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05阅读:
字号:小|大
第18课 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述等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叙述情节的巧妙技法。
2、结合事件,披文入意,引导学生把握并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学会结合具体事件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了解历史上人物与小说中人物有所区别,学会客观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插叙在小说情节安排上的妙处。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一背曹操的诗歌,如《观沧海》、《龟虽寿》等等,从这些诗作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观沧海》 《龟虽寿》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说说你所了解的曹操,要求学生说出具体的故事情节,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望梅止渴”等等。要求学生指出哪些是从史书记载中得到的,哪些是从《三国演义》中得到的。
二、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故事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在初读课文时,首先疏通课文的字词障碍。大家可以去查工具书,或者运用以往的文言积累,或者结合语言环境去猜测这个词的含义。
四、熟读课文,把握情节:
1、请同学们进一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一共写了几件事?你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课后习题一、1)
要求学生先自读课文,自己概括,同座完成后可以互相交流。
明确:
小说依次写了七件事:
1)解“鸡肋”遭斩。
2)“门”中添“活”解操意。
3)分食“一合酥”遭操忌。
4)解“梦中杀人”遭操恶。
5)告发曹丕阴事。
6)教曹植斩门吏而出。
7)为曹植作《答教》。
2、请同学们再认真研读这几件事,能否对这些事情作一分类,或者说,这七件事情,触使曹操产生杀杨修之心的有哪些?
明确:阔门事件、一盒酥事件、杀近侍事件属于杨修的小聪明,数犯曹操之忌;后三件事,杨修已经卷入曹丕、曹植的兄弟间的世子之争,属于政治活动的范畴。杨修的存在,已成为曹操的身后大患,故杀之。
四、理清脉络,赏析技巧:
1、这篇课文以简要的语言叙述了七件事,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后让学生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内容。
2、课文中的顺序与我们叙述的顺序,两者各有什么优劣?说说作者为什么采取这样的顺序?
明确:课文采用的是插叙,先写“鸡肋”事件,再一步步地交待曹操对杨修的情感变化,使文章波澜起伏,也可以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再者“鸡肋”事件也是曹操杀杨修的直接诱因。
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写,属于顺叙,条理清晰,但缺少波澜。
3、除“鸡肋”事件外的六件事,又是按照何种顺序进行介绍的,其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从事情的程度轻重来介绍的,前三件是杨修与曹操比个人才智的问题,后三者则涉及到了曹操立世子的核心问题,影响曹氏政权的稳定。这也是曹操对杨修的态度越来越恶劣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侧重梳理了小说的情节,对情节的把握,要能够分析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能够欣赏情节的安排的艺术性。
六、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三。
第二课时
一、分析死因:
下面我们以“杨修之死死于 ”为话题,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归纳明确:
1、杨修之死死于曹操嫉妒才能。杨修能够摸准曹操的心思,以曹操看法,留杨修这样的人在身边,总可能酿成祸患。
2、杨修之死死于杨修自己的不明智。杨修屡次卖弄自己的才思,屡犯曹操之忌,并煽动他人作归计,确实是扰乱军心,身遭杀戮,也不能怨得他人。
3、杨修之死死于对政治的不敏感,将自己置身于世子之争的漩涡之中,必然会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杨修之死,再所难免。有人认为:曹操杀杨修的实质是维护曹氏根本利益,曹操为防止袁绍“废长立幼”招致的兄弟俱亡的惨痛教训再次发生,当然要巩固太子曹丕的地位,而必须剪除植党势力,
