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正文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语文版九年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07阅读:
字号:|
 

  广东省普侨区中学:袁运成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文中提出了设计“问题”环境,激发探究欲望;进入问题情境、确定专题是探究性阅读的主体;占有信息资料、自主探究发现是探究性阅读的核心;调动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乐于探究的策略。

  【关键词】: 探究性,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正文】

  《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方式要有根本的变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阅读教学作为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指“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语文阅读教学”。它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探究方法逐步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质疑、分析和判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开发创造潜能,促进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受精彩,现谈几点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环境,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工,只在每事问。”可见,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有更大的价值。教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应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开始,以引导者、合作者、好伙伴身份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法国著名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由此可以看出,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创设、营造创造性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愿望都能实现,有着十重要的意义。环境可以影响人,但这种影响不是被动的,人只有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受到环境的作用。在学生中,实际上已经存在着不可抵估的创新意识的萌芽,他们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对已有结论的质疑,以及渴求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新花样的梦想。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这种创新愿望,给他们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创造的兴趣与愿望,激活思维。阅读教学中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学生边读边思考,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经过读读、议议,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达到了发展思维的目的。事实证明,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逐渐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对自己、对同伴、对老师的提问,才能点燃他们探究创新的火花。
  二、进入问题情境、确定专题是探究性阅读的主体
  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习的载体,学生要学会发现、选择和确定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设置问题情境要具备目的性、新异性和适应性,并且问题的确定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就确定问题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心式问题
  所谓“中心式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位、探究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中心式问题”在教学上的重要作用是“整体牵引”。从下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心式问题”的这种作用。
  我在执教《白鹅》一文,在“初读感知”阶段,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重点内容,我给出了这一问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结合文中的描写作具体来分析。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探究问题,交流看法,积极发言。学生的回答是: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头、叫声、步态、吃相。 
头高,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概。 
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气宇轩昂。 
吃饭,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
  此问题的设计可牵一“问”而动全文,能激发思考,引发探究的兴趣,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
  2、提炼式问题
  有的课文适宜于让学生自己求疑设计问题,并民主择优确立探究的问题。学生初读这类课文后会发现多处“信息点”,不同的学生发现的疑惑点、难点不一,需要讨论确定。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后,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一一解决。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合作中学习探索解决疑难;组织问题小组,归纳提升问题,师生互动解决;还可以采取自由组合,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坐位,找班上任何一个同学作为自己合作的伙伴,允许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来解决,并随时做好回答其他学生提问的准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做旁观者,而是要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参与探究。最后,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许多理论和实践研究证明,实践活动对于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上《小溪流的歌》(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一文时,课前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把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上课时,我说:“同学们在预习时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刚才看了,都很好。现在老师将相对集中的问题挑出来讨论解决。设计了四个问题:①小溪流的歌是一首怎样的歌?②小溪流在奔流中力量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③小溪流的歌给你什么启示?④由小溪流的形象你联想到了些什么?提出问题之后,开展讨论。力图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善于从文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师生互辩,对话交流,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题,产生联想,领悟生活中的道理。此环节的设计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重点问题。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提高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这正是课改所希望的,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这些问题讨论,学生的收获远不在问题本身。学生当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会了思考、分析问题后,他们的思维远不在每节课本身。
  3、抛锚式问题
  根据教师的预想,有些课文由学生选题意义不大或效果不理想,教师就要创设与课文类似的情境,并抛出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类似“锚”的问题作为学生探究的主题。如有一位资深教师执教《纪念白求恩》一课,抛出了“为白求恩大夫写墓志铭”这一“锚”,使学生认识到必须认真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并运用课文中的信息,才能写出准确的、有感染力的墓志铭来,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4、自由式问题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在阅读鉴赏时也是如此,在同课文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虽然它带有不成熟性和片面性,但在学生的阅读收获在都有某个方面的成就(受到生活阅历的影响),正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因而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呵护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呢?我想,把对课文提问和质疑的权利全部交给学生是最有效的办法。尽管我希望也始终在努力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中心来提问,但原则上从不否定学生似乎离题万里的质疑,从不责怪学生似乎刁钻古怪的问题,从不圈定提问的角度和内容,而是让学生在钻研课文的前提下,没有任何约束地大胆质疑,这样才能营造一个相当宽松的氛围,让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提出所想到的任何问题。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如果赏析就此打住,也未尝不可,因为其中确实已蕴含着一定的古典内涵。但是我还不满足于此,非要追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不可,于是就进一步提出能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的依恋与心酸!这正是“探究性阅读”这架瑶琴,正是“感悟"”这根琴弦呀!
  三、占有信息资料、自主探究发现是探究性阅读的核心
  确定了阅读研究的专题,学生就有的放矢地进入深读境界。探究性阅读是一种有目的地探索,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有没有研究过程以及过程的真实性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健全的人格都是在此过程中发展生成的。为了让学生最高效率地达到阅读目标,获得最丰富的体验和最大限度的发展,需要我们作以下几方面努力。
  1、主动搜集丰富的背景资料
  有效地探究学习离不开丰富的学习资料、科学设备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资料,平时积累资料,课上随时拥有资料。并且鼓励学生学会如何从网上、书刊报纸、广播电视以及家长那里获取信息。这样做时间一长,学生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辨别、筛选、加工、整理信息资料。
  一位优秀教师教综合实践活动《桥》一课时,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有关桥的知识;搜集和拍摄有关桥的照片;搜集有关桥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包括有关桥的名称的由来);回想自己读过有关桥的诗文;搜集有关桥的对联、谜语、谚语、成语以及有关桥的传说和故事,等等。教师提供和学生搜集的图片、剪报、音像资料等,大大小小不下20件,把学生引进了一种开放、创新、综合的探究视野。这样的学习,从实践中来,从学生中来,同学们自己动手,多种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2、充分地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育研究告诉我们,关注学生主体发展,提高并构建主体性教育策略,已经成为当代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构建“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发展教育观念,树立民主教学的思想,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参与者,共同研究合作促进的伙伴,支持并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发展,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还学生讨论、参与、质疑、发挥自由的权利。首先,应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教师要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需要有一定的魅力和胆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意愿,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课堂上要多安排学生学习交流,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采用分组讨论,全班集体交流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多边的对话和交流。学生从学习的伙伴、教师及课文文本等对话中,获取了新知识,同时在对话中学生也会有新发现。多为学生设置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潜意识的开发。
  3、注重体验情境,诵读感悟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主观感受的表述,是内心情感的流露。因而探究性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感性认识——诵读感悟。教师要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到这一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品味、诵读。
  四、调动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乐于探究 
    青少年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而且其情感又容易被唤起。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积极创设情境,驱动学生情感,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主动探究的学生,要给予积极评价,通过鼓励、赏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行为,点燃学生心灵探究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成功,从而产生积极的体验。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当教育能引起学生兴趣时,就可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像,教师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平等、充满“爱”的情境,让学生有安全感,他们会对未知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尝试、探索、创新”的过程中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他们之间的差异,精心策划,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我会读”、“我会演”、“我会画”、“我会说”等,充满趣味性、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在读、演、画、说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学生在读一读、做一做、玩一玩中,发现问题,并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地积极地提升策略,引导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学生的探究精神一定会大大提高。但愿我们的探究性阅读教学能给语文教学带来新气象。


  参考资料:
  1、《语文新课标》2003年。
  2、《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11期,陈玲梅《关于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理性思考》。
  3、孙茂响《体现个性自由的整体感悟阅读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06。


                       2006.8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