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纲(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04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1.简介作者及《水浒传》。
2.理清课文思路,明确线索及人物关系。
3.具体分析“智押”及“智取”。
一、导入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二、介绍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1、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
2、《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 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 如前半部。
3、了解杨志故事及《智取》在《水浒传》中的地位。
浏览《水浒传》第12回至第17回,了解杨志事迹和杨志性格。杨志事迹:①原为殿司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②沦落东京,因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无奈杀泼皮牛二,流配东京大名府充军;(以上第12回)③大名府留守梁世杰恩赦杨志,安排比武,杨志斗武出色,被梁中书提拔做管军提辖使;(第13回)④受梁中书重托,押运生辰纲,在黄泥冈失陷;(第16回)⑤走投无路,落草二龙山宝珠寺。(第17回)
杨志性格(教师归纳):失意、得志、幻灭(茅盾语)是杨志性格发展的三部曲。失陷生辰纲是杨志命运的转折点。杨志最终走上了反抗官府的道路。
《智取》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三、分析小说情节
1.生辰纲是什么东西?
(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是被搜刮来的不
义之财。)
2.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从谁的手里取走的?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
(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杨志;智取。)
3.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
4.请大家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以人物的主要行动为归纳点,分别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出明、暗两条线索的故事情节。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一枝是杨志押送生辰纲,这是明线:上路──中计──失纲
一枝是好汉智取生辰纲,这是暗线:定计──施计──劫纲
5.明、暗双线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起?
(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
四、分析文中之“智”
1. 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六月初四正午,在黄泥冈的松树林中,押纲的杨志和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他们是不是偶然的不期而遇呢?(不是,是吴用精心安排设下圈套,等杨志来钻)
(2)智用时间:六月初四正午,天气有何特征?为什么吴用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取生辰纲呢?
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十分炎热,热不可当,为松树林休息和白胜卖酒作好准备,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时间是吴用精心挑选的,可说是智用天时;
(3)智用地点:为什么选黄泥冈、松树林为劫纲的地点?
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臭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4) 智用矛盾。
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5) 智用人和
在“天时、地利”、矛盾起作用后,晁盖等又是如何发挥“人和”优势,通力合作,用计谋“智取生辰纲”的呢?
①晁盖他们是以什么身份出现在杨志面前的?扮作客商有何用意?
(扮客商,稳住对方,初步消除杨志的疑心)
②杨志是老江湖了,为什么他连下蒙汗药这种勾当也防不住,着了道儿?
(晁盖等人的戏演得好。佯争酒,引诱对方,半瓢酒消尽了杨志的疑心。)
③这蒙汗药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下到酒里去的?
(巧下药,麻倒对方,半瓢酒放倒青面兽)
晁、吴之“智”
智用天时──六月初四正午
智用地利──黄泥冈松树林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为了押运成功,杨志也殚精竭虑,绞尽脑汁,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杨志的计谋?
(1)他为什么不多带兵?
为了掩人耳目,这叫“智藏行踪”
(2)离京五七日后杨志对时间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要调整?
五更→日中,辰牌→申时,这说明他小心谨慎,这叫“智变行辰”。怕在晨光中或暮色中遭偷袭,而正午炎热,恐怕连强盗也不愿出来活动。
(3)杨志一行人为什么放着宽平的官道不走,净找些偏僻崎岖的小径自讨苦吃?
这叫“智选路径”。这样难走的路径,恐怕连歹人也不愿走。
(4)从“智藏行踪、智变行辰、智选路径”,可以看出杨志的用心良苦,为了保证生辰纲安全,甚是煞费苦心。请同学们再在课文中找找,为了确保生辰纲的安全,杨志还有哪些举措?
①逼赶: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怕路长梦多,不惜打骂军士,斥责虞侯,得罪老都管;
②减少中途休息: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③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④审察枣贩:谨慎,多疑;
⑤对卖酒汉子高度警惕;
⑥喝酒时慎之又慎,小心翼翼。
这说明杨志是个精明、谨慎、多智之人,但也有粗暴蛮横的一面。
板书设计:
杨志之“智”智藏行踪──精明智变行辰──谨慎智选路径──多智
3.综合比较:为什么一个如此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押送生辰纲仍不免失败的命运呢?杨志到现在仍然想不明白,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没有处理好内部关系
(2)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智多星吴用计谋比青面兽杨志的计谋要高明。杨志棋差一招。杨志之智,更加衬托出吴用之智的高明。可以说杨志输智,吴用有用。
杨志失败的内因:杨志急功近利欠理智,内部分化人不和,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杨志失败的外因:晁盖内部团结一心,天外有天棋差一招
总之,通过"智"的"决斗",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较准确地把握了个体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
五、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智取》如何表现天热?对天热的描写有何特点?
