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07阅读:
字号:小|大
热爱生命
学习目的:
1. 了解小说的传奇色彩。
2. 体味小说中的心理和行动描写。
3. 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学习过程:
一、 一、简介
1、课文
19世纪末,在和美国北方领土阿拉斯加相毗邻的加拿大朗戴克一带发现了金矿。成千上万的人卷入了“淘金热”,可是幸运者毕竟是凤毛麟角,不知有多少人梦断在那冰天雪地的极地荒原里。
《热爱生命》讲述的就是这个“淘金热”中的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小说《热爱生命》曾受到列宁的赞赏,列宁在逝世的前几天,手里还捧着它。
2、作者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他还参加过1893年大恐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罚做苦工几个月。出狱后,他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他曾考进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辍学。后来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描写英国伦敦贫民窟和工人的悲惨生活《深渊中的人们》(1903)、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1909)、政治幻想小说《铁蹄》(1908)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诉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杰克•伦敦在不长的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1903)、《白牙》(1906)、《天大亮》(1910)、《月谷》(1913)、《墨西哥人》(1913)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1906)。但是到了晚期,他逐渐脱离社会斗争,为了迎合出版商的需要和满足个人的物质享受也写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1916年杰克•伦敦和他的代表作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一样,在精神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二、生字正音记形。
1、生字
骸骨(hái) 鲦鱼(tiáo) 窒息(zhì)
2、生词
巉岩(chán):高而险的山岩。
踉跄(liàng qiàng):走路不稳。
辗转(zhǎn zhuǎn):①(身体)翻来覆去。②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缺点、毛病。
3、解词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三、课文分析
1、情节梗概:
第一部分(1——22)“他”困难重重:伤痛、孤独、饥饿以及恶劣天气——撕毯裹伤,想像同伴,草骨填腹,倒掉金沙。
第二部分(23——41)“他”发现大船;遭遇病狼——坚持前行,徒手搏狼。
第三部分(42——44)“他”终于获救。
2、内容探究:
第一部分(1——22)
提问:“他”在比尔走后陷入了什么样的绝境?
讲解:比尔走后,“他”遇到了多种困难:伤痛、孤独、饥饿以及恶劣天气。
提问:作者是使用“全面概括叙述”的方法还是“叙述与细致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以上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讲解:作者在第一部分中,使用了叙述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一点一点地逐渐推进写出了“他”面临的绝境;这样写比一下子“全面概括叙述”更能让人体会到“他”正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恐惧,从而感受到死亡慢慢地,全方位地逼近心力交瘁的“他”。
提问:面对绝境,“他”做出了什么样的抗争?
讲解:面对绝境,“他”做出了多方面的抗争,对待具体的伤痛饥饿,他一面撕毯裹伤,一面寻找食物以至大嚼灯心草吮吸驯鹿骨,对待精神上的恐惧孤独,他则是努力想像着“比尔在藏东西的地方等他”,对于逐渐成为“他”的负担的金沙,“他”做出了明智的放弃的选择。
第二部分(23——41)
提问:第二部分里情节有了什么变化?
讲解:第二部分里情节发生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极度虚弱的“他”发现了一条船;另一个变化是一条病狼牢牢地跟住了“他”。有了这样两个变化,故事丰富了,情节有了起伏。
提问:作者如何写“他”看待那艘船的感觉?
讲解:作者通过“他”的心理活动写“他”对那艘船的感觉。先是“并不激动”,认为是“幻觉”抑或“海市蜃楼”,然后因其“经久不散”而引起自己的猜疑“难道这是真的吗?”最后在再次确定方位的基础上认定了“这次不是幻觉而是真的!”
提问:作者在写“他”对船的确认时为什么还穿插了“他”看到“病狼”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讲解:写“他”对船的确认时穿插了“他”看到“病狼”的细节有两个作用,其一病狼的出现印证了“他”所看到的船并非幻觉,其二暗示读者,在“他”面前“希望”与“死亡”同时降临,为下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提问:第27自然段中写到“他已经料到这是一段可怕的路程”,请问“可怕”表现在哪里?
