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正文

陈涉世家、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捕蛇者说、桃花源记、醉翁亭记、相见欢、浣溪沙(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19阅读:
字号:|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借助注释学文言
↘内容简析及教学提示
经过两年的中学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九年级学生应该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写作特色作深入探究。
本单元由六篇文言文构成,这六篇课文都是传统的名篇。最理想的文言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文言文的语境学习文言文,即让学生用文言的句式来直接进行阅读和思考。切忌把文言文的学习等同于简单训诂学,而应积极地在语感的培养学生为突破口,一是诵读,二是多直接用课文中的原文来解答问题。
学习本单元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原文,并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中心意思以及写作特色做深入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的意义和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单元学习目标
本单元六篇文章均是经典名篇,学习时要继续进行诵读训练以增强语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理解内容。能诵读名篇名段,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现实,古人的社会理想和抱负,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


↘单元学习重难点
理解性的背诵名篇名段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能自主学习文言文是学习时要培养的重要能力。
↘课时安排    共16课时
《陈涉世家》                 2课时    《桃花源记》             2课时
《与朱元思书》               2课时    《捕蛇者说》             2课时 
《岳阳楼记》                 2课时    《醉翁亭记》             2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2课时隔   诵读欣赏                2课时
十六、陈涉世家
↘设计意图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中小学历史与社会的教材中均有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史实故事。本文写的就是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从学生熟悉的大泽乡起义谈起,课文就容易理解了。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 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4. 理解使动、意动、为动用法。
◆过程与方法
1. 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2. 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前辈学者的读书治学经验,从中得到启示。
2. 明白成功来自勤奋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
1. 懂得文中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 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万分省略等到语言现象。
3. 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难点 
1. 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写。
2. 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 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活动突破
1. 了解陈胜起义的原因和经过,分析其历史意义。
2. 分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概括陈胜的性格特征。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世界上有两个民族的起义史或曰造反史是被书写得非常精彩的,场面描写波澜壮阔,人物刻画风采动人。一是法国人,一是中国人。两个民族骨子里都透着造反的血性和天性。不同的是,法国人的造反多是为了平等、自由等民主的权利,中国人的造反是为了求生存,求安稳,换一个明君,做一个顺民。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今天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听讲。
思考。
了解
背景 播放视频和图片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中国统一的新纪元。但同时也爆发了封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幼年就随父学习,20岁起游历全国各地,考查史迹,采集史料,搜集历史传闻逸事,为后来编写《史记》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公元前108年他继任父亲太史令的官职。3年后(24岁)开始编写《史记》。公元前99年因上书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受腐刑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约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阅读
思考
聆听 
感悟
朗读
指导 1. 范读。
2. 读音强调:
鸿鹄(hú)  闾(lǚ)左    谪戍(zhé   shù)
当行(háng)  度已失期(duó)  以数谏(shuòjiàn)  
罾(zēng)   间(jiàn)   祠(cí)陈胜王(wàng)
忿恚(fèn)(huì)   笞(chī)宁(nìng)有种乎    
蕲(qí)铚 (Zhì)  酂(Cuó)拓(Zhè) 谯(qiáo)
会(huì)计事  长吏(lì)   以应(yìng)陈涉
骑(jì)千余    将军身被(pī)坚执锐
3. 节奏示范:
⑴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⑵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⑷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4.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从字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互相评价朗读的效果 1.听教师读,圈画。
2.标注。







3.听朗读,作标记。




4.朗读,评价。
句意
理解 1. 首先教师对典型句子翻译讲解示范,后组织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2. 交流成果。 1.对照注释自主翻译,有问题同桌讨论。
2. 先小组,后推荐全班交流。
小测
试 完成课后练习二。 思考、练习、交流。


第二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概括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疏通了《陈涉世家》全文的字面意思,同学们在疏通中渐渐学会了“独立行走”。这节课希望同学们再试着跑跑跳跳,不断挑战自己。好,现在哪们同学来简要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整合同学们发言的信息,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听教师讲说,明确学习任务。
思考,发言。
筛选
信息

