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知识链接(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4:54阅读:
字号:小|大
一、诗歌的思想情感
1.各种题材诗歌思想情感的侧重点
⑴赠友送别诗:有的表达依依惜别或相思之情。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有的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有的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作者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有的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题名为送别,但全诗却无别意,在形象的描写中流露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⑵山水田园诗:以描写为主(包括写景、写人、写场景,常用“白描”的手法),景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山水田园诗中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但描绘山川美景,钟情山水,抒发对宁静、平和、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闲适自得的心情的诗歌仍然居多。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既表现了诗人罢相后对世事的淡泊心情,又暗含了对湖阴先生的隐居生活艳羡之意;孟浩然《过故人庄》 描绘出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依恋;再如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此诗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悠然自得的心境。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⑶边塞征战诗: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祖国的激情,如杨炯《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如范仲淹《渔家傲》上阙写景,下阙抒情,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有的将自己的某种情感融入迥异于中原的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抒发了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委婉批评了朝廷对他们的冷漠。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其中。
⑷咏史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有的抒古今变化、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以对比的手法了表现了现在的衰落情景,抒发了作者无穷感慨;或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或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如杜牧《泊秦淮》;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独特的见解,杜牧《赤壁》;或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⑸思乡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如温庭筠《望江南》。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秋思》。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春夜洛城闻笛》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⑹咏物言志诗:一般以所咏之物为题,有时加上一个“咏”字。则借景(物)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品质。如杜甫《春夜喜雨》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同时都借助梅花表现了诗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于谦《石灰吟》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把握诗歌中常见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内涵,有利于解题。例如:
月亮——代表思乡之情。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杨柳—— “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落花(落红、残红)——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松、菊、梅——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梧桐、萍、芭蕉——多传达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与哀愁。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鸦、杜鹃、猿、蝉——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狐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鸿、雁、青鸟、鸳鸯、鹧鸪——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答题思路模式: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二、诗歌的语言
语言鉴赏主要是对诗歌的词和句的鉴赏,常见的题型有:
◆炼字型。其提问方式为“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或“某一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某一句中的某个字有何表达效果?”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其一般答题步骤为: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一词领全诗型。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其提问方式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或“统领全篇的词语是什么?是分析它的作用。” 这类题答题方法为: 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名句赏析型:题目形式有:①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②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③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为:①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②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③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④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分析语言型。其常见提问方式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的步骤是: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诗词的语言风格有:
A.平淡质朴。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B.含蓄隽永。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字里行间总是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C.清新雅致。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D.想象生动。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两句诗形象生动的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E.绚丽飘逸。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特点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给人一种绚丽飘逸之美。
F.自然率真。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其特点是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多用口语,较少练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鉴赏而言,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互文、对偶、借代、夸张、对比、双关、顶针等。
(3)结构特点: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4)常见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②寓情于景。寓情于景又名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如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全是在描写江南水乡秋夜里幽寂清冷的氛围中表现力羁旅者萦绕心中的缕缕轻愁,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典型艺术形象。
③烘托渲染:就其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以周围的景物烘托渲染中心事物,即以次景托主体。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全诗以“春江鸭戏”为中心景物,其他的景物为陪衬,从各个角度众星捧月似的烘托渲染了画面的主体,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春江鸭戏图”。二是以周围的环境气氛烘托渲染诗中主人公的情思。如赵师秀的《约客》一诗,全诗正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在雨夜等候客人不至的焦虑心情。
④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两句动中寓静;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⑤虚实相生。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如崔颢《黄鹤楼》,全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表达了使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⑥以乐景写哀景。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一幅幅浓丽的春日图,反衬诗人思想之情更加浓厚。
⑦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如于谦的《石灰吟》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再如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中菊花独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虚荣,不屑与“百花”为伍。它坚持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穷。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种神韵,而菊花同时又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相对应的“百花”则是影射那些屈节仕元的故宋臣属。
⑧欲扬先抑。诗歌往往能通过典型和象征手法,并借助于人们的生活经验,达到言近旨远,以小见大。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里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再如杜牧《赤 壁》 诗歌以“二乔”立意,并不是杜牧不懂立意的高低优劣,而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上手法正是抓住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唤起读者心中的大景与大境界。
四、古代诗歌的形象
(1)友人离愁别绪的形象。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抒发了友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2)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形象。如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4)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5)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抱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6)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爱恨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描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惆怅和别后相似的绵绵情意,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1.各种题材诗歌思想情感的侧重点
