉,充分发挥各种表达方式的长处和综合使用的优点,共同完成对人物、事件、场面等的刻画、描述、渲染,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揭示文章的主旨,使文章的内容表达得更充实,更广阔,更具感染力。
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的好处很多。从文章总体来看,几种表达方式交错运用,相互配合,各显其能,充分、深入地为表现主旨服务。在具体运用时,可以是非常灵活的,有的部分是两种表达方式结合运用,有的部分是两种以上的表达方式结合运用。至于哪几种表达方式结合运用,怎么结合,可以视具体情况和实际可能来定。同时,在互相结合运用中,总是以其中的某一种为主,其它为辅。
在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如报告文学等文体中,往往涉及到很多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等,这种文章的主旨,单靠一两种表达方式是很难奏效的。这就需要调动起多种甚至全部的表达方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从运用表达方式的目的方面看,叙述是为了交待人物、事件情况和过程的;描写是为了对人物、环境等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说明则重在把事件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等解说清楚;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抒情就是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叙述、说明、描写是表现内容的主要手段,是基础,在此前提下,议论可以挖掘和深化主旨,抒情能够表明作者的爱憎,产生感染人的力量。几种方式恰当结合,综合运用,就很可以取得最佳表达效果。
《包身工》一文成功地综合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这几种表达方式。从各部分情况看,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和住宿的环境,运用的是叙述和描写;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则是以说明为主,穿插进少量议论;包身工吃粥时的情景,又是用叙述和描写;接着写包身工制度发展的三大原因,则以说明为主,兼有议论、抒情;包身工上工时受到三大威胁的情景和极差的劳动条件,又是用叙述、描写;包身工制度发展的情况,则是以说明为主,同时使用精彩的议论和深切的抒情;下工时,包身工受到的虐待,是叙述和描写结合;而最后抨击包身工制度,则是说明、议论、抒情恰当结合。如果只有叙述而无描写,那将大大减弱其生动性、形象性;只有描写而无叙述则又不能让人具体、清楚地了解事件的发展经过和基本情况。包身工制度的介绍最好的方式是说明,前因后果,性质关系,一清二楚,系统而又完整,这是用叙述、描写不容易达到的。如果只有叙述、描写、说明,那又势必成为一堆材料的罗列和情况的介绍,而结合恰当的议论和抒情,会使这些材料有个“归宿”,使主旨得到深化,使文章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和感染力量。可见,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对文章取得好的表达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叙文在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全文应以叙述为主,其次才是描写、说明兼用精辟的议论和必要的抒情。描写和说明是依照叙述内容决定的,不能喧宾夺主。议论过多,进行说教,使人产生逆反心理,说服力反而大大减弱。议论、抒情只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刻的主旨主要靠读者去挖掘、提炼,这才能使人深思,耐人寻味。《包身工》是五千多字的长文,而议论仅有几百字,做到了少而精,深化了主旨,为全篇增色,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另外,抒情要确保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切忌过多,多了冲淡感情的浓度,感染力恰恰不强。尽量使抒情溶化在叙述、议论等方法之中,让读者自己去理解和体会。
2.应充分调动多种表达方式,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相互配合的综合力量。五个手指各有作用,固然重要,形成一个拳头会更有威力的。要针对实际情况,该叙述则叙述,宜描写则描写,需说明就说明,必要时再加上议论、抒情。这方面《包身工》一文也是做得很成功的。
  2.场面描写
   
本文主要写了三个场面:一是包身工“清晨四点一刻”起床时的紧张、慌乱场面,写了三种气味,七种动作,从居住条件的恶劣表现包身工的非人生活;二是吃早饭时的争抢场面,主要从饮食的粗劣表现包身工的非人生活;三是苦役般的劳动场面,从劳动环境的危险和“拿摩温”、“荡管”对包身工的虐待与迫害方面,表现包身工的非人生活。这三个场面,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包身工所受的剥削和迫害。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分则使读者具体地看到了包身工的悲惨境遇,合则全面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暴。这对突出本文主题作用很大。

    
3.细节描写
   
在本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打杂的一手抓住‘芦柴棒’的头发,狠命地把她提起来往地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打杂的上去就是一脚,踢在她的腿上,照例又是第二、第三脚。可是打杂的很快就停止了,据说那是因为‘芦柴棒’那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脚趾……”这个细节描写,十分传神。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打杂的”究凶极恶,残暴不仁的性格特点,写出了“芦柴棒”在非人的迫害下,枯瘦如柴、奄奄一息的形象。而这些都体现在“打杂的”狠命的一脚、两脚、三脚……和突然的一停这个细节上。嘲讽绝妙,揭露至深。

思考与练习:
一、
二、
1.生,让人活;杀,叫人死;予,给、夺,掠夺。
指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的大权。
2.悯,哀怜,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三、1.偏正  2.介词结构  3.“的”字结构  
4.动宾  5.主谓  6.偏正
四、
1.报告文学、夏衍、《上海屋檐下》、《秋瑾传》
 《祝福》、《林家铺子》
2.新闻性、文学性、真人真事、文学、真实性、文学性。
五、
例一:课文第2自然段
例二:课文第10自然段
细节描写在课文中是不可缺少的。文艺用形象来反映生活,而具体的、生动的形象才能反映出生活的本质。真实的、典型的细节描写是突出形象的重要手段。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