理解
内容 像这样有意义历史意义的故事,如果让你讲给别人听,想想哪些环节必须交代清楚?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特别是起义的准备等环节进行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注意要求学生尽量地用原文的语句来回答。对于事件可要求作必要的概括,但要注意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
教学意图:及时点评,评后再问,不仅使课堂流程顺畅,更是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思考,交流,评价。
自主
学习

评价
人物 1. 说到人物,很明显,本文的主要人物是——
2. 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划出叙述或描写陈胜的句子。
3. 下面,我请同学们把自己所划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4.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这些句子,说说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可以参与到几个小组去讨论。
教学意图:有效的小组学习,既需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更需要教师参与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为接下来的交流中的“导演”工作作准备。
5.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注意及时的点评与引导,并通过板书的形式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记录下来。
6. 小结:同学们分析的角度不一,表述各异,但是,所选的句子大多是对陈胜的——(语言描写),这也是本文最主要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1.回答:陈胜。
2.阅读,勾画。

3.读有关叙述可描写陈胜的语句。
4.小组内交流,讨论。





5.交流发言。

6.回答,听讲。
创设
情景

话说
人物 1. 老师想请同学们将文中两处较集中的有关陈胜的语言描写齐读一遍。
2. 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对读书的情况进行点评一下,哪一位同学主动愿意来点评。
教学意图:学生的点评可以更多一些,但要注意点评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进行朗读,这个读的环节做透了,也是能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的。
3. (多媒体展示图画)大家读得很有气势,完全可以给插图做配音了。大家看插图,你能描述一下吗?
4. 讲得好啊,如果你是徒属中的一员,你会说什么话来应陈胜呢?
5. 小结:看来,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确是引起了众人的共鸣啊,这句话中包含着可贵的反抗精神,对平等自由生活的追求。然而,这样石破天惊的呼喊在西方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心中萌发已是公元十六七世纪的事啦,可见陈胜的民主意识可真了得啊。
教学意图:适当运用讲授法,既是对主题的总结,更是对学生思维的提升。 1.齐读。

2.点评,示范读,齐读。




3.观看,自由发言。


4.自由发言。

5.听教师讲解。

学习
历史

知古
鉴今 1. 想想史学家司马迁对陈涉持何种态度?
2. 本文练习中的第三条,向我们介绍了陈胜最终的结局,他的农民政权只持续了六个月。是什么原因,你能说说吗?
3. “以铜训鉴,可知容貌;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陈胜的成与败给你什么样的思考呢? 1.思考,交流。
2.自由发言。


3.自由发言。
课堂
总结 同学们的感悟可真是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啊,老师也想把自己的心得与大家交流一下,请同学们齐读——(媒体展示)谁能够在凯旋时战胜自己,谁就能赢得下一场胜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祝愿同学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从已有的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听讲,齐读。
↘导学资料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传记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
《史记》以前,我国已有前代的记载,这些记录,是在诸侯割据的时代出现的,各个叙述者的历史观点极不一致,又受视野的限制,记载的面也很狭隘。因此在秦汉统一全国,特别是在西汉统治比较稳定以后,按照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对以往复杂而又不统一的历史记录做一番综合整理,便亟待进行。司马迁任太史令是,一方面,对皇家所藏的大量古代文献和朝廷档案,加以整理;一方面根据早年遍游名川大山的实地见闻,对文献资料加以订补。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写作,到征和二年(前91年)左右基本完成。 
《史记》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多字。本纪,记载从黄帝起到汉武帝时的历代大事,基本上是编年式的;表,用简明的表格,概括排列错综复杂的史实;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制度或重大事项;世家,记述贵族诸侯的活动及事迹;列传,分别记载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各体互相配合;这种体例成为以后纪传体历史著作的典范。 
司马迁认为撰史应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第一部综合性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在史学史上取得了很高的地位,它不局限于某个历史时期,使历史的发展有清晰的脉络可寻,记录面要比封建社会中其他的“正史”要宽广的多。同时它不仅注意政治,也注意到了经济和文化。全书“太史公曰”的论赞部分,或为某些历史事件,人物作总结,或补充正文以外的重要史实,并非空洞的议论或褒贬。《史记》中有鲜明的爱憎,对所记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歌颂,有批判;但它的爱和憎,歌颂和批判,都不可能脱离封建阶级的眼光。 
最后《史记》叙事,简明扼要,系统清晰,生动活泼,文笔绚烂,反映了作者高度的文学修养。如鲁迅所说,《史记》“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汉文学史纲要》)。
十七、桃花源记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难得的美文,文章语句生动浅显,读来琅琅上口。不妨将此文作为语感培养时朗读训练的材料。在朗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意境,在朗读中品味作者的理想意趣。我们要有理有序地实施朗读,可以用多咱形式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之想读、好读、乐读。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理想。
2. 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 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鼓励学生自学,教师从旁启发点拨,同时加强诵读练习,增进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情认识。
2. 在学生粗通内容大意后安排创造性的诵读练习,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 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
1. 了解本文的叙事线索,学习其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作特点。
2. 恰当地评论《桃花源记》的社会意义。
3. 学习几个文言副词,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
4. 加强朗读练习。
◆难点 
认识作者在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
◆ 活动突破
1. 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句流畅、音韵铿锵。
2. 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同学们,我们经常说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是世外桃——源,你们会写这个问题成语吗?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写写看。
提示:不能写成“世外桃园”。
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你想知道这个成语的本意和出处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板书:桃花源记)请同学们题目齐读一遍。 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其他同学在书上写。

