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font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04阅读:
字号:小|大
21 《曹刿论战》教学案
主备人: 时间:
使用者: 课型: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二、知识准备:
㈠、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㈡、资料助读
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4.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5.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市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忧,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之享者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
(《国语•鲁语上》)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三、学习过程:
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㈡、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多媒体显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四、知识梳理:
1.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2.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3.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4.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达标检测(一)
1.选出加点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公问其故 故逐之 B.公将鼓之 故克之
C.登轼而望之 望其旗靡 D.下视其辙 公问其故
2.选出加点词义不同的一项( )
A.公与之乘 公将驰之 B.故克之 故逐之
C.下视其辙 吾视其辙乱 D.遂逐齐师 齐师败绩
4.文中的一个成语是 ,它在文中的意思是 ,现在的意思是 。
7.选出对第二段文字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
A.此段文字写鲁庄公叙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B.“对曰”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
C.第一层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D.第二层指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
8、选择正确的译文: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A、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就减弱了,第三次就消失了。
B、第一次鼓起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就鼓不起来了。
C、第一次击鼓能振作起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消失了。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A、大国难猜测,怕有埋伏呀。B、那大国是难猜测的,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C、(齐国)是大国,难以猜测(它的军事布置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A、吃肉的人偷偷商量,别人怎能参加呢?B、大官们在筹划这件事,你有什么资格参与呢?
C、大官们自然会筹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A、损失的玉器、丝织品,我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B、祭祀用的牛羊、玉器、丝织品之类,我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C、祭祀用的牛羊、玉器、丝织品之类,我不敢增加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A、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B、这种小恩小惠,不能普遍,老百姓是不会随从您的。C、这种小恩小惠,,不能偏向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A、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不能一一察看,我也一定按事情实情处理。
B、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清楚,但我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C、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察看,我也一定要用真情处理。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A、这是属于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情,可以凭着这个条件去打仗。B、这是对人民尽了本职一类的事情,可以用这个去打一仗。C、这是尽忠君主一类的事情,可以凭着这个条件去打仗。
9、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 )
A、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B、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哀,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D、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E、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教学反思:
参考答案: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参考答案:( 一 ) 1. ( 1 ) C ( 2 ) D ( 3 ) B ( 4 ) C ( 5 ) A ( 6 ) B ( 7 ) C ( 8 ) A ( 9 ) B ( 10 ) C( 二 ) ( 1 ) A . 原因,缘故 B . 所以,因此 C . 特意 D . 旧的 ( 知识 )( 2 ) A . 发语词,不译 B . 丈夫 C . 成年男子 D . 那 ( 3 ) A. 向 B. 在 C. 到提示: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句。另外,本题要求注出的是含义,即意思,不必写出词性及用法。
( 三 ) A . 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上献出生命或舍弃某种利益 B .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 监狱 )C . 古义:信实 今义:相信D . 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重复 E .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许可F . 古义:参与 今义:间断,隔开