4、杨修‘恃才放旷’不过是表面,关键在于他冲撞了固有的封建等级秩序──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杨修的悲剧就在于对自己的奴才命运缺乏认识。在主子君临上界,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现实社会里,奴才所表现出的‘自主’精神和‘平等’要求,不论是何种形式,在原有的框式之内,“都只能以悲剧告终。”
补充材料:
汉末魏初,在文学上是一个暂时繁盛的时期。所谓建安七子,便是那时候有名的文人。曹操自己也写诗文,加以他善于笼络一班有才名的文人,所以他把许多文人(其中也有方士)都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为他效劳。建安七子除孔融之外,都是依附于曹操的。
曹操一方面把许多文士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文人,却很不放心。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忌恨。
孔融依仗自己是孔子后代,当时又很负盛名,他不大把曹操看在眼里。而且,看来他也不大看得起依附曹操的一班文人。这一点,从祢衡口里可以知道。祢衡经常推许孔融和杨修,说“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这不用说是包括王粲、陈琳等在内的。祢衡同孔融关系很好,他的话当然也反映孔融的观点。
孔融比祢衡、杨修大十多岁……他们三人,在当时的文人中算是一派,即,不肯阿谀曹操的一派。祢衡虽年轻,但才气很大,曹操想侮辱他,叫他充当“鼓吏”,结果祢衡把衣服剥光打鼓,反而侮慢了曹操。曹操叫人去找他来,他便拿着一根大棒,坐在曹操军营门前大骂。曹操虽然很火,骂他为“竖子”,并说“孤杀之犹鼠雀耳”,但碍于他的文名,竟不敢杀他,后来送给了刘表,刘表又假黄祖之手把他杀掉。
杨修年龄跟祢衡不相上下,但祢衡是个平民,杨修则是洛阳的第一二名的世家,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四代都任过太尉。(东汉时,太尉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衔)而且,都是有名的忠于汉室的名臣。他父亲杨彪在董卓作乱的时候,为了保护汉献帝,几乎死难。杨修很早就负文名,除了祢衡推崇他的话可证之外,还有曹植写给他的信,也把他同六子并列(孔融除外),说六人都不过著声名于一方,而杨修则是“高视于上京”,可见杨修在洛阳的影响有过于六子。对于这样的人才,不用说,曹操是要罗致的。所以,在建安中,曹操就任他为主簿,那时正是曹操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时候,据说杨修“总知内外”,总是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那么,杨修是很愿意替曹操办事的吗?他对曹操的态度怎样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当时,杨修的父亲杨彪还健在;曹操在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卿宴会时,看见杨彪脸上有怒气,便连宴会也不敢参加,悄悄溜掉了。后来以杨彪跟袁术通姻为罪名,诬彪有阴谋,下狱。是孔融极力为之申辩,曹操才不得不释放他。此后,杨彪十多年一直称脚挛,不任事,闲居家中。这些事,杨修会忘记吗?当然不会的。不久,孔融便被曹操杀掉,祢衡也被杀,这在杨修心中,会没有很深的感触吗?当然不可能没有。从这两点看来,杨修虽为曹操办事,不见得内心是尊敬他的;正因为这样,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露才”,好像有意告诉曹操,你的本领也不过如此,什么事也瞒不过我。像“鸡肋”那桩公案,就是在这种心理下弄出来的。他有时外出,甚至告诉值班的人,曹操会来查问些什么,怎么回答。结果,曹操所查问的果然不出他所料。这样时间长了,曹操就看穿他内心的隐秘,从而产生恼恨之心。他本人是否预料到这样的后果呢?应该说也可能是预料到了,不过,他到底是一个很有点傲气的人,同孔融、祢衡是气味相投的,因而压抑不住心中的不满罢了。……杨修对于自己的命运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的知己朋友孔融、祢衡早已死在他前面了。
杨修被杀后,有一天,曹操碰到杨彪,问道:“杨公为何瘦得成这个样子?”杨彪回答说:“愧无日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意思是说,我惭愧没有金日那样的远见,(金日的儿子,为汉武帝所喜欢,称为弄儿;后来渐渐长大了,有一天,金日遇见弄儿在殿里同宫女戏耍,他怕将来连累自己,便把弄儿杀死了。)而又还有老牛舐犊的爱子之心呀。曹操听了,很有点下不了台。
二、感知人物形象: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课文中刻画了曹操与杨修两个人物形象,请大家根据本课内容,甚至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情节,来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分析归纳时一定要用“我认为曹操(杨修)是一个的______________人,这从 中可以看出”的方式来答题,做到有看法,有依据。
1、曹操:既心胸狭窄、嫉妒才能、阴险狡诈,又深谋远虑,善于收买人心。
2、杨修:才华横溢,却又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三、拓展延伸:
对于杨修的死,我们深感惋惜。现在我们尝试着为杨修写一副挽联、写一句墓志铭,表达我们对他的追思与缅怀之情。
示例:“满腔才华遭主忌,两字军令迎死来”;“聪慧机智才华横溢堪称英才,恃才放旷目无军纪却酿苦果”;“为人可恃才无须放旷,做事贵忠诚定要三思”,等等。
四、辩证阅读,客观分析:
同学们对曹操十分熟悉,在学习本课之时,也曾收集了许多资料,下面我们分两个角度,来交流交流对这个人物的认识:第一个角度是艺术作品中的曹操(主要是指《三国演义》),第二个角度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要求学生在介绍曹操时,先介绍其事情,然再分析其性格特征。
艺术作品的曹操:奸雄的代名词。如杀吕伯奢一家、追杀匈奴使等等。
历史的曹操:是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非常重视人才,胸襟广阔。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到一定的作用。他领导的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用多的战役。他善诗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后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
引导学生讨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探究《三国演义》中对刘备与曹操的情感有何不同即可。由此指导学生课后有计划地阅读《三国演义》一书。
五、课堂小结:
曹操阴险狡诈,奸诈狡猾,被称为“天下第一奸雄”,但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他还是个任人唯贤,善于招纳贤才,又有雄才大略的人。所以,他的性格是多面的,复杂的,我们要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
六、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基训。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人物 杨修:才思敏捷、恃才放旷
曹操:虚伪奸诈、老谋深算
杨修之死的原因
1.杨修恃才放旷(内因)
2.曹操欲消除隐患(外因)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通过复述等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体会小说叙述情节的巧妙技法。
2、结合事件,披文入意,引导学生把握并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学会结合具体事件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了解历史上人物与小说中人物有所区别,学会客观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插叙在小说情节安排上的妙处。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一背曹操的诗歌,如《观沧海》、《龟虽寿》等等,从这些诗作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观沧海》 《龟虽寿》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说说你所了解的曹操,要求学生说出具体的故事情节,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望梅止渴”等等。要求学生指出哪些是从史书记载中得到的,哪些是从《三国演义》中得到的。
二、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故事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在初读课文时,首先疏通课文的字词障碍。大家可以去查工具书,或者运用以往的文言积累,或者结合语言环境去猜测这个词的含义。
四、熟读课文,把握情节:
1、请同学们进一步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一共写了几件事?你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课后习题一、1)
要求学生先自读课文,自己概括,同座完成后可以互相交流。
明确:
小说依次写了七件事:
1)解“鸡肋”遭斩。
2)“门”中添“活”解操意。
3)分食“一合酥”遭操忌。
4)解“梦中杀人”遭操恶。
5)告发曹丕阴事。
6)教曹植斩门吏而出。
7)为曹植作《答教》。
2、请同学们再认真研读这几件事,能否对这些事情作一分类,或者说,这七件事情,触使曹操产生杀杨修之心的有哪些?
明确:阔门事件、一盒酥事件、杀近侍事件属于杨修的小聪明,数犯曹操之忌;后三件事,杨修已经卷入曹丕、曹植的兄弟间的世子之争,属于政治活动的范畴。杨修的存在,已成为曹操的身后大患,故杀之。
四、理清脉络,赏析技巧:
1、这篇课文以简要的语言叙述了七件事,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后让学生按事情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内容。
2、课文中的顺序与我们叙述的顺序,两者各有什么优劣?说说作者为什么采取这样的顺序?