学生谈过去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听讲,朗读。
走近
作者 1. 你们以前学过陶渊明的诗吗?能背出来大家听听吗?
2. 谁来把陶渊明向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教师适时补充: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出身于没落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后人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务农生活、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
本文选自《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诗人的社会理想。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1. 背诵。

2.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作简介。依据老师的讲说,对陶渊明其人有个明确的认识。
诵读
课文 1.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听准断句,注意语气节奏。
要点:渲染情感并营造朗读氛围。
2. 点拨(老师边点拨边做示范):(课件展示)
⑴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yù,现不作要求。 
⑵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⑶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 读得略平缓;“②乃不知有汉,③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读得有起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3.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把文章读一遍。
要点:酝酿阅读情感。
4. 哪位同学自告奋勇地来读一遍给大家听听?
教师要及时评价、纠正读音错误和朗读技巧,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时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5.下面,我们一起来大声地读一遍课文。 1.聆听,感受。


2. 听讲,作标注,理解。











3.大声朗读。

4.朗读,听讲。


5.齐读。
自主
学习

疏通
文意 1.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照书下注解,小组合作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教师个别指导。
2. 组织学生交流问题,将产生的问题汇总,在全班提出寻求帮助。
教师适当点拨,板书要点。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寻: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向:以前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志:做标记   处处志之   
标记     寻向所志 1. 自主合作学习。 

2. 生提问,学生回答。
第二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
导入 1. 齐读课文,读完后对部分词语的理解作抽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2. 请个别学生复述文章主要内容,其他学生补充。 1.读课文,解词。

2. 复述文章内容。
欣赏
桃源 1. 桃花源有哪些特点?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景色优美,与世隔绝,环境宁静。]
2. 桃花源的村民是些什么样的人?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明确:“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不足为外人道也!”
[淳朴、热情好客,与世无争。]
3. 综上所述,你认为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存在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已经透露出了这些信息。
明确:是一个宁静安乐,虚无飘渺的理想社会。不存在。“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 这些描写表面上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实际上,则暗示了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一种理想的境界。
作者为什么要为我们描述这样一个地方?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在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东晋末年。生性热爱自然、飘逸洒脱的陶渊明,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它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5.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桃花源在哪里?
明确:不在人世间,在世外,所以才会说是“世外桃源”。它在陶渊明心里,是陶渊明社会理想的寄托,也许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1.勾画,回答,齐读。



2.勾画,回答,齐读。





3.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言,集思广益。



4. 联系作者生平及当时社会背景进行自由发言。







4.自由发言。
评价
渔人 你是如何来评价作者给我们塑造的“渔人”这一人物形象的?
教学意图: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归纳和表述能力,不必作主观的评价。 自由发言。







