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04阅读:
字号:小|大
摇摇
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基础知识,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掌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初步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
教学重点:把握本文基础知识,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在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史书,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史记》是这样,《左传》也是这样,今天我们学习《左传》中的一段著名文章《曹刿论战》。
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
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本篇作了简洁而生动的记述,学完后大家会对之有个了解。
二、基础知识与相关背景
1.老师先示范读一遍。
2.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准确。句读正确。
3.纠正字音
刿(guì) 间(jiàn) 弗(fú) 偏(biàn) 帛(bǒ)
孚(fú) 辙(zhé) 轼(shì) 竭(jié) 靡(mǐ)
4.时代背景:背景。
《曹刿论战》所写的故事,是齐鲁长勺之战。
春秋时代,齐国是个大国,鲁国是个中等国,齐强鲁弱,齐大鲁小。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省境内,齐在北,鲁在南。在齐鲁两国之间,靠近黄海,还有一个小国叫做莒国。
齐国有个国君叫齐襄公,荒淫无道。他的两个弟弟逃到国外避难,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公子纠逃到鲁国。
鲁庄公八年和九年,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毋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这时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莒国也派兵护送公子小白赶回齐国。结果是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春秋时有名的五霸之长)。
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并迫使鲁国杀死同他争夺君位的公子纠。但齐桓公还不甘心,第二年,即鲁庄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鲁国。鲁军在曹刿的出色指挥下,在长勺把强大的齐军打得大败,赶出了鲁国的国境。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三、课文分析。
第一段
1.字词解释:
2.齐读。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写什么?”齐读并提问一二名同学,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3.问题探导:
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曹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他否定了鲁庄公的什么看法?
分析:第一段主要是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写曹刿对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战争胜利这个问题的看法。
分析:曹刿认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证战争胜利。在鲁庄公作出第一个回答后,曹刿就提到了“民”的支持,“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当鲁庄公说到办案子一定合情合理时,曹刿便明确肯定道:“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在曹刿看来,办案合情合理,符合百姓愿望,如此处理政事,能够得到百姓支持,具备这个条件,就有了战胜敌人的保证,因此他明确断言:“可以一战。”
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两个看法:一是他能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以取胜,一是他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以取胜。要注意,曹刿否定鲁庄公的第二个看法是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诚信不能使神真正信任,神不会保佑的,并不是说神的保佑没有用,他不是在否定神的保佑。
第二段
1.字词解释
2.齐读第二段,并思考回答“第二段写什么?”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
3.问题探导:
第二段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概括作答)
确认: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战斗经过,写曹刿是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
第三段
1.字词解释:地址同上,点击打开
2.抽读,其它同学思考回答“这段主要写什么?”
3.问题探导:
这段主要写什么?确认:这段主要写曹刿谈这次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
四、全文分析、小结。
1.全文翻译:逐句翻译,点击打开
2.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
分析: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
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虚词总结
以:①拿:依靠。“何以战?”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凭借。“可以一战。”
之:①代词。“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②的。“小大之狱。”③助词,无义。“公将鼓之。”
省略句式:“(曹刿)乃人(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再(鼓)而(气)
衰,三(鼓)而(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乡人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未可 未可 可矣
鲁庄公 衣食分人 祭神以信 以情断狱
齐 战 三鼓 败绩 辙乱旗靡
鲁庄公 鼓之 驰之
曹刿 未可 可矣 未可 可矣
庄公 问其故
一鼓作气 彼竭我盈
惧有伏焉 辙乱旗靡
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基础知识,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掌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初步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
教学重点:把握本文基础知识,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在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史书,不仅是史学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史记》是这样,《左传》也是这样,今天我们学习《左传》中的一段著名文章《曹刿论战》。
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
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本篇作了简洁而生动的记述,学完后大家会对之有个了解。
二、基础知识与相关背景
1.老师先示范读一遍。
2.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准确。句读正确。
3.纠正字音
刿(guì) 间(jiàn) 弗(fú) 偏(biàn) 帛(bǒ)
孚(fú) 辙(zhé) 轼(shì) 竭(jié) 靡(mǐ)
4.时代背景:背景。
《曹刿论战》所写的故事,是齐鲁长勺之战。
春秋时代,齐国是个大国,鲁国是个中等国,齐强鲁弱,齐大鲁小。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省境内,齐在北,鲁在南。在齐鲁两国之间,靠近黄海,还有一个小国叫做莒国。
齐国有个国君叫齐襄公,荒淫无道。他的两个弟弟逃到国外避难,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公子纠逃到鲁国。
鲁庄公八年和九年,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毋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这时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莒国也派兵护送公子小白赶回齐国。结果是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春秋时有名的五霸之长)。
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并迫使鲁国杀死同他争夺君位的公子纠。但齐桓公还不甘心,第二年,即鲁庄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鲁国。鲁军在曹刿的出色指挥下,在长勺把强大的齐军打得大败,赶出了鲁国的国境。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三、课文分析。
第一段
1.字词解释:
2.齐读。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写什么?”齐读并提问一二名同学,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3.问题探导:
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曹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他否定了鲁庄公的什么看法?
分析:第一段主要是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写曹刿对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战争胜利这个问题的看法。
分析:曹刿认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证战争胜利。在鲁庄公作出第一个回答后,曹刿就提到了“民”的支持,“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当鲁庄公说到办案子一定合情合理时,曹刿便明确肯定道:“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在曹刿看来,办案合情合理,符合百姓愿望,如此处理政事,能够得到百姓支持,具备这个条件,就有了战胜敌人的保证,因此他明确断言:“可以一战。”
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两个看法:一是他能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以取胜,一是他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以取胜。要注意,曹刿否定鲁庄公的第二个看法是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诚信不能使神真正信任,神不会保佑的,并不是说神的保佑没有用,他不是在否定神的保佑。
第二段
1.字词解释
2.齐读第二段,并思考回答“第二段写什么?”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
3.问题探导:
第二段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概括作答)
确认: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战斗经过,写曹刿是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
第三段
1.字词解释:地址同上,点击打开
2.抽读,其它同学思考回答“这段主要写什么?”
3.问题探导:
这段主要写什么?确认:这段主要写曹刿谈这次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
四、全文分析、小结。
1.全文翻译:逐句翻译,点击打开
2.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
分析: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
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虚词总结
以:①拿:依靠。“何以战?”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凭借。“可以一战。”
之:①代词。“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②的。“小大之狱。”③助词,无义。“公将鼓之。”
省略句式:“(曹刿)乃人(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再(鼓)而(气)
衰,三(鼓)而(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乡人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未可 未可 可矣
鲁庄公 衣食分人 祭神以信 以情断狱
齐 战 三鼓 败绩 辙乱旗靡
鲁庄公 鼓之 驰之
曹刿 未可 可矣 未可 可矣
庄公 问其故
一鼓作气 彼竭我盈
惧有伏焉 辙乱旗靡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