明确:课文采用的是插叙,先写“鸡肋”事件,再一步步地交待曹操对杨修的情感变化,使文章波澜起伏,也可以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再者“鸡肋”事件也是曹操杀杨修的直接诱因。
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写,属于顺叙,条理清晰,但缺少波澜。
3、除“鸡肋”事件外的六件事,又是按照何种顺序进行介绍的,其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从事情的程度轻重来介绍的,前三件是杨修与曹操比个人才智的问题,后三者则涉及到了曹操立世子的核心问题,影响曹氏政权的稳定。这也是曹操对杨修的态度越来越恶劣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侧重梳理了小说的情节,对情节的把握,要能够分析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能够欣赏情节的安排的艺术性。
六、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三。
第二课时
一、分析死因:
下面我们以“杨修之死死于 ”为话题,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归纳明确:
1、杨修之死死于曹操嫉妒才能。杨修能够摸准曹操的心思,以曹操看法,留杨修这样的人在身边,总可能酿成祸患。
2、杨修之死死于杨修自己的不明智。杨修屡次卖弄自己的才思,屡犯曹操之忌,并煽动他人作归计,确实是扰乱军心,身遭杀戮,也不能怨得他人。
3、杨修之死死于对政治的不敏感,将自己置身于世子之争的漩涡之中,必然会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杨修之死,再所难免。有人认为:曹操杀杨修的实质是维护曹氏根本利益,曹操为防止袁绍“废长立幼”招致的兄弟俱亡的惨痛教训再次发生,当然要巩固太子曹丕的地位,而必须剪除植党势力,
4、杨修‘恃才放旷’不过是表面,关键在于他冲撞了固有的封建等级秩序──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杨修的悲剧就在于对自己的奴才命运缺乏认识。在主子君临上界,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现实社会里,奴才所表现出的‘自主’精神和‘平等’要求,不论是何种形式,在原有的框式之内,“都只能以悲剧告终。”
补充材料:
汉末魏初,在文学上是一个暂时繁盛的时期。所谓建安七子,便是那时候有名的文人。曹操自己也写诗文,加以他善于笼络一班有才名的文人,所以他把许多文人(其中也有方士)都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为他效劳。建安七子除孔融之外,都是依附于曹操的。
曹操一方面把许多文士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文人,却很不放心。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忌恨。
孔融依仗自己是孔子后代,当时又很负盛名,他不大把曹操看在眼里。而且,看来他也不大看得起依附曹操的一班文人。这一点,从祢衡口里可以知道。祢衡经常推许孔融和杨修,说“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这不用说是包括王粲、陈琳等在内的。祢衡同孔融关系很好,他的话当然也反映孔融的观点。
孔融比祢衡、杨修大十多岁……他们三人,在当时的文人中算是一派,即,不肯阿谀曹操的一派。祢衡虽年轻,但才气很大,曹操想侮辱他,叫他充当“鼓吏”,结果祢衡把衣服剥光打鼓,反而侮慢了曹操。曹操叫人去找他来,他便拿着一根大棒,坐在曹操军营门前大骂。曹操虽然很火,骂他为“竖子”,并说“孤杀之犹鼠雀耳”,但碍于他的文名,竟不敢杀他,后来送给了刘表,刘表又假黄祖之手把他杀掉。
杨修年龄跟祢衡不相上下,但祢衡是个平民,杨修则是洛阳的第一二名的世家,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四代都任过太尉。(东汉时,太尉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衔)而且,都是有名的忠于汉室的名臣。他父亲杨彪在董卓作乱的时候,为了保护汉献帝,几乎死难。杨修很早就负文名,除了祢衡推崇他的话可证之外,还有曹植写给他的信,也把他同六子并列(孔融除外),说六人都不过著声名于一方,而杨修则是“高视于上京”,可见杨修在洛阳的影响有过于六子。对于这样的人才,不用说,曹操是要罗致的。所以,在建安中,曹操就任他为主簿,那时正是曹操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时候,据说杨修“总知内外”,总是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那么,杨修是很愿意替曹操办事的吗?