作业:《目标与测评》第六题及“课外拓展”。
板书: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花源的特点:景色优美,与世隔绝,环境宁静。
桃源人的生性:生活幸福、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与世无争。



 

十八、与朱元思书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重在写景的短文,我们通过多样化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体验与感受课文写景状物的魅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文言文中常用词语的用法。
2. 欣赏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3. 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读懂原文,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
2.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欣赏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的优美景色。
2. 体会作者对朋友的深情感情。
↘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
1. 掌握文言文中常用词语的用法。
2. 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难点 
1. 引导学生读懂原文,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活动突破
1. 引导学生读懂原文,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
2.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进行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新课 同学们,说起古文就不能不提写山水的文章。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
参考: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所写的《朱元思书》,相信你同样会对富春江的美景赞叹不已。 根据自己的积累交流发言,丰富积累。
初读
课文 1. 教师指导: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好节奏、语速适中、语调柔和。
3. 个别朗读,师生评议。 1.听讲,勾画,标注,掌握。










2.朗读。

3.交流朗读,相互评价。
读懂
课文 1. 学习古文不仅要求会读文章,还要能读懂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意帮助你。
2. 请三对同桌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读一段,一人翻译一段,看哪一对同桌合作得好,翻译得最好。
师生评议。
提示: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3. 投影重要词句,交流译文。 1.分小组借助书下注释学习。



2.按要求互相交流评价。




3.交流,整理,积累。
第二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望景
生文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富春江的美景好像就在我们眼前。
欣赏图片,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
欣赏,交流,评价。
研读
课文            
 
自由发言。
精读
课文

品味
语言 1.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你阅读本文有无这种感觉?本文为什么会让读者喜爱?
参考:(复习)作者运用举例、比喻、对比的方法论述道理,显的通俗易懂;本文的语言充满智慧,意趣盎然,不失幽默。
2.读自己认为警策睿智幽默的语言,在书旁白处进行点评。
3.诵读这些句段,争取背诵。
4.品味了本文的语言,请仿照句式,根据文章内容写全下列句子。
若是把学问比作起锚的航船,那智慧便是          。
若是把学问比作          ,那智慧便是          。 1.交流,评价。




2.阅读,勾画,写旁批。班上交流。
3.朗读,背诵。
4.仿写,交流。
总结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上,把人情世故弄懂,有一套应付本领的智慧更重要。正如作者罗家伦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聆听,感悟。











 
十九、捕蛇者说
↘设计意图
“苛政猛于虎”故事引导法。相对而言,本文袭用了《礼记》中的《苛政猛于虎》的大量表现手法,同时文章主旨句也是由“苛政猛于虎”这一结论延伸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可以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阅读,让学生在探究中进行学习,这样获得的认识可能会更为深刻。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本文的重要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
1.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 先让学生说说故事梗概和对作品的理解,教师补充讲解。
3. 结合背景介绍,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封建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
2.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及活动突破
◆重点
1. 了解“说”的特点。
2. 掌握本文的重要文言词语。
◆难点 
1.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的写法。
2.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活动突破
1.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2.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活动时间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激情
导入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③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④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⑤。”夫子曰:“小子⑥识⑦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作动词用。②子路:孔子的弟子。③壹似:真是,实在。④舅:指公公。古时以舅姑称公婆。⑤苛政:包括苛刻烦杂的政令,繁重的赋役等。⑥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⑦识(zhì):记住。
1. 妇人悲痛的原因是什么?
2. “苛政猛于虎”的意思是什么?
阅读、理解。