讲解:“可怕”首先表现在“他”自己的状态上,因为“自己已经站不起来了”就只好“死了这条心”,“用手和膝盖支着爬来爬去。”其次“可怕”表现在对手身上,“他总是听到那匹病狼咳嗽的声音”。
提问:“他”没有料到的“可怕”的事情是什么?”
讲解:是他看到了比尔的遗骨和遗物。
提问:小说中关于鹿皮袋、比尔骸骨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讲解:有三个作用:首先是回应上文(节选开头比尔的离去);然后是暗示下文“他”也已经同死亡面对面;其次是对比根据上下文意,不难判断鹿皮口袋应是淘金者装金子用的,主人公“他”早已将金子丢弃,但比尔居然到死也不放弃,最后只剩一堆有红有白、被啃得精光的骸骨与之相伴。这一种辛酸而残酷的讽刺,正说明了金钱在赤裸裸的大自然中一钱不值,它的存在是对人性的玷污与拖累。
提问:在同样有“耐心”的情况下,“他”为什么能在同病狼最后的搏斗中取得胜利?
讲解:因为“他”还保持了清醒的分析。36段中写到了他的心理活动“除非他干掉这匹狼”说明了已有的心理准备,37段中写他的动作“始终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静静地等着”,说明他有对付狼的策略,40段“突然,那只被咬破了的手抓住了狼的牙床”以及“另一只手也慢慢地摸了过去……”说明“他”有步骤地完成他的行动。
第三部分(42——44)“他”终于获救。
提问:作者为什么在第三部分将“他”写做了“它”?
讲解:因为此时的“他”已经从一个健全的人变成了个“非人”。
提问:节选的最后一段为什么写“他”谈到“他的母亲”“谈到了阳光灿烂的南加利福尼亚,以及桔树和花丛中的他的家园……”?
讲解:因为“他”从死亡线上挣扎而回,是因为他渴望生存,谈到母亲谈到家乡就道出了支撑他战胜死亡的心灵的力量。
形象分析
主人公:他
提问:小说中,同主人公“他”抗争的对手有哪些? 讲解:小说中主人公抗争的对手有自然界的生物——狼;有“他”生命的敌人:病痛、孤独、恐惧与饥饿。课文的开头就写了病痛带来了孤独和恐惧,比尔“头也不回地一人先走了”,“……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辽阔可怕的荒野,他的眼中迅速地露出了恐惧的神色”;在荒原中行走,他的病痛加重,膝盖与脚一样“鲜血淋漓”。“他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他吃浆果、吃灯心草、吃驯鹿的骨头来裹腹,但是最终还是饿的“每天连一英里也爬不到了”;最可怕的是“他”在发现海边大船之后遇到了跟踪“他”的“病狼”,在“他”和“病狼”之间发生了一场生命权的抗争。
提问:主人公在这茫茫荒原上经历着生死考验时,他有过什么想法?