《智取》写天热二十余处,有的通过作者介绍直接写,有的通过人物语言、动作间接写。天热方须歇凉,歇凉才会饮酒,饮酒终于中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天热是智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杨志一行败于天热,而晁盖一行成于天热。
描写特点:①渲染气氛,增强实感。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挑夫如何不怨?②文不在多,妙在传神。那石头热了脚疼,一句七字,热极之苦,描画已尽。③烘托心理,形神毕现。众军人看那天时……,天气之炎热难当,军健之怨怒怅恨,俱从四字道出。④转换场景,发展情节。赤日炎炎似火烧,众军汉口渴难当,白胜所唱山歌恰好唱入众军汉之耳,另一场面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1.简介作者及《水浒传》。
2.理清课文思路,明确线索及人物关系。
3.具体分析“智押”及“智取”。
一、导入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那么水浒英雄是不是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不信,我们就来学习《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计谋。
二、介绍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1、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
2、《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 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 如前半部。
3、了解杨志故事及《智取》在《水浒传》中的地位。
浏览《水浒传》第12回至第17回,了解杨志事迹和杨志性格。杨志事迹:①原为殿司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②沦落东京,因盘缠使尽卖祖传宝刀,无奈杀泼皮牛二,流配东京大名府充军;(以上第12回)③大名府留守梁世杰恩赦杨志,安排比武,杨志斗武出色,被梁中书提拔做管军提辖使;(第13回)④受梁中书重托,押运生辰纲,在黄泥冈失陷;(第16回)⑤走投无路,落草二龙山宝珠寺。(第17回)
杨志性格(教师归纳):失意、得志、幻灭(茅盾语)是杨志性格发展的三部曲。失陷生辰纲是杨志命运的转折点。杨志最终走上了反抗官府的道路。
《智取》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三、分析小说情节
1.生辰纲是什么东西?
(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是被搜刮来的不
义之财。)
2.生辰纲是谁取的?又是从谁的手里取走的?用怎样的方式取走的?
(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杨志;智取。)
3.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
4.请大家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以人物的主要行动为归纳点,分别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出明、暗两条线索的故事情节。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一枝是杨志押送生辰纲,这是明线:上路──中计──失纲
一枝是好汉智取生辰纲,这是暗线:定计──施计──劫纲
5.明、暗双线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起?
(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
四、分析文中之“智”
1. 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六月初四正午,在黄泥冈的松树林中,押纲的杨志和劫纲的晁盖等人碰上了,他们是不是偶然的不期而遇呢?(不是,是吴用精心安排设下圈套,等杨志来钻)
(2)智用时间:六月初四正午,天气有何特征?为什么吴用安排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来取生辰纲呢?
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十分炎热,热不可当,为松树林休息和白胜卖酒作好准备,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时间是吴用精心挑选的,可说是智用天时;
(3)智用地点:为什么选黄泥冈、松树林为劫纲的地点?
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臭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4) 智用矛盾。
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5) 智用人和
在“天时、地利”、矛盾起作用后,晁盖等又是如何发挥“人和”优势,通力合作,用计谋“智取生辰纲”的呢?
①晁盖他们是以什么身份出现在杨志面前的?扮作客商有何用意?
(扮客商,稳住对方,初步消除杨志的疑心)
②杨志是老江湖了,为什么他连下蒙汗药这种勾当也防不住,着了道儿?
(晁盖等人的戏演得好。佯争酒,引诱对方,半瓢酒消尽了杨志的疑心。)
③这蒙汗药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下到酒里去的?
(巧下药,麻倒对方,半瓢酒放倒青面兽)
晁、吴之“智”
智用天时──六月初四正午
智用地利──黄泥冈松树林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为了押运成功,杨志也殚精竭虑,绞尽脑汁,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杨志的计谋?
(1)他为什么不多带兵?
为了掩人耳目,这叫“智藏行踪”
(2)离京五七日后杨志对时间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要调整?
五更→日中,辰牌→申时,这说明他小心谨慎,这叫“智变行辰”。怕在晨光中或暮色中遭偷袭,而正午炎热,恐怕连强盗也不愿出来活动。
(3)杨志一行人为什么放着宽平的官道不走,净找些偏僻崎岖的小径自讨苦吃?
这叫“智选路径”。这样难走的路径,恐怕连歹人也不愿走。
(4)从“智藏行踪、智变行辰、智选路径”,可以看出杨志的用心良苦,为了保证生辰纲安全,甚是煞费苦心。请同学们再在课文中找找,为了确保生辰纲的安全,杨志还有哪些举措?
①逼赶: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怕路长梦多,不惜打骂军士,斥责虞侯,得罪老都管;
②减少中途休息: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③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④审察枣贩:谨慎,多疑;
⑤对卖酒汉子高度警惕;
⑥喝酒时慎之又慎,小心翼翼。
这说明杨志是个精明、谨慎、多智之人,但也有粗暴蛮横的一面。
板书设计:
杨志之“智”智藏行踪──精明智变行辰──谨慎智选路径──多智
3.综合比较:为什么一个如此精明、谨慎、多智的杨志押送生辰纲仍不免失败的命运呢?杨志到现在仍然想不明白,请同学们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没有处理好内部关系
(2)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智多星吴用计谋比青面兽杨志的计谋要高明。杨志棋差一招。杨志之智,更加衬托出吴用之智的高明。可以说杨志输智,吴用有用。
杨志失败的内因:杨志急功近利欠理智,内部分化人不和,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杨志失败的外因:晁盖内部团结一心,天外有天棋差一招
总之,通过"智"的"决斗",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较准确地把握了个体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
五、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智取》如何表现天热?对天热的描写有何特点?
《智取》写天热二十余处,有的通过作者介绍直接写,有的通过人物语言、动作间接写。天热方须歇凉,歇凉才会饮酒,饮酒终于中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天热是智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杨志一行败于天热,而晁盖一行成于天热。
描写特点:①渲染气氛,增强实感。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挑夫如何不怨?②文不在多,妙在传神。那石头热了脚疼,一句七字,热极之苦,描画已尽。③烘托心理,形神毕现。众军人看那天时……,天气之炎热难当,军健之怨怒怅恨,俱从四字道出。④转换场景,发展情节。赤日炎炎似火烧,众军汉口渴难当,白胜所唱山歌恰好唱入众军汉之耳,另一场面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徐曼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