讨论,交流。
背景
介绍 唐朝中后期,战争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战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没有限制,使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缴税,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但各类苛捐杂税并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多。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已重者愈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非死则徙尔”。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却有一种职业可以免其赋税,到底是什么职业呢?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捕蛇者的世界。 听讲。
解题
释疑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 听讲。
朗读
训练 1.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教师注意点评。(注意从词意上更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朗读,评价。
2. 学生讨论文章的句读,每组派代表示读,教师指正。 讨论,交流,评价。
3.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做到发音准确,节奏鲜明。 聆听,练习朗读。
4. 全班齐读。 朗读。
整体
感知 1.分小组学习:
⑴利用工具和书下注释,试着理解文章的意思。
⑵互相口译课文,找出书中有疑难的词句,以待交流。 分小组学习,讨论,记录。
2.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作好点评讲解。 交流,评价。
3.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补充点拨。可分为三类归纳:
⑴词类活用:
如:动词作名词:殚其地之出(出产的粮食),竭其庐之入(收入的财物)
名词作状语:岁赋其二(每年)
⑵古今异义:病:古义(困苦不堪)  今义(疾病)
⑶一字多义:食:谨食之(喂养)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教师举例,请学生补充归纳) 听讲,讨论。







第二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 将准备的字词测验发给学生,进行复习巩固。 练习。
问题
研讨 1.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交流,评价。
2.思考:文章是如何表现蒋氏一家悲惨遭遇的。
形式一:学生针对文章的内容、写法、感情深入探究,提出问题并在小组内解决。
形式二:教师进行指导性地提问,带领学生逐步解读课文,并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
问题集锦:
①永州之蛇“异”在何处?永之人为何争奔走焉?
②蒋氏三代命运悲惨,令人同情,你认为他哭诉时想让作者帮助他吗?为什么?
③文中描绘蒋氏乡邻“今其室十无一焉”,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④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⑤作者引用孔子的语言有什么用意?
⑥作者对“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现象抱以怎样的感情和态度呢? 
⑦对于作者的期望——“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分小组学习,评论,记录。
3.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写法
探讨 1.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分小组讨论。
2.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明确】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
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包括:生存情况之对比,生活状况之对比,危险次数之对比,死亡时间之对比等。 交流,评价。
质疑之声 柳宗元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名官吏却写出如此“大逆不道”之文章,有人认为他是为百姓之生活困苦而疾呼,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他被贬官后的失意所为,对朝廷之不满更多的是一种私心,你如何看待?(可结合其经历及当时社会背景来谈) 讨论,交流。
归纳总结 本文通过对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听讲。
课后思考 若你就是那位考察民情的官吏,你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请发挥想象力,为本文续写一段文字。 练习。




























