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可停止采用课内现代文语段出阅读题了(苏教版九年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14阅读:
字号:小|大
要点:用课内现代文语段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助长了老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之风。考试中选择语段的随意性,扰乱了老师对教材中选文的处理,不敢放轻对每一篇课文的要求,加重了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影响了教学效果。即使是考察经典名篇也无必要用课内阅读语段,因为经典名篇的许多问题都是由权威给出的解释,考也是答案已知的。所以中考没必要用课内阅读语段来考察,中考中应停止选用课内现代文语段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中考语文试卷,课内现代文语段,经典名篇,课程论,教教材,用教材教,阅读能力考查
很早以前,高考已不再选用课内阅读语段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了。不知从何时起,全国各地的中考,绝大部分地区的语文试卷中也不见了课内阅读语段这种题型的踪迹了。但不管全国其它地方的语文中考试卷怎么变化,苏州市中考多少年来,语文考卷还是坚持用课内现代文语段出题,苏州市中考出题人为什么要坚持这样做呢?
几年前我参加一个中考教研活动,听到教研员说,苏州中考用课内语段出题,是为了促使老师认真教好教材。教研员又说如果不用课内语段出题,就会有老师不认真教教材,所以必须要考。当时我听了这些话觉得很有道理。
到今年四月份,苏州大学组织我们07教育硕士听了苏州市教研室主任,苏州中考语文考卷命题人傅嘉德老师的关于语文教育评价的讲座。傅老师说:“中考不像高考,只关注学生将来能学什么,中考还要关注学生学过了什么,所以苏州中考语文试卷还要出课内现代文的语段。”在当时,我听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觉的语文中考确实应该考课内现代文阅读语段。
现在,很多老师也和我有同感,认为应该考课内阅读语段,这样可以让老师认真教好教材。正是因为这样,苏州中考考课内阅读语段,坚持到现在。
但是如果中考语文试卷中应该出现课内现代文的阅读语段的话,我觉得应该出现的是那些公认的经典的现代文名篇的语段,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国著名文学家施蛰存先生有过这样一段很有道理的话,他说:“要有一个基本教材,由教育部组织全国最有权威的学者来编,选的篇目必须是适宜中学生读的、众所公认的名篇,然后固定下来,十年八年不变,这样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念书,一提起那些文章,大家都读过,使全国的青少年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语文水平” ①
要保证这些大家公认的经典名篇在教学中得到落实,避免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任意选文,或略经典名篇的教学,在中考、高考中考一考这些篇目的语段阅读,促使老师去重视这些篇目的教学,确实很有必要。
但是这里有个不信任语文老师的问题,这种情况,在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些经典篇目必须是明确的,即老师、学生、出卷人都知道的,所以以前在语文教学大纲后面都有基本篇目目录。
按照这样的思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经典名篇,从字词句篇讲到语修逻文讲到情意理,甚至还要拓展强化,通过这些经典名篇的学习,既要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还要为学生的精神打下底子。
为了检测这些目标是否落实,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中考用这些选文的语段检测一下是完全有必要的。
但是现在为什么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不考课内阅读语段了呢?难道那些地区的教育主管领导不怕老师不认真教教材吗?他们这样做有什么理论根据?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实际上,用不用课内现代文语段出题,用什么样的课内现代文语段出题?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站在课程论的高度来看这个问题,我认为中考语文试卷已完全没必要采用课内现代文的语段出题了。
从课程论角度讲,现在不仅是课程论专家达成共识,就是普通的一线语文老师也已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工具,目的达到了,教材的作用也就达到了。所以已没必要用考试来压迫老师去教什么,不教什么了。这样想的话,教研员的那句话“中考考课内阅读语段是为了促使老师认真教好教材”是站不住脚的。
而且随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现在的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已成为每个教师自觉化行为。正是基于这一点,2000年的最后一个语文教学大纲以及后来的课程标准后面就不再附有基本篇目目录了。这样做是新课改在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建设,让教师有更多的处理选文的自主权,也就是说,一篇课文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方方面面,详详细细的分析学习,乙老师却可以粗略处理,只侧重讲某一方面。教什么不教什么老师可以自己做主,但最终都能完成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这是新课改对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充分信任。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考语文试卷已完全没必要采用课内现代文的语段出题了。如果还要坚持这样做的话,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扰乱了当前的语文教学秩序,加重了当前语文教学的负担。
首先是对平时训练与考试的影响。
因为现在的课程标准后面已没有了基本篇目目录,所以现在的中考语文试卷的选文就由出卷人自己定了。我们来看一下2001年以来的苏州中考语文考卷都选了哪些课内选文的语段。2001年是《苏州园林》《我的叔叔于勒》两篇的语段,2002年是《中国石拱桥》《春》两篇的语段,2003年是《纸船》《〈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两篇的语段,2004年是《我是一条小河》《麦琪的礼物》两篇的语段,2005年是《卜算子 咏梅》〈〈最后一课〉〉两篇的语段,2006是《背影》鲁迅的《雪》两篇的语段,2007年是《苏州园林》和小说家谈小说中茅盾对《百合花》的分析的语段。在这些篇目中,《〈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我是一条小河》、小说家谈小说中茅盾对《百合花》的分析、《卜算子 咏梅》这几篇并不能算是经典名篇。这些非经典名篇出在中考试卷中,考查的又是什么内容呢?
