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方式探究 (人教版九年级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14阅读:
字号:小|大
新课程理念已经逐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纳。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前教学探究的主旋律。有效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拓展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是推进主体学习的有效方式,更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
一、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地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根据初中学生和语文特点,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采用任务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任务学习法就是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将任务落实到小组,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并把完成任务的情况记入小组集体成绩。这种学习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紧密联系。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
1.课前小组合作学习
这种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工具书;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这与一般的课前的预习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可以让学生独立预习找出学习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如学习《驿路梨花》时,可以围绕“无私奉献爱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也在增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预习《中国石拱桥》时,让小组成员实地观察石拱桥,并通过信息的搜集后,进行整理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式等;还可以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课堂上和同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营造课前合作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2.课中小组合作学习
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拿来较厚的纸共同剪出不同形状的桥,从中理解“拱桥”的意思,还比较出了“拱形桥”承受力较大的优点;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赵州桥的形状,并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的理由,从而理解“各有”的意思,也为进一步体会石拱桥的优点提供了直观和体验。又如,综合学习课《话说家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展示搜集的有关家乡的资料、自己办的手抄报,介绍家乡的情况;也可以在小组合作中派代表上台展示图片并介绍家乡的人文景观,畅想家乡未来的设想。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地评价小组团体表现,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的成绩的组成部分。
3.课后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应注意指导课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如,布置小组成员之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的复述的练习和体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动学生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学习。
这样,按照学习任务组织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小组间就会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也必然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对改善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二、有效合作学习要把握“三个是”
1、成员搭配是前提
学习小组成员搭配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成绩上中下)或同质小组(成绩接近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1人,记录员1人,汇报员1人。小组长应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记录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
2.养成习惯是必要
(1)要真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习惯
在交流时,教师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为此,
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创设情境是关键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
向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某种认识情境和情感氛围,用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形成参与欲望,从而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1)民主情境。教师用现代教育观审视课堂教学,调整师生、生生关系,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展开。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师生之间通过平等对话来相互沟通;教师应虚心容纳和接受。这种情与境的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相促的情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2)悬念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情境,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挂念,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装的参与欲望,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思考和要求。只有学生产生了急于求知的心理,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成功情境。“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惟一源泉。”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主体参与不断深化和参与步骤不断升级的重要保障。成功,既是参与的结果,更是参与的起点。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到成功不是轻而易举获得,而是在一定的思维强度下艰苦努力所得。
总之,语文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目标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和问题情境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交往形式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合作与分享,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地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根据初中学生和语文特点,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采用任务学习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任务学习法就是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将任务落实到小组,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并把完成任务的情况记入小组集体成绩。这种学习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紧密联系。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
1.课前小组合作学习
这种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工具书;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这与一般的课前的预习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可以让学生独立预习找出学习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如学习《驿路梨花》时,可以围绕“无私奉献爱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也在增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预习《中国石拱桥》时,让小组成员实地观察石拱桥,并通过信息的搜集后,进行整理归纳有关桥的种类和形式等;还可以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课堂上和同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营造课前合作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2.课中小组合作学习
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拿来较厚的纸共同剪出不同形状的桥,从中理解“拱桥”的意思,还比较出了“拱形桥”承受力较大的优点;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赵州桥的形状,并陈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的理由,从而理解“各有”的意思,也为进一步体会石拱桥的优点提供了直观和体验。又如,综合学习课《话说家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展示搜集的有关家乡的资料、自己办的手抄报,介绍家乡的情况;也可以在小组合作中派代表上台展示图片并介绍家乡的人文景观,畅想家乡未来的设想。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地评价小组团体表现,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的成绩的组成部分。
3.课后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应注意指导课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如,布置小组成员之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的复述的练习和体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动学生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学习。
这样,按照学习任务组织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小组间就会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也必然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对改善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二、有效合作学习要把握“三个是”
1、成员搭配是前提
学习小组成员搭配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成绩上中下)或同质小组(成绩接近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1人,记录员1人,汇报员1人。小组长应选择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记录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
2.养成习惯是必要
(1)要真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习惯
在交流时,教师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为此,
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创设情境是关键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
向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设某种认识情境和情感氛围,用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形成参与欲望,从而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1)民主情境。教师用现代教育观审视课堂教学,调整师生、生生关系,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展开。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遇到问题与学生平等协商,师生之间通过平等对话来相互沟通;教师应虚心容纳和接受。这种情与境的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相促的情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2)悬念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情境,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挂念,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装的参与欲望,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思考和要求。只有学生产生了急于求知的心理,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成功情境。“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惟一源泉。”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是主体参与不断深化和参与步骤不断升级的重要保障。成功,既是参与的结果,更是参与的起点。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到成功不是轻而易举获得,而是在一定的思维强度下艰苦努力所得。
总之,语文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目标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和问题情境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交往形式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合作与分享,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追忆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