讲解:极度恶劣的地理环境、气候、食物的匮乏、体力近乎衰竭、野兽出没……“他”同自然的斗争总是失败,总没有尽头……饥饿、寒冷、伤痛紧紧缠住他,他想到放弃:“死并没有什么难过”“死就等于睡觉”“它意味着结束、休息”。“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做斗争的时候越发凸显出来,这种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内心都会有的某些脆弱成分。
提问: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这样的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讲解: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接下来是几天可怕的雨雪”)、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这地方的狼很多”)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至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一种硬汉精神。
提问:小说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讲解:小说塑造了一个意志坚强、富于毅力、不畏困难,同大自然勇敢斗争;在饥饿、寒冷和伤痛中顽强挣扎;在同病狼的搏斗中获得胜利,终于战胜死亡的“硬汉”形象。主人公具有一种超常的意志和“超人”的品质,他的顽强意志和勇敢精神几乎超越了生命的极限──这就是他的“生命意志”,一种原始的生命的本能力量;“事实上,他早已失去了兴致和热情”,但“内在的生命却逼着他前进”。作家逼真地刻画了主人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在同狼最后搏斗时主人公的双手已无力将病狼掐死,但是他顽强地拼尽全力,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用牙齿咬断狼的脖子,“一股暖和的液体慢慢流进他的喉咙。这东西并不好吃,就像是硬灌到他胃里的铅液”。然而他还是“硬凭着意志”给灌下去了。正是这像“铅液”一样病狼的血使他得以活下去。
提问:“他”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
讲解:在小说中,文明社会的人和野性的动物,站在了同一地平线上。在自然面前,社会赋予他的一切特性都失效了,什么理想,抱负都是空谈,只有“活着”,才是生命的最终意义。因此,这个人已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作为一种思想的象征物,他没有名字,狼当然也没有,他们只是两个生物,平等的两个生物,为了“活下去”的信念,而展开了一场残酷的生命追逐。作者没有写出“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一切热爱生命的人的代表,他不是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一类人,只要热爱生命就可以是“他”。加上一个名字,反而使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减弱了。
提问: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硬汉形象的意图是什么?
讲解: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命意志坚强,具有鲜明性格和超人勇气的强者形象。文中反复渲染不畏艰险困苦、勇敢顽强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是人的顽强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深刻主题。
提问:“他”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讲解:“他”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1)要勇于面对失败。“他”曾经全身疲乏、伤痛,感到了失败,但这只是气力与肉体的失败,他的信心与希望始终未曾破灭。他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取得了胜利,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2)要勇于面对孤独。当一个人去面对眼前的厄运时,就应勇敢地面对孤独,不埋怨,不放弃,最后终于全身而返。(3)要敢于与敌人斗争。与狼长时间的周旋,表现出这个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显示出非凡的毅力与坚忍的决心,体现出人类战胜强大势力的伟大力量与气概。(4)要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在与逆境的较量中不时流露出对周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如吮吸剩骨的甜蜜、享受太阳的暖意、感受周围活跃而健康的生命。正是这种热爱使他充满活力,使他永葆活下去的欲望,并由此不断激发出他的潜能,使他有搏斗下去、战胜失败、面对孤独、超越死亡的勇气和毅力。
关于比尔
提问:文中写比尔的下场有什么作用?
讲解:比尔无视同伴对自己的呼喊,作为一个尚有能力的人,抛下同伴向自己的生命希望奔去,然而生命却与比尔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比尔比“他”走得快却也死得早。作者这样安排比尔的下场,为人们展现了一幕背弃良知的懦弱人性的悲剧。
关于狼
提问:课文中的句子“狼嚎的声音在荒原上飘来飘去,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吓得他不由举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仿佛它是给风刮紧了的帐篷”,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讲解: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狼嚎进行细致的描写,“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极言“狼嚎”的铺天盖地而来,“伸手就可以摸到”形象地写出了“狼嚎”的近在咫尺,而“他”“不由举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那是在孤独无助的状态下恐惧所致,无边的荒野充斥的“狼嚎”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个句子一箭双雕,既写出了“他”恐惧的来源,又为后文“病狼”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提问:课文中的句子“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心里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恐惧。这不是害怕他会束手无策地死于断粮的恐惧,而是害怕饥饿还没有耗尽他的最后一点求生力,而他已经给凶残地摧毁了。这地方的狼很多。”有人说这篇小说的象征意味非常浓厚,文中的“狼”有什么显著的象征意义呢?
讲解: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杰克•伦敦“为生存而拼搏”并获得成功,他喜欢用“狼”自比,小说中的“狼”及场景构设无疑是他对社会进化论思想的体现。艰难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随其后的饥饿不堪、奄奄一息的狼所面临的选择是简单而清晰的:要么战胜对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对方战胜,沦为牺牲品。主人公以他坚毅勇敢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胜,成为真正的“强者”。
提问:杰克•伦敦通过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真理?