下面我们来看2003年《〈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中的语段考查的是什么?题目是这样的——
对张继《枫桥夜泊》一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阅读《〈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4~16题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对于“愁眠”,新解者也有发现,说是“运河西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所以,新解者认为,“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的意思。我觉得,给这么一“解”,这句诗就索然无味了,整首诗也索然无味了。近来有些同志在那里大声疾呼:诗中要有一个“我”在,没有“我”就没有诗,没有文学!这说法对不对暂不去说它。单就《枫桥夜泊》这首诗而言,确是有个“我”在的。这“我”就在“愁眠”二字上。这个“我”,实为一篇主宰,全诗命脉。有了这“愁眠”的“我”,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才有了活力,才染上了主观感情的色彩,才生出一种动人的意境。若把“愁眠”解释成两公里外的一座孤山,“月落”等等就全变成死的了,全诗也就变成死的了。如此,“夜半钟声”也变成没来由的了。须知,“钟声”到客船,实际是到客船上的“愁眠”人耳中。船是无知之物,它管你钟声不钟声呢?
14. “新解者”认为“愁眠”就是“愁眠山”,作者认为这一“新解”使诗歌“索然无味了”。你对此有什么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作者认为,景物“染上了主观感情的色彩,才生出一种动人的意境”,请另外举出一个例子谈谈你的见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下边是沈德潜的《枫江夜泊》,与张继的《枫桥夜泊》相比,你喜欢哪一首?请简述理由。(2分)
野宿随寒雁,辞家第一宵。
星星渔火乱,知是泊枫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教材中的这一篇选文,教师可以用它来教会学生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出题人也正是要考这一方面的知识,应该说出题者把握了教材编辑者选这篇文章的意图。但是要考查这方面的能力完全可用其他的阅读材料来考。有的人会问为什么就不能用这篇文章的语段来考呢?因为中考这样随意选文,平时的训练与考试,选什么样的文章语段来出题就根本没有标准了。
我们浏览一下每年中考前各区的模拟考试语文考卷中课内阅读语段的选段,可以发现各区的试卷中对课内阅读语段的选择就更加随意,大量非经典篇目的语段出现在试卷中。如:2008年中考前各区的模拟卷,相城区初三语文模拟试题(二) 选的是川端康成《父母的心》(节选)和 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太仓市初三语文调研卷(一)选的有《囚绿记》,高新区初三语文综合模拟卷(一)选的有《十三岁的际遇》选段,常熟市初三语文模拟卷(一)选的是《幽径悲剧》中的三段文字,苏州园区初三语文模拟卷(一)选的有《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选段,吴江市初三语文模拟试卷(一)选的有《学问和智慧》中的一段文字。这样在教学一线的老师看来,还有什么文章的语段不能被出在试卷中呢?
