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正文

诗词六首:关雎、蒹葭、黄鹤楼、相见欢、江城子•密州出猎、(语文版九年级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14阅读:
字号:|
郑雅艳

第1课时
《关雎》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一首《诗经》中的古诗,还记得吗?《采薇》(引导学生背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那么《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原本只称《诗》,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共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赋为陈述;比为比喻;兴为先方他物后引出所咏之词。


《诗经》中的诗歌多以四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三、课文朗读:播放《关雎》动画,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词。
1、字音:
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劾。如:参劾。3.(shēn):人参。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差数。②稍微,较。如:天气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②错误。如:说差了。③缺欠。如:差点儿。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级,等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寐(mèi):睡。如:假寐。 芼(mào):选择。
2、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 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 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服,想。 悠:思念。 反:覆身而卧。 
辗:转动。 侧:侧身而卧。 友:亲爱。
四、赏析:
1、第一章(第一节):起兴,先写互相唱和的水鸟,再写文静美丽的姑娘。(一见钟情)
2、第二章(第二、三节):从长短不一的荇菜写起,再写美丽的女子。同样用“兴”,这一节写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未得的忧思,日夜思念,难以入眠。
3、第三章(第四、五节):由现实转而到梦中,与心中的姑娘一同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十分欢喜。
4、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主要用“兴”和“重章叠句”。这虽是一首爱情诗,却也表现了小伙子对心上人的尊重,虽追求不上而异常痛苦,却也不超越世俗,违背道德。
五、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六、主题归纳,给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七、课堂作业:完成单页练习,进行“双基练习”。 
八、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记)   2、翻译全诗(写)
第2课时
《蒹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朗读欣赏 
1、听录音播放:要求学生:找出韵脚字;给生字注音 
2、教师指导 
3、配乐,让学生朗读: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4、生字词
蒹(jiān):荻,像芦苇。 葭(jiā):芦苇。 
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晞。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涘(sì):水边。 
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
苍苍:茂盛的样子。 
二、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诗中重点词语。
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 伊人:那人。 
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从:追,追求。 
溯洄:逆流而上。 阻:险阻,难走。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仿佛。   凄凄:茂盛的样子。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 
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 
沚:水中小块陆地。
2、学生再读诗歌
三、分析诗歌 
1、问题1:刚才我们听了课文录音,并且又配乐朗读了这首诗,应该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2、追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3、问题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些诗句都 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 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4、问题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5、追问: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明确:起兴手法。和“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样,都是写景起兴。 
6、问题4:这首诗一共三节,大家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明确: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7、追问:采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四、对照板书,学生背诵诗歌 
五、比较阅读《上邪》与《蒹葭》 
上 邪①
汉乐府民歌 
 上邪!②    我欲与君相知,③    长命无绝衰。④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⑤  
【注释】 
①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 ②上:指天。上邪:犹言“天啊”。这句是指天为誓。 ③相知:相亲。 ④命:令,使。从“长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 ⑤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比较分析】 
同:都是情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定执著的追求。 
异:《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感情炽烈而率直 
《蒹葭》写一位男子渴慕伊人,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缠绵感伤。 
六、音乐欣赏,体会意境:让学生欣赏《在水一方》,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七、练习 
1、积累下列出自《诗经》的名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把课文改写成一篇散文
第3、4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并熟练的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诗中的意境。
3、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对诗歌的意象和语言表达上的理解。
【教学难点】
了解古代格律诗及词在创作和表现形式上的一些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习《黄鹤楼》
1、诵读。
2、作者:崔颢,盛唐诗人,早期诗歌流于浮艳,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晚年因经历边塞。诗歌风格变为雄浑奔放。
3、听录音示范朗读。
4、品味:
⑴、析句:
去:离开   悠悠:闲静的样子。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历历:清晰可数。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⑵、品句:七言律诗
首联:借用传说。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绪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而巧妙地用典,使这种底色多了些神秘渺茫飘忽的色彩,少了些哀怨的成分。
颔联:楼头远眺,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显得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不是别的,正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颈联:登楼所见,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不禁浮想联翩。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诗作的思想品味了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尾联: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可是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
⑶、小结:这是一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吊古怀乡之作。传说,诗仙李白登上此楼原本想写诗。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5、迁移阅读
⑴、古人诗中的“黄鹤楼”(学生交流)
⑵、仿作: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二、学习《钱唐湖春行》
1、作者:白居易,唐代杰出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留下诗作近三千首。
2、诵读
3、品味:七言律诗。
⑴、问:诗人是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⑵、问:“春行”可见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了,那是春天的哪个阶段呢 ?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明确:写的是早春。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看出。