讲解:杰克•伦敦通过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永远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依,永远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感受到生命的剽悍与强大。
[小说内容总结]
本文写一位淘金者在与同样病弱的野狼的较量、跟踪中,最终咬死了狼,他吮吸了狼血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本身巨大的潜能,歌颂生命的无比强大。
[写作特点总结]
一、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逼真性的高度统一
这篇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都带有传奇色彩。一方面,作者将主人公安置到一个困苦险恶到极点的生存环境中,让其经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考验;另一方面,我们在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很难找到人为编造的痕迹,因为作者准确地摹拟了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感受与意识活动,逼真地展示了一个疲惫、衰弱的人在荒原上的艰难求生过程,其“真实性”可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小说中那些富于表现力的细节描写,如微微泛红的鹿骨头、在苔藓、岩石上留下的血迹、病狼的喘息声与粗糙的舌头摩擦两腮的感觉等,从极细微处着笔,极有质感地渲染人物困窘、残酷的处境,使人大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不动声色的质朴的语言
这是一篇逼真的小说,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没有多余的议论,它只是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
例如作者写“他”看到了驯鹿的残骨时想到:“这些残骨在一个钟头前还是一头小驯鹿,一面尖叫,一面飞奔,非常活跃。”这是“他”一个残缺的生命对活力、健康的本能的虚构。小驯鹿的死,似乎也预示着他在不久也会有相同的下场,这是一种同病相怜的悲哀。作者在这里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没有用深奥的语言,但朴实的语言中却展示出深远的言外之意。
再如作者写“他”与“病狼”决斗:“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手把狼抓住。”“无力”的狼、“无力”的手,形象地写出了人与狼当时的境况,而“慢慢地”“一下”却又写出了人的蓄谋已久,也预示了人的最终获胜。
学习目的:
1. 了解小说的传奇色彩。
2. 体味小说中的心理和行动描写。
3. 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学习过程:
一、 一、简介
1、课文
19世纪末,在和美国北方领土阿拉斯加相毗邻的加拿大朗戴克一带发现了金矿。成千上万的人卷入了“淘金热”,可是幸运者毕竟是凤毛麟角,不知有多少人梦断在那冰天雪地的极地荒原里。
《热爱生命》讲述的就是这个“淘金热”中的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小说《热爱生命》曾受到列宁的赞赏,列宁在逝世的前几天,手里还捧着它。
2、作者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他还参加过1893年大恐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罚做苦工几个月。出狱后,他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他曾考进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辍学。后来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描写英国伦敦贫民窟和工人的悲惨生活《深渊中的人们》(1903)、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1909)、政治幻想小说《铁蹄》(1908)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诉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杰克•伦敦在不长的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1903)、《白牙》(1906)、《天大亮》(1910)、《月谷》(1913)、《墨西哥人》(1913)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1906)。但是到了晚期,他逐渐脱离社会斗争,为了迎合出版商的需要和满足个人的物质享受也写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1916年杰克•伦敦和他的代表作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一样,在精神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二、生字正音记形。
1、生字
骸骨(hái) 鲦鱼(tiáo) 窒息(zhì)
2、生词
巉岩(chán):高而险的山岩。
踉跄(liàng qiàng):走路不稳。
辗转(zhǎn zhuǎn):①(身体)翻来覆去。②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缺点、毛病。
3、解词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三、课文分析
1、情节梗概:
第一部分(1——22)“他”困难重重:伤痛、孤独、饥饿以及恶劣天气——撕毯裹伤,想像同伴,草骨填腹,倒掉金沙。
第二部分(23——41)“他”发现大船;遭遇病狼——坚持前行,徒手搏狼。
第三部分(42——44)“他”终于获救。
2、内容探究:
第一部分(1——22)
提问:“他”在比尔走后陷入了什么样的绝境?
