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正文

《咬文嚼字》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7:56阅读:
字号:|


时 间:2005年4月12日
地 点:北师大天津附中高一13班

师:刚才和几个同学聊天时提到了朱光潜,我很吃惊,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这么一位美学大师。(有生笑)你笑什么呢?
生1:笑他们孤陋寡闻。
师:这么说……好,请你给他们上一课。
生1:朱光潜是一位美学大师,《谈美书简》是他的代表作。
师:你读过《谈美书简》吗?
生1:没有。我这本《三国演义》后面说这是高中生应该读的一本书。(生笑)
师:不要笑,他那本《三国演义》是高中生必读书系列中的一本。你能主动读课外书是很好的习惯,而且还能注意到封底的书目,大家应该向他学习。《谈美书简》将作为同学们的暑假阅读书。还有谁了解这位美学大师的更多情况?
生2:好像您曾给我们说过他的一句名言,是什么“出世”和“入世”的。
师:“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2:应该是淡泊名利,认真做事吧。
师:你说得不错。朱先生的这句话也应该成为当今世人的处世准则。物欲膨胀,功利至上,很多人的心浮躁了,缺少踏踏实实做事的精神。朱先生是一位美学大师,一生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读他的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严谨认真。请大家查字典,解释“咬文嚼字”。


