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一朵朵(语文版九年级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07阅读:
字号:小|大
作者 : 原阳县路寨乡许寨中学 刘雪芹
摘要 :(1)语文阅读教学浪花一朵朵
(2)为了设身处地,注重情感迁移
(3)抓基础,扫除拦路虎
(4)像咀嚼品味山珍海味一样认真诵读课文
(5)适当发杈,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关键词 : 阅读教学、浪花、情感、理解、诵读、美读、兴趣
自从96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整整十年,从事语文阅读教学,也已有十年之久。现在每提及语文阅读教学,满脑子浮现的往往是一片汪洋大海——真的,我觉得语文所涉及的知识面实在太广了,而我的十年,我的十年之中的一些见解,实属语文阅读教学这方海洋中的浪花一朵朵。
浪花之一:为了设身处地,注重情感迁移。我认为语文课本上所选的每篇文章,都倾注了编者尤其是作者的大量心血,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篇课文都如一座活火山般蕴藏着极为深厚的情感,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它还能魔术般的产生日久弥新的神奇效果!用我们常用的一句话说就叫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每篇课文中所蕴藏的这种种感情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出来的,如果我们不去深入挖掘,一篇篇精妙无比、巧妙绝伦的文章学起来极可能就味同嚼蜡一般枯燥无味。这样草草过去,不会在学生的浩瀚心海中激起哪怕一点点涟漪!我的做法是从不同角度入手激发学生的情感:或从耐人寻味的题目入手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如《七根火柴》、《枣核》、《空空的红木匣》;或从作者不同凡响的经历出发触动学生的认同感,如李白的浪漫、杜甫的现实、鲁迅的严峻犀利、丰子恺的多才多艺;或从文章主人公扣人心弦的经历出发引起学生的无限畅想,如《空城计》、《杞人忧天》、《公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所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能让学生对课文所写的内容产生强大的共鸣,达到设身处地思别人之所思、想别人之所想的高度。除了这些,我还组织学生排练过话剧、演绎过小品,如《皇帝的新装》、《核舟记》。
浪花之二:抓基础,扫除拦路虎。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地基”。我认为字词教学是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基础。赏析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对字词的认识与理解就无异于空口说空话,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此时学习者的尴尬程度恐怕也丝毫不逊色于“难为无米之炊的少妇”。这个环节,可如此安排:课前强调预习,课上注重检测,施行课课过关,关关死守,不能让有一个漏网之鱼,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扎实稳固的语文学习基础,彻底扫除语文学习之路上的拦路虎!在这个步骤中,我们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解词”,对词语的理解需结合具体语境让他们反复咀嚼、品味。,当然,也可以讲讲解释词语的技巧,比如并列式词语的解释是每个字义的简单相加,而有些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却需要联想等等。
浪花之三:像咀嚼品味山珍海味一样认真诵读课文。每逢学生不大愿意读课文时,我总学爱如此戏谑几句:“同学们,尽管先人有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可我们却也丝毫不能怀疑‘良言从口出,美食从口入’啊!我觉得咱们这张嘴巴可真够多功能的:它能吃饭,能说话,能呼吸,能为我们本人增添美丽。因此,我可不可以如此比喻:只要我们张一张嘴,读一读课文,这文中的知识就会如同空气和美味一样进入我们的身体,这文章所传达的力量亦如同我们的身高和体重一样在不知不觉的发生着神奇的变化呢?我想不尝试是不会知道的,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品味这套语文大餐,汲取更多的语文营养吧!”随之我就身先士卒的读,直到我这“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才肯稍稍休息。有时,为了创造更浓的阅读氛围,我还自设擂台,并且自当擂主,如在教学《强项令》、《包拯》、《岳飞》等古文时,为了突破古文佶屈聱牙这道难关,我总是力求和学生们一起读(课前没有丝毫的准备),当然,第一遍肯定是要出丑了,不过,这也从某种角度上提醒了学生:古文不管对于谁来说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学好。