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公开课教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7:54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研习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处。
2、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3、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 ,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④輮: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 ,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过错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 冷冻
明确:蓝————青 水————冰
胜于 寒于
輮 绳 砺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4、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
①须臾:片刻 ②跂: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 ④致:达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绝:渡 ⑦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1-3段。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第二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个别)背诵,集体背诵。
三、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讲解:“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3、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四、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2、结合《优化设计》提供的相关材料及本文所体现的观点,了解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设喻的运用。
提示: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
(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优化设计》练习。
【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比可以已——中心论点
提高自己
(2)学习的意义 比喻
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积累 对比
(4)学习的态度、方法 坚持
专心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研习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处。
2、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3、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 ,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④輮: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 ,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过错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 冷冻
明确:蓝————青 水————冰
胜于 寒于
輮 绳 砺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4、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
①须臾:片刻 ②跂: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 ④致:达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绝:渡 ⑦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1-3段。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第二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个别)背诵,集体背诵。
三、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讲解:“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3、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四、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2、结合《优化设计》提供的相关材料及本文所体现的观点,了解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设喻的运用。
提示: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学生讨论:
(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优化设计》练习。
【板书设计】
劝学(荀子)
(1)学比可以已——中心论点
提高自己
(2)学习的意义 比喻
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积累 对比
(4)学习的态度、方法 坚持
专心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