生3: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师:这不是个好词儿,贬义。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拿起笔,快速读课文,看一看朱先生是怎么理解“咬文嚼字”的,划出相关内容。
(生读7分钟)
师:哪个同学来?
生4: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师:朱先生是贬词褒用,他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咬文嚼字”是一种……态度,什么样的态度?你来。
生5:(翻书)“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生:谨严)是“谨严”。
师: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具体地理解或表达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以后阅读和写作应该努力的方向。在朱先生看来,“咬文嚼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咀嚼揣摩呢?
生6:炼字。
师:具体说说。
生6:他举了郭沫若修改台词的例子。
师:怎么改的?
生6:“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师: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大家读一读,比较比较。
(生读)
生7:好像改后的句子更痛快。
师:感情更强烈。其实这是句式的选择问题,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比如,假如有个同学就是你自己吧惹父亲生气了,你父亲要赶你出去,他是怎么说的?
生8:什么也不说。(生笑)
生9:滚出去!
生2:一边去,别让我看见你。
师: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文化层次,他们的语言是不同的。只要注意观察,细细推敲,就一定能找到最恰当需准确的语言。哦,朱先生也举了“推敲”的例子,谁能谈谈你读了朱先生的“推敲”后的感受? 
生10:原先一直以为用“敲”比“推”好,现在知道了用“推”也可以。
师:关键要看当时的情境。大家再把这段文字“推敲”一下,说说你认为用哪个字更好些?(投影《题李凝幽居》)
(生看书,读诗约3分钟)
生1:这首诗我不太懂。应该是贾岛去拜访李凝,怎么多了个和尚。是不是李凝是和尚?(生笑)
生11:“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我也不明白。
师:读诗需要联想和想象,这也是朱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强调的一点。他认为,要想准确运用语言,或者准确理解诗文的内容,必须“善用联想”。看起来大家对这首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太理解,要“推敲”就不太容易了。高二有两个单元的古诗鉴赏,希望大家能通过学习走进诗歌鉴赏的大门。我今天只想强调一点,读诗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将诗句之间的空白加以填充,使平面的文字立体化。 
生2:我有些明白了,贾岛是走动的。
师:对,诗歌中的“我”有时是定点,比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生:一行白鹭上青天。)有时是移动的,如这首诗。说下去!
生2:他去拜访李凝,可李凝不在,他就回来了,并说改天再来。
师:你说得不错。首联是贾岛来的途中所见,颔联是到了李凝家门,颈联是归途中所见,尾联是抒发感慨。
生12:这个“僧”是谁?
师:我理解应该是贾岛自己。贾岛早年因家贫出家为僧,后还俗。贾岛到了李凝家门口,门关着,他就“推”或者“敲”。
生12:没有寺庙?
师:我认为没有。
生12:“推”好还是“敲”好?
师:这要看李凝与贾岛的关系如何了,你到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的宿舍用不着敲门吧?或者“推”而不开才改为“敲”。
生12:明白了。您的意思是朱光潜对“推敲”的理解是错误的?
师:谈不是错误。也算是一家之言。一千多年人们都认为“敲”比“推”好,而朱先生能不为所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不迷信古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位名人说过,怀疑是创新的开始。这才是关于“炼字”的例子。“咬文嚼字”还包括哪些内容?
生13:李广射虎。
师:准确地说应该是对“李广射虎”这段文字的删改前后的咀嚼。用了什么方法?
生13:比较。
师:谁和谁比较?比较的是什么?
生13:《史记》与《史记辨惑》的比较,比较字数多少。
师:这谈的是文字的简和繁的问题。文字是否精炼,不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应该以能否准确表现事物特点、准确表情达意为根本。司马迁的文字确实做到了刘勰所说的“字不得减”,王若虚的删改使原文的“味”全没了。古人有“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两种用笔的方法,什么时候“泼”,什么时候“惜”,大家应该有所启发,以后写作时下笔可要斟酌一番。
师:为了使读者对“咬文嚼字”的阐释具体清晰,朱先生举了三个例子。大家再动动脑子想一想,写作文尤其是写说理文举例应注意什么问题?
生14:这三个例子是三个方面,是说“咬文嚼字”的三个方面。
师:句式、繁简、推敲词语的确是语言表达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而且这三点不是单纯的语言形式问题,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具体到写作比如写议论文需要举例,应该注意几个例子的“角度”问题。
生15:举例能不能是层层递进的?
师:当然可以,不只举例如此,文章的层与层之间也可是如此安排:不同角度或层层递进。
生15:原来我们老师说过议论文举例应该是在文章中间,在分析论证的时候才举例,可课文一开始就举例,这好像不太规范吧?
师:你说说朱先生为什么先举例呢?
生15:我说不好。
师:哪位同学知道?
生1: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那时的人都知道,这叫“一字师”的故事。从人们熟悉的例子入手,人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师:很好,大家记住“一字师”这三个字,这也是“咬文嚼字”。从人们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出话题,这也是议论文常见的一种写法。朱先生还批评了写作上的一种现象叫――
生:套板反应。
师:套板反应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生16:写美人都是“柳腰桃面”,……好多。
师:都是陈词滥调。现在很多人说话或写文章也常常落入“套板反应”的俗套,有的同学写作文也避免不了“套板”,重复着人云亦云的话语,重复着“公共语言”。有人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叫“失语”,而“集体失语”是很可怕的。想一想,你以前作文中有过“套板反应”和“失语”的情况么?
(沉默)
师:不好意思说。自我反省需要勇气,课下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作文。看看朱先生是怎样评价“套板反应”的。
生:“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师:怎样才能避免“套板反应”呢?
生:“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师:文章应该是“作”出来的,不能老是“走熟路”。时常有学生问我,写作文有没有窍门,作文怎样才能得高分。我常常不知怎样回答。因为他们所期待的“窍门”绝不是我所要说的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多读多练、提升情感,他们希望我给他们一个“公式”,像做数学题那样往里一套,答案出来了。这其实也是一种“套板心态”。按照“公式”写出来的作文是不可能得高分的。我想,大家还是应该记住朱先生的那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做什么不要太急功近利,认认真真做应该做的事。阅读鉴赏、写作文也如此,不要期望有什么捷径。
请大家再读《咬文嚼字》,我想应该会有新的启发的。
(生读4分钟,下课铃响)

课后感言:
有听课者评价说,课上得还算生动,但就是“浅”了些,基本上停留在语言表层意义的理解上。此言有一定的道理。《咬文嚼字》是一篇知识性的小论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筛选文中主要信息并能做出理解评价,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能迁移到以后的阅读写作实践,就是最大的收获。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筛选信息、理解评价、迁移应用。自我感觉这节课的亮点有二:一是对“推敲”进行了“再推敲”,让学生明白,敬重大师但绝不匍匐在大师脚下,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二是启发学生反思自己的习作是否有过“套板反应”,强化学生写个性文的意识。当然,如果课时够用,再用一节课能对文章做深层次探究,并做“咬文嚼字”的迁移训练,似乎更为理想。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