讲解:比尔走后,“他”遇到了多种困难:伤痛、孤独、饥饿以及恶劣天气。
提问:作者是使用“全面概括叙述”的方法还是“叙述与细致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以上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讲解:作者在第一部分中,使用了叙述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一点一点地逐渐推进写出了“他”面临的绝境;这样写比一下子“全面概括叙述”更能让人体会到“他”正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恐惧,从而感受到死亡慢慢地,全方位地逼近心力交瘁的“他”。
提问:面对绝境,“他”做出了什么样的抗争?
讲解:面对绝境,“他”做出了多方面的抗争,对待具体的伤痛饥饿,他一面撕毯裹伤,一面寻找食物以至大嚼灯心草吮吸驯鹿骨,对待精神上的恐惧孤独,他则是努力想像着“比尔在藏东西的地方等他”,对于逐渐成为“他”的负担的金沙,“他”做出了明智的放弃的选择。
第二部分(23——41)
提问:第二部分里情节有了什么变化?
讲解:第二部分里情节发生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极度虚弱的“他”发现了一条船;另一个变化是一条病狼牢牢地跟住了“他”。有了这样两个变化,故事丰富了,情节有了起伏。
提问:作者如何写“他”看待那艘船的感觉?
讲解:作者通过“他”的心理活动写“他”对那艘船的感觉。先是“并不激动”,认为是“幻觉”抑或“海市蜃楼”,然后因其“经久不散”而引起自己的猜疑“难道这是真的吗?”最后在再次确定方位的基础上认定了“这次不是幻觉而是真的!”
提问:作者在写“他”对船的确认时为什么还穿插了“他”看到“病狼”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讲解:写“他”对船的确认时穿插了“他”看到“病狼”的细节有两个作用,其一病狼的出现印证了“他”所看到的船并非幻觉,其二暗示读者,在“他”面前“希望”与“死亡”同时降临,为下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提问:第27自然段中写到“他已经料到这是一段可怕的路程”,请问“可怕”表现在哪里?
讲解:“可怕”首先表现在“他”自己的状态上,因为“自己已经站不起来了”就只好“死了这条心”,“用手和膝盖支着爬来爬去。”其次“可怕”表现在对手身上,“他总是听到那匹病狼咳嗽的声音”。
提问:“他”没有料到的“可怕”的事情是什么?”
讲解:是他看到了比尔的遗骨和遗物。
提问:小说中关于鹿皮袋、比尔骸骨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讲解:有三个作用:首先是回应上文(节选开头比尔的离去);然后是暗示下文“他”也已经同死亡面对面;其次是对比根据上下文意,不难判断鹿皮口袋应是淘金者装金子用的,主人公“他”早已将金子丢弃,但比尔居然到死也不放弃,最后只剩一堆有红有白、被啃得精光的骸骨与之相伴。这一种辛酸而残酷的讽刺,正说明了金钱在赤裸裸的大自然中一钱不值,它的存在是对人性的玷污与拖累。
提问:在同样有“耐心”的情况下,“他”为什么能在同病狼最后的搏斗中取得胜利?
讲解:因为“他”还保持了清醒的分析。36段中写到了他的心理活动“除非他干掉这匹狼”说明了已有的心理准备,37段中写他的动作“始终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静静地等着”,说明他有对付狼的策略,40段“突然,那只被咬破了的手抓住了狼的牙床”以及“另一只手也慢慢地摸了过去……”说明“他”有步骤地完成他的行动。
第三部分(42——44)“他”终于获救。
提问:作者为什么在第三部分将“他”写做了“它”?
讲解:因为此时的“他”已经从一个健全的人变成了个“非人”。
提问:节选的最后一段为什么写“他”谈到“他的母亲”“谈到了阳光灿烂的南加利福尼亚,以及桔树和花丛中的他的家园……”?