( 四 ) 1. B 2. A 3. A 4. E 5. A 6. A( 五 ) 1. 吾 吾 之 于 2. 鼓 气 鼓 气 气 气 我( 六 ) 1 . C 2 . A( 七 ) ( 1 ) 反对 ( 2 ) 否定 ( 3 ) 肯定 ( 4 ) 发表议论 ( 八 ) B ( 九 ) C ( 十 ) B( 十一 ) 1 . 《曹刿论战》;《左传填空略 2 . fú 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 . zhé、mǐ 4 . C 5 . ①已经 ②缘故 ③击鼓 ④第二次 ⑤充满 ⑥追击 6 . 鼓,鼓 谓语 7 . 一鼓作气:指鼓足勇气,勇往直前。 8 . ( 再而/衰 ) ,×,改为: ( 再/而衰 ) ; ( 三而/竭 ) ,×,改为: ( 三/而竭 ) 9 . B 10 . ①所以战胜了他产 ②看见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就追击他们。 11 . C 12 . A 13 . B、D、E、F 都对 14 . 齐人三鼓之后,我军进军之时 15 . 辙乱:曹刿下车后仔细观察发现的;旗靡:曹刿登上车前横木 望时发现的。
2.词语、句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十年”: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师”:军队。“伐”:兴兵攻打。“我”:指鲁国。相传《左传》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以其书用鲁君的年号记事,称鲁国为“我”。“公”:鲁庄公。“将”:打算,准备。“战”:作战,迎战。“请见”:请求拜见庄公。“其”:他的。“乡人”:同一个乡的人;“乡”: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肉食者”:吃肉的人,指有权位的贵族。“谋”:筹划,考虑。“之”:代抵御齐师之事。“间”(jiàn):参与。“焉”:兼词,于此。“鄙”:鄙陋,指目光短浅。“未”:不。“远谋”:深远谋划。“乃入见”:于是入朝拜见庄公;“乃”:于是。
“问:‘何①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②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①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③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④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⑤以一战。战则请②从。’”“何以战”:依靠什么去打仗;①“以”:拿,依靠。“衣食所安”:衣食这类用来安生的东西;“所”,这里指用来安定生活的东西;‘安’:安定。“弗”:不。“专”:专有独占。“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必”:一定;②“以”:把。“对”:应答,对答,一般用于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或晚辈对长辈。“小惠未徧”:这些微小的恩惠没有遍施及一般人(国君的这些赏赐只有国君左右的人才能得到);“未”:没有;“徧”:同“遍”。①“从”:听从。“牺牲玉帛”:祭祀用物;“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玉器,珪璧之类;“帛”,丝织品。“加”:超越,这里指谎报,虚报。“必以信”:一定用诚实不欺的态度对待神灵;③“以”:用;“信”:诚实,不欺。“孚”:诚信感人。“福”:降福,保佑。“狱”:诉讼案件。“虽”:虽然。“察”:考核,明察。“必以情”:一定依照实情处理;④“以”:按,依照;“情”情况,实情。“忠之属也”:这是尽心尽意处理政事一类的表现;“忠”:忠诚;“属”种类。“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点打一仗;⑤“以”:凭借;“以”后省略“之”。“战则请从”:如果迎战,那就请允许我跟随您一道去御敌;“则”,就;②“从”,跟随。
主备人: 时间:
使用者: 课型: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二、知识准备:
㈠、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㈡、资料助读
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4.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5.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市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忧,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之享者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
(《国语•鲁语上》)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三、学习过程:
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㈡、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多媒体显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四、知识梳理:
1.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2.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3.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4.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达标检测(一)
1.选出加点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公问其故 故逐之 B.公将鼓之 故克之
C.登轼而望之 望其旗靡 D.下视其辙 公问其故
2.选出加点词义不同的一项( )
A.公与之乘 公将驰之 B.故克之 故逐之
C.下视其辙 吾视其辙乱 D.遂逐齐师 齐师败绩
4.文中的一个成语是 ,它在文中的意思是 ,现在的意思是 。
7.选出对第二段文字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
A.此段文字写鲁庄公叙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B.“对曰”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
C.第一层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D.第二层指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
8、选择正确的译文: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A、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就减弱了,第三次就消失了。
B、第一次鼓起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就鼓不起来了。
C、第一次击鼓能振作起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消失了。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A、大国难猜测,怕有埋伏呀。B、那大国是难猜测的,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C、(齐国)是大国,难以猜测(它的军事布置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A、吃肉的人偷偷商量,别人怎能参加呢?B、大官们在筹划这件事,你有什么资格参与呢?