 
二十、岳阳缕记
↘设计意图
借助对范仲淹的了解与认识,先学人,再识文,先敬仰,再赞叹。在品读《范仲淹传》等传记传奇时,先领略这位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的“古仁人情怀”,特别是那“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了解作家再去阅读作品,对隐含于文中的深意,理解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 朗读、背诵全文。
3. 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从文章的思路上引导学生读懂全文。
2. 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课文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忧乐观。
2. 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重点、难点及活动突破
◆重点
1. 朗读和背诵全文。
2.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 
1. 学习文章把伤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 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活动突破
1. 从文章的思路上引导学生读懂全文。
2. 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课文主旨。
↘活动时间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表达作者志向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名篇,学习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志向的。 听讲。
了解
作者 出示投影: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从以上给了的材料中思考:
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
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阅读,讨论,交流。
写作
背景 滕子京和范仲淹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同遭贬官。滕子京在庆历五年重修了岳州著名的岳阳楼,并请人画下岳阳楼,寄给范仲淹,请他为岳阳楼写下一篇文章。范仲淹借题发挥,写出了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听讲。
整体
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思想
【点拨】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听讲。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
3. 指名朗读,纠正字音、停顿,将每段的不同语气语调读出来。
第一段,用叙述性的平和的语调诵读。
第二段,要把景象广阔浩渺、变化万千的气势读出来。
第三段,画面阴冷,感情悲伤,诵读时语调要低沉,熟读要缓慢,要读出压抑感。
第四段, 画面晴朗,感情喜悦,诵读时语调要轻快,停顿宜稍短,要读出喜悦感。
第五段,要把理性思考的韵味读出来,要注意赋体文章整齐、押韵的特点。 朗读,评价。
4.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
5. 集体朗读课文。 齐读。
疏通
文意 1.分小组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课文,师生共同合作,讨论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主要检查课外学习情况) 分小组学习。
2.组织交流学习情况。 交流,评价。
第二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梳理
思路 1.本文被称作名篇,有很多原因,首先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征,说出各部分大致意思,明确课文思路。 讨论。
2.组织交流,评价。
【明确】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交流,评价。
3. 讨论小结: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由楼写景,由景写情,由情写论”的结构思路,并能理解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现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交流。
研读
课文 1.作者眼中岳阳楼上的景色如何? 交流:作者笔下天下著名的岳阳楼可谓是气象宏伟。
2. 你认为哪些词语体现出了这一特点?试举例说明,在课文中作标记,并写下批注。 阅读,勾画,写批注。
3.组织交流。
【明确】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
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
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
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
“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学生交流。
4.清代文学评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迁客骚人各自的境遇不同,汇聚在岳阳楼观赏洞庭景色,心情当然也各有不同,观赏自然景物的感触自然也不同了。课文写了几种人面对“谪迁”的几种表现?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 讨论。
5.组织学生交流。
【明确】要点:
滕子京     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
           以物喜→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迁客骚人
           以己悲→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者本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者先写迁客骚人的悲喜观,然后与“古仁人”即作者心目中具有高尚品德的政治家的悲喜观对照,表明了对两种悲喜观的不同态度。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是否定、批评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作者对迁客骚人的批评,也是对好友子京的含蓄的规劝。进而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从正面引出了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这句话既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又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慰勉之情。 交流发言。
拓展
思考 1.“与民同乐”的思想来自于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民本思想,请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较,谈谈你对他这种忧乐观的看法。
要点:范仲淹的“忧君”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强调心系天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在今天人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讨论,交流。
2. 我们想啊,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南宋陆游的《示儿》说“但悲不见九州同”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唐朝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还有屈原,屈原用自己的生命来书写爱国爱民的篇章…… 交流。
4. 举了这么多例子,我们也应从中受到教益,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下面是老师给大家搜集的这方面的格言,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出示)
儒家学说: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      天下为公
毛泽东:      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 读,品。
5.学习了整篇文章,能否结合现实谈谈你的忧乐观。 畅所欲言。
总结 文以人传,人以文传,一篇《岳阳楼记》使范仲淹不朽。自古以来为楼写记多难脱俗,一篇《岳阳楼记》却如春风拂面。岳阳楼的几落几起,洞庭湖的波息波惊,与人世间的王朝更替、宦海风涛、人生旅途何其相似!范仲淹虽身处逆境却心怀天下,他登临巍巍岳阳楼,放眼八百里洞庭,道出了震憾古今的心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听讲。








 
二十一、醉翁亭记
↘设计意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是一句生活中的常用字语,它的出处正是我们要学习的《醉翁亭记》。很多人对它的理解只是停留于生活中的意思,却很少有人关注它的本义。我们尝试从这一习语入手,直奔主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以此语导出《醉翁亭记》一文的学习主旨。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2.结合写作背景与作者生平,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意而安、寄情山水之情。
2.学会在精美的文辞中感悟人的思想。
↘重点、难点及活动突破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 活动突破
1. 反复诵读,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2. 结合写作背景与作者生平,把握文章主旨。
3. 探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的含义。
↘活动时间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同学们,走进本单元,我们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文中汲取古代文化的养分,一个个富有人格魅力的古代文人墨客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崇敬万分:陈涉不甘心受剥削命运的“鸿鹄之志”,柳宗元对民生疾苦的悲悯情怀,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陶渊明对安定平等社会的向往。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从这篇美文中体会失意时的他表现出的旷达的情怀。 听讲。
了解
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听讲。
整体
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听讲。
2.叫四名学生各读一段。朗读毕,教师讲评指导。要求:字音、句读正确,节奏鲜明、语调适当、语速急缓适中。 朗读。
3. 借助字典和书下注释,小声读一遍课文。要求:字音要正确,语句要流畅。 朗读。
4. 学生自学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要求:
⑴懂得句意。不懂之处划上记号。
⑵理解段意。把自己对段意的理解记在笔记本上。
⑶有什么问题,当堂提出。
⑷讨论交流。 分小组学习:
阅读、勾画、理解
批注
交流
第二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山行六七里  
名之者谁
故自号曰醉翁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之意不在酒
杂然而前陈者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交流,评价。
美景
再现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因而醉翁亭秀丽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划出文中描绘美景的句子,大声朗读。 
明确:要读出醉翁的欣喜、热爱之情。 学生朗读、交流、评价。
2.选择其中的一幅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自然美景加以形象的描述,并给画面加一个小标题。 学生交流、评价。
研读
课文