讲解:因为“他”从死亡线上挣扎而回,是因为他渴望生存,谈到母亲谈到家乡就道出了支撑他战胜死亡的心灵的力量。
形象分析
主人公:他
提问:小说中,同主人公“他”抗争的对手有哪些? 讲解:小说中主人公抗争的对手有自然界的生物——狼;有“他”生命的敌人:病痛、孤独、恐惧与饥饿。课文的开头就写了病痛带来了孤独和恐惧,比尔“头也不回地一人先走了”,“……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辽阔可怕的荒野,他的眼中迅速地露出了恐惧的神色”;在荒原中行走,他的病痛加重,膝盖与脚一样“鲜血淋漓”。“他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他吃浆果、吃灯心草、吃驯鹿的骨头来裹腹,但是最终还是饿的“每天连一英里也爬不到了”;最可怕的是“他”在发现海边大船之后遇到了跟踪“他”的“病狼”,在“他”和“病狼”之间发生了一场生命权的抗争。
提问:主人公在这茫茫荒原上经历着生死考验时,他有过什么想法?
讲解:极度恶劣的地理环境、气候、食物的匮乏、体力近乎衰竭、野兽出没……“他”同自然的斗争总是失败,总没有尽头……饥饿、寒冷、伤痛紧紧缠住他,他想到放弃:“死并没有什么难过”“死就等于睡觉”“它意味着结束、休息”。“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做斗争的时候越发凸显出来,这种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内心都会有的某些脆弱成分。
提问: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这样的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讲解: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接下来是几天可怕的雨雪”)、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这地方的狼很多”)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至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一种硬汉精神。
提问:小说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讲解:小说塑造了一个意志坚强、富于毅力、不畏困难,同大自然勇敢斗争;在饥饿、寒冷和伤痛中顽强挣扎;在同病狼的搏斗中获得胜利,终于战胜死亡的“硬汉”形象。主人公具有一种超常的意志和“超人”的品质,他的顽强意志和勇敢精神几乎超越了生命的极限──这就是他的“生命意志”,一种原始的生命的本能力量;“事实上,他早已失去了兴致和热情”,但“内在的生命却逼着他前进”。作家逼真地刻画了主人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在同狼最后搏斗时主人公的双手已无力将病狼掐死,但是他顽强地拼尽全力,把全身的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用牙齿咬断狼的脖子,“一股暖和的液体慢慢流进他的喉咙。这东西并不好吃,就像是硬灌到他胃里的铅液”。然而他还是“硬凭着意志”给灌下去了。正是这像“铅液”一样病狼的血使他得以活下去。
提问:“他”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
讲解:在小说中,文明社会的人和野性的动物,站在了同一地平线上。在自然面前,社会赋予他的一切特性都失效了,什么理想,抱负都是空谈,只有“活着”,才是生命的最终意义。因此,这个人已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作为一种思想的象征物,他没有名字,狼当然也没有,他们只是两个生物,平等的两个生物,为了“活下去”的信念,而展开了一场残酷的生命追逐。作者没有写出“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一切热爱生命的人的代表,他不是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一类人,只要热爱生命就可以是“他”。加上一个名字,反而使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减弱了。
提问: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硬汉形象的意图是什么?
讲解: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命意志坚强,具有鲜明性格和超人勇气的强者形象。文中反复渲染不畏艰险困苦、勇敢顽强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是人的顽强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深刻主题。
提问:“他”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讲解:“他”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1)要勇于面对失败。“他”曾经全身疲乏、伤痛,感到了失败,但这只是气力与肉体的失败,他的信心与希望始终未曾破灭。他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取得了胜利,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2)要勇于面对孤独。当一个人去面对眼前的厄运时,就应勇敢地面对孤独,不埋怨,不放弃,最后终于全身而返。(3)要敢于与敌人斗争。与狼长时间的周旋,表现出这个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显示出非凡的毅力与坚忍的决心,体现出人类战胜强大势力的伟大力量与气概。(4)要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在与逆境的较量中不时流露出对周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如吮吸剩骨的甜蜜、享受太阳的暖意、感受周围活跃而健康的生命。正是这种热爱使他充满活力,使他永葆活下去的欲望,并由此不断激发出他的潜能,使他有搏斗下去、战胜失败、面对孤独、超越死亡的勇气和毅力。
关于比尔
提问:文中写比尔的下场有什么作用?