⑴赠友送别诗:有的表达依依惜别或相思之情。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有的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有的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作者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有的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题名为送别,但全诗却无别意,在形象的描写中流露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⑵山水田园诗:以描写为主(包括写景、写人、写场景,常用“白描”的手法),景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山水田园诗中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但描绘山川美景,钟情山水,抒发对宁静、平和、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闲适自得的心情的诗歌仍然居多。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既表现了诗人罢相后对世事的淡泊心情,又暗含了对湖阴先生的隐居生活艳羡之意;孟浩然《过故人庄》 描绘出了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依恋;再如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此诗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悠然自得的心境。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
⑶边塞征战诗: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祖国的激情,如杨炯《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如范仲淹《渔家傲》上阙写景,下阙抒情,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有的将自己的某种情感融入迥异于中原的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抒发了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委婉批评了朝廷对他们的冷漠。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其中。
⑷咏史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有的抒古今变化、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以对比的手法了表现了现在的衰落情景,抒发了作者无穷感慨;或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或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如杜牧《泊秦淮》;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独特的见解,杜牧《赤壁》;或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⑸思乡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如温庭筠《望江南》。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秋思》。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春夜洛城闻笛》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⑹咏物言志诗:一般以所咏之物为题,有时加上一个“咏”字。则借景(物)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品质。如杜甫《春夜喜雨》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同时都借助梅花表现了诗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于谦《石灰吟》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把握诗歌中常见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内涵,有利于解题。例如:
月亮——代表思乡之情。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杨柳—— “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落花(落红、残红)——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松、菊、梅——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梧桐、萍、芭蕉——多传达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与哀愁。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鸦、杜鹃、猿、蝉——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狐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鸿、雁、青鸟、鸳鸯、鹧鸪——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答题思路模式: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二、诗歌的语言
语言鉴赏主要是对诗歌的词和句的鉴赏,常见的题型有:
◆炼字型。其提问方式为“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或“某一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某一句中的某个字有何表达效果?”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其一般答题步骤为: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一词领全诗型。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其提问方式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或“统领全篇的词语是什么?是分析它的作用。” 这类题答题方法为: 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名句赏析型:题目形式有:①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②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③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为:①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②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③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④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分析语言型。其常见提问方式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的步骤是: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诗词的语言风格有:
A.平淡质朴。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B.含蓄隽永。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字里行间总是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C.清新雅致。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D.想象生动。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两句诗形象生动的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E.绚丽飘逸。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特点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给人一种绚丽飘逸之美。
F.自然率真。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其特点是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多用口语,较少练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鉴赏而言,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互文、对偶、借代、夸张、对比、双关、顶针等。
(3)结构特点: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4)常见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②寓情于景。寓情于景又名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如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全是在描写江南水乡秋夜里幽寂清冷的氛围中表现力羁旅者萦绕心中的缕缕轻愁,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典型艺术形象。
③烘托渲染:就其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以周围的景物烘托渲染中心事物,即以次景托主体。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全诗以“春江鸭戏”为中心景物,其他的景物为陪衬,从各个角度众星捧月似的烘托渲染了画面的主体,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春江鸭戏图”。二是以周围的环境气氛烘托渲染诗中主人公的情思。如赵师秀的《约客》一诗,全诗正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在雨夜等候客人不至的焦虑心情。
④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两句动中寓静;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⑤虚实相生。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如崔颢《黄鹤楼》,全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表达了使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⑥以乐景写哀景。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一幅幅浓丽的春日图,反衬诗人思想之情更加浓厚。
⑦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如于谦的《石灰吟》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再如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中菊花独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虚荣,不屑与“百花”为伍。它坚持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穷。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种神韵,而菊花同时又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相对应的“百花”则是影射那些屈节仕元的故宋臣属。
⑧欲扬先抑。诗歌往往能通过典型和象征手法,并借助于人们的生活经验,达到言近旨远,以小见大。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里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再如杜牧《赤 壁》 诗歌以“二乔”立意,并不是杜牧不懂立意的高低优劣,而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上手法正是抓住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唤起读者心中的大景与大境界。
四、古代诗歌的形象
(1)友人离愁别绪的形象。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抒发了友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2)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形象。如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4)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5)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抱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6)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爱恨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歌描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惆怅和别后相似的绵绵情意,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