体会主旨 1.琅琊山的景色美不胜收,作者醉情于它们,从中自得其乐,作者的乐趣仅在山水之间吗?“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深入研读课文,探究作者的乐趣究竟在何处? 学生看书思考,同桌交流。
2.组织交流。
【明确】除山水之乐外,滁人游乐,太守游乐,太守与游人“同其乐”。
写“山水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寄托,虽然遭受贬谪,但能排除政治失意的悲愤,从山水之中自得其乐。写游人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政绩,滁人游乐是由于生活安定,太守游乐是由于政务清闲。写太守与游人“同其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理想。可见,作者欣赏山间美丽的景色,与宾客喝酒游戏,对游人的快乐感到高兴,都表现出他的乐趣在于:把滁州治理好,让人民过上和平快乐的生活。这正是作者的政治理想。 全班交流,评价。
美点
寻踪 学生仿照例句探寻本文的美点所在。
例句:美在自然景物呈现的优美的意境,看那山水相映、晦明变化、四季变幻、禽鸟和鸣。
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以及表现的情怀等方面展开探寻交流。 讨论,交流。
齐读
课文 学生在充分感受到作品美之所在后,要求动情、动容朗读课文。 齐读。
板书设计
醉   翁   亭   记
              欧 阳 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评价设计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美;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2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2层写“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综合学习与探究
↘学习目标
1.比较研读各课,了解古代社会现实,系统领会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掌握文言文中常用词语的用法。
3.了解文言文常见句式的特点。
4. 通过收集资料,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
5. 通过各类知识卡片的收集、整理,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
1.导入:(略)
2.比较研读各课,了解古代社会现实,系统领会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古人写文章,往往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本单元课文涉及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古人的喜怒哀乐却通过他们的文章流传到今天,综合阅读本单元课文,完成知识卡片一。
课文题目 文章中心(政治抱负、思想情感等) 阅读启发
《陈涉世家》
《桃花源记》
《与朱元思书》
《捕蛇者说》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3.掌握文言文中常用词语的用法。
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复音词教少。一般来说,一个字就是一个词。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单音词的词义不是单一的,用法也很灵活。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加以分析,准确把握词义。
完成练习三,并总结文言词语的常见用法,完成知识卡片二。
常见用法 例句
古今异义 楚人怜之
通假字 便要还家
词类活用 名词、形容词作动词 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动词作名词
使动用法 君将哀而生之乎
意动用法 固以怪之矣
4.了解文言文常见句式的特点。
古汉语中,句子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完成练习四,并总结文言文常见句式的特点,完成知识卡片三。
常见句式 例句
判断句 陈胜者,阳城人也。
省略句 触草木,尽死。林尽水源。
倒装句 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主谓倒置 甚矣,汝之不惠!
状语后置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5.收集资料,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学习文言文,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以知晓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对拓宽我们视野、增长见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借助课文的注释或者参考有关工具书,完成练习五。
课后查阅资料,做一些古代文化常识的知识卡片。例如:
人名称谓:
⑴人名。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名和字之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⑵一般称谓。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尊敬。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有几项边称的,一般是先烈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马副使(官名)鸣录(名)”。
⑶谦称。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地、不佞、愚等,女子自称妾。晚辈自称小子。 
⑷敬称。对君王称陛丁、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足下、大人,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
地 名: 
⑴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⑵八荒: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⑶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⑷山东:指崤山以东。 
⑸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⑹江左:即长江以东。 
⑺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⑻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⑼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⑽南京又名建业。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6. 总结并布置作业。
文言文的学习,关键在于积累和理解。本课的学习,在复习本单元六篇课文的基础上,着重于各类知识的积累,课后大家做好各类知识卡片,相信对大家今后的古文学习有很大帮助。        
诵读欣赏
——《相见欢》《浣溪沙》
↘设计意图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最佳方式,岂不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单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诵读的意义。两篇中的两首诗篇幅较短,词义相对简单,容易理解。
↘活动目标
1. 熟读并背诵二首词,积累名句。
2. 理解词人在词中表现的离愁、伤春怀旧的情怀。
↘活动时间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一曲好词,就如一杯浓茶,一杯美酒,其中滋味品尝不尽。唐宋词坛,风流才子,领一代风骚。读晚唐李煜、北宋晏殊的名词,你会觉得如读作者的心语和情语,你也将在悲戚、惆怅的氛围里享受到珠玉之词带给你的愉悦。 听讲。
情景
感知 在一个清冷的深秋之夜,一位双鬓斑白、面容憔悴的男子,踏着深院中满地的梧桐落叶,独自登上西楼,他默默无言,面对深院中紧锁的重门,面对树枝上稀疏的秋叶,面对如钩的寒月,面对故国三千里地山河,他禁不住泪流满面,只听他吟诵道: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这个人是谁呢?
2.大家对李煜了解多少呢?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 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 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 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 王,葬洛阳邙山。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 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 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 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 “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 》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 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听讲。