讲解:比尔无视同伴对自己的呼喊,作为一个尚有能力的人,抛下同伴向自己的生命希望奔去,然而生命却与比尔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比尔比“他”走得快却也死得早。作者这样安排比尔的下场,为人们展现了一幕背弃良知的懦弱人性的悲剧。
关于狼
提问:课文中的句子“狼嚎的声音在荒原上飘来飘去,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吓得他不由举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仿佛它是给风刮紧了的帐篷”,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讲解: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狼嚎进行细致的描写,“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极言“狼嚎”的铺天盖地而来,“伸手就可以摸到”形象地写出了“狼嚎”的近在咫尺,而“他”“不由举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那是在孤独无助的状态下恐惧所致,无边的荒野充斥的“狼嚎”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个句子一箭双雕,既写出了“他”恐惧的来源,又为后文“病狼”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提问:课文中的句子“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心里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恐惧。这不是害怕他会束手无策地死于断粮的恐惧,而是害怕饥饿还没有耗尽他的最后一点求生力,而他已经给凶残地摧毁了。这地方的狼很多。”有人说这篇小说的象征意味非常浓厚,文中的“狼”有什么显著的象征意义呢?
讲解: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杰克•伦敦“为生存而拼搏”并获得成功,他喜欢用“狼”自比,小说中的“狼”及场景构设无疑是他对社会进化论思想的体现。艰难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随其后的饥饿不堪、奄奄一息的狼所面临的选择是简单而清晰的:要么战胜对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对方战胜,沦为牺牲品。主人公以他坚毅勇敢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胜,成为真正的“强者”。
提问:杰克•伦敦通过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真理?
讲解:杰克•伦敦通过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永远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依,永远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感受到生命的剽悍与强大。
[小说内容总结]
本文写一位淘金者在与同样病弱的野狼的较量、跟踪中,最终咬死了狼,他吮吸了狼血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本身巨大的潜能,歌颂生命的无比强大。
[写作特点总结]
一、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逼真性的高度统一
这篇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都带有传奇色彩。一方面,作者将主人公安置到一个困苦险恶到极点的生存环境中,让其经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考验;另一方面,我们在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很难找到人为编造的痕迹,因为作者准确地摹拟了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感受与意识活动,逼真地展示了一个疲惫、衰弱的人在荒原上的艰难求生过程,其“真实性”可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小说中那些富于表现力的细节描写,如微微泛红的鹿骨头、在苔藓、岩石上留下的血迹、病狼的喘息声与粗糙的舌头摩擦两腮的感觉等,从极细微处着笔,极有质感地渲染人物困窘、残酷的处境,使人大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不动声色的质朴的语言
这是一篇逼真的小说,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没有多余的议论,它只是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
例如作者写“他”看到了驯鹿的残骨时想到:“这些残骨在一个钟头前还是一头小驯鹿,一面尖叫,一面飞奔,非常活跃。”这是“他”一个残缺的生命对活力、健康的本能的虚构。小驯鹿的死,似乎也预示着他在不久也会有相同的下场,这是一种同病相怜的悲哀。作者在这里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没有用深奥的语言,但朴实的语言中却展示出深远的言外之意。
再如作者写“他”与“病狼”决斗:“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手把狼抓住。”“无力”的狼、“无力”的手,形象地写出了人与狼当时的境况,而“慢慢地”“一下”却又写出了人的蓄谋已久,也预示了人的最终获胜。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