中考出题者能把握教材编辑者选文的意图,但是普通的出题者却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编辑者的选文意图(有些练习卷练习册的编者为了篇幅,为了经济利益,也不管编辑者的选文意图),他们选文随意,考查哪一方面的内容也非常随意。
下面我们来看看2008年相城区初三语文模拟试题(二) 选的川端康成《父母的心》语段和太仓市初三语文调研卷(一)选的有《囚绿记》语段是怎样出题的。
阅读《囚绿记》中的文字,完成15~17题。③(8分)
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予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一芽苗,草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⑧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5.①段中作者用了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自私的念头”,你认为是哪一句?找出并说说它的好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父母的心》选文,完成10~12题。④(6分)
父母的心(节选)
川端康成
事情到这儿还没完,第二天上午,船快要到北海道了,这回是两口子一齐来到财主夫人的舱房。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
“怎么啦?”财主夫人赶忙问道。
“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两口子只说了这么一句就又哭了。问了几次,那男的才哭着说:“本来是不应该这么随便说话的。咋晚上我们两口子本来是商量好,说得一妥百妥,决不留恋孩子啦,可是,正因为她太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结果是我们两口一夜没睡。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您给的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财主夫人听了这番话,不由得也跟着悲伤起来,她含着眼泪说:“是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
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
10.“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一句中为什么“难为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当爹妈的心是怎样的心?联系文章内容说说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一句中,“终于”的表达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看到这些题目对学生的要求都非常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对老师的要求),如《囚绿记》中出的16题: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老师和学生如不对这篇文章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一题是很难答出来的。再如《父母的心》选段中出的12题:“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一句中,“终于”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对于这一题,如果学生没有细细领会整篇文章,要想回答也是无从下手的。这种非公认的经典名篇,出题者却按照公认的经典名篇的要求来出,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中考要用课内语段出题,而中考中选什么样的语段出题,没人知道标准是什么。而语段中出哪一方面的题目,语文老师只能猜测,因为中考出题者不可能告诉语文老师他要出哪一方面的题目。
我们再看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的选文,就更是不分青红皂白的随意选择。再看看那些平时的练习册,练习卷与作业中出的那些现代文课内阅读语段,可以看出不管什么样的文章,在练习中要求都是一样的。
再就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完成这些作业,在各种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教师必须要把教材中每一篇选文都当成经典名篇一样来教学。而有些课文中有些问题,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只好先让学生背下来。对于那些经典名篇,老师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现在每一篇选文都要这样做,老师只能是疲于应付,学生的负担又何其重啊!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还谈得上什么兴趣?只能是应付了事。
我国著名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把我国语文教材选文鉴别为四类:定篇、例文、样本、用件。
对于“定篇”,我认为他是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按照我国的传统,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
例文是“为相对外在于它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服务的,成篇的例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中的直观教具,它给知识的学习添补进经验性的感知。但是,感知教具并不是教与学的目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中选的这一篇例文,用的其实也并不是整篇的文,多数情况下,派用场的只是诗文或诗文读写的某一侧面的某一点或某几点。”⑤
关于“样本”,王荣生教授是这样解释的:“叶圣陶坚决主张,语文教学(课程)内容应该是怎样阅读、怎样写作的‘方法’,而‘选文’主要是 ‘历练方法’的‘凭借’。 这样,在叶圣陶那里,当时所通行的‘例子’称呼便侧重指从‘相类文章’中抽取的‘样本’,或叫典型的‘样品’。”⑥
所谓“用件”,根据王教授的介绍我觉得就是教材中提供信息、介绍资料、使学生获知所讲的事物的一类选文,这类选文具有易替换性。对这类选文,学生不是去学文,而是要用这一篇文里的东西,或者借选文所讲的那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
鉴别出选文的四种类型,是为了实现四种选文的不同功能,减轻教师和学生负担,并科学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只要根据不同的选文类型进行不同的施教,教师就会轻松许多,学生学起来也自然会轻松许多,这样也容易培养出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枫桥夜泊〉新解质疑》这篇课文,根据王荣生教授的鉴别,它应该属于“用件”类,也就是教师可以用这篇课文来引起古诗鉴赏方面的话题。教师在处理这篇课文时,只要讲清文章中提到的古诗鉴赏方法就行了,至于文章的语言品析却不用去花功夫。但是由于中考考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语段,老师却就不敢不讲了,因为如果万一考到了呢?
众所周知,中考高考在我国学科教学中有指挥棒的作用,中考要考课内阅读语段,而且每一篇课文都可能被考到,老师又不敢肯定中考会考这一篇中什么内容,所以只好什么都教,教不会的就让学生死记住结论。而且每个老师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考试的题目能被自己讲到,所以就大片的撒网,每一点都要讲,甚至没有的也要讲到。这样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往往是学的很多,但有印像的很少,最终没有一篇课文学得好的。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但收效甚微,这个责任中考用课内现代文语段出题是应该负一些的。
所以我觉得中考应停止用课内现代文语段出题。
注释:①施蛰存、王丽《语文教育一定要改》,载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1998年.第88页。
②200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③2008年苏州市相城区初三语文模拟试题(二)
④2008年苏州太仓市初三语文调研卷(一)
⑤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78页
⑥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89页
联系地址:江苏省苏州吴中区香山中学 陈慕
邮编 215164 Email:chenmu99@126.com
电话:13584820776 0512-66211928-8013
关键词:中考语文试卷,课内现代文语段,经典名篇,课程论,教教材,用教材教,阅读能力考查
很早以前,高考已不再选用课内阅读语段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了。不知从何时起,全国各地的中考,绝大部分地区的语文试卷中也不见了课内阅读语段这种题型的踪迹了。但不管全国其它地方的语文中考试卷怎么变化,苏州市中考多少年来,语文考卷还是坚持用课内现代文语段出题,苏州市中考出题人为什么要坚持这样做呢?