交流朗读
指导
1.教师指导朗诵后范读课文。(明确节奏,酝酿诵读情感。) 听讲。
2.学生自由朗读。(读顺、读透、读熟。) 朗读。
3. 赛读。 朗读。
4. 背诵。 背诵。
整体
感知 1. 读了这两首词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简要说说你的感受。 自由发言。
2. 请大家给这首词加一个标题。(词题必须扣住“离愁”。) 交流,评价。
精读
深思 1.这不是一般意义的闺房中的相思之愁,也不是游子的羁旅之愁,而是一种深深的怀念故国的愁绪。
“离愁”是抽象的,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讨论。
2.组织学生交流发言。
【点拨】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梧桐——隐含家国之悲;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
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因“丝”与“思”谐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余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愁,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切感受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正是由于“离愁”所作的真切、深刻的描写,使这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交流,评价。
品读
延展 这首词被誉为千古名篇,不朽之作,特别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两句,更是历来为人所称道,同学们看见这一句,肯定会想起许多类似写愁的句子,请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下列诗句: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将愁写得恣肆汪洋、绵延无尽。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有了重量。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愁可以游走。
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愁多而可视。 朗读,交流。
第二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原作。 听讲。
交流
资讯 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初期婉约词的重要作家。七岁能写文章,十五岁时,赐同进士出身,任秘书省正字。屡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庆历初,拜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出知永兴军,徙河南,以疾回京师。卒,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世称晏元献。范仲淹、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下。其词多描写四季景物、男女恋情、诗酒优游、离愁别恨,反映富贵闲适的生活。风格与形式同南唐冯延巳相近。语言婉丽,音韵和谐,工巧凝炼,意境清新。善于捕捉事物特征,熔铸佳句,脍炙人口。也能诗,诗意活泼轻快,但多已散佚。原有文集二百四十卷,今仅存《珠玉词》一卷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交流。
朗读
指导 1.教师指导朗诵后范读课文。(明确节奏,酝酿诵读情感。) 听讲。
2.学生自由朗读。(读顺、读透、读熟。) 朗读。
3. 齐读。 朗读。
4. 背诵。 背诵。
整体
感知 读了这两首词后,你有什么感受,请简要说说你的感受。 自由发言。
品读
领悟 1.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诵读边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词的意境。 聆听、想象。
2.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词的意境表述出来? 交流,评价。
3.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点拨】对偶;这一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讨论,交流,评价。
赏读
延展 阅读下面这首词,作简要评述。
浣溪沙     [宋]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朗读、思考、交流。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