记下我第一次读书所用的时间后,我再和学生们一起读课文,(这可是掺不得半点水分的,老师必须认真读,否则,可真要让学生取笑的。)等到若干分钟后,由我再读,并记下时间,算是立擂。之后,再让学生推荐合适人选朗读,和我的时间进行对比,来一分高下。这个方法,我用过多次,真的很灵,很管用。这种做法,也再次印证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学生由熟读成诵达到轻而易举的理解文意,进而再深层次的追求美读,品味咀嚼深藏在字里行间的意蕴和感情。当然,在读之前,一些阅读技巧:如字音的轻重、高低、长短、强弱如何把握,是一定要通过反复多次的范读教给学生的。我们可以通过对《春》、《济南的冬天》、《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课文的范读带领学生掌握这些技巧。
浪花之四:适当发杈,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我常想,如果只是一味的死扣课本来教学,很容易使授课内容枯燥无味,学生眼界狭隘;并且也很难使学生把课文所写内容与我们周围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这样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思想性也就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为了使授课内容更生动,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多次在语文和其它学科之间建立相关链接。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播放了深受学生喜爱的歌曲——光良的《童话》,在和学生一起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提供了梅艳芳的同名歌曲,在语文和音乐之间建立了超级链接。我还努力挖掘课文铅字中的闪光点,把它点缀成“万绿从中一点红”,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触及学生的敏感点——爱情,让他们认识到爱情的美好,同时更让他们对爱情形成正确的认识,避免早恋现象的出现。在讲《石榴》一课时,引导学生畅想果实累累的秋天的丰收之景,不到学生想起鲜美的苹果、甘甜的大鸭梨、酸甜可口的桔子、味美无比的鲜桃而垂涎三尺不得不直咽口水绝不善罢甘休!
…… ……
我个人深深知道,以上所涉及的只是浩瀚的语文阅读教学之海洋中之浪花一朵朵,虽是一朵朵,但我坚信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愿我们大家都能通过自己的无休止的探索、钻研,在语文阅读教学这方海域上冲激出更多的美丽的浪花!
摘要 :(1)语文阅读教学浪花一朵朵
(2)为了设身处地,注重情感迁移
(3)抓基础,扫除拦路虎
(4)像咀嚼品味山珍海味一样认真诵读课文
(5)适当发杈,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关键词 : 阅读教学、浪花、情感、理解、诵读、美读、兴趣
自从96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整整十年,从事语文阅读教学,也已有十年之久。现在每提及语文阅读教学,满脑子浮现的往往是一片汪洋大海——真的,我觉得语文所涉及的知识面实在太广了,而我的十年,我的十年之中的一些见解,实属语文阅读教学这方海洋中的浪花一朵朵。
浪花之一:为了设身处地,注重情感迁移。我认为语文课本上所选的每篇文章,都倾注了编者尤其是作者的大量心血,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篇课文都如一座活火山般蕴藏着极为深厚的情感,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它还能魔术般的产生日久弥新的神奇效果!用我们常用的一句话说就叫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每篇课文中所蕴藏的这种种感情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出来的,如果我们不去深入挖掘,一篇篇精妙无比、巧妙绝伦的文章学起来极可能就味同嚼蜡一般枯燥无味。这样草草过去,不会在学生的浩瀚心海中激起哪怕一点点涟漪!我的做法是从不同角度入手激发学生的情感:或从耐人寻味的题目入手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如《七根火柴》、《枣核》、《空空的红木匣》;或从作者不同凡响的经历出发触动学生的认同感,如李白的浪漫、杜甫的现实、鲁迅的严峻犀利、丰子恺的多才多艺;或从文章主人公扣人心弦的经历出发引起学生的无限畅想,如《空城计》、《杞人忧天》、《公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所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能让学生对课文所写的内容产生强大的共鸣,达到设身处地思别人之所思、想别人之所想的高度。除了这些,我还组织学生排练过话剧、演绎过小品,如《皇帝的新装》、《核舟记》。