几年前我参加一个中考教研活动,听到教研员说,苏州中考用课内语段出题,是为了促使老师认真教好教材。教研员又说如果不用课内语段出题,就会有老师不认真教教材,所以必须要考。当时我听了这些话觉得很有道理。
到今年四月份,苏州大学组织我们07教育硕士听了苏州市教研室主任,苏州中考语文考卷命题人傅嘉德老师的关于语文教育评价的讲座。傅老师说:“中考不像高考,只关注学生将来能学什么,中考还要关注学生学过了什么,所以苏州中考语文试卷还要出课内现代文的语段。”在当时,我听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觉的语文中考确实应该考课内现代文阅读语段。
现在,很多老师也和我有同感,认为应该考课内阅读语段,这样可以让老师认真教好教材。正是因为这样,苏州中考考课内阅读语段,坚持到现在。
但是如果中考语文试卷中应该出现课内现代文的阅读语段的话,我觉得应该出现的是那些公认的经典的现代文名篇的语段,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国著名文学家施蛰存先生有过这样一段很有道理的话,他说:“要有一个基本教材,由教育部组织全国最有权威的学者来编,选的篇目必须是适宜中学生读的、众所公认的名篇,然后固定下来,十年八年不变,这样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念书,一提起那些文章,大家都读过,使全国的青少年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语文水平” ①
要保证这些大家公认的经典名篇在教学中得到落实,避免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任意选文,或略经典名篇的教学,在中考、高考中考一考这些篇目的语段阅读,促使老师去重视这些篇目的教学,确实很有必要。
但是这里有个不信任语文老师的问题,这种情况,在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些经典篇目必须是明确的,即老师、学生、出卷人都知道的,所以以前在语文教学大纲后面都有基本篇目目录。
按照这样的思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经典名篇,从字词句篇讲到语修逻文讲到情意理,甚至还要拓展强化,通过这些经典名篇的学习,既要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还要为学生的精神打下底子。
为了检测这些目标是否落实,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中考用这些选文的语段检测一下是完全有必要的。
但是现在为什么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不考课内阅读语段了呢?难道那些地区的教育主管领导不怕老师不认真教教材吗?他们这样做有什么理论根据?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实际上,用不用课内现代文语段出题,用什么样的课内现代文语段出题?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站在课程论的高度来看这个问题,我认为中考语文试卷已完全没必要采用课内现代文的语段出题了。
从课程论角度讲,现在不仅是课程论专家达成共识,就是普通的一线语文老师也已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工具,目的达到了,教材的作用也就达到了。所以已没必要用考试来压迫老师去教什么,不教什么了。这样想的话,教研员的那句话“中考考课内阅读语段是为了促使老师认真教好教材”是站不住脚的。
而且随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现在的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已成为每个教师自觉化行为。正是基于这一点,2000年的最后一个语文教学大纲以及后来的课程标准后面就不再附有基本篇目目录了。这样做是新课改在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建设,让教师有更多的处理选文的自主权,也就是说,一篇课文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方方面面,详详细细的分析学习,乙老师却可以粗略处理,只侧重讲某一方面。教什么不教什么老师可以自己做主,但最终都能完成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这是新课改对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充分信任。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考语文试卷已完全没必要采用课内现代文的语段出题了。如果还要坚持这样做的话,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扰乱了当前的语文教学秩序,加重了当前语文教学的负担。
首先是对平时训练与考试的影响。
因为现在的课程标准后面已没有了基本篇目目录,所以现在的中考语文试卷的选文就由出卷人自己定了。我们来看一下2001年以来的苏州中考语文考卷都选了哪些课内选文的语段。2001年是《苏州园林》《我的叔叔于勒》两篇的语段,2002年是《中国石拱桥》《春》两篇的语段,2003年是《纸船》《〈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两篇的语段,2004年是《我是一条小河》《麦琪的礼物》两篇的语段,2005年是《卜算子 咏梅》〈〈最后一课〉〉两篇的语段,2006是《背影》鲁迅的《雪》两篇的语段,2007年是《苏州园林》和小说家谈小说中茅盾对《百合花》的分析的语段。在这些篇目中,《〈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我是一条小河》、小说家谈小说中茅盾对《百合花》的分析、《卜算子 咏梅》这几篇并不能算是经典名篇。这些非经典名篇出在中考试卷中,考查的又是什么内容呢?