他对曹操的态度怎样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当时,杨修的父亲杨彪还健在;曹操在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卿宴会时,看见杨彪脸上有怒气,便连宴会也不敢参加,悄悄溜掉了。后来以杨彪跟袁术通姻为罪名,诬彪有阴谋,下狱。是孔融极力为之申辩,曹操才不得不释放他。此后,杨彪十多年一直称脚挛,不任事,闲居家中。这些事,杨修会忘记吗?当然不会的。不久,孔融便被曹操杀掉,祢衡也被杀,这在杨修心中,会没有很深的感触吗?当然不可能没有。从这两点看来,杨修虽为曹操办事,不见得内心是尊敬他的;正因为这样,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露才”,好像有意告诉曹操,你的本领也不过如此,什么事也瞒不过我。像“鸡肋”那桩公案,就是在这种心理下弄出来的。他有时外出,甚至告诉值班的人,曹操会来查问些什么,怎么回答。结果,曹操所查问的果然不出他所料。这样时间长了,曹操就看穿他内心的隐秘,从而产生恼恨之心。他本人是否预料到这样的后果呢?应该说也可能是预料到了,不过,他到底是一个很有点傲气的人,同孔融、祢衡是气味相投的,因而压抑不住心中的不满罢了。……杨修对于自己的命运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的知己朋友孔融、祢衡早已死在他前面了。
杨修被杀后,有一天,曹操碰到杨彪,问道:“杨公为何瘦得成这个样子?”杨彪回答说:“愧无日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意思是说,我惭愧没有金日那样的远见,(金日的儿子,为汉武帝所喜欢,称为弄儿;后来渐渐长大了,有一天,金日遇见弄儿在殿里同宫女戏耍,他怕将来连累自己,便把弄儿杀死了。)而又还有老牛舐犊的爱子之心呀。曹操听了,很有点下不了台。
二、感知人物形象: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课文中刻画了曹操与杨修两个人物形象,请大家根据本课内容,甚至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情节,来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分析归纳时一定要用“我认为曹操(杨修)是一个的______________人,这从 中可以看出”的方式来答题,做到有看法,有依据。
1、曹操:既心胸狭窄、嫉妒才能、阴险狡诈,又深谋远虑,善于收买人心。
2、杨修:才华横溢,却又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三、拓展延伸:
对于杨修的死,我们深感惋惜。现在我们尝试着为杨修写一副挽联、写一句墓志铭,表达我们对他的追思与缅怀之情。
示例:“满腔才华遭主忌,两字军令迎死来”;“聪慧机智才华横溢堪称英才,恃才放旷目无军纪却酿苦果”;“为人可恃才无须放旷,做事贵忠诚定要三思”,等等。
四、辩证阅读,客观分析:
同学们对曹操十分熟悉,在学习本课之时,也曾收集了许多资料,下面我们分两个角度,来交流交流对这个人物的认识:第一个角度是艺术作品中的曹操(主要是指《三国演义》),第二个角度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要求学生在介绍曹操时,先介绍其事情,然再分析其性格特征。
艺术作品的曹操:奸雄的代名词。如杀吕伯奢一家、追杀匈奴使等等。
历史的曹操:是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非常重视人才,胸襟广阔。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到一定的作用。他领导的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用多的战役。他善诗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后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
引导学生讨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探究《三国演义》中对刘备与曹操的情感有何不同即可。由此指导学生课后有计划地阅读《三国演义》一书。
五、课堂小结:
曹操阴险狡诈,奸诈狡猾,被称为“天下第一奸雄”,但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他还是个任人唯贤,善于招纳贤才,又有雄才大略的人。所以,他的性格是多面的,复杂的,我们要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
六、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基训。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人物 杨修:才思敏捷、恃才放旷
曹操:虚伪奸诈、老谋深算
杨修之死的原因
1.杨修恃才放旷(内因)
2.曹操欲消除隐患(外因)
教学后记: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