浪花之二:抓基础,扫除拦路虎。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地基”。我认为字词教学是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基础。赏析一篇文章,如果没有对字词的认识与理解就无异于空口说空话,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此时学习者的尴尬程度恐怕也丝毫不逊色于“难为无米之炊的少妇”。这个环节,可如此安排:课前强调预习,课上注重检测,施行课课过关,关关死守,不能让有一个漏网之鱼,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扎实稳固的语文学习基础,彻底扫除语文学习之路上的拦路虎!在这个步骤中,我们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解词”,对词语的理解需结合具体语境让他们反复咀嚼、品味。,当然,也可以讲讲解释词语的技巧,比如并列式词语的解释是每个字义的简单相加,而有些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却需要联想等等。
浪花之三:像咀嚼品味山珍海味一样认真诵读课文。每逢学生不大愿意读课文时,我总学爱如此戏谑几句:“同学们,尽管先人有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可我们却也丝毫不能怀疑‘良言从口出,美食从口入’啊!我觉得咱们这张嘴巴可真够多功能的:它能吃饭,能说话,能呼吸,能为我们本人增添美丽。因此,我可不可以如此比喻:只要我们张一张嘴,读一读课文,这文中的知识就会如同空气和美味一样进入我们的身体,这文章所传达的力量亦如同我们的身高和体重一样在不知不觉的发生着神奇的变化呢?我想不尝试是不会知道的,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品味这套语文大餐,汲取更多的语文营养吧!”随之我就身先士卒的读,直到我这“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才肯稍稍休息。有时,为了创造更浓的阅读氛围,我还自设擂台,并且自当擂主,如在教学《强项令》、《包拯》、《岳飞》等古文时,为了突破古文佶屈聱牙这道难关,我总是力求和学生们一起读(课前没有丝毫的准备),当然,第一遍肯定是要出丑了,不过,这也从某种角度上提醒了学生:古文不管对于谁来说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学好。记下我第一次读书所用的时间后,我再和学生们一起读课文,(这可是掺不得半点水分的,老师必须认真读,否则,可真要让学生取笑的。)等到若干分钟后,由我再读,并记下时间,算是立擂。之后,再让学生推荐合适人选朗读,和我的时间进行对比,来一分高下。这个方法,我用过多次,真的很灵,很管用。这种做法,也再次印证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学生由熟读成诵达到轻而易举的理解文意,进而再深层次的追求美读,品味咀嚼深藏在字里行间的意蕴和感情。当然,在读之前,一些阅读技巧:如字音的轻重、高低、长短、强弱如何把握,是一定要通过反复多次的范读教给学生的。我们可以通过对《春》、《济南的冬天》、《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课文的范读带领学生掌握这些技巧。
浪花之四:适当发杈,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我常想,如果只是一味的死扣课本来教学,很容易使授课内容枯燥无味,学生眼界狭隘;并且也很难使学生把课文所写内容与我们周围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这样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思想性也就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为了使授课内容更生动,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多次在语文和其它学科之间建立相关链接。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播放了深受学生喜爱的歌曲——光良的《童话》,在和学生一起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提供了梅艳芳的同名歌曲,在语文和音乐之间建立了超级链接。我还努力挖掘课文铅字中的闪光点,把它点缀成“万绿从中一点红”,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触及学生的敏感点——爱情,让他们认识到爱情的美好,同时更让他们对爱情形成正确的认识,避免早恋现象的出现。在讲《石榴》一课时,引导学生畅想果实累累的秋天的丰收之景,不到学生想起鲜美的苹果、甘甜的大鸭梨、酸甜可口的桔子、味美无比的鲜桃而垂涎三尺不得不直咽口水绝不善罢甘休!
…… ……
我个人深深知道,以上所涉及的只是浩瀚的语文阅读教学之海洋中之浪花一朵朵,虽是一朵朵,但我坚信也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愿我们大家都能通过自己的无休止的探索、钻研,在语文阅读教学这方海域上冲激出更多的美丽的浪花!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