下面我们来看2003年《〈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中的语段考查的是什么?题目是这样的——
对张继《枫桥夜泊》一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阅读《〈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4~16题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对于“愁眠”,新解者也有发现,说是“运河西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所以,新解者认为,“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的意思。我觉得,给这么一“解”,这句诗就索然无味了,整首诗也索然无味了。近来有些同志在那里大声疾呼:诗中要有一个“我”在,没有“我”就没有诗,没有文学!这说法对不对暂不去说它。单就《枫桥夜泊》这首诗而言,确是有个“我”在的。这“我”就在“愁眠”二字上。这个“我”,实为一篇主宰,全诗命脉。有了这“愁眠”的“我”,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才有了活力,才染上了主观感情的色彩,才生出一种动人的意境。若把“愁眠”解释成两公里外的一座孤山,“月落”等等就全变成死的了,全诗也就变成死的了。如此,“夜半钟声”也变成没来由的了。须知,“钟声”到客船,实际是到客船上的“愁眠”人耳中。船是无知之物,它管你钟声不钟声呢?
14. “新解者”认为“愁眠”就是“愁眠山”,作者认为这一“新解”使诗歌“索然无味了”。你对此有什么看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作者认为,景物“染上了主观感情的色彩,才生出一种动人的意境”,请另外举出一个例子谈谈你的见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下边是沈德潜的《枫江夜泊》,与张继的《枫桥夜泊》相比,你喜欢哪一首?请简述理由。(2分)
野宿随寒雁,辞家第一宵。
星星渔火乱,知是泊枫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教材中的这一篇选文,教师可以用它来教会学生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出题人也正是要考这一方面的知识,应该说出题者把握了教材编辑者选这篇文章的意图。但是要考查这方面的能力完全可用其他的阅读材料来考。有的人会问为什么就不能用这篇文章的语段来考呢?因为中考这样随意选文,平时的训练与考试,选什么样的文章语段来出题就根本没有标准了。
我们浏览一下每年中考前各区的模拟考试语文考卷中课内阅读语段的选段,可以发现各区的试卷中对课内阅读语段的选择就更加随意,大量非经典篇目的语段出现在试卷中。如:2008年中考前各区的模拟卷,相城区初三语文模拟试题(二) 选的是川端康成《父母的心》(节选)和 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太仓市初三语文调研卷(一)选的有《囚绿记》,高新区初三语文综合模拟卷(一)选的有《十三岁的际遇》选段,常熟市初三语文模拟卷(一)选的是《幽径悲剧》中的三段文字,苏州园区初三语文模拟卷(一)选的有《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选段,吴江市初三语文模拟试卷(一)选的有《学问和智慧》中的一段文字。这样在教学一线的老师看来,还有什么文章的语段不能被出在试卷中呢?
