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点拨法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06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豪放诗风
2. 理解“惜”的用法,含义
3. 把握主题
4. 利用豪放诗风激起学生学习情趣
教学重点:
1. 上下阙的主题
2. 把握写作背景,深化主题
3. 掌握重要字词:北国风光,望,须,惜,略,只识,俱往矣
教学难点
1. 上下阙之间巧妙精彩的过度
2. 教会学生理解诗中对历代历史人物的评价
3. 把握主题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2. 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3. 点拨法。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教学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现在是冬天了,天气比较冷,大家要注意身体,不要感冒了。说到冬天,不知道大家有没听过著名诗人雪莱的一句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并激励了好几代人。现在我想问一下大家:冬天真的这么可怕吗?请几位同学起来告诉我们在你印象里中国北方的冬天是什么样的?
••••••
很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冬天之景,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在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笔下的中国北方的冬天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致。
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要读懂一首词或诗最基本的就是要知道作者和发生在作品背后的真实故事,现在有谁来为我们介绍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明确: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高原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过”,过后写下了这首词。此时的毛泽东可谓是“意气风发”。
课文研读:
现在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来朗读一下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注意思考这首词上下两阙各写什么?(明确:上阙写景,下阙抒情)
(利用学生朗读的时间板书:“关键字词:北国风光,千,万,望,顿,欲,须 ;惜,略,稍,只识,俱往矣。)
师:大家读完后看黑板的这些关键字词,第一个是“北国风光”,也就是这首词的第一句,现在请同学们回答我,它为什么是关键句,关键在那?
生:这是一首描写中国北方冬天的词,“北国风光”作为上阙的总领句,直接开篇点题,直入主题。
师:很好。大家来感受一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两句话:千万里之内寒冰覆盖,天气奇寒,一切都被冰封起来,大地好像陷入了一片死寂的状态。而整个世界却又飘着纷纷扬扬的大雪,雪就像白色的精灵在不断的跳动着。从这里我们看出了作者登高望远,极目万里。一个“封”字写出了大地之静,一个“飘”字又写出了大地之“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千”字跟“万”字并不是真正的千里,万里。千里,万里都远非人的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千”字跟“万”字二者有成互文,既表现出祖国的幅员广大,也反映出诗人视野的辽阔。
小结:前三句是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
师:大家看一下“望长城内外”的“望”字,是单单望长城吗(不是),“望“字望到哪?(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家思考一下看看你从这两句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望”字写出了作者所在之处——高,长城内外——《可画图解说》指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指国土自西向东,这写出了祖国广袤的地域。“惟余”昰“只剩下”的意思,二字强化了整个天地白茫茫的壮阔景象,同时“惟余”二字正对应前面的“万里雪飘”,“万里雪飘”是因,“惟余莽莽”是果。“顿失”二字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读诗词要懂得整体把握,前后联系,“顿失”二字跟前面的“千里冰封“相呼应,千里之内全被冰封可以想象天气之冷,冷到可以让汹涌的河水顿时结成冰。这四句话用视觉形象,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的是什么手法(比喻),讲什么比喻成什么?(山——蛇,原——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更表现出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这里化静为动不单是因为诗人在漫天大雪中放眼远望,眼前的山势和丘陵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此时意气风发,情感的跃动使北国的冬天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小结:这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的北国,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师:从第一句到现在,诗人总共写了那些景?(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这些景是实景还是虚景?(实景),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描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虚景),怎么看出来的?(须:等到)
应该怎样看待“须”字统领下的三句话?(写虚景,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看”字与“望”字相照应;“红妆素裹”把江山美景比作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相交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一句使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师:同学们,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当你们走在路上时前面出现一条河,你要过河,这时你要怎么办?(•••• ),过河我们需要一个东西来“过度”,那一首词它的上下阙之间需不需要找个东西来“过渡”?(要)。那要找什么来“过渡”呢?(过渡句)
现在大家来找找这首词的过渡句是那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看看这用过渡句用的怎么样?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
(明确:过渡的好,好在过渡的天衣无缝,浑然天成。一句“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了上阙的北国之景,一句“引无数英雄尽折腰”直接“引”出了下阙,而这两句之间也是互为因果,正因为“江山多娇”所以才会引得“无数英雄尽折腰”。,它在全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全词浑然一体)
师:大家看一下关键词“惜”,看看“惜”字惜到哪一句?(只识弯弓射大雕),大家说说自己对“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的理解,(一个“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定下了对历代英雄人物既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蕴含了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对历代英雄人物有褒有贬。“略”,“稍”两字来形容亲王汉武,唐宗宋祖,对他们既肯定又批判。“一代天骄”是诗人对成吉思汗伟大功绩的肯定,而两个“只识”道出了诗人的无限惋惜之情,跟“略,稍”相比,“只识”显得具有讽刺意味,再加上“弯弓射大雕”直接形象鲜明的道出了成吉思汗只识武功不思文治,诗人先说“一代天骄”,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这七句话是“评古”)
师:诗人为什么对历代英雄人物展开批评?