⑶、问:“湖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为什么说“云脚低”?(“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讲:杜甫有句云“日脚下平地”,形容太阳落山;李贺有句云“露脚斜飞湿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状。脚,有下垂义。 
⑷、问:“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莺不多;如多,当为“处处”。)为什么“争暖树”。(余寒犹在,鸟儿也想晒太阳。)莺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见也不多。)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这两句专写鸟儿。 
⑸、问:第五、六句写了什么?(花草)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暗切题中“行”字)浅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题中“行”字。) 
⑹、问:最后两句是怎么结住全诗的?(用抒情方式)这两句颇有韵味,能品味出来吗?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绿杨阴里按辔徐行,可是开头只指出方位,“湖东”,面积太大了,为什么诗人“最爱”呢?到最后才点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这就耐人寻味了。) 
4、总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行”字写得好,才能见出骑马游春的乐趣。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这样,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5、知识迁移:写西湖有句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睛后雨》苏轼
三、学习《相见欢》
1、作者: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 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 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 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 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 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 》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2、诵读
3、赏析:
⑴、“无言独上西楼”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上共谈。可见作者极孤独,极哀愁。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
⑵、“月如钩”一弯残月照着作者,孑然一生,引起他多少回忆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⑶、俯视楼下若大的院子笼罩在萧飒的秋风中。“寂寞”的是梧桐还是作者呢?情与景完全融合在了一起。梧桐——隐含家国之悲;
⑷、“锁”住的是秋的寒意吗?当然不是,而是作者内心深处无法倾诉的哀痛。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 
⑸、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因“丝”与“思”谐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余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筹,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切感受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正是由于“离愁”所作的真切、深刻的描写,使这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此愁之味与众不同,无法用语言传递,只可心感方知。
4、拓展阅读:这首词被誉为千古名篇,不朽之作,特别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两句,更是历来为人所称道,同学们看见这一句,肯定会想起许多类似写愁的句子,请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下列诗句: 
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将愁写得恣肆汪洋、绵延无尽。 
⑵、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有了重量。 
⑶、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愁可以游走。 
⑷、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愁多而可视。 朗读,交流。
四、《江城子•密州出猎》
1、集体背诵。 
2、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
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3、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⑴、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⑵、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⑶、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⑷、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4、内容与形象分析。
⑴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⑵、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 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 “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 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⑶、小结:该词上阕叙事,下阕抒情。抒发了诗人要报效国家,盼望为国御敌立功,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热情。
5、拓展: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苏轼受儒道两家的影响,既有豪放的一面,也有韶秀的一面。在这里,我们再读一篇苏轼写于密州的另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⑴、自由朗读 
⑵、指名读、齐读 
⑶、完成练习 
①、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全词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的思想感情。 
②、思考《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感情基调有何不同及分别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感情的。 
明确:《密州出猎》和《记梦》,一个是气韵高旷,一个是声情凄婉,风格迥异。《密州出猎》主要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表示希望得到朝廷起用,委以边任,抗敌建功。《记梦》以“梦”的形式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对忘妻的思念之情。 
《密州出猎》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用小词写习武狩猎,将词从花间月下解放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苏轼《江城子•记梦》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⑷、结合对这两首词以及我们对苏轼人品的了解,最后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他是一位有铮铮着铁骨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总结:通过对这两篇词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对苏轼多一些了解,面对挫折能像苏轼一样胸襟开阔能自解自释,但心中始终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做有情有义的真豪杰。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诗经》
  内容:表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形式:①多为四言句            比喻 
     ②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渲染       
     ③采用比兴的手法        铺垫
关雎
窈窕淑女  求之
          友之       诚挚  热烈  健康
君子好逑  乐之

第2课时
蒹葭
坚定执著           河水          “清”而独立 
          追寻 —————— 伊人    飘忽不定 
不畏艰辛           道阻             可望难即 
                                    有吸引力 
手法: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写景起兴             

第3、4课时

黄鹤楼
仙人  白云  悠悠   愁而不怨
晴川  芳草  萋萋
日暮  烟波  乡愁   境界高远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            水涨云舒 
贾公亭  游    春  莺歌燕舞 
白沙堤  踪    踪  花乱草绿 
                   游人如织 
      西  湖            早春图(最爱)

相见欢
独   寂寞
别是一番滋味
深婉愁怨

江城子
上阕:叙事: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
太守出猎而 “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
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
猎必射虎,其狂三也; 
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抒情: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
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
持节云中,此豪二也;
会挽雕弓;此豪三也;
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