中考出题者能把握教材编辑者选文的意图,但是普通的出题者却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编辑者的选文意图(有些练习卷练习册的编者为了篇幅,为了经济利益,也不管编辑者的选文意图),他们选文随意,考查哪一方面的内容也非常随意。
下面我们来看看2008年相城区初三语文模拟试题(二) 选的川端康成《父母的心》语段和太仓市初三语文调研卷(一)选的有《囚绿记》语段是怎样出题的。
阅读《囚绿记》中的文字,完成15~17题。③(8分)
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予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一芽苗,草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⑧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5.①段中作者用了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自私的念头”,你认为是哪一句?找出并说说它的好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父母的心》选文,完成10~12题。④(6分)
父母的心(节选)
川端康成
事情到这儿还没完,第二天上午,船快要到北海道了,这回是两口子一齐来到财主夫人的舱房。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
“怎么啦?”财主夫人赶忙问道。
“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两口子只说了这么一句就又哭了。问了几次,那男的才哭着说:“本来是不应该这么随便说话的。咋晚上我们两口子本来是商量好,说得一妥百妥,决不留恋孩子啦,可是,正因为她太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结果是我们两口一夜没睡。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您给的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财主夫人听了这番话,不由得也跟着悲伤起来,她含着眼泪说:“是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算做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
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
10.“实在是太难为情了”一句中为什么“难为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但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当爹妈的心是怎样的心?联系文章内容说说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一句中,“终于”的表达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看到这些题目对学生的要求都非常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对老师的要求),如《囚绿记》中出的16题: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老师和学生如不对这篇文章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一题是很难答出来的。再如《父母的心》选段中出的12题:“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一句中,“终于”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对于这一题,如果学生没有细细领会整篇文章,要想回答也是无从下手的。这种非公认的经典名篇,出题者却按照公认的经典名篇的要求来出,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中考要用课内语段出题,而中考中选什么样的语段出题,没人知道标准是什么。而语段中出哪一方面的题目,语文老师只能猜测,因为中考出题者不可能告诉语文老师他要出哪一方面的题目。
我们再看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的选文,就更是不分青红皂白的随意选择。再看看那些平时的练习册,练习卷与作业中出的那些现代文课内阅读语段,可以看出不管什么样的文章,在练习中要求都是一样的。
再就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完成这些作业,在各种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教师必须要把教材中每一篇选文都当成经典名篇一样来教学。而有些课文中有些问题,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只好先让学生背下来。对于那些经典名篇,老师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现在每一篇选文都要这样做,老师只能是疲于应付,学生的负担又何其重啊!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还谈得上什么兴趣?只能是应付了事。
我国著名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把我国语文教材选文鉴别为四类:定篇、例文、样本、用件。
对于“定篇”,我认为他是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按照我国的传统,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
例文是“为相对外在于它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服务的,成篇的例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中的直观教具,它给知识的学习添补进经验性的感知。但是,感知教具并不是教与学的目的,目的是要通过教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中选的这一篇例文,用的其实也并不是整篇的文,多数情况下,派用场的只是诗文或诗文读写的某一侧面的某一点或某几点。”⑤
关于“样本”,王荣生教授是这样解释的:“叶圣陶坚决主张,语文教学(课程)内容应该是怎样阅读、怎样写作的‘方法’,而‘选文’主要是 ‘历练方法’的‘凭借’。 这样,在叶圣陶那里,当时所通行的‘例子’称呼便侧重指从‘相类文章’中抽取的‘样本’,或叫典型的‘样品’。”⑥
所谓“用件”,根据王教授的介绍我觉得就是教材中提供信息、介绍资料、使学生获知所讲的事物的一类选文,这类选文具有易替换性。对这类选文,学生不是去学文,而是要用这一篇文里的东西,或者借选文所讲的那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
鉴别出选文的四种类型,是为了实现四种选文的不同功能,减轻教师和学生负担,并科学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只要根据不同的选文类型进行不同的施教,教师就会轻松许多,学生学起来也自然会轻松许多,这样也容易培养出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枫桥夜泊〉新解质疑》这篇课文,根据王荣生教授的鉴别,它应该属于“用件”类,也就是教师可以用这篇课文来引起古诗鉴赏方面的话题。教师在处理这篇课文时,只要讲清文章中提到的古诗鉴赏方法就行了,至于文章的语言品析却不用去花功夫。但是由于中考考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语段,老师却就不敢不讲了,因为如果万一考到了呢?
众所周知,中考高考在我国学科教学中有指挥棒的作用,中考要考课内阅读语段,而且每一篇课文都可能被考到,老师又不敢肯定中考会考这一篇中什么内容,所以只好什么都教,教不会的就让学生死记住结论。而且每个老师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考试的题目能被自己讲到,所以就大片的撒网,每一点都要讲,甚至没有的也要讲到。这样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往往是学的很多,但有印像的很少,最终没有一篇课文学得好的。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但收效甚微,这个责任中考用课内现代文语段出题是应该负一些的。
所以我觉得中考应停止用课内现代文语段出题。
注释:①施蛰存、王丽《语文教育一定要改》,载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1998年.第88页。
②2003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③2008年苏州市相城区初三语文模拟试题(二)
④2008年苏州太仓市初三语文调研卷(一)
⑤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78页
⑥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89页
联系地址:江苏省苏州吴中区香山中学 陈慕
邮编 215164 Email:chenmu99@126.com
电话:13584820776 0512-66211928-8013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