(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小结: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引出主旨句
师:大家来说说自己对“俱晚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三句话的认识,体会
(“俱晚矣”指的是历代英雄人物都已成历史,它将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意在用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来突出今人,点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而且“今朝”的“风流人物”也定将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中国的和平安定作出贡献。这三句话是“论今”)
总结: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他的抒情是写景,议论有机结合。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为一炉,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上阙写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阙抒情,写出了诗人“天下大任,舍我取谁”的英雄豪情。
作业:1.背熟课文
2.。找出你认为课堂没讲到的知识点或写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3.(选做)。如果不做第二项作业,就完成课后练习
1. 体会诗人豪放诗风
2. 理解“惜”的用法,含义
3. 把握主题
4. 利用豪放诗风激起学生学习情趣
教学重点:
1. 上下阙的主题
2. 把握写作背景,深化主题
3. 掌握重要字词:北国风光,望,须,惜,略,只识,俱往矣
教学难点
1. 上下阙之间巧妙精彩的过度
2. 教会学生理解诗中对历代历史人物的评价
3. 把握主题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2. 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3. 点拨法。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教学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现在是冬天了,天气比较冷,大家要注意身体,不要感冒了。说到冬天,不知道大家有没听过著名诗人雪莱的一句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并激励了好几代人。现在我想问一下大家:冬天真的这么可怕吗?请几位同学起来告诉我们在你印象里中国北方的冬天是什么样的?
••••••
很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冬天之景,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在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笔下的中国北方的冬天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致。
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要读懂一首词或诗最基本的就是要知道作者和发生在作品背后的真实故事,现在有谁来为我们介绍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明确: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高原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过”,过后写下了这首词。此时的毛泽东可谓是“意气风发”。
课文研读:
现在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来朗读一下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注意思考这首词上下两阙各写什么?(明确:上阙写景,下阙抒情)
(利用学生朗读的时间板书:“关键字词:北国风光,千,万,望,顿,欲,须 ;惜,略,稍,只识,俱往矣。)
师:大家读完后看黑板的这些关键字词,第一个是“北国风光”,也就是这首词的第一句,现在请同学们回答我,它为什么是关键句,关键在那?
生:这是一首描写中国北方冬天的词,“北国风光”作为上阙的总领句,直接开篇点题,直入主题。
师:很好。大家来感受一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两句话:千万里之内寒冰覆盖,天气奇寒,一切都被冰封起来,大地好像陷入了一片死寂的状态。而整个世界却又飘着纷纷扬扬的大雪,雪就像白色的精灵在不断的跳动着。从这里我们看出了作者登高望远,极目万里。一个“封”字写出了大地之静,一个“飘”字又写出了大地之“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千”字跟“万”字并不是真正的千里,万里。千里,万里都远非人的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千”字跟“万”字二者有成互文,既表现出祖国的幅员广大,也反映出诗人视野的辽阔。
小结:前三句是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
师:大家看一下“望长城内外”的“望”字,是单单望长城吗(不是),“望“字望到哪?(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家思考一下看看你从这两句中读出了什么?
(明确:“望”字写出了作者所在之处——高,长城内外——《可画图解说》指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指国土自西向东,这写出了祖国广袤的地域。“惟余”昰“只剩下”的意思,二字强化了整个天地白茫茫的壮阔景象,同时“惟余”二字正对应前面的“万里雪飘”,“万里雪飘”是因,“惟余莽莽”是果。“顿失”二字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读诗词要懂得整体把握,前后联系,“顿失”二字跟前面的“千里冰封“相呼应,千里之内全被冰封可以想象天气之冷,冷到可以让汹涌的河水顿时结成冰。这四句话用视觉形象,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用的是什么手法(比喻),讲什么比喻成什么?(山——蛇,原——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更表现出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这里化静为动不单是因为诗人在漫天大雪中放眼远望,眼前的山势和丘陵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此时意气风发,情感的跃动使北国的冬天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小结:这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的北国,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师:从第一句到现在,诗人总共写了那些景?(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这些景是实景还是虚景?(实景),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描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虚景),怎么看出来的?(须:等到)
应该怎样看待“须”字统领下的三句话?(写虚景,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看”字与“望”字相照应;“红妆素裹”把江山美景比作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相交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一句使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师:同学们,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当你们走在路上时前面出现一条河,你要过河,这时你要怎么办?(•••• ),过河我们需要一个东西来“过度”,那一首词它的上下阙之间需不需要找个东西来“过渡”?(要)。那要找什么来“过渡”呢?(过渡句)
现在大家来找找这首词的过渡句是那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看看这用过渡句用的怎么样?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
(明确:过渡的好,好在过渡的天衣无缝,浑然天成。一句“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了上阙的北国之景,一句“引无数英雄尽折腰”直接“引”出了下阙,而这两句之间也是互为因果,正因为“江山多娇”所以才会引得“无数英雄尽折腰”。,它在全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全词浑然一体)
师:大家看一下关键词“惜”,看看“惜”字惜到哪一句?(只识弯弓射大雕),大家说说自己对“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的理解,(一个“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定下了对历代英雄人物既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蕴含了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对历代英雄人物有褒有贬。“略”,“稍”两字来形容亲王汉武,唐宗宋祖,对他们既肯定又批判。“一代天骄”是诗人对成吉思汗伟大功绩的肯定,而两个“只识”道出了诗人的无限惋惜之情,跟“略,稍”相比,“只识”显得具有讽刺意味,再加上“弯弓射大雕”直接形象鲜明的道出了成吉思汗只识武功不思文治,诗人先说“一代天骄”,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这七句话是“评古”)
师:诗人为什么对历代英雄人物展开批评?
(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小结: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引出主旨句
师:大家来说说自己对“俱晚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三句话的认识,体会
(“俱晚矣”指的是历代英雄人物都已成历史,它将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意在用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来突出今人,点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而且“今朝”的“风流人物”也定将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中国的和平安定作出贡献。这三句话是“论今”)
总结: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他的抒情是写景,议论有机结合。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为一炉,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上阙写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阙抒情,写出了诗人“天下大任,舍我取谁”的英雄豪情。
作业:1.背熟课文
2.。找出你认为课堂没讲到的知识点或写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3.(选做)。如果不做第二项作业,就完成课后练习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