C、大官们自然会筹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A、损失的玉器、丝织品,我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B、祭祀用的牛羊、玉器、丝织品之类,我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C、祭祀用的牛羊、玉器、丝织品之类,我不敢增加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A、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B、这种小恩小惠,不能普遍,老百姓是不会随从您的。C、这种小恩小惠,,不能偏向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A、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不能一一察看,我也一定按事情实情处理。
B、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清楚,但我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C、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察看,我也一定要用真情处理。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A、这是属于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情,可以凭着这个条件去打仗。B、这是对人民尽了本职一类的事情,可以用这个去打一仗。C、这是尽忠君主一类的事情,可以凭着这个条件去打仗。
9、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 )
A、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B、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哀,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D、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E、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教学反思:
参考答案: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参考答案:( 一 ) 1. ( 1 ) C ( 2 ) D ( 3 ) B ( 4 ) C ( 5 ) A ( 6 ) B ( 7 ) C ( 8 ) A ( 9 ) B ( 10 ) C( 二 ) ( 1 ) A . 原因,缘故 B . 所以,因此 C . 特意 D . 旧的 ( 知识 )( 2 ) A . 发语词,不译 B . 丈夫 C . 成年男子 D . 那 ( 3 ) A. 向 B. 在 C. 到提示: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句。另外,本题要求注出的是含义,即意思,不必写出词性及用法。
( 三 ) A . 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上献出生命或舍弃某种利益 B .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 监狱 )C . 古义:信实 今义:相信D . 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重复 E .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许可F . 古义:参与 今义:间断,隔开
( 四 ) 1. B 2. A 3. A 4. E 5. A 6. A( 五 ) 1. 吾 吾 之 于 2. 鼓 气 鼓 气 气 气 我( 六 ) 1 . C 2 . A( 七 ) ( 1 ) 反对 ( 2 ) 否定 ( 3 ) 肯定 ( 4 ) 发表议论 ( 八 ) B ( 九 ) C ( 十 ) B( 十一 ) 1 . 《曹刿论战》;《左传填空略 2 . fú 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3 . zhé、mǐ 4 . C 5 . ①已经 ②缘故 ③击鼓 ④第二次 ⑤充满 ⑥追击 6 . 鼓,鼓 谓语 7 . 一鼓作气:指鼓足勇气,勇往直前。 8 . ( 再而/衰 ) ,×,改为: ( 再/而衰 ) ; ( 三而/竭 ) ,×,改为: ( 三/而竭 ) 9 . B 10 . ①所以战胜了他产 ②看见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就追击他们。 11 . C 12 . A 13 . B、D、E、F 都对 14 . 齐人三鼓之后,我军进军之时 15 . 辙乱:曹刿下车后仔细观察发现的;旗靡:曹刿登上车前横木 望时发现的。
2.词语、句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十年”: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师”:军队。“伐”:兴兵攻打。“我”:指鲁国。相传《左传》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以其书用鲁君的年号记事,称鲁国为“我”。“公”:鲁庄公。“将”:打算,准备。“战”:作战,迎战。“请见”:请求拜见庄公。“其”:他的。“乡人”:同一个乡的人;“乡”: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肉食者”:吃肉的人,指有权位的贵族。“谋”:筹划,考虑。“之”:代抵御齐师之事。“间”(jiàn):参与。“焉”:兼词,于此。“鄙”:鄙陋,指目光短浅。“未”:不。“远谋”:深远谋划。“乃入见”:于是入朝拜见庄公;“乃”:于是。
“问:‘何①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②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①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③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④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⑤以一战。战则请②从。’”“何以战”:依靠什么去打仗;①“以”:拿,依靠。“衣食所安”:衣食这类用来安生的东西;“所”,这里指用来安定生活的东西;‘安’:安定。“弗”:不。“专”:专有独占。“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必”:一定;②“以”:把。“对”:应答,对答,一般用于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或晚辈对长辈。“小惠未徧”:这些微小的恩惠没有遍施及一般人(国君的这些赏赐只有国君左右的人才能得到);“未”:没有;“徧”:同“遍”。①“从”:听从。“牺牲玉帛”:祭祀用物;“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玉器,珪璧之类;“帛”,丝织品。“加”:超越,这里指谎报,虚报。“必以信”:一定用诚实不欺的态度对待神灵;③“以”:用;“信”:诚实,不欺。“孚”:诚信感人。“福”:降福,保佑。“狱”:诉讼案件。“虽”:虽然。“察”:考核,明察。“必以情”:一定依照实情处理;④“以”:按,依照;“情”情况,实情。“忠之属也”:这是尽心尽意处理政事一类的表现;“忠”:忠诚;“属”种类。“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点打一仗;⑤“以”:凭借;“以”后省略“之”。“战则请从”:如果迎战,那就请允许我跟随您一道去御敌;“则”,就